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实在是在金星笼罩下的国家一个,不说建筑时装美酒歌剧小说、大爱的咖啡馆、皮鞋,单是片中男男女女来来往往就已经美得让挑剔的我毫无怨言了。娜塔莉和马里奥在酒馆里乱舞那一段真开心,之后互诉衷肠道:“现在我也可以说我跳过舞了”“现在我也能说,我快乐过了”。情到深处无怨尤。2011.12.12 |
|
我真是越来越受不了意大利人的闹剧和戏剧了。正如巴赞所说,维斯康蒂缺乏内在的激情,或许也正如 DH 劳伦斯所说,意大利人缺乏这种内在的激情。真是烦那种做作的表情、动作,还有突然加入的抒情音乐。作为一个舞台背景的贵族,维斯康蒂的美感的确是一流的:不管是黑白光影,空间构图,白雪钟声,还是他受雷诺阿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的深焦全景长镜头,以及为了符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道德主题——关怀弱者,而让一些穷人、狗、傻女人出境。虽然看似追求现实的真实,但实则虚假做作透了;反之,没有采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布列松更能表现真实,一种更高级的内在(心)真实。 |
|
去他妈的前任啊!原来冬天的故事还可以发展成这样。。骑驴找马未免太好意思点了吧!好想抱抱Marcello啊,太委屈他了。。 |
|
陀氏同名原著改编。1.较比冷峻的布列松,维斯康蒂之忧愁更令我动容,除了北斗七星,他仿佛用色彩区分了所有的华贵和贫苦,而《白夜》便是最为独特的那部,是仅有一次的爱情魔法、极致无邪的浪漫追求,以及唯美雪絮中不再拥抱的两行热泪。2.“爱应是飘浮云端的许诺,还是脚踏实地的相随”。娜塔丽娅的双眸宛若暗夜辰星,洞穿雾色散发绚烂光辉。似从天而降的天使,照亮了马里奥半生至今苍白的灵魂。生存于一瞬的幸福时光,即使终将逝去,也必被永恒铭记。3.灰姑娘人设;舞厅调度和光影运用想及《米兰心事》;对望玻璃窗内的婚纱,抛弃尘世的温柔倒影。4.回忆往昔时以火焰镜头为中心实现心理-时空的转换;置景预示人物情绪;最后的三角形构图,残垣断壁目送她和他的背影。|对我来说,今天和昨天没有什么不同。(8.8/10) |
|
陀氏的故事加上维斯康蒂的写实,实在是太狠心太绝情了,一句“现在我也可以说,我曾经快乐过了”成了这段爱情最凄怆的注脚,最后在雪地里,娜塔莉远远跑回来的时候,我以为终于圆满,毕竟已经有了那么火热的赤忱相待,但是世事不遂人愿,欢宴终将散场。 |
|
A / 片中的人物有一种神秘的预知能力。他们召唤的不只是雨雪或雾气,更是一种能与环境连绵一体的忘我状态。当男主试图将女主从一个幻梦中拖曳而出时,物的运动开始逐渐升温,并在舞蹈中抵达分子颗粒般纯净的沸腾。最终雪的下落并非用来昭示某种神谕般的圣洁结局,而是作为一种稍纵即逝的凝固表征着依然存在的心境黏连。由此,预知的失落方才彰显了预知中意志之力的可贵。 |
|
影片中段华丽至极,最后还是归于平静。在场景如此局限的意大利小镇,这完全是运用光线制造的奇迹。须知他爱的就是这样一个单纯得不可思议的姑娘,如果说他带她去舞厅让她见识到更为热情的世界而使她感动,那也是因为这种理解。所以结局是注定的。角色之间的镜像也很美好> < |
|
残破桥上的相遇,残破桥下的愿景,棚内搭起的假景,水城的镜花水月,下了又停的雪,被噪音压住的倾诉,狂舞难挡十点的叫喊,白夜一场梦,虚妄一场空。摄影打光有多美,“我可以说我也曾快乐过”就有多苦。该死的无药可救的浪漫。|2020第一部,理想的开始。|VCD影促会法文102分钟版 |
|
世上最难莫过于心动,最痛也莫过于心动。其实这个故事,男的是有点死缠烂打,女的是有点神经兮兮的。但维斯康蒂镜头下的女孩纯真善良,宛若天使;马斯楚安尼更是风度翩翩,浪漫至极,那支疯狂的舞之后,谁会不爱上他呢?!看的时候在想今年的《冷战》应该在视觉上受了许多影响吧。画面太美了。 |
|
可怜的他只是一个备胎 但是只要和她在一起 哪怕她神经质 有一个放不下的人。只要多一秒 这种心情我能理解。最早小时候就听过邱岳峰版本,后来又看了小说 渐渐的 我开始对彼得堡的白夜好奇,黑白的电影看不出黑夜白昼,只是看到了他的无力,一如小说 一如邱岳峰的声音 |
|
不知原著会是何体验,就Visconti的改编版而言,这不就是Cinderella嘛!只有当时间被弱化之后Natalia才能获得短暂的快乐,而一旦象征着魔法消失的钟声响起,她便再度陷入等待的悲伤情绪中。声音参与叙事后,便始终以一种强硬的姿态介入Natalia和Mario的互动中,哪怕在雪夜Natalia准备接受Mario时听到钟声后也有一丝闪过的迟疑,在此Mario的角色呈现出多义性,他既是魔法的实施者,也是Natalia的爱慕者。而当童话中的公主终与王子相见,Visconti向观众呈现了圆满结局背后的代价,此时Mario变成背景人物,观众甚至无法分辨他看向的是天空还是地面,即使如此他仍然占据着重要的视线一隅,角色被赋予的意义“拯救”了这个人物。开头和结尾Mario只身一人的运镜都太美了。 |
|
室外的场景总给我一种棚拍的感觉,可是又觉得那会儿哪能搭出这么大的景。整个故事都非常水土不服,威尼斯能有这样的男女?一看,哦,陀老师的故事,那就都明白了。 |
|
维斯康蒂代表作,1957威尼斯银狮奖。1.布光与调度至为精妙,或许,只有黑白影像能如此真切地传递出“白夜”的气格。2.马塞洛·马斯楚安尼罕见地演绎了一位情深专一的男性,竟也毫无违和感,而玛丽亚·雪儿美得纯洁动人,时而大笑,时而哭泣。3.爱情中的狂放与激情,都凝缩在了舞厅戏里。4.漫天白雪中的浪漫与欢欣,转瞬间化为哀愁与孤独,一切景语皆情语。5.夜间的断壁残垣与街头露宿的流浪者,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底色依旧触目。6.主动搭讪与纠缠哭闹的女子,似乎预示了爱之断肠人的命宿。7.尼诺·罗塔的配乐如泣如诉。8.两次单一摇镜头内变幻时空(一次切入对房客的回忆,另一次切至当下)流畅自然。(8.5/10) |
|
想给三星但下不了手,毕竟颜在那儿摆着。感情驱动力有点弱。终于在电影院看了马斯楚安尼,费里尼拍他是Childlike,很可爱但man;老卢拍他是Chidish,幼稚,成就了世界上最帅备胎。开始还盯着脸看不够,普通呆梨小市民的生活也蛮有趣,但后来实在拍得太平面了,居然最后三分之一还睡了一会儿,也够遗憾 |
|
#重看#siff@新衡山;水城夜与雾,如空旷舞台,留给两颗寂寞心灵的互相慰藉,迷离波光折射在他们脸上,见证偶遇,倾谈,交心,误解,流连以及心碎;与你三日胜却数年,须知小花的产生,是为了在你的心旁逗留一瞬,只愿你能偶尔想起我。 |
|
我真替那姑娘捉急,每当她歇斯底里大哭或者大笑的时候。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是不科学的。维斯康蒂的电影是很符合我的审美情趣的,Maria Schell这个奥地利妞儿笑起来有点儿像罗密,但不如罗密生动可爱,此片中有些做作;马斯楚安尼的表现一如既往地好,就爱看他演戏。故事本身没啥说头,被说得太多了。 |
|
【上海电影节展映】胶片版。字幕不佳。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改编。作妖男与矫情女,三夜之爱敌不过一年之痒。因为剧情比较狗血,即便女主和摄影很美。我还是不喜欢这部电影,看得尴尬且无语。加上胶片画面暗,字幕差,新衡山影院闷热,忍不住中间睡了一段。现场观众多次笑场也觉得有些过了 |
|
陀氏原著还原度挺高,雪儿选角更是超贴切,维斯康蒂美学与故事格调亦是匹配,源于桥端小河畔的短暂情缘,止于大雪纷飞的戚戚哀怨。虽然现在看来连经典款帅哥马斯楚安尼都能惨遭NTR实在接受无能,可笑场频率依然莫名太高了点 @衡山胶片 |
|
爱如寒冬初雪,爱如天边焰火。爱如拂晓钟声,爱如水色白夜。 |
|
A. 与布列松的改编完全处于相反的两极。情感强度时刻拉满,剧烈到像一场彻夜无眠的fever dream,随时可能坠入眩晕,而就是这样一个浪漫到荒唐的故事,却仍无法自拔地深陷其中(甚至感同身受),归根到底是造梦的胜利:百转千回的运镜、徐徐流淌的光影、缠绵悱恻的配乐,和主演们神祇般的美貌,都在为这场一见钟情赋予一种致幻的“合理性”。维斯康蒂的功力在于那些高度提炼又具像化的情景和瞬间,一场舞蹈像是拍尽了爱情的起承转合:试探时的拘谨、宣泄时的狂喜、拥抱时的亲密、分开时的怅然,而一切反差又都在结尾被干净利落地总结。雪下的时候好美,停了以后好冷,但无论如何都刻骨铭心。 |
|
一场邂逅,三日美梦。白雪之夜,望眼欲穿的爱情回归现实,你的泪,你的低语,淹没在她的笑声里。简单的故事,纠结的情愫,在维斯康蒂手里变得温婉动容。马斯楚真是楚楚可怜啊,跳舞那段很滑稽~ |
|
疯癫歇斯底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常态。死缠烂打的男人,苦苦守候的女人,都不会得到爱情。当你松弛下来,开开心心生活,爱情就在路的转角,在回眸的一瞬间。最喜欢跳舞那段。 |
|
"這不僅僅是我生命中的一段插曲." 很喜歡當中一個從這個男人轉到另個男人的那個鏡頭切換.一時之間還真的反應不過來. |
|
基于生硬设定进行的弧线刻画与情节发展若没有可靠氛围的感染很容易变得违和而缺乏可信度,原著有文字力量作为支撑避免了这点,布列松那版在他惯有的冰冷质感的基础上,凭借细腻灵动的情境构建能力、趣味十足的细节设置将故事完美引入令人心碎的浪漫与感伤。而维斯康蒂这版具有过于古典均实的拍摄方法,呈现出明显的好莱坞情节剧形式,无法有效消解前面提到的缺憾,最终影片也只能流于视觉上的美感体验而难以使观众被更深层的东西触动到。 |
|
#BFI 长评阿波罗与酒神的撕扯。电影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感觉表象的爱情背后是战后对于寄托事物的强烈情感,以孤独与渴望,现实与幻象交织而成的一部带有诗意的现实主义电影。影片仿佛似一场阿波罗与酒神的撕扯,阿波罗式的现实是男主,他的孤独并非源于梦幻,感觉更多的是战后社会人与人之间疏离造成的,我认为他是清醒的,但他不能认清现实,想利用爱情逃避孤独。女主的的世界则完全沉浸于酒神式的梦幻中,看似是对完美爱情的执着,但也是另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视觉两种呈现,一方面以接街道,桥,和河构建的即使相离很近也无法直接到达的疏离空间,强调的是现实的秩序与人与人的距离,另一方面以柔焦,昏暗的灯,浓雾结合光影变化呈现出模糊的内心世界,强调的是虚幻的迷狂与情感的执念。两者的交错很达程度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 |
|
Mastroianni之「別再叫我渣男啦QQ」,開場仍是小渣,不過碰上天使純真面孔卻痴極至渣的Maria Schell後(不離不棄者當工具人,下落不明的Jean Marais癡癡等——雕像臉,背景描述無多,回應冷戰氛圍?ESSO,noir聯想?過往形象引人遐想,一轉身就變成《美女與野獸》?或實為gay?),微渣男也惹人同情。難怪少人提,不太容易放入早期新寫實主義或後來貴族家族脈絡;不過天真性帶來的負面後果(男女主角都有異於周圍人的純粹),仍是Visconti常用。充滿舞台劇感的縝密場面調度(顯著的crane、棚感、精準走位),或許跟50s劇場與歌劇導演工作有關,但帶夢幻感(而又逼仄出形單影隻者的宿命與惆悵)的黑白攝影與氣氛走向,其實也像詩意寫實的復返。跳舞那場的gayness與creepy感。Two Lovers。http://sensesofcinema.com/2017/cteq/29173/ |
|
8.0/10。①女主在等异地男友来找她(等了一年,而且不确定男友会不会来)期间偶遇男主,两人相识后感情逐渐升温,然而就当两人变成情侣后不久,女主的男友回来了,女主因此和男友离开,留下男主黯然远去。②运用很美的布光/构图+丝滑优美的高水平运镜/调度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浪漫氛围。③外景置景个人认为是败笔,过于破败,虽然依然拍出了美感,但这种「破败的美」与充满精致感(也许是因为演员气质/故事文本/等)的影调很错位,扣1分;作为传统故事片俩主角的心理曲线处理地不够细腻较模糊,扣0.5。 |
|
真是嘛啊!女主角上楼梯的纯真姿势笑死我有没有!MARCELLO抓狂的我也很抓狂有没有!最后哭了很惨有没有!这根本一部教人如何搭讪的片嘛虽然最后失败了!不过MARCELLO真是个好演员啊…看他几部片都觉得塑造的角色太多样了T T |
|
#4 维斯康蒂三连击pt 2,一个备胎的自我修养。。跳舞那段。。亚新微切头 |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将俄罗斯变成威尼斯,威尼斯有白夜吗?选谁?一个是深爱,但刚表白就分离,然后音信全无,仅有一个一年后再见的承诺;一个是一见钟情式的热恋。挣扎取舍间,女主人公Natalia刚刚放下心中的防御,接受Mario的爱的时候,她等待了一年的Mario现身约定的桥头…… Natalia选择了旧恋。1957年的影片,所以给星应该穿越回到50年代底60年代初,站在那个时间的立场上评定,才不失公允吧。因为以今天的节奏,看这样的片子,其实相当考验耐心的。最喜欢的一场戏是Mario邀请Natalia和奶奶去听歌剧《塞尔维亚理发师》,包箱里,Natalia羞怯陶醉地融进爱里。那情境,爱情的美好和甜蜜丰沛得像是都能从屏幕里溢出来。
玛丽亚·雪儿的眼 |
|
保留了原著框架,改变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添加了酒馆跳舞那段更强烈的动作,人物心境得以直观渲染。是比原著更忧伤更有感染力,尤其是雪地、结尾的处理,但我还是更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絮语式。通过这电影我知道了什么叫“连戏”。强大的布景、布光、环境渲染。 |
|
转折、转折、转折,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因为一见钟情的闯入者被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威斯康迪的改编很成功,故事、场景构建、布光都是完美的。马斯楚安尼充分展示了他银幕“反英雄”的独特性。 |
|
看了个开头就睡过去了,感谢熊猫同学给我讲了剧情,就一很不识趣的女的,利用了人就跟别人跑了。醒来的时候发现57年拍出来的雪景真假! |
|
9.2,年度最佳爱情;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清纯唯美,暗自神伤。爱情如此美好,又如此悲伤,相遇,孤独与感伤皆失,知晓,失望与惆怅渐长,拥有,世界皆因此而美妙,离别,就此凋零,不舍,心碎,谁能了。只因这美好,永生难忘。 |
|
it could have been perfect, but the leading woman is so mentally challenged that she annoys me so much! |
|
画面还是那么美丽~但这就是维斯康蒂眼中的天使?抑或是男人心中最理想的“爱人”?让人不经想起那个在公主窗台下等了99晚后不再出现的士兵。因为我会和士兵做出相同的选择。或许是我不该在看完法斯宾德后看白夜…… |
|
女孩被一堆书遮挡从而用眼神与男人交流的设计和跳完舞后门的闭合镜头设计都顺其自然而有趣。 |
|
欲拒还迎,羞赧的躲避和缘由也是相知相识的开端,倾诉的延续,情感的纠缠,最后受伤的注定是孤独的好人。2022-02-27重看。中间回忆一段,维斯康蒂运用了剪辑手法来穿梭时空,带领观众在当下和过去之间体验情人的感受。白色夜晚中的情人们,一个爱着,一个等着。一个付出着,一个坚守着。真诚的陪伴几乎要溶解了坚定的心时,命运却又开玩笑般,把压抑住的情感又翻涌出来。谁说这几个夜晚就不是真实可信的了?却因为这欣喜若狂以为要成真的情感关系在瞬间的破灭而变得更加弥足珍贵。他爱她,他愿意,仅此而已。维斯康蒂在结尾将喜悦拉回到地面,现实,面对现实,放手,观众亦痛哭不已。 |
|
好想重新把原著看一遍。電影的氣質果然和原著不同,不過也是很不錯的處理。 |
|
威尼斯的桥和巷,街灯,流浪狗,还有踯躅的人。。。拍得超美 |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e-K-fE9au0/?resourceId=0_06_02_99?fr=1 |
|
从东海岸回来之后与张石然一起看的一部电影。前半部分较为无趣,不过让人印象深刻的后面的两个场景:娜塔莉亚与新男友在酒馆的一场从生涩到欢愉的舞蹈,以及下雪之后到影片结束时的场景(从梦幻般的优美到梦的破灭),使它成为一部值得重看的电影。
摄影棚的取景,使得人物的转场在一个逼仄的空间。
地理位置从圣彼得堡转向了意大利的一座城市。
影史上一段知名的三角恋故事。 |
|
101min。氛围有点民国片的感觉,破败的街头,散发着阴冷的气息。讲的是纯爱故事,不过是围绕三个人的,当然可以延伸到一个庞大的圈子,毕竟每个人都有心上人。三天的热恋败给了一年的坚守,而三年的坚守也可能会败给一天的热恋,虽然悲惨的结局能够猜到,但还是觉得非常难过,恋爱中的男人不可信,女人更不可信。 |
|
关于孤独、梦、爱情、期待。。。 |
|
他终究是贵族,就算看起来像把镜头对准了意大利小镇的街道,但那些精致布光和构图使得每一帧看上去都绝对不是随机作品。比舞台剧更活泼,比电影更精致。他们都有最好的演员,那些眼神清澈激烈的男女。不是新现实主义,但肮脏曲折的街道,路边嚎哭的女子,终究有对现实的关注。威尼斯没有白夜,有雪夜。 |
|
把北方俄罗斯干爽无侧漏的故事搬到潮湿阴暗的黑白威尼斯……完全欣赏不了,脑海里一直在回荡一句话:这么无聊的事,有必要拍成电影嘛?有必要吗? 没看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现在甚至要怀疑原著了,也许原著就这么无聊。 |
|
和三年后的维斯康蒂一相比较即可知道,此时的他看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方式恰如1881年前的托尔斯泰,在他们健壮澎湃的生命力中尚无患上那神圣癫痫的可能。因此,放弃一切关于改编的看法吧,这是原创的,一个仅仅关乎善与爱情的故事。 |
|
这是维斯康蒂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次锋芒毕露的对谈。布列松保留了原著的阴冷,维斯康蒂则发挥了原著的疯狂。他强调了这是两个幻想者之间的暗中较量,而布列松则弱化了对女子一方的刻画,因此显得缺乏张力。 |
|
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雾气蒙蒙中,一见钟情的双方对前男方的回忆叙事是亮点,这种交错让观众对前后两个男主都产生共鸣。因此,观众的心态更多会沉浸在女主身上。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你会选择哪个? |
|
妈妈呀,小马哥后期万人迷荧幕形象严重影响我理解剧情逻辑,他怎么能是备胎呢…不过毕竟维斯康蒂的万人迷那只能是赫穆呀😌 小酒馆一段经典,舞蹈调度、注意力、情绪变化好精彩!谈恋爱场景教科书。女主又美又村儿,一惊一乍的符合人设,但笑的实在有点假…而这位痴情可爱自称很穷很羞涩的男主为什么要穿如此教授质感的端庄三件套,还丝巾领带长款大衣一个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