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不要和所爱的人步入婚姻殿堂,因为完美的婚姻充斥着虚伪和欺骗,它和爱情相抵触。 |
|
相拥时甜蜜,甜蜜后厌倦,厌倦紧接着欺骗,欺骗久了开始冷漠,冷漠与排斥共存,然后离开,分离产生妒忌,妒忌时后悔,后悔处有自责,自责了决心再占有,占有完继续怀疑,怀疑变成习惯,习惯沦为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带来负担,负荷真实让人手足无措,自我美化又将迎来新一轮的重蹈覆辙。这就是婚姻生活。 |
|
虽然伯格曼当时已蜚声国际,但晦涩的主题使他在国内并未受到认同,即便拍出了“处女泉”也被认为重复,而过于前卫实验的“假面”自然令他依旧显得曲高和寡。出于无奈,伯格曼决定投拍低成本电视剧“婚姻场景”,不料竟空前成功,瑞典离婚率也随之变高,伯格曼感到高兴“大家不用再维持无爱的婚姻了” |
|
如果你能看完并接受这个电影,就可以结婚了。 |
|
没有结过婚,也没有什么经验,更不想相信这是事实。若是事实,也只愿这是部分。这是欧洲,我只想说我父母的爱情,23岁结婚,今年74岁,50年的婚姻,几十年来见证他们彼此爱惜,尊重,也会吐槽对方,但从未打骂过。爸爸生病,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生病,爸爸寸步不离。他们爱对方都甚过爱自己。真的感恩,在这样一个有爱的环境里成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电影中女主很明显,精神的问题是从小的家庭教育就埋下的。自我剖析那一段,太重要了。所有评论的人,也大可不必bbb一堆什么看透了婚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除了性还有很多,性重要,更重要的是爱。爱是一切的基础。有爱,婚姻就是爱情的升华。电影只是导演的情愿,我依旧选择相信爱情,先从做好自己开始。 |
|
3伯格曼把婚姻中所能遭遇到的致命問題都擺了出來——精神出軌,喋喋不休,生育問題,價值觀出現裂痕。每一條都是死穴,22年間父母一直在上演,比這電影殘酷多了,看多了也就倦了、麻木了。到頭來,我變成一個極其沒有耐心的人,一個熱衷於喜新厭舊的人,所以婚姻生活在我的世界里不會存在也不想存在。 |
|
丈夫冷漠无情,只对自己感兴趣。妻子呢,他们如鱼得水的在各自的身份上展示自己的欲望,然后又团结一致分享背叛带来的快感。放眼望去,几乎全部家庭都是如此。婚姻带来的伤痛是如此持久深邃,而我们却迫不及待的想投靠它。 |
|
真正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居然还没有被一夫一妻制毁灭 |
|
那些在婚姻中坚持了一生的人,是令人钦佩的,其实我总怀疑爱情和婚姻是矛盾的,而一个人也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始终处于完美的状态。ps看完这部电影我更喜欢伯格曼和丽芙乌曼了 |
|
记住了一句台词:因为要求太高而经常情绪失控。 |
|
關於婚姻,原來一九七幾年開始到現在,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變。男人提及遇上paula的時候面上那發光的愛情帶來的神采,讓我覺得殘忍。 |
|
大师是在热气球上俯瞰大地,看芸芸众生,渺渺春波,牢笼里人性浮动;凡人依赖平视的本能,空有战胜平庸的欲念,没有低头悲悯的天赋。 |
|
这么说来其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反正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将就地妥协地半推半就地接受真实的自己。婚姻是关于欺骗的艺术,因为它甚至没有存在过。 |
|
约翰和玛丽安提分手最后在她胸前懦弱地痛哭出声的那一段,让我一下子无法再冷笑看着这场理智的欺骗而是同他一样哭泣起来。虽然伯格曼永远冷漠而抽离,但即使在他看来,一个没有能力爱的人,也永远不会是满的、切实的。而他的温情大概在于告诉我们其实许多人都这样,你并不特别可悲吧。 |
|
“做个无赖感觉太爽了…” 爱是此刻,爱很简单,生活感情都是如此。《爱在4》超长预告片。 |
|
一下子把“爱在”第四部第五部一起拍了。。 |
|
婚姻各阶段状态的原貌再现,把婚姻的面目拍得真实以至残酷。倦怠和互相的厌憎让两个原本相爱的男女变成奇葩极品,虚伪、猥琐、更带几分滑稽。看的过程联想起<灵欲春宵><革命之路><杀戮>和<游客>,单身者看了可抵挡任何秀恩爱,打算结婚者最好先接受这几部片子的婚前教育,把胆儿练肥,或把胆儿吓破。 |
|
1.看的是电视剧版,结过5次婚的伯格曼几乎说尽了关于婚姻的一切,6集既描摹出一对爱侣的分合聚散过程,又分别代表了婚姻爱情的6种类型/状态:和谐美满,表面光鲜内里朽坏,因厌倦与欺骗而分崩离析,若即若离纠缠不休,坦诚粗蛮相爱相杀彼此折磨,偷情私会重坠爱河。2.纯度极高的室内剧(仅少数转场有室外镜头,每集结尾均为法罗岛景色,荒芜而清丽,是为调剂),对话丰富,台词绵密,金句迭出,字字珠玑。3.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演得太绝,纵使在大量特写中也挑不出任何毛病。4.每集亮点摘选:①开篇模范夫妻访谈作引介与反讽,相互仇恨却因利难分的夫妻=婚姻极端反例;②因无爱而坚定离婚的中年女子=预警+侧描;③变焦快推表惊骇,特写中的疾速跟移显暴躁;④读日记时的乌曼成长照片蒙太奇;⑤双人构图&地位反转;⑥母忆婚姻,人面挂饰。(9.5/10) |
|
妈妈型妻子和小宝宝老公纠缠绞杀的故事 |
|
伯格曼六集低成本室内剧的电影剪辑版,探讨微妙复杂的婚姻状态与两性关系问题,又一部一度引发离婚率攀升的影片。近三小时的时长里几乎被对话满满灌注,观影过程中却一直保持兴致盎然。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两位主角均表现出色。 |
|
《唐朝放妻书》——某李甲谨立放妻书一道:盖说夫妻之缘,恩深义重,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
|
这电影真是又“闷”又精彩啊!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室内戏+对话,电影版也有将近3小时,却内容丰富不觉得冗长。丽芙乌曼漂亮+神演技,Jes真的有点像她。。。(顺带求一下电视剧版?) |
|
人生虚无,便想抓住一些东西,于是装作爱别人或放纵欲望,但在细琐的纠缠间、情欲的消弭处再次望见生命的巨大空洞 |
|
当男主角面对离婚协议书时泪流满面喊到,我发现我比自己想象中的更依赖你,我需要家庭,我需要正常的生活时,不禁一遍又一遍感叹,这就是伯格曼啊!细腻到太残酷了! |
|
伯格曼让我们去看第三部分他怎么甩前妻,的确看得很受虐。两人关系变迁有性别政治(身边有没有人事业成功与否都是手里的牌)。伯格曼其实也没想清楚爱,最后一幕还是混的。婚姻制度灭了,人类才能接受情感关系流动、无序的本质 |
|
絮叨片的鼻祖?反正我看出来至少伍迪艾伦的台词风格是偷师伯格曼。167分钟的片子没有任何音乐、几乎没有外景,全靠对白和演员的肢体语言支撑,而且拍得这么棒,功力啊!我再也不把伯格曼当成是我不想攀越的高山之一了。 |
|
婚姻要签订合同,每年更新;夫妻间要说同一种语言;革命窒息,精神手淫。两人的日常生活往往都是这样:男人遇上女人,女人遇上倾诉者。我有爱的能力,但是被封锁了,对它的感觉慢慢变干。离婚的时候不要和丈夫独处。一个人怕孤单,两个人怕辜负。爱之深,怨之狠。 |
|
伯格曼教你做人系列。。婚姻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让你的心慢慢变冷变硬最后好像一块石头,若非如此,你终将无法承受 |
|
TV版,无从想象五个小时当中有哪一分钟是可以被删掉的,所以对三小时的电影版抱持怀疑态度。对白密度约等于现实生活本身,层层叠进满载幽冥之绪经由对面部神态的特写释放,中景镜头下人物被放置于简单场景中形成的空间站位和规整构图,尽管选取的都是日常场景,却场场都如同经过审慎的萃取般凝练典型,在场与场之间被略去的部分并未在镜头前呈现,却在其他场景中发生掷地有声的回响,可以说,几乎毫无刻意经营地,伯格曼以其艺术家的严肃洞察力,如此轻盈自然地便从生活的一地鸡毛里提炼出深刻的文学性。 |
|
充满着冷漠、绝望、暴力与柔情,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最复杂的情感。婚姻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一滩死水,它是静止的激情,另一重生命。电影可能不是爱情或者婚姻的唯一解答,但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对于男人和女人,首先学会更加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接近彼此。 |
|
虽然婚姻生活的无聊和吊诡已经不再新鲜,但是这部电影还是让我觉得很妙,真的是大师。里面有很长的长镜头,还是特写,太考验演员的能力了。 |
|
终于鼓起勇气看完了,多残忍,又多真实啊。婚姻大概就是日复一日讲述同一个故事,每一次都不尽相同。不要知道全部,不要质询到底,不要无缘无故欺骗,但也没有勇气接受全部的真实。有时过度考虑自己,有时过度考虑对方,两个人再没有棱角,也会彼此伤害。都在努力战胜误解,误解却越来越深。生活在混乱之中,还要拼命理出头绪,找回秩序。原本是爱的,爱着爱着就累了,过着过着就麻木了,冷淡了。婚姻可以让一个人对曾经深爱的人产生仇恨,这真让人悲痛。 |
|
没有强大的神经,不足以看伯格曼。一辈子啊,我们都看不透一个人。而伯格曼瞧见了所有的恐怖、窒息和虚妄。我总算明白李安见到伯格曼,为何会哭得和孩子一样。他的天才,也把我击得粉碎。最后一幕,黑漆漆的木屋里,有段对话:“我们生活在混乱中吗?”“你和我?”“不,我们所有人。”“什么意思?”“我是说害怕无知和无常。” |
|
“我们都是情感上的文盲”。婚姻让“性”变成一个敏感词,想回避又绕不开,便终日用琐事、责任、道德甚至伟大的包容的内疚的爱取代它。两夫妻“一起长大一起老去”,最终成为宴席散场后留下来互相温暖抚慰的老友。ps感觉女性解放后比男性强大多了…… |
|
来脑补,被掀翻,这就是婚姻的本质。 |
|
真实的婚姻是失去性和陪伴、互相折磨和伪装,像发了霉的奶油蛋糕,甜得发腻的涂层下面只是变质了的空洞海绵。婚姻生活可以无关爱。那爱呢?新鲜感在反复的质疑诘问中消失。爱是巨大世界的黑暗木屋里的紧紧拥抱,安全和熟悉感,恋人间永不过时的絮语。伯格曼的文学性和现代性有太多值得解读。 |
|
真实的令人窒息。科技在发展,50年大不同,可人的感情其实真的没怎么进化。 |
|
多么冷静,理智的彼此伤害 |
|
[婚姻生活]的巨大成功证明了两件事:剧本写作的出色至关重要;要有自己的演员班子好进行排练排练再排练。伯格曼用5个小时为这段婚姻划出了一条完美的弧线,真实得血淋淋。人呵!你这短视自私情绪化又不满足的生物,最终还是在某个深夜里世界上某处黑暗的角落,以不完美的方式拥抱了一瞬的幸福。 |
|
伯格曼拍的是有情人成不了眷属,也无法散场分离的薛定谔式的特殊悖论状态。实质是现代婚姻制度把爱与恨的折磨、纠结推到了情感的极致,每次好像都幻灭殆尽了,但还有点什么东西在,星星点点的余火依然可以点燃激情。伯格曼用室内剧+大特写镜头+抽象空间的形式洞悉这种存在,是真大师,一时无两。 |
|
It's so damn good... 伯格曼的神,就是可以拍出《假面》那样几乎没有对白的片子,也可以写出这样满是对白的剧本…… |
|
一种在伯格曼作品中较为罕见的镜头运动——首先摄影机处于房间之中的某个特定的物的特写镜头,然后快速Zoom Out或下摇,交代人物及其所在的空间,这种方式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以往作为establishing shot的房间空镜头,通过这样的运动之中,人物“被投入”影片。
“Scener(Scene)”是一个自反性的词汇,意味着“场景”,在《婚姻生活(场景)》中,日常空间不过是伪装的精神分析学实验场地,当孩子与社会关系等具有逃避性的外部世界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退场之后,代表obligation的“家庭”回撤到两个人之间的张力关系,伯格曼希望通过对话逼引出潜藏的创伤,并希望观看者不要将情感移置其中,而是去作为纯粹的观看者。 |
|
通篇陈词滥调的直接讨论真可怕,伯格曼脑袋木头了.《读者》路线的,不如看真实谈话节目。还是需要事件和潜台词的,大段浅显道理从人物嘴里蹦出来,不觉得残酷,只觉得嚼蜡。 |
|
越坦诚越陌生,越诚实越伪善。 |
|
原来看过的很多片子绝妙的场景都是从此处来,港片《十二夜》男女再见面张柏芝絮絮叨叨剖析内心陈奕迅早就入睡但还是靠一炮重修旧好,完全就是依着这里来的。至于夫妻分手再背着各自伴侣偷情的故事,我有个朋友的父母就是这样,不堪与荒谬程度比这更甚。 |
|
早上看的电视版,晚上看电影版,后者简直没有存在的必要,电视版里每一幕每一旁人每句对白每个动作都至关重要啊!想重看“萨拉邦德”。婚姻的所有类别整个过程以及所有的话似乎都被伯格曼说尽了。无论是“Doctor Foster”或者“Mon roi”都显得毫无新意甚至没什么存在价值。2021.4.11 大银幕电影版,羁绊和情欲,对话对话和对话。他们总是在说嫉妒,但把爱情的嫉妒描绘得最好的,当然只能是普鲁斯特。 |
|
#BIFF2018 @资料馆 “他们无法分开,也无法在一起生活,彼此对对方作出各种残酷的伤害,只有处在这种情况下的两个人,才可能变得这么狠。就像一块而娴熟的跳着死亡之舞。”——《伯格曼论电影》。两个人,三小时,大量特写镜头。 |
|
谁也不要阻止我给伯格曼、丽芙·乌曼、厄兰·约瑟夫森三个人满分。也是几个演员完成的高度完整性作品。一桩婚姻美满与破碎的几个画面,道尽了世间一切婚姻的喜怒哀乐,剧情也是我少有的能接受的伯格曼作品。 |
|
这算是婚姻的百科全书了吧。看完觉得婚姻好可恶。这项设计本身就是以压制人的异性吸引本性为前提的,性总是先于爱,至少二者不完全同步,男女往往同床异梦,互相利用对方的身体满足各自的欲望而已,那么爱呢,爱在哪儿?受摧残最厉害的人是对它信赖最深,向往最重的人。 |
|
玛丽看向壁柜前吹口哨的约翰的那个眼神,我反反复复看了n次,然后告诉自己,这就是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