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众多大闷片,看不出有什么亮点 |
|
读《法斯宾德的世界》时补充:本片角色原型就是法斯宾德及其情人阿敏,但角色的安排是颠倒过来的。片子里法斯宾德的角色被利用和抛弃后孤独横死,现实里法斯宾德抛弃情人导致对方崩溃自杀后甚至没出席葬礼。和他在一起不死也没半条命,这么一对比Kurt Raab真是……厉害|“我只希望你们爱我。”金钱和物质使人异化,爱情则使人智昏和绝望。法斯宾达钟爱的主题。色调可爱极了。这部里阴阳怪气打酱油的Kurt Raab好可爱……我天。 |
|
三星半//开篇我想法斯宾德哪找来的人这么像自己 这不会是部半自传吧 没想到…竟然真的是法斯宾德本人//还有法斯宾德的冷 常常是残忍的 尖锐的 令人不适的 似乎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得到过温柔的善意 他应激性地用痛苦创作用尖刺抵抗//我们似乎不能完全拒绝自己会被引导成什么样的人 也没办法完全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庸碌无为地试图得到更好的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在同志电影里 门当户对的绝对性被更极致地放大了 总是会谈论到阶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为关系带来几乎绝对的危机 但这不正常吗 |
|
其实是很傻很天真的一部爱情片,噱头就只因为描写的是同性恋,如果描写的是同样故事的异性恋的话,估计作为艺术片而言都没看的必要了,其实了无新意,看后很失望…… |
|
一部色彩饱满调度精致却冷酷悲凉令人扼腕的法斯宾德。1.灵感源于法斯宾德与情人的心路历程,只是戏里戏外角色正好对调。以童话般的自信满满彩票中大奖起首,以地铁站小孩的趁机掠夺收尾。在这场充满欺骗利用与不平等的爱情关系中,阶级与文化教育上的天堑至终成了男主的死穴。2.构图妙到毫巅,时刻突显人物关系与情感地位。大量运用纵深;导演钟情的镜像多次复现,尤其是欧根与前情人在服装店接吻时的头顶镜面反照;法x拿手的前景遮挡构图比比皆是,如餐厅里的木柱、新房子的楼梯与挡风玻璃上的光线。3.法斯宾德为主演本片而严格节食大幅减重,他也贡献了银幕最佳表演。4.令人惊喜又契合人设的配角:[茜茜公主]皇帝&[偷窥狂]杀手伯姆,[歧路]胖诗人彼得·科恩,还有[恐惧吞噬灵魂]男主(又遇歧视)。5.男主名与经历同[柏林亚历山大广场]。(8.5/10) |
|
法斯宾德长片补完。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首部同性题材作品,法斯宾德将德国社会批判与好莱坞通俗剧完美糅合,以极具个人气息的艺术理念和创作风格,揭露两性关系中相互压榨的残酷本质,与贫富阶级不可调和的悬殊差异。|“所有关系都必然遭受现实、日常、职业和习惯的考验”。1.舞台剧式演员调度;受限空间内的情感意识流动&强调人物悲剧特质的宿命论人生观。2.地产商马克斯的推动作用。比之一味索取的欧根,前者全知性的冷眼观摩更似法斯宾德的精神投影。 |
|
完全的 央视下午档电视剧水准。这类自我投射极强的作品(更何况法斯宾德还自己演了) 导演必须保持头脑清醒 否则就容易跳进自我感动的陷阱。令人遗憾的是 角色在预设性过强的情境中机械运动 不断滑向扁平又脸谱化的窠臼。法斯宾德这沉溺于“自己制造的悲伤”的架势 跟郭敬明又有多大差别。 |
|
La critique de la bourgeoisie ici va avec celle sur un milieu gay sordide dépeint de manière frontale, naturaliste. La loi de la jungle |
|
原来法斯宾德四十年前就完成了把同性恋电影拍成类型片的伟大成就,同志爱情故事的外壳下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melodrama,阶级差异与剥削造就的小人物悲剧更是大银幕上长演不衰的故事,连打光配色置景的浓墨重彩都学足了。不过法斯宾德还是藏了些许同志趣味在里面,泥浴所酒吧一段背景里的下体实在惹眼。 |
|
野汉子与小开的婚恋故事,小婊子男友塑造得忒生动,花店小胖也很好玩。笑点意外多:金主:你好哪口?小法:可攻可受纯爷们!谈分手那段的机位运动和场景美极了。男人都挺好看唯有小法这幅熊样,这大概就是导演福利吧 |
|
不过是把一个简单愚蠢的爱情故事换成了男性表演 |
|
触情触景往往坠入深渊,法斯宾德是一个自卑的疯子,他把别人对自己的迫害加入电影,直指心灵却难有共鸣。 |
|
一黑到底,故事虽然老套悲凉,但是考虑毕竟是近40年前的作品。法斯宾德内心的忧郁展现无遗。只是故事讲得太满,思考自然就少了。倒是更喜欢《雾港水手》的诡异和隐喻。 |
|
他30岁时居然还可以装得这么嫩...难以想象7年后就死了。片中与片外的爱怨纠结也只有法斯宾德能混作一谈,实在不是我们这种凡人的心能承受得起的.....他短暂的一辈子真是把自己和电影融在一块儿了,,,,,,,故事讲得四平八稳,从开头就一眼能看到结尾,更不像【恐惧吞噬心灵】那样可以让人看过一遍回味至今 |
|
我不喜欢fox,但是他的尸体被小娃儿翻了个遍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心疼 |
|
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天真的下层小骗子遇上一群有品位有教养却没心肝没人味的中产大骗子……同志青年残酷物语:爱、性、钱、死,法法和他的男友们,戏内戏外傻傻分不清楚,为那些逝去的人掬一把泪 |
|
萨林总是在演摩洛哥人。不知怎么特别想到卡夫卡的小说《审判》的结尾。K最后被枪决,刽子手看了看她,轻蔑地说:“像条狗。”S |
|
真是可怕的人性,可怜的人生。这个电影很久前就知道,但是没特别想看,知道是雾港水手的导演才决心看。这个电影和雾港水手一样震撼 |
|
Fox这个角色很吸引人。整部电影从头至尾,情绪的表达并不连贯,演员表现一如既往地生硬。倒是eugen一直表现出自私惹人厌的神情。再一句,法斯宾德是个大牛人。 |
|
我出生那天原来是法斯宾德四周年忌日,也不知他有没有转世到我身上。30岁的法斯宾德嘴角有一丝优雅狡黠的笑容。说得通俗点,主题是,基友也不可信,甚至,基友更不可信。痴男啊痴男,几乎无配乐地絮叨着,我没当做耳边风,法斯宾德早已坠入情网。 |
|
原來男主角是法斯賓德演的 難怪這麼醜 哈哈哈哈哈~ 但看到一半後竟然越看越可愛...精美與大膽 熱情與冷酷並存的才華洋溢...徹底轉粉了從此!! |
|
暂时还没看过太多法斯宾德,但觉得在这一部里他被自导自演绑住了手脚,整个没演好不说,还分了导戏的神。 |
|
"世界上所有的事本就无所谓,直到希望轰轰烈烈地出现,又迅速破灭,才让这个年轻人发觉活着是如此悲惨。"本片由法斯宾德亲自出演男主角,一个天真、易受伤的穷小子,中了50万彩票,和谈吐不凡的中产阶级谈了恋爱搬进了新公寓,一切看似都走向美好… 送花、送昂贵的礼物,法斯宾德本人了。法斯宾德的电影核心审美——鲜花、镜子非常重要。恋人之间一方必须强势地驯养另一方,培养穿衣、音乐审美。我认为本片是法斯宾德所有电影中将其家装博主身份发挥地最淋漓尽致的一部,甚至借片中人物之口夸“这个房子真不错你应该占有它”。不过我最喜欢的是欧根独居的这个公寓,而非他们的新居。 |
|
8.0/10。穷人男A与富人男B从相识到相爱,以及A通过彩票发达、B遭遇破产危机后B设计将A的财产全部剥削走并抛弃了A。最终A自杀。影片有着表意有力的高水平调度/运镜(尤其是各种内景)和摄影美术,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1、演员的表演模式普遍很舞台剧式浮夸(但似乎也没有“很”,还是相对比较克制?);2、叙事较淡。合起来扣1.5。 |
|
故事有些类型化没什么意思,小人物的顽固式命运,但法胖的风格还是很有看点,人物的走位总有种舞台感并自带节奏,他本人的表现也很出彩 ,这喇叭裤也是帅到炸 |
|
只有他才能演绎他自己。 |
|
其实本片中根本都不存在什么阶级隔阂下的难以维系的爱情,爱情就从未出现过。存在的是天真的下层对上层的美丽幻想在一步飞升后逐渐被金玉之中的败絮击碎的绝望,偶尔偷吃一嘴的小狐狸碰上了吃干抹净连渣都不剩还能理直气壮占据道德制高点的老狐狸才意识到上层所谓的逼格只是一层方便他们剥削下层的欺骗和伪装而已。Few can live with this ugly truth. Bravo, Fassbinder, for bringing out all the nuances of the power play. |
|
fassbinder!! |
|
超级喜欢!从头到尾全无废笔,每个镜头都精致到爆炸,场面调度能力简直逆天。相比起现在的任何一部同性题材电影,法斯宾德无疑都更深刻、更大胆、更激进、更政治、更美学、更动人。Franz Biberkopf一名取自《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主人公命运也是类似,尤其是对另一个男人单方面无底线的爱与信任,甚至可以说是70年代版BA,只不过这样看来仍然无法满足野心。当然,比起原作者,法斯宾德更凶狠、更卓绝、更残酷:这里有绝对无法跨越的阶层和种族,直到最后一分钟,整个世界完全彻底崩塌。 |
|
7.5。法斯宾德导演的多数影片剧情来自他本人所经历,或多或少有同性暗示,而这部直视同性关系,自导自演的自传,不同的是法斯宾德所扮演的角色互换,在一定程度上怀念男友。面对资本家的压榨,两性关系之间的无休止的压迫,只是因为对方魅力而疯狂痴迷。 |
|
被废弃的男人身体~ |
|
法斯宾德的丁丁 放荡与酸楚 Bird on the Wire 街头杂耍艺人中彩票暴富之后混入了上流社会之后被同性恋人骗的人财两空 这个好似《知音》杂志上的故事被鼓捣成了顶尖情节剧 靠的是出色的人物塑造和过硬的台词 不得不说导演演技也是一流 结尾高能 |
|
法斯宾德一定是一个法西斯主义者,或者至少进行着一种非伦理的操演。《狐及其友》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左翼电影,通过好莱坞情节剧或魏玛室内剧般的巧合推动的结构呈现出马克思-布尔迪厄的阶层-场域关系,其中安兰德的自由主义和基督教的“爱情”———尽管在这里是以同性恋情出现———都意味着对于阶层现实的遮蔽。但是法斯宾德本人的具身出演替代了现实之中的情人阿敏———这和欧容在《彼得冯康德》之中滑稽的改编类似———法斯宾德本人就是欧根,而尽管有人可以将其归结于痛苦的反思,但《狐》的姿态仍然存在着一种自恋或者说自鸣得意,用一个当下的例子,那就是王小帅拍摄了一部关于胡波事件始末的电影,并亲自出演胡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看,他和里芬施塔尔、拉斯·冯·提尔一样政治另类,但仔细想想这很可能是左翼知识分子经常会有的卢梭主义。 |
|
法斯宾德永远的主题是金钱对于情感的侵蚀和阶级的固化,这一部的主要情节也是这一点的体现。天真的男主与古董商之间的关系直接映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Biberkopf和Reinhold以及《浮士德》里主角和梅菲斯多的组合,前者在后者的引诱下得到了金钱,却在情感的游戏中永远是出血的输家,直到金钱散尽后情感也随即破产。金钱可以买到爱情,却买不到真正的自由,建立在资本之上的个体自由主义是注定要破产的。只有了解法氏的背景,才能真正体味到他对自我的严厉剖析和最终无解决措施的痛苦。当与他阶级相差悬殊的阿明三年后以同样方式自杀在他的床上之时,我想他看到了自己的下场。 |
|
法斯宾德的残忍也会让人上瘾:妥协吧,现实 |
|
接近寓言故事,小伙子执着于买彩票,然后中大奖,最后幻灭了。“爱比死更冷”的质感。片头街头和摩洛哥街头的戏,导演才华尽显。
阻碍爱情的,是阶级这道跨越不过去的鸿沟。
本片对中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讽刺真是针针见血。
冷到骨子里。
有点想看导演传记了,他“太奇葩”了。
四星 |
|
人际或社会是赤裸裸的压迫工具;爱情中的自我迷失;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和对社会底层的同情;分割和疏离的构图是法斯宾德的特色;前半部分同性恋色彩浓厚,后半部分批判色彩更强。 |
|
要是法斯宾德不英年早逝,他肯定会被如今的西方捧上天,因其作品中有大量关于同性、民族融合的内容。不过其作品中又有大量底层人民或窘迫或有趣伴随着细腻情感的日常生活写实,可见,是观众两头都吃香的导演。他同样是制片方喜欢的导演,低成本高效率地讲故事和刻画人物,利用有限的预算偶尔展示一下高级的镜头语言,而这些才华又和电影主题融合到位。低预算的情况下能将这些统一起来,非常之难。本片还是讲一个他常讲的“融入”的主题,可能是因为人物和他本人过于重合,他太在意人物融入以及变化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拖慢了节奏,但紧紧围绕核心主题之余不断讽刺和抨击阶级矛盾,对于看不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杀人凶器保持了高度警惕,并提出了有力辩驳。7.6分。 |
|
还是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
|
勉强给点面子,看在构图份上。说句实在话个人一直觉得对法斯宾德真是一言难尽。闷片不是问题,扎堆的不知所云真的难消化。 |
|
3.5 法斯宾德亲自出演版本的《我只希望你们爱我》,不过苦涩度有所下降,主要是知道了法斯宾德的传奇生平再来看他演的这个角色会觉得很微妙 |
|
精神和感情上的卑微和不对等比金钱上的贫穷来的更痛苦 |
|
同样是讲同性恋,这部就像是琼瑶阿姨拍的 |
|
如果你中了五十万,请不要爱上文艺青年,爱情低贱得像金钱一样 |
|
同性恋的处世生态与异性恋也没有什么不同,出身低下会被人歧视,轻信会导致钱财被人欺诈,一个渴望爱的人最终却被所有人嫌弃和抛弃。法斯宾德本可以努力逃离那个阶级,但他还是更爱那些敢于没有算计地去爱和被爱的人,而对富人却心怀芥蒂甚至绝望。《恐惧吞噬灵魂》的主演在里面客串了两个配角。 |
|
那么自溺放荡丑陋绝望的Fassbinder |
|
法斯宾德认为爱情不是平等的爱情只能是剥削的关系 |
|
弗兰茨与欧根相处的每时每刻都在体现着阶级差异。欧根斥责弗兰茨进屋不脱鞋,散发臭味的衣物,公共场合不注意形象和制造噪音,不懂法语,不懂歌剧,没有教养,没有品味,弗兰茨因为爱忍受着一次次的羞辱。影片从头到尾充斥着资产阶级对底层无产阶级深深的歧视和傲慢,这个无解的现实残忍无比。 |
|
三星半。每看一部法斯宾德就愈发为这样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感到惋惜。 |
|
4.5,虽然我已看过法胖主演的好几部片子了,但是得说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他不仅是个伟大的导演,亦是很优秀的演员。扎实的剧本、阶级和社会批判的内核、精细的场景布置还有精致的镜头设计,都是法斯宾德一贯的优点——他懂得电影艺术的真义。本片尤其还表现了战后德国人的冷漠,在主角的男友之外,从追着看热闹的女邻居、逐铜臭而来又不愿惹上麻烦的古董商再到片尾搜身偷钱的少年也都莫不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