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程闪耀着 你们汉族封建思想有病 的光辉哈哈哈哈,能有一大家子亲人一起分担幸福忧愁,还有个人的自由,人家才是真的先进 |
|
即使母系当权,不温柔的摩梭女人依然像父系社会中的女人一样承担了大量养家的劳动。从全村免费帮忙建房和儿子不知亲妈来说,母系社会确实更偏向公有制的共产关系。母系大家族的安全感,消解了父系社会中性缘关系的至高地位,也侧面击破了缥缈的爱情神话。所谓的爱,不过是人类社会化中的一种抱团形式带来的安全感。而父系社会中的女性,因为出嫁丧失继承权而无产,在夫家寄人篱下居于非平等、被统治的下位者地位,让安全感缺失,爱情也就更稀缺珍贵被捧上神坛。 |
|
希望自由平等的泸沽湖不要被愚昧落后的汉族封建男权社会所污染。 |
|
好科学的家庭结构啊 和相似生活习惯的人生活 根本不会有矛盾 也没有欺骗背叛一说 |
|
结婚的好处,我想想…
不知道。 |
|
当86岁的阮苦达度奶奶一边一手夹着烟 一边坦然自若地面对镜头悉数她这辈子睡过的男人们时 真的不要太酷飒啊...白天和最亲的亲人们生活在一起 晚上又能找到心爱的人 关键是还不用体会组建小家庭的一地鸡毛式生活 我的妈这是什么神仙生活...桃花源也不过如此 |
|
特别通透的人际关系。晚辈对长辈,尊敬。长辈对晚辈,爱助。爱人之间,平等,尊重,保持距离。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人对你的人生指手画脚,你有走婚的权力,也有不走婚的权力。卸下道德的枷锁,我们都能活得更自在些吧,无论你的性别是什么。 |
|
令人惊讶的是,这里面的男人们幸福感也很高,看来母系和无婚姻状态才是人类幸福感的最优解 |
|
好有趣,又本真又纯粹,所谓的社会规范面对真挚的“心意”有些荒诞而不着调。从未了解“婚姻”为何物,汉族人来了才明白这是什么。看完后想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样貌。
“我和他是两个独立的人,我是我,他是他。我最多会说,他是我孩子的父亲。”
“如果我孩子的父亲和别人走了,那我没办法因为他的心已经离开了。”
“我女儿和一个汉族人结婚,他们的习俗是男方要给女方钱算礼金。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不是卖女儿,我女儿和你结婚了也不是你的。男性要尊重女性,不尊重女性,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母亲。”
可爱。 |
|
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形式,看似封建,实则超前。 |
|
酷 非常好 可以推行啊 非常顺应人性的制度 作为女性我觉得这个制度对女性很好 |
|
不太认同很多短评里说的“先进”或“超前”,不同地理和文化环境下有不同的婚姻产物,各有利弊因地制宜罢了。一边倒的评价反倒让我觉得是导演的拍摄角度有偏颇,在提问时有过多的引导,不够客观。 |
|
原始的,可能是封建的,却也是超前的 / 【结婚有什么好处?—— “不知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
像这样生活太好了,perfect! 真有点冲动想去做摩梭女子啊 |
|
激动的无法言喻,初看十几分钟就意识到它值五星。lgbt、妈宝男、凤凰男、婆媳关系、移情别恋……婚姻中80%的千古难题在母系氏族走婚制度下都能迎刃而解,真真正正的平权社会!! 女儿出嫁为什么要收彩礼,父母要区别成娘家人?既然婚姻是围城,是一地鸡毛,那为什么还要走进去呢?若非矢志不渝的恋爱,那么不同思维和生活习惯的两人就硬要彼此磨平棱角过无聊将就年老相看两厌的一生吗? |
|
前十年社会经济比较好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而结合这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20年前的记录片给人的最大震撼是:这个民族的女性非常自信自豪、落落大方有主见,她们脸上的那种自信的感觉甚至是有些儒教起源、繁盛的地方的当今的女人都没有的。原因在于,她们有自己血缘关系的家族作为自己的永远的后盾,她们是掌管家庭大小事物和担起家族责任的领头羊。同时有农耕活但也有非农耕业的其他类型的工作。反之思考:怎样让女性变得不再自信: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把她视作外人,不是坚实后盾,剥夺她承担重任的机会,剥夺她的社会阶层话语权,剥夺她的工作机会。害,20年前的纪录片今天来看能给你看出一身冷汗。 |
|
女人们的意识还是很超前的,拍的是还没有被商品化被开发的摩梭族聚居地。摩梭人对家庭的重视,族群的团结,还是很令人羡慕的。 |
|
4.5星。原始,通透,本真,纯粹。发人深省,有影响到我的观念。 |
|
人是自由的。我们不属于任何人。“不尊重妇女,等于不尊重自己的母亲。” |
|
最后一个好美啊,又有气魄,是我梦中的那种 |
|
很客观地还原了摩梭族人的生活方式和婚恋观,顺便勾起我很久之前的回忆。小时候去过好几次还未开发几乎没什么游客的泸沽湖,白天把船划到湖中央躺着晒太阳,有一搭没一搭听大人们聊"走婚",渴了就直接把木瓢伸进湖里舀水喝,寨子里每晚都有篝火大会,热情开朗穿着摩梭服饰的男男女女拉着手围在一起对歌跳舞。
" 我是我,他是他,他的爱只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文明开化程度还很低的当年,摩梭女人们就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态度。 |
|
慕名已久的片子,看完更慕了,来世愿做摩梭人。大学毕业前在宁蒗县永宁乡待过几个月,驻村时就住在摩梭房东的木楞房里,对泸沽湖有片特别的乡愁。这个片虽然采样自1999年,说的却是我觉得十分接近“诗”的家庭组合形式和亲密关系实践,这一点甚至还可以延展到劳动和社会化生存,颇为神秘的前现代留存现在看来是一整套创造性解决方案。神奇的是,不少摩梭人对此有足够的自觉意识和深刻的认同。摩梭女孩的父亲说“彩礼不接受,我不卖女儿,不做金钱的奴隶。”摩梭当家人老奶奶说“当家不是当权,两个人互相喜欢就养一个孩子。”摩梭女孩自己说“游客问我们还走婚吗?我气坏了,反问一句你们还结婚吗?”这一个个可爱的人,从不把“诗意”“栖居”之类的词挂嘴边,倒是比哲学家都活得明白。 |
|
羡慕得想流泪,汉族人真可耻,这不是人类苦苦寻觅的乌托邦一隅吗 |
|
11年去骑行环泸沽湖,景美人善,正如片中说的,人和景相濡以沫。被采访的摩梭姑娘说她的伴侣,因为汉化,小家庭思想较浓。而摩梭人的家族观念值得参考,兴许能对独生子女政策为中国家庭带来的苦果有所调节。当家不是当权。结婚最大的好处?想一想,不知道。 |
|
很有意思的一个选题,关于有着浪漫走婚习俗的摩梭族,影片不带任何偏见的轻轻拨开了“女儿国”这层神秘面纱。早前就有所耳闻的一个少数民族,在这部纪录片里面得到了充分的认识,虽然胜在纯粹,但是时间和内容充其量不过是一部电视纪录片的体量,而且大多数议题都是蜻蜓点水似得,缺乏深度,仅仅停留在表面。特别是最后作为少数民族景区,外来文化,经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仍然缺少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
|
婆媳关系,香火延续,性别对立,剩男剩女,生育率,家暴,房价,彩礼,甚至同妻问题的解法,简直不要太科学。筛选基因的方式也更符合自然法则,不是什么歪瓜裂枣的染色体都必须复制。那十年被逼着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汉封建辛苦了,外面的世界如今都还有把结婚证裱玻璃框挂家里的荒谬事。更可怕是又要那一纸证书做夫妻,内心又不把这个小家庭当家庭。“希望婚姻制度早日解体”,没人再问救我还是救你妈,这不也是男人的理想生活吗? |
|
精神故乡在滇川,无父无夫方大同 |
|
去过那个地方后感触更大 |
|
谁看了不觉得父系社会是个延续太久的bug |
|
✓正是由于主流文化如此强势的主流姿态,那些偏离常态的事物才变得如此可贵。文化中永远需要他者。我也这样地需要着他者。 |
|
给我一种动画片《巴巴爸爸》的感觉,就是很美好的一大家子。 |
|
哎呀当时在泸沽湖怎么没做关于走婚的田野调查呢。。 |
|
精神超越其他族系。 |
|
重女不轻男的文明,纪录片里谈到的汉族和汉化的男人真是傲慢普信到可笑,以经济衡量一切的现代人也不过是一条走狗,谁落后还不一定呢 |
|
该死的父权制社会里,人类已经商品化了,女人和动物还被性化。一身铜臭的汉族男人还妄图染指摩梭人的心灵,真该被投湖示众啊。 |
|
又重看一遍。所以现在的人们真的是榆木脑袋一堆,思想原地退化。像摩梭族这样的真的外界别去打扰了。声音里充满了自信和知足。 |
|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来了一大批海外艺术工作者,制作了很多艺术作品(尤其是影像),帮助中国记录社会史更向国际社会宣传了中国的社会风貌、破除了很多迷思,促进了民间交往。比如这部香港人拍的《三个摩梭族女子》,李碧华的《烟花三月》,还有著名的bbc98年拍的丽江古城的纪录片更直接带动了千禧年后的云南旅游(对古城的商业化破坏暂且不论)。《云的南方》里男主角最后在梦中相会的也是一位摩梭族女子。13年第一次去云南,第一次和外国人有了深入的来往和友谊,如今海内与海外音书断绝,不知何时海风才能再起,只愿再起时,泸沽湖畔心仍荡漾 |
|
这思想真先进啊 |
|
看得一脸懵逼。一夫一妻婚姻制正在瓦解,也许走婚是个相当不错的思路 |
|
本科时候老师给放过的纪录片 |
|
当家不是当权,跟着电视哭笑很无聊,毕竟是演出来的,结婚最大的好处,不知道,外面的女人温柔漂亮却中看不中用,摩梭女人勤劳善良, |
|
摩梭的女人熟练地翻过锁着的铁门、淡然地细数着走过的几次婚的样子实在太自信、自在、庄严了……她们完全不需要“装”(扮演)成一个“他者” |
|
令人惊艳的纪录片!男不娶、女不嫁,看对眼就走个婚,没感情了就散伙、生了孩子家人养、爹娘是谁无所谓。在这部香港人1999年拍的纪录片里,你能看到没有传统婚姻枷锁下、一个母系社会最本质的模样——「白天和最爱的母亲待在一起、晚上去走婚」「我们摩梭社会就是重女不轻男」,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性,没有男性凝视,也不受白幼瘦的低等审美桎梏。她们大量饮食肉蛋奶、自由选择基因优良的男性,于是摩梭女人生得高大而挺拔、自信而美丽,她们对待爱情的看法是——「他的爱只是我的一部分」、「我和他是两个独立的人,我是我,他是他。我最多会说,他是我孩子的父亲。」
最后我想说,务必以实际行动拒绝婚姻这种现代社会糟粕般的剥削。「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创造母系。让我们一起用子宫为自己所选择的文化世界投票!」 |
|
第一次去泸沽湖只是比纪录片里修了公路其他并没什么不同,公路通了之后当地会有很多外面来的人在那等待游客消费,谈个价格就可以完成游客们走婚的愿望。男女社会关系在西南走婚或者一妻多夫其实是经济条件所限避免因为自然死亡或者分家造成财产分散,早年东北其实也一样有类似一妻多夫的兄死弟继的制度,另外在贵州苗族也一样存在着同劳动同收获的共产主义,读贵州西北部民族地方志的时候曾有排阶级成分全县竟然抓不出一个地主的记载。在大保健的三年里又去过一次还在泸沽湖畔做了次核酸,今日再看纪录片弹幕里充满对当地的羡慕甚至还有风控期间的打卡,斑驳的画质和岁月留痕都成为了一种社会历史景观。 |
|
太好了,太伟大的思想。难以想象摩梭先祖是如何构建这样一种如此超脱的群体秩序,这样的思想就算是今日的国人都难以企及。这才是所谓世外桃源。“我不贩卖子女”、“人人都有自由选择走婚的权利”。你走不走婚,跟谁走婚,跟几个人走婚,都是你自己的权力。重女不轻男,超然于世。不想看见这样伟大的民族构建被汉化或消融,永远遗世独立吧,哪怕是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也不要破坏这超然的思想。 |
|
结合《无父无夫的国度》这本书看的,震撼。摩梭族的家庭组成方式是以女性为主,无论兄弟姐妹一律称为姊妹。男女恋爱自由,只要互有好感就可以通过走婚发生性关系。两方结合生子后,也依然属于各自的家庭,并没有实质性的法定关系,分开与否全凭感情好坏。而女性所生的孩子交由女性家族共同抚养,家中女性长辈统一称作“阿妈”,并不在意是否为亲生母亲。“舅舅”是家里的男性劳动力,也一并听从当家的女性长辈做主。
这种方式决定了摩梭族家庭不在意子女的性别,因为反正从生到死都和原生家庭不分离。与此同时对于恋爱和生育与否都很自由,只要家中有一个人生了女儿,其他姊妹都自愿决定是否要走婚。在这样的文化中,性关系与家庭关系并不挂钩,因而可以自由享受性行为。比如温泉都是不分性别共同享用的,男女可以赤裸相对,如果互有好感则私下交往。 |
|
如此自由和谐地维持了两千多年的近乎乌托邦式的摩梭母系生活方式正在被光速汉化……悲哉。 |
|
不尊重女性等于不尊重自己的母亲 |
|
看完很失望,并非我理想中的母系社会。看似自由的走婚也是女性在承受怀孕和妇科疾病的风险,生养孩子也是母系大家族出力。男的白天被母系大家族养着,晚上去别人家约炮,活得真轻松真鸡贼。虽然摩梭族不造夫不造父,但是造舅舅,因为长了个几把,就天上玉皇大帝地下摩梭舅舅了?有必要这么爱男嘛?有启发的几点:1.摩梭女孩子确实对父权爱情不是那么在意,基本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值得学习。2.摩梭母系家族是女女互助共同育儿的雏形,女的养家当权是最厉害的,但是这里面的当家育儿的女性都好辛苦。还是别生孩子的好。 |
|
泸沽湖赋予他们原始的纯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