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不下五遍,一部分原因是它与德国表现主义文学毕希纳的原文本、无调性作曲家贝尔格的歌剧形成的互文,另一方面是因为赫尔佐格的影像魅力,而且居然偶遇马尔切洛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古典文本荟萃,电影本身也很有文学性和艺术性,长镜头很多,金斯基的表演很戏剧化。人的压迫、官僚主义、启蒙理性、科学主义的压抑,让沃伊采克——一位德国的武大郎,最终弑妻。 |
|
我倒是喜欢女一号啊。金斯基根本激不起我的同情,觉得这个电影用这种形式化的表演并不协调。 |
|
无论本人承认与否,赫尔佐格都是电影导演中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加斯荷泽之谜》谈论的是人的规训与界定,《沃伊采克》谈论的则是人的异化,Kinski出演《诺斯费拉图》后仅五天便参与该片拍摄,超负荷工作带来的疲惫感使他于银幕上宛如一头困在人躯体内的困兽,不断挣扎。 |
|
蓝光修复版,重温。补标。金斯基的神演之作,就不说眼神什么的了,各种肢体动作都表现到了细节,看的你会和他一样焦虑。片子里有句台词说金斯基“走路就像锋利的剃刀,会割伤人群的。” 神准。赫尔佐格不愧是世界上最了解金斯基的导演,当年为了让金斯基演这片,硬是把布鲁诺给甩了,还用一个礼拜时间给憋出了《史楚锡流浪记》,这种行动力,比任何真爱宣言都强大(? |
|
人的冷漠和自身的迟钝,会将自己推入无助的境地直至慢慢消亡。 |
|
“大声点大声点你在说什么?刺死!?我会么我必须这样吗?那边也这么说么?风也这么说吗?刺死刺死~~别停别停”老金斯基痴狂的在罂粟花丛中的呓语就像中了魔障般,也如同像得到了上帝的指示 |
|
仅用17天拍摄,5天完成剪辑这样一个“经济适用片”。金斯基的表演非常慑人,诚如赫尔佐格所说"他从来不是在表演一个角色,而是在为角色耗尽自己所有的能量。 |
|
剧本并不特别但到戏的呈现上质量很高 尤其是开篇刮胡子那场 金斯基的肢体动作与音效处理令人印象深刻 |
|
金斯基的表演真的是“耗尽自己的能量”,题材有点像法斯宾德的《四季商人》,但太执着于捕捉金斯基作为被施加压力的客体的反应,批判稍显力道不足。埃娃·马特斯年轻时真漂亮,伊尔姆·海尔曼露脸。 |
|
是什么实验吗……各种不对劲,到了马戏团就开始丢,结束和切换得都那么唐突……不过赫尔佐格的马戏团确实有不小的魔力,像他的电影本身:看起来破烂得要命,蹩脚的演员出口的都是宇宙一样宏大的问题。 |
|
已自制精校中字 | 中毒了,赫尔佐格拍的金斯基使我发狂,全程沉迷仿佛醉酒上头。“A good murderer. A real murderer. A beautiful murderer. We haven't had one in ages."看完失魂落魄脚步虚浮不记得怎么走出影院我爱这片的一切 @HKAC |
|
什么情况!?已经崩溃的男人。精神病或其他,但为什么周围的人也一个正常的都没有,所有人都疯言疯语,居然大家也能彼此理解沟通,哲学思考、存在焦虑和世俗长短……荷索音乐一起来就有魔力,这片完全不能理解 |
|
改编自毕希纳的同名戏剧,讲述一个偏执狂的崩溃/爆发的历程,用慢镜头拍摄杀妻那段表现力太强太震撼人心,归功于两位主演极富神采的高超演技。 |
|
有点太舞台剧了,作品又有点半成品的感觉。底层小人物的悲鸣,惊恐和逃窜。是供人研究的试验品,是受不了诱惑的卑民,是只知道互相伤害的可怜虫。 |
|
#重看#浓重的悲剧氛围,在环境的逼迫与压榨下,渐渐非人化的惨烈过程,以赫尔佐格式的晦涩艰深探讨人作为生灵存在的荒谬性;性格的缺陷如原生的黑洞,在历经歧视与鄙弃后逐渐扩张为人性的深渊,他迷失在自我质疑的迷宫里,金斯基神经质的表演如量身定做,杀人片段之沉浸令人骇然;舞台化风格较明显,尤其是打光的聚光方式,高度凸显情绪翻转。 |
|
他怕得不到她,于是杀了她,亲吻她的头,现代男版莎乐美?杀了后还满眼含泪,真是恐怖。小孩儿们喜欢看死人,奔走相告。 |
|
主角为影片加了很多分 |
|
改编自毕希纳同名戏剧《沃伊采克》,或许原著略显散乱的组合文本使得改编少些束缚,因此显得流畅自如。 |
|
名剧本+名导演+名编剧。。。大片儿啊~ |
|
人即深渊,凝视久了会晕眩。赫尔佐格抓住了人性复杂的主题,在沃伊采克身上既有因地位低下而产生的自卑,又有失去爱人时所升腾起的杀心,这个悲剧人物融合了施暴者和受害者两种属性,金斯基用神经质的表演传递出了人物本身的不安与异化,杀人慢镜的诗性全片最高。 |
|
正常与不正常之前折射出来的哲学问题,仿佛是赫尔佐格剧情片最爱表现的内容。这一部短小精悍,金斯基的脸真是长得太立体了。 |
|
意外改了一个毕希纳的戏剧,不过还是表达同一个意思,就是人性里固有的迫害别人的欲望。医生也是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角色,但军人的意味就不那么鲜明了。片子的灯光非常舞台化,最后的慢镜残酷而美丽。 |
|
金斯基是天生的演员,他体内孕生着一股每时每刻均濒临于爆裂边缘的狂暴不可控因子。整部电影便在理智抑制冲动与冲动反扑理性的天人交战过程中拉扯出一股摄人的张力与威压。而一切蕴藏于影像中的潜在张力完全被金斯基独特的个人气质统领孕育。这一类型的演员决然不是在饰演角色或是为角色赋形,他们将自身体形糅合进角色却并不成为那个角色,以一种双主体状态释放出其灵魂纵深处的苦痛与呐喊。金斯基的表演是在解救日常显在状态下时刻被束缚于因果仪器化链条中的自我。从这一角度看,加濑亮与金斯基是一类演员,只是前者远无后者那般孤绝癫狂。 |
|
太喜歡金斯基的台詞和狀態了! |
|
2018赫尔佐格回顾展。当平庸想独占美,结局只能是同归于尽。金斯基奉献了人类电影时上最接近上帝的表演;而赫氏则借用毕西纳的剧本强调自己的「宇宙观」——人类天生的嫉妒、淫荡与相互杀戮欲。 |
|
8/10金斯基是我看过爆发力最强的演员,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这部电影了 |
|
沃采克完全是“赫尔佐格和金斯基”组合联合打造的《阿尔基》、《陆上行舟》中狂人性格的反面。不过所有人何尝不是生活的受害者。 |
|
翻拍毕希纳的人间悲剧,赫尔佐格还是选择了表现主义的金斯基,整部电影戏剧感十足,如果没有换掉布鲁诺斯列斯坦,那完全是自然主义的另一部作品,布鲁诺由此基本告别了这个偶然进入的行业,艺术跟生活在这一刻纠缠不清了。是巧合吗,爱人另有新欢后,沃伊采克从上到下满屏绿油油……他为什么没对夺爱之人动手,只对爱人下刀子呢——这跟他不敢反抗外界,只敢扼杀自己感情的人物性格是统一的,真正的艺术家对人性的剖析可够深刻的。 |
|
最后 1/3 的完美体验恰恰回应了我对开始的疑惑 氛围感好到 Woyzeck 剃须都反复出现在脑海里 配乐与影像的融合也到达最合适的状态 Bin ich Mörder? Büchner 借由 Woyzeck 的质问久久不散 ein schöner Mord |
|
在这里,土地,红月亮,黑池塘只是一些断断续续的线索推论。这一次,是asa‘小形式,但它凸显的是最残缺的一面,因为在大形式的高尚话与小形式的残缺化这两种情况下,赫尔佐格是形而上学的。他是德国导演中最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导演(如果形而上学已经深入德国表现主义,也仅仅局限于善恶的问题,与赫尔佐格无关。” |
|
#赫尔佐格回顾展# 18.04.01 13:30 天山四厅 经典的场面调度,呈现出古典油画质感的影像风格,还有金斯基完美的演绎。 |
|
一个好人,穷鬼和杀人犯 |
|
金斯基×赫尔佐格的五部之一,用表现主义来为人的异化打上高光 |
|
舞台劇感很重,無論是企位台詞也是,純良的小人物一個悲傷的故事,雖一早有預言但仍難逃淒苦的追捕,詩一樣的對白及意境雖美但殘忍,很多哲理批判,說教意味稍為濃一點,可以一看 |
|
神性和理性撕扯他的灵魂,权利和阶级折磨他的肉体。人生如戏,只是他扮演的是舞台上那只被驯化的猴子,只能挥刀向更弱者。
P.S.有枪不开,多少沾点儿阳痿 |
|
7.0 依旧是对于尼采式疯人哲学的呈现,但探讨的内容/主角的形象过于入世,导致金斯基极度消耗的表演也增添了几分刻意。 |
|
我闻到,我闻到,我闻到人肉味儿啦 。呸,它已经臭了! |
|
《诺斯费拉图》拍完后5天,原班人马开拍该片,18天拍完,4天剪辑。赫尔佐格拍片效率蛮高。(然而《陆上行舟》却拍了四五年。)金斯基表演过于戏剧化,跟舞台上似的。 |
|
才发现这是我看到金斯基的第二部电影…果然都不太懂😅 当别人欣赏人类情感的扭曲与迷茫时,我只看到男性叙事下对杀戮女性的狡辩… |
|
本片在赫尔佐格的电影序列里比较冷门,但其实这部毕希纳的作品在戏剧界却早已声名远扬,甚至国内剧团还表演过这部戏。赫尔佐格对戏剧的影像化不功不过,表演、场景都很好,镜头语言还是简单了些,大都是固定镜头和封闭构图,偶尔有一两个简单的横摇和前后景变焦,使得电影更像是舞台剧的照搬,没有充分发挥出电影艺术的优势,沃伊采克老婆在观看马戏时被两个军人抱到后排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对人物行为交待得不清楚 |
|
一句话就能剧透完的故事,用各种出乎意料的音画处理展现就特别了。不打情夫却要杀死爱人。“士兵要是没有杀死同类的欲望,要如何生活下去?”毕希纳死前到底经历了什么? |
|
男主性格缺陷、被歧视侮辱、自我质疑、冲动施暴,相较于金斯基精神分裂般癫狂表演的突出,本片的探讨主题、表现手法明显降级弱化。人物因不可逃避的世俗困境造成异化的悲剧,缺乏感染力。所有的戏剧性冲突压在一个角色身上,而且一直以一种夸张的舞台表演方式来演绎,其他角色仅为工具人,显得人物关系肤浅单薄,剧情结构也显得散乱。最多三星。 |
|
叫Klaus的都很疯啊,想起了klaus nomi |
|
喜欢金斯顿抽搐性神经性忧郁的表演...无疑他是个伟大的演员 |
|
天空早已升起一轮血月。犯罪现场是绘画与音乐的合谋——远景是印象派,中景是野兽派,特写是抽象立体主义。 |
|
痙攣,獸性,焦灼殘暴的臉;被規訓(屈服姿態中“倔”力的儲積和反凝性躁動)。
聒噪而孱弱的感歎者;有生產性但僵直的務實者。
行為主義的研究,學術的剝削,精神分裂。醫學話語的恐嚇。
他被“隱身”,妻子是固態/穩實的享樂主義者。
音樂所營造出的某種崇高的假象和萃取儘了的悲劇感;愣怔,迷狂,“匕刃向下”的卑瑣—《瓊斯皇》或曹禺的仇虎。 |
|
金斯基的表演太伟大了。他的第一组镜头,啊不,第一个近景镜头,我就快哭出来了。读《沃伊采克》时总想起契诃夫的台词“——您哪里痛?——普拉东诺夫在痛。”沃伊采克也在痛。而金斯基的痛可以溢出景框和屏幕,直接传感到你的肉体。 |
|
关于人是如何一步步偏离轨道——不!人是自由的!
PS. 看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只是最后是武大郎杀死了潘金莲....... |
|
睡着很多次然而印象很深刻,精神分裂的少年,淳朴风骚的女人,阳台上扔下的野猫,不合时宜的背景音乐,嘈杂的收音,疯狂的屠戮 |
|
看得的确有些沉闷,但我必须说,主演太出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