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th BIFF# 新浪潮竞赛。特别典型探讨“后记忆”的作品,把家族历史(马共爷爷-奶奶,少年父亲)与吴一凡(这个主角名字简直哈哈哈)作为马来华人在台湾留学的故事并置起来,对马共游击队的书写还是挺让人长知识的,但是影像显然借鉴了菲律宾独立制片那一路的低饱和低照度,加之拍得也略套路;而台湾这边的故事又比较牵强,大概是底层+移民的两重边缘人书写(也没搞懂吴一凡跟菲律宾女工是怎么来的电),这个又反回去与家族的马共/马华两重边缘人身份相对应。概念做得相当不错不过拍得实在可以更好一些。 |
|
#釜山电影节#(男主叫吴亦凡??)第一场观影,没想到现场空了1/3的位置。片子有两条线交叉组成,一条以男主(此处存疑)幼年亲情、家庭故事为主,另一条以成年的爱情为主,并有一些意象让两条线得以互相映照和联系:菠萝蜜所带的家乡、亲人的回忆;嫁接的树苗明示的漂泊和个人认同的迷茫;两代人断掉的手指...是一个很精致的结构。但,片中男女主实在毫无cp感,女主像男主阿姨。在一部现实向的电影里令人不停怀疑此段爱情的真实性。两个孤独、贫穷的异乡人互相帮助了一下,就能产生这样的爱情吗?单薄的相处过程让男主后期执着的感情显得很不合理、不对等,有种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的白痴感。 |
|
導演情感綁架 |
|
大馬華人對於大馬歷史的回顧與展望。搭上如今最流行的東南亞外勞在台的議題。透過閃回馬共時代與現代台灣的兩部分作為敘事,呈現三代人所要面對的不同的問題。尤其是馬來西亞教育制度的歧視現象,與導演憂慮現今年輕一代的大馬華人對馬來西亞的關心。但除了呈現另一面少有的馬來西亞的歷史最為特別之外,其餘都流於普通。 |
|
很多东西都没交代清楚,那段历史又无人知晓,Q&A好多观众都搞不清楚小男孩到底是谁……感觉全东南亚的人都去台湾打工了?导演想讲的东西有点多,马共历史,马来排华,台湾打工移民的处境,女性处境等等,结果什么都没讲好。里面至少七八种语言,真的很马来西亚特色了。最动人一幕是小男孩把死去的妈妈的手反复抚摸自己的脸。10.4@BIFF第一部 |
|
看不下去,半小时弃 |
|
完全无感 |
|
延续导演过去在纪录片《不即不离》和《还有一些树》等片中看待国族、历史、身份一如既往的成熟态度,即使复杂的语言系统和政治历史脉络为本片构成一定门槛,对现实毫不回避的揭露依旧动人。(191004,釜山影展)二刷,可将导演理念一一对应至片中,每一场戏皆是资讯,端看能否捕捉,但依旧太贪心了些。一凡和莱拉强送作堆的感情线还是有些生硬,现代时空的影像也过分写实至缺乏电影感。(191021) |
|
涉及马共的话题,多地域的碰撞;鳝鱼,以及被视为私密且温暖的菠萝蜜,不断发酵的不安中残存情感美好 |
|
3.5星。聚焦的重點太廣泛,導致每一個都不夠清晰,倒是馬來西亞共產黨的歷史很讓我驚喜,畢竟是一段被遺忘的過去,猛然一看才發現有這麼一段被遺漏的過往。外來移民之間的愛情其實也不錯,只是交代不夠清楚,挺可惜的。 |
|
马共历史与当代台湾非法外劳移工两条线索并行。马共部分有着历史的年代感、热带的湿润感、与大时代与革命理想下个人的渺小。但并未交代清楚年代与角色。当代部分着实一般,“身份”是挥之不去的烙印。命题元素先行,剧情落在后面。两星半 |
|
2.5(金馬影展2019)
廖克發導演想要在整部電影表現所謂的「離散」,角色的生活步調離散、過往回憶離散,但「離散」與「鬆散」好像並非同義詞,與其說《菠蘿蜜》的情感離散,在我看來編導賦予故事及角色太多的私人情感及意識,導致頭重腳輕,大馬人的自我檢視?還是檢視外籍人士與勞工來到台灣所發生的文化隔閡?整體給人的感覺相當矛盾且參差不齊,但馬共時期的段落拍得極好。 |
|
这部总让我想到《热带雨》同样是两个不同世界的男女一起吃热带水果的画面,一个是榴莲,一个是菠萝蜜。但我对马来西亚的历史不太熟,就还蛮影响理解的😂 |
|
导演依旧在自己熟悉的题材当中,缺少进一步的思考。电影是十分值得观看的,用一种更容易进入的故事片的方式来揭露那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同时也缺乏了纪录片的真实与史料口述带来的震颤。大量相对位的隐喻设置太过简单明显,两对情侣,父子,恋母情节等。对于性别表达——阉割,在身份认同、意识形态上的化用是出色的有创造力的。 |
|
徹夜難眠,帶著疲憊來到被抵制的影展看早場電影,眼前大銀幕是馬來亞的歷史長河,我心卻在一海之隔的他方。 |
|
石头、风、月亮、菠萝蜜 |
|
1.身份的迷茫与找寻,离散与反离散叙事中形成一个漂泊的灰色地带,不管是母国还是异国都是游荡的灵魂,即便落地也无“根”。2.父亲和儿子身世、遭遇巧妙形成一种映射,家族的遗民属性。3.菠萝蜜成为一种对原乡思念的能指,台湾和马来西亚嫁接的菠萝蜜在异国生了根?也许只是一种美好的期许。 |
|
蜜和母亲的屋子是不是也是一颗菠萝蜜 |
|
拍摄、意图都很好,导演自己也知道这作品很私有化,如果两条主线分别分开都能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可以偏揉在一起反而什么都没说清 @BIFF24th |
|
應該非常馬來西亞的故事,拍得卻不夠馬來西亞,越往後,隨著議題越來越多,也顯得越來越討論與刻板,到頭來,反而該講清楚的都沒能講清楚。吳念軒意外地讓我眼前一亮,尤其是第一幕,竟然讓我想起了曾經的范植偉。 |
|
这片感觉怪怪的,知道导演想讲的是马来华人的血泪史,但拍出来的感觉就是给渣男洗地,影片开头先表现男主父亲是一赌博又家暴的混蛋,然后又给我们剖析家史,说这个混蛋小时候多么不容易,先是因为母亲是华人革命党的缘故被抛弃后由马来人抚养,长大一些后又被母亲找回,跟着母亲颠沛流离,继而又目睹母亲惨死,这种我是混蛋但我也不容易的叙事真的挺恶心的。影片结尾还说这片献给导演的祖父母们,很好奇这个乖张暴戾的马来华人形象真的能代表他们吗?!儿子的故事观感要好一些,但也有些地方莫名其妙的,把他断指和父亲断指做镜头并置,这啥目的啊,他断指是想骗一笔钱留在台湾,因为不想回到被歧视的马来,但他父亲断指真的纯属活该,就那赌鬼的死样子我觉得砍手指都轻了,应该直接砍死算了。 |
|
男主帅到很容易出戏。如果把女主角色换成男生可能更动人。 |
|
[4.0/5.0] https://www.facebook.com/shelookslikeayoungmonicavitti/photos/a.891783710938995/2593857827398233 |
|
監製&剪接指導是廖桑(廖慶松老師) 這麽強大的光環,讓人還敢說些什麽呢[大誤]… 劇本還要再加油… [主角是誰]、[角色的行為動機是什麼] 請再釐清楚… 拿了蠻多影展創投,覺得是[跨文化]/[種族]/[外勞]/[馬共]等的元素刺到了評審XDDDD… |
|
……还是去看点普通简单题材电影好了 |
|
典型的“佳句大于全篇””,能看出很独特的个人体验,但涉及的议题太多,成长经验背负的大历史又和感情线太过脱节,有些段落感觉又挺大佛普拉斯的… |
|
民俗风情片(小孩站在火里慢慢走到妈身边那个气氛绝了)好想知道片尾曲...... |
|
晚上做饭切到手流了好多血,好不容易包扎住结果转头看到影片里男主角手指被割,看得我简直浑身一紧,导致往后讲了啥根本看不进去…… |
|
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学生,一个来自菲利宾的清洁工,在移民台湾的故事里相遇了。爱情的产生没有铺垫,毫无理由,但爱情的产生也不需要什么理由。它洋溢在少年用单车载女生时嘴角的泛起的微笑里,它产生在每次看见对方时心里就不可自控的温柔里,它展现在天台上少年用投影仪将女生的照片投影在的床单上,它融化在触摸头发的瞬间和烟花绽放下的深吻里。但导演廖克发是有叙事理想和表达野心的,他想表达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马来西亚历史,台湾的东南亚移民现状,社会底层生活图景。他想揭开一些被掩盖的事情和关照一些平时被忽略的人。#电影 菠萝蜜漫长的飘香等待# |
|
中間睡著了,還差一點點技藝 |
|
看睡着了 |
|
马来西亚——台湾 |
|
断掉又重新接起的手指,嫁接后死掉却又被重新培植的植物,多像在异乡漂泊遭遇挫折却在夹缝中找寻机遇的我们 |
|
比起纪录片,廖克发拍剧情片的能力很有问题,双线叙事又塞进巨量历史及社会议题,贪多嚼不烂,到最后连故事都说不清。此外片中乱黑台湾人欺负马华,真是无中生有,绝大多数来台就学的马华学生都受到台湾人民友好对待,明明就是片中男主性格太屁孩才会受人排斥。唯一值得肯定的是文学评论家张锦忠教授的客串出演。 |
|
3.7 |
|
概念很好,但最后呈现的结果就很糟了 |
|
6分吧。家庭回忆部分拍的蛮好,用口风琴和菠萝蜜作为亲情的纽带,里面男主一凡跟领养父亲与亲生母亲的感情还蛮动人的。而且母亲还是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陪伴着儿子,看到现在的部分不难发现为何一凡变得沉默寡言,爱惹事。不过长大后上了大学的一凡这一部分有点逊色,主要在爱情方面。在马来西亚的女朋友好理解,护妻狂魔,但是到了台湾,这个长得酷似《沦落人》里保姆的妹子,莱拉(我有东南亚人脸盲症嘛),感觉更像是一凡的姐姐,而不是恋人,俩人cp有点奇怪。好在亲情部分展现的不错,一凡他爸爸也是爱惹事的人,赌博成狂魔,还被剁了手指,不知道为何一凡也没了手指,传承? |
|
很不错,结合了两种事件 |
|
小男孩当然不是男主角,应该是他爸。讲的是两代人的故事,但用了一样的名字 |
|
男女主角的爱情线比较牵强,历史线也不是很清楚,涉及的议题太多难以较好地捏合在一起 |
|
6分,马来历史只是个大背景板,两条线穿的很怪,起码看着不流畅,台湾近几年还滞留了一大批小鲜肉的确都该去演这类电影了。 |
|
浪费题材,导演能力严重不够 |
|
唯一的亮点就是提到了马来西亚共產黨 |
|
音效很舒服。馬來西亞場景部分,色彩飽和度極低。表演似乎沒有調整好,就寫實氛圍來說,一些演員的表演意圖太重。馬來西亞華人處境,同樣有身分認同焦慮感,也有對『台灣想像』究竟是多元包容還是排外的質問。鮮血與暴力,工傷。中後段比較好一點,但還是比較喜歡廖克發的紀錄片。剝聞吃菠蘿蜜那顆很好。 |
|
标记 |
|
2.5,相比导演同类型题材纪录片差一些,基本无感 |
|
讲粤语的马共二代和菲律宾女工在台湾 自是经不起推敲 然细腻处晕开来 却也有些心思 |
|
後半好,結局也?不如好好講一個人的故事。主角們的相遇完全過不去啊。 |
|
<菠萝蜜>的双重时间扩宽了整部电影的空间感,每一次时间的转换都带有一个“内在年代”,不同时层下共享着相同的叙事议题,这种转换和共存形成了德勒兹所描述过的“拓扑学”。这正是这部电影的迷人之处,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每一种物质都在发生作用,而“年代就在这样的变化中变成世界的年代”。
在双重时延的扩展下,导演也加入了更为深刻的社会议题:东南亚地区人群的身份认同性,台湾地区的社会问题性,在战争历史的背景下思考当下时间与过往时空之间的脉络关联,以此刻来追溯历史,以家族来回望民族。
|
|
看的挺累的…说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