|
虽然400部听起来不多,但是涵盖范围巨大,而且全部选用的是不起眼的空镜、局部特写、人物姿势、动作,很少看到演员面部,所以就算用了很多著名电影,观众都很难发现(比如完全没注意到《布莱尔女巫》《山河故人》)。旁白是日记体更是文学,关于导演对社会和对生活的抑郁和焦虑,写得颇具诗意。旁白和400部电影破碎的影像搭配在一起给人一种读书的体验,声音文字赋予了这些影像崭新的意义,有时甚至是双重意义。PS:导演的葡萄牙朋友绝对是João Pedro Rodrigues! |
|
自然是一部电影也没认出来。这旁白驱动的节奏真好。 |
|
感觉这部电影可以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前十分钟因为手法原因一直在想去年柏林的《绿雾》——当然是迥然的。collage竭力做得彻底,mesmerizing,本雅明;还是多亏黑塞拉辛阿拉贡的文本厉害,念白声音也文人傻气式的好听。要是更抽象更有想象力或者干脆摸不着头脑会更喜欢,全篇引言里出现几处显白,会觉得好笑。一种反刍影像企划,想旁观导演工作两天。🎵I see a darkness |
|
音画分隔这种手段,7分钟会让人惊喜,70分钟就会带来厌烦,像婚姻一样。 |
|
社恐影迷的影像絮语,由作者在7个月时间内看过的400余部影片中的镜头拼贴而成,基本辨识不出几部片名(除了[飞向太空]),不过影片着力点也不在于此,影像与日记式的旁白之间时而无缝贴合,时而有着各异的隐喻距离,文本与影像、声音和画面间的对位关系既包蕴着诗意,又引人遐思。| 电影是镜子,不是窗户(这点个人不同意,二者共存交织)。 | 死在[天空属于你们]之前的父亲 | 电影是发泄,是逃脱,是复苏;电影是止痛药,衍生物,赎罪品,调和物;电影如同绷带,喘息,安养院,诊所,妓院,慈善机构,退休;电影恍若奇迹,绿洲,信号标;电影如同反射,观察,拍打,电击,传动带,支架,盔甲,与时间的竞赛,如同疯狂,湮灭,装饰摆设,稻田毁坏,时钟滴答。(8.5/10) |
|
纯剪辑? |
|
作为一个经常用电影来逃避现实的人,它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整个文本都在解释一种心境,而这种心境恰好是我看这部电影时的心境。 |
|
无法评价,有钱随便拍 |
|
这是我们在脑海里进行了无数次的梦境试拍,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枕叶皮质成像。 |
|
四星半//“是电影拯救了我”//最开始的7m30s简直我的日常一点没错 因为长时间的观影而对除看电影外的大部分事情失去兴趣//关于电影的部分 是我的日记//很多时候我们明白不少但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回避认知中的正确选项 可能是人类补完计划已经启动了//并不太能从空镜中辨认出四百多部电影 而且在这样的氛围里这种辨认有点无聊//具有某种左岸派的气质 |
|
几乎解释了“嗯。”为何存在,通过语音和语调。 |
|
独自生活者跟自己内心的对话。 |
|
这样的collage作品多多益善啊,消除了偶像崇拜的迷影,只有最内心纯粹的声音,拾取的影像成为了运动的意识。PS:全片就认出了一个《霓虹恶魔》。 |
|
自身经历在无数影像种建立起另外的无数个世界来。很多片段挺眼熟的就是记不起来了,《和谐课程》用了几次。 |
|
独居生活的舒适和孤独 退休后可自由分配的18个小时 因无所事事无法忍受 为了避免感到懒散 把所有事当做工作 我回到屏幕前 那个让我无比着迷的地方 那个让一切平庸看起来无比美妙的地方 捡起400块零碎的镜子碎片 拼凑着自己的臃肿的面庞和充满血丝的眼睛 我用他人的电影割开一扇后窗 悄无声息地思考世界 and then, I see a darkness. |
|
有趣 我也想剪一个! |
|
很庆幸无法从中辨认出任何一部电影的原作,也就避免了把创造性观看当作影迷游戏的风险。每个片段几乎都不存有其先在的语境,它们就像散落的句子、引言,全是引言,不知从何处而来的引言,本雅明的引言,在旁白(或许不该叫它“旁”的,而是内在的言说)的引力下成为自转的星系,好像只要继续说下去,就一直会有影像出现……被电影虚构出来的影像和原生的影像一样多。 |
|
看的时候不免在想,这不就是小朋友现在的生活嘛?虽然没有纪录片中那么夸张。迷影之作,独居的无所事事的日子确实比较无聊。
很多地方还蛮好笑的,比如前男友来家中取猫,离别时主人公和前男友拥抱时,两人想的竟然是“分手分得真不错”,笑死。
不过颉取的影片片段和旁白并不算很搭。而且,要不是小朋友现在的日子和电影中差不多无趣,我肯定看不下去这片,别指望我会尖叫,无趣的日子我也要过得精彩。 |
|
形式是有趣的,画面与语言之间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弱引力。但我,或所有不懂法语者只能听见声音、看见文字,所以难以充分浸入,声画随着时间都逐渐失效了。 |
|
contre la laideur du monde/i see a darkness/后重看 「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20190925Reflet AP重看 |
|
FoundFootage所必须的自反性:“这个作品在维持我对电影的瘾症。”
日记体的喃喃自语,影像时而像是注解,时而是对冲,时而被旁白所评论:这如同另一种侯麦,另一种自由间接引语:在侯麦那里,旁白既是人物的内心,也是作者的评论;影像既是现实的记录,也是人物内心的映射。在这部片子里,旁白既是作者的内心,也是进一步对自己的评论;影像既是被观看的影片,也是作者内心的映射。一种诗意的自反。 |
|
影迷的自我救赎 |
|
矛盾体的动人絮语,简单又复杂。【2021十佳No.8】 |
|
影像的剪辑毫无意义,是对文本想象空间的取消,不如用一张贾曼的《蓝》幕。 |
|
如果偶尔有没有旁白的段落就更好了,这个有点太像DK的工作,我们在剧组里做影像搜集,不都是如此按照剧本拼贴其它电影的素材吗,还没有旁白,旁白是有意思的,但就是这个形式把这件事变得单调了,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私人化,大概起到了是某种启示,像牌,像卡片,亮出来任人解读,解读多起来后又显得无意义。 |
|
【3.0】 |
|
素材来自他半年内看的400多部电影。在极度疲惫脑袋不运转时看几乎是serendipity,影像像我的日子从眼前缓缓流逝,旁白像别人的故事从耳边缓缓流逝,因为累到不能把这两者拼接出一个叙事或意义,竟然并没有短评里提到的overloading和逆反。 |
|
7/10。400多部电影混剪,我很想拥有这个片单。纯靠旁白推动,好在语言是真实的有趣的,可以感受到导演对电影的热爱。这类再加工的电影,影像一般都是功能化的,有时候为了配合素材而更改故事。这是那种看完让人明知不可能也想尝试做一次的电影。 |
|
参见糖少爷的短评 |
|
影像与语言的集合,一位内向人士的碎碎念。 |
|
【4】形式是有趣的,画面与语言间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弱引力。但我,或所有不懂法语者只能听见音律、看见文字,所以难以充分浸入,声画随着时间都逐渐失效了。 |
|
误入一场实验电影放映现场!这混剪素材都太cult,结尾电影列表打出来,再想想那些诡谲的画面,不可思议。。真为电影感到惊叹,居然还用了[山河故人];想到多年前那部[爱情最终剪];《I see a Darkness》 |
|
@MUBI |
|
大概是看的第一部“声画分离”电影,感觉并不美好,虽然有些画面挺有触动感,但本片文字与画面很难看出匹配点,没有停顿和感情起伏的旁白,很像早期没有翻译时,有个画外音在读台词的电影,这感觉就像这两天看见有年轻人建议“为什么不发明给手机用完一块电池可以换一块的设计”一样。 |
|
除了炫耀创作者的观影量之外,这部充满迷影趣味的实验之作没太多现实意义。这种声画分离的拼贴手法已被法国新浪潮的前辈们玩透了,戈达尔的《电影史》《爱的挽歌》《影像之书》、杜拉斯《印度之歌》……导演用“伤感矫情”的口吻自述了一段私人成长经历,包括最近的失恋,勉强支撑了一个小时,耐看程度远远不及匈牙利那部《爱情最终剪》。 |
|
電影是精神的堡壘又是一座監牢。前半還能享受作為影痴逃離現實的某種共感,後半越來越受不了歐洲左翼的菁英姿態與虛偽無能⋯ |
|
这不就是我吗 |
|
挺好玩的实验影片 |
|
虽然感觉声画分离做得不是特别特别有意思,但他的日记、日记中对个人命运、社会、世界、美的焦虑感,这几个月的经历和独处和我现在的状态很贴 |
|
奇怪的collage 将这样的拼贴视为作者属性的电影感觉像是电影艺术向当代更观念的艺术的趋近 奇怪的是当代艺术对collage的使用大多数旨在去除作品的作者属性并对抗originality的概念 在电影中使用也的确对电影这种概念有所冲击 但就是很奇怪啊。以日记式的旁白对原来的影像重新赋义 印象最深的是谈及父亲的脚时用的是显然是女人的脚 结合作者坦白的性少数身份的确可以被解读 但细枝末节地纠缠每处引用有没有隐含的寓意就太复杂了 而且很多人做混剪把电影中的片段重新赋义吧 全片都像是我以后想剪出来的vlog。旁白像日记 即使涉及文化事件和公共事务也是私人化的谈论 太感谢字幕组了 有中文字幕真的大大减轻了字幕的阅读压力让人能分心看影像 不然这个阅读量我真的会很难注意到图像的。 |
|
挺喜欢的but don't get me wrong看这部电影和看一个日记般的vlog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只是因为meta的referential吗 |
|
嗯。不需要对应,影像成为声音的纪录,观看证明了述说的存在 |
|
400部电影剪出来的。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 |
|
上联:假旧片衍用
下联:真先锋自传
横批:硬核迷影
由于需要看字幕,损失了部分画面,第一次感到没有尽到观众的义务。以看过的电影来理解所在的世界,可以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我看得非常感动,非常痛苦。 |
|
这不就是每个豆瓣er+迷影爱好者的日常行为和思考内容么?将画面剪辑成章,通过旁白吐露心声,持续不断的现实生活,正与电影的进度条对应,这一切仿佛没有终点,指向不确定的、在某处的未来。气质很贴近颓丧,好奇画面的来源,导演应该是位大神。 |
|
实验电影,没有一帧自己拍的纯靠几百部电影片段剪辑而成的片子(我只认出了塔可夫斯基拍水草的片段),全篇匀速毫无感情的旁白真可以用絮叨聒噪来形容了,听得人浑身难受,想睡还没法睡...或许单独看打印版台词或者单独看剪辑默片都是更好的选择... |
|
导演的孤独焦虑状态和对庸俗堕落时代的厌恶和《荒原狼》神似,素材来自400多部电影,画面避免了轻而易举能识别的经典镜头,剪辑和声音也没有Godard那种现代处理,图像诗意的呼应独白文字和情绪,音画分立恰到好处,对自己和世界的剖析令人深思 // For what I always hated and detested and cursed above all things was this contentment, this healthiness and comfort, this carefully preserved optimism of the middle classes, this fat and prosperous brood of mediocrity. (Hermann Hesse) // solitude, antinomie, désespoir, deuil, autisme, résignation, angoisse, somatisation, ennuyé, oppressant, affliction, atermoiement, abomination |
|
看哭了 |
|
整部电影由400多部电影片段剪辑而成,导演一个多小时不停的独白,要盯着字母看又要看画面,真的好幸苦!#berlinale69 |
|
三星半。用别人的电影讲自己的故事。话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