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我的墨西哥椒盐脆饼 My Mexican Bretzel (2019)

    最近更新: 2024-04-28 HD中字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280x960 时长:74.15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6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440x966 时长:74.55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6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280x960 时长:75.25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6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854x1000 时长:74.23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6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440x1080 时长:74.5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6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960x720 时长:74.15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6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6-16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6-16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My.Mexican.Bretzel.2019.1080p.WEBRip.AAC2.0.x264-KUCHU[2.74GB ] 详情
      My.Mexican.Bretzel.2019.1080p.WEBRip.AAC2.0.x264-KUCHU[2.74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My.Mexican.Bretzel.2019.1080p.WEBRip.x264-RARBG[1.41GB ] 详情
      My.Mexican.Bretzel.2019.1080p.WEBRip.x264-RARBG[1.41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My.Mexican.Bretzel.2019.1080p.WEBRip.x265-RARBG[1.16GB ] 详情
      My.Mexican.Bretzel.2019.1080p.WEBRip.x265-RARBG[1.1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百度云盘 【JP-023】我的墨西哥椒盐脆饼.My.Mexican.Bretzel.2019.720p.WEB-DL.AAC.H264-華堅馮力士原创中字.mp4 详情
      【JP-023】我的墨西哥椒盐脆饼.My.Mexican.Bretzel.2019.720p.WEB-DL.AAC.H264-華堅馮力士原创中字.mp4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115网盘 【JP-023】我的墨西哥椒盐脆饼.My.Mexican.Bretzel.2019.720p.WEB-DL.AAC.H264-華堅馮力士原创中字.mp4 详情
      【JP-023】我的墨西哥椒盐脆饼.My.Mexican.Bretzel.2019.720p.WEB-DL.AAC.H264-華堅馮力士原创中字.mp4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UC盘 【JP-023】我的墨西哥椒盐脆饼.My.Mexican.Bretzel.2019.720p.WEB-DL.AAC.H264-華堅馮力士原创中字.mp4 详情
      【JP-023】我的墨西哥椒盐脆饼.My.Mexican.Bretzel.2019.720p.WEB-DL.AAC.H264-華堅馮力士原创中字.mp4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Excerpts from the diary of a woman and beautiful images made in the post-war decades by a man combine to weave an enchanting narrative.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5 IMDB 8.1 HD1280高清中字版
      Colectiv
      2019
      纪录片
      俄罗斯

      科莱采夫

      Colectiv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纪录片版“聚焦”,罗马尼亚火灾案引出随后医疗丑闻和系统改革的行动,“海恩法则”同样适用于任何真相的探寻,发现呈现导致最终灾难的原因才能在未来防微杜渐,其背后根本原因是东欧所处东西方体制观念冲突下成长的社会仍然带有的“鄙俗”
      • 只有一次曝光,一场运动才能让我们得以观察到贯穿着事件始末中难以改变的无奈与悲哀,当我们在谈论着着媒体与体系的时候,就是在谈论我们共通的「面貌」。它源于对人最基本的共情,对真相最基本的维护,这个社会的每一种声音都在发挥其直接作用。即便是简单的纪录也令人错愕,即便是再撕心裂肺的吼声也无法动摇根深蒂固的腐烂。冷酷锐利的信息数据切入,涉及的工作量之庞大,最悲哀的其实是这样真实客观的视角只会在纪录片中出现,枯萎的种子不会生根发芽,悲剧还会在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腐蚀中延伸,面对着舆论压力,血淋淋的真相需要被人们所知晓,尽管它不会轻易改变。系统性的顽疾需要世代根除,尽管人类这个族群总是用某种「运行机制」经验来安慰自己。结尾缓缓响起的歌声,是在缅怀过去还是在昭示着未来?至少在提醒伤痛发生时的感受,不该忘记。
      • 罗马尼亚“公知”纪录片,从调查记者和新任卫生部长的角度揭露发生在医院里的系统性腐败。可是和大部分“公知”类纪录片一样,从单一立场出发的利己性叙述无法解释和还原全部社会现实。
      • 剪辑的时侯,要大胆的舍。这种社会主义固疾对我们同样社会形态的观众,太简单了,看了开头就知道过程和结尾。
      • 调查类纪录片
      • 每次看罗马尼亚这些现实主义郑智题材的电影,都会感慨东欧人民的公民权意识真的非常强。
      • 前xx主义国家
      • ʕ•̫͡•ʕ*̫͡*ʕ•͓͡•ʔ-̫͡-ʕ•̫͡•ʔ*̫͡*ʔ-̫͡-ʔ
      • 实时跟拍调查牵一发而动全社会的火灾人祸,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一部不错的政治惊悚片。纳瑙对事件的嗅觉相当灵敏(这一点从《托托和他的姐姐们》中便可以看出),作为直接电影,对事件的多个角度都有涉及,既有温度又有力度,能给予绝望中的新闻工作者们继续奋斗的力量。 "Heroes don't look like they used to, they look like you do."
      • 如果媒體放棄了對gov的監督 那gov就會濫用民眾的信任
      • 视角单一,但想想另一方应该也不愿意被拍。。。
      • 伪纪录片,前半段记者视角,后半段卫生部长视角。讲了个非常绝望的故事,我记得年前看了另一部罗马尼亚电影也是花了很多篇幅描述政府腐败。自上到下的烂,一开始的部长讨论,让我大开眼界,可以这么自然并且确认、听起来也有理有据地推卸责任,好像是刻在基因的本能一样,完全没想着解决问题。最近黎巴嫩的爆炸我也觉得也是这种踢皮球的结果,还记得看到新闻报道说,一个月后还发现生命的迹象,我哭了,如果上层的领导也有这种共情能力就好了。就像阿城说的:在里面呆久了,也就越来越不像人了。
      • Vote
      • 一个事件,一段政治博弈,一系列东欧民主政治生态的缩影!
      • 正義鬥不過利益。
      • 一个比较吊诡的问题是这样的纪录片几乎不可能在罗马尼亚上映,当然这也是大部分此类纪录片的一个最常见问题。影片以一起火灾引发的医疗服务质量问题来影射整个罗马尼亚的社会政治。短暂上任的卫生部长看似是一线曙光却又无疾而终……🇷🇴🇷🇴
      • 真·不止不休。
      • 标记
      • 在生活的逆流中狂奔
    • 豆瓣 8.2 HD
      數電影的人
      2019
      考驾照
      台湾

      数电影的人

      數電影的人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修或者不修都不会怎样?什么是经典,保存下来的就是经典了吗?其实我不想对它们投入太多的感情的…唉,这些话都很真实很无奈,但也是不争的事实。
      • #台湾国家电影中心快闪放映 看这部片,再看看台湾国影的官网,只能赞叹羡慕。法国韩国资料馆的片子修复之后还主动上传 Youtube 供影迷免费观看呢。某些地方的资料馆美名其曰保护国有资产不被流失,吃着公粮不干事,让馆藏胶片就烂在库存里呗。不要修一部《盘丝洞》就大吹特吹,被某人写进书里,结果到现在就根本没放过几次,想看到还得靠被上传网络的盗版。
      • 12年在大剧院看过空山灵雨,希望有机会看看修复版吧。无脑五星给了。但这片子在youtube上也只有不到3000人观看过,可惜呢
      • 虔诚谦卑的胶片电影修复工作者,清扫时间的尘埃,抵达电影往日的光辉。时长略短,意犹未尽。
      • 又寂寞又美好
      • “我有点不太想要对这些片子放太多的感情,不是说我不喜欢它们,而是当你觉得一部片比另一部重要的时候,对于其他片子是不公平的。它(胶卷)今天,它离开片库(去进行数位修复),这是它唯一一次可以展现的时机。有点悲哀的是,其实每次进到片库,你一闻到那股酸味你就知道,你面前的这一堆胶卷,都快死了。”
      • 如果英文是写"play(播放)",日文就写“再生”,因为你那一个播放的动作,它又重生了。 向电影修复匠人致敬。
      • 作为在北京生活期间时常跑去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中国电影博物馆看电影的影迷,还挺希望他们也能拍摄如《数电影的人》这样的纪录片来书写某些鲜为人知电影工作者的工作生活。—— (老電影底片) 這東西沒收到會怎麼樣?其實真的不會怎麼樣。地球還是照樣運轉,總統還是上台下台,真的完全不會怎麼樣。可是,我覺得那就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我覺得以文物收藏的角度來講,你如果都沒有記下這些東西的話,其實很可惜。
      •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有人去做这样一些基础性的事业,虽然往往这些是枯燥的、看不到直接经济产出的。至少它可以照亮未来的某一刻。
      • 致敬!
      • 一个完整流水线,每一环被描述的同时传递着信念,不会高大到肃然,但踏实地传递着感动。亚洲也不只有日本出匠人。
      • 电影修复了解一下,有了这些“匠人”才真的有了所谓电影的光影魅力经典永恒
      • 台湾的“电影资料馆”是「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是教育部设立的财团法人基金,算是半官方机构。从纪录片里看像是小作坊,还要为存放拷贝找便宜的库房,胶片存放的条件很一般。后半程主要是讲《空山云雨》的修复过程。限于人力一年只能修复几部老电影。 我去她们官网查了下,从2013年开始每年大概能修复六七部电影的进度,截止2022年修复了76部。对比北京的资料馆,事业单位存放条件是更好,但回看过去几年在修复方面的工作,居然还不如。搞什么《永不消逝的电波》彩色版,八九十年代港片抖音AI修复,愈发偏离专业轨道。
      • 太有意义了!太有feel了!太有人文关怀了! 这个时代总需要一些人去做一些这样的事情
      • 拜拜胡金铨的时候跟他说修复电影修复到肩膀很痛,太可爱了。致敬拯救濒死胶片的人。
      • 有些电影会“死掉”。
      • 才知道台湾的这个电影资料馆已经不再是国立而是变成财团法人,非盈利有补贴那种,但好像没有自己的建筑,库房是租的,唉。不过非国立后可能自由度有所提高也说不定未必只有坏处?看到工作人员在有限条件下这么努力奔走干活,希望他们继续好好干出实绩,能多搞到点经费。片子拍得很日常,蛮好的。
      • “有些还可以抢救,有些就酸在那里了”这句话说出,无奈和心酸。不能因为个人喜恶就区别对待这些珍贵的“文物”,片子很脆弱,“有酸味”“片子酸了”闻酸味,变酸…并且老胶片不容易遇到,很可惜,要有敬重之心。修复、保存 胶片,听老歌曲,存老片子,坚守过去的记忆,成功会有成就感,在还原后,观众会认为当时就是这样;但在修复者看来,他们只是做了尝试与补救,还要考虑能给观众带来什么,观众看到什么。
      • 他们在修复“电影时光”,详细的介绍了修复电影的过程,以及背后为止付出心血的工作人员,十七个月修复一部《空山灵雨》,值得尊重。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修复的效率会越来越高,电影是文物,是艺术,是留存下来的记忆。
      • 最近这段时间,似乎每年都有迷影向的电影作品。
    • 豆瓣 7.4 IMDB 6.3 HD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
      2020
      剧情片
      中国大陆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4th PYIFF# 【年度十佳Mark】入围2020年威尼斯日单元+费穆奖最佳影片。一部精彩至极的“慢电影”。我能想到最准确的一句描述,大概是文德斯写小津那句“依序把生死连接在了一起”。影片极为克制,克制到几乎可以说是“呈现”了,用不动声色,几乎不煽情的手法,把母亲因难产去世这件生命中巨大的伤痛拍得刻骨铭心又感人至深。 摄影极为讲究。导演的视听参考最主要的还是阿巴斯。《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何处是我朋友家》式的构图和调度出现过多次,但用的如此自然,好似从这片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一般。阿巴斯式的“大远景”“重复”和“克制”,被用在极度悲痛的时刻(第五天晚上),造成的效果真的是在心口重重地锤上一拳。或许还有一些香特尔·阿克曼,女性劳作的日常被相当完整地呈现出来。本届迄今最佳观影体验。
      • 很喜欢。前几天的日子缓缓流动,在影院里补觉很舒服,朦胧中想到外婆,想起小时候躺在床上扇扇子,想和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后几天,时间的力量在影像中显现,情感在不经渲染的日常中聚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最后口罩还是被泪水浸湿了。
      • 导演执着于完整的出画入画与单场景调度,十分生硬,没有处理好长镜头与蒙太奇的关系,亦或者她压根不敢去处理——因为这部作品创作的过程几乎是把形式美视为作品最终兜底的过程,但反复叠加的枯燥让仅有的形式美丧失殆尽。走夜路送医、涉水、折返,形式美在这里是有效的。私人经验是珍贵的,但对观众而言,珍贵的仅是能从我们自身寻找到的、同导演共同拥有的那部分。导演的真诚值得加一星。
      • 劳作是深情的弹膛,对话是深情的掩体,死亡是一时的静默,和永恒的回响。所有人物凹陷在环境之中,无力行走也无处翻身,却反射出足以穿透银幕的静水流深之力。
      • # 4th PYIFF # 走山路拍十分钟,吃饭拍十分钟,睡觉拍十分钟,起床拍十分钟,一块破布冒烟也要拍十分钟,导演怕不是对长镜头有什么误解?以单场景做戏当然没问题,但是单场景内部也要有点戏剧感吧?摄影机直接变成了监控探头,你以为你真是墙壁上的苍蝇啊?如果这就是电影的话,那每个人回老家拿个机器拍一拍都能弄出一部电影了。这是今年平遥第二部让我中途离场的片子。
      •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妳值得拥有 拥有小津的无 布列松的静 瓦尔达的村庄 河濑直美的森林 你一日三餐的倔强 —— 《妳的电影》
      • 身边的观众大都是在第七日开始抹泪。 我在第一日,大姐带着三妹跟妈妈说“妈妈我帮你”就忍不住泪崩了… 但影片的确很个人,两小时的时长&无配乐&慢节奏,不是大众容易接受的。
      • 导演意图执行得坚决彻底的一部艺术电影。最后有两天,几乎没有台词,山林之中飘渺摇曳的微弱灯火,以大远景加全黑的夜为底色,传递作者对母亲时隔三十年、不止不休的永恒思念。五个女儿的中国式生育故事,一点破,就引发无限追思感慨。
      • 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感动、最有能量、最有诚意的电影。故事以7天时间为线索,讲述一个村庄在七天时间里发生的生死离合的故事。作者电影,全素人演绎,纪录片式展现那段逝去的时光里关于母亲及家乡的永恒记忆,表达了对生命和时光的深刻眷念,并试图以存在主义哲学和自然主义风格去诠释生与死、人与土地的关系。
      • 看吐了
      • #77venise威尼斯日# 可以拍的如此写实又如此梦幻,虽经历大喜大悲,却克制内敛,从这部电影学会了如何体会悲从中来
      • 大概是本届平遥最佳。没有所谓的感动,也没有所谓的长镜头。长镜头,即非长镜头。生命的戏剧性被展开,流逝被感知。一灯如豆,残阳如血。
      • 4.2。极简调度下的高级长镜头,帮观众营造时间的触感,在反复的走路、吃饭里走向中国乡村生活的本质。在毫无波澜的静默里,它隐藏着一股激烈的戏剧冲突,一个只生育几个女儿的妻子,就这般斡旋在两个家庭和家人之中,它触及了乡村重男轻女的残忍现状。女儿一句“像儿子一样孝顺你”,一盏照路烛灯,这样的“静默”日子,随着时间,仍然继续行进着。
      • 导演李冬梅的影像感非常的出色。几度在影院昏昏欲睡,半梦半醒中被带入她的回忆,这种浸入式的讲述方式让我整个人都舒服的不行。大段的沉默,无言的三餐和抽闷烟的村民,缓缓流趟的每一天,都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中国农村,仿佛记忆以外的纷绕没能留在导演的心里,这段回忆里,只有妈妈,妹妹和外婆。而这一切,都被导演用镜头讲述出来了,这是情感的讲述,是导演内心里那块土地被抽丝剥茧后的呈现,非常的动人和真诚。
      • 当你熬过前面六天,去看第七天,才发现原来前面六天都是有道理的。就像今年的平遥影展,前面九天各种问题,各种仓促,当你等到最后一天科长说出真相,你才发现原来前面的这些似乎都合理了。
      • 探讨的主题深不深刻,跟电影烂不烂,是两回事。为什么一群人要在电影院看两个小时的静止画面?完全私人化的一部作品,传达手段单一,故事性几乎为零,实在无法共情。#PYIFF最多人离场的一部作品,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 真正的电影
      • 这是封神级别的大师之作,浑然一体的呼吸感!有自己一以贯之的美学观念,与影像非常完美地融合,没有一个镜头语言是多余的。正是因为对世界的完整理解和观察造就了她的影像,对家庭、时间、土地、空间、男性女性和死亡的理解和观察太透彻,一个动作甚至一个剪辑都表达了太多。 看完之后如鲠在喉,作为女性共鸣太强太震撼了,深受鼓舞!
      • 让你充分的感知时间,情绪的克制与失语的状态。却在这一天又一天中,缓缓将情感深入到你心里,会被感动,被震撼,为之难过。很厉害。
      • 时间即历史,既是私人史也同样可以是大历史。完全长镜头但又完全不以为意,细碎漫长甚至是令人焦躁的日常生活,在吃饭睡觉劳作与发呆的单调重复中形成的无声集体。这些无需言语但又沉浸在大自然嘈杂声响中的过往岁月,迸发出巨大的情感共振,它足够温情动人落泪但又似声嘶力竭痛斥。酒精灯与手电筒保存了那些漆黑长夜里的一丝光明,这也算另一种意义上的沉默的真相吧。
    • 豆瓣 8.1 IMDB 7.3 B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
      City Hall
      2020
      纪录片
      美国

      波士顿市政厅

      City Hal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开会PTSD
      • 某种程度上Wiseman和Godard都到了一种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地位,比如他们的片都已经到了只出现片名就赢得掌声的地步。我这么说还是因为《影像之书》和《市政厅》共享的是一套逻辑——他们都在利用自己的话术给既有的无序做总结和下定义。观众仍然可以绞尽脑汁为他们的逻辑拼盘整理出一套合理的解读,但他们却并没有想要为观众敞开大门。更加严重的是市政厅比起图书馆所牵涉的范围要大得多,用五个小时来呈现一个城市市政建设的方方面面,以怀斯曼的风格习惯是不可能的。这让我想到那张经典的在书上划重点的贴图——如果你什么都拍,那你拍的什么就都没有意义了。
      • 如果将这部电影放给Leslie Knope女士看的话,她会异常激动地把她所有的女朋友和同事叫过来,并人手制作一份大圣代;最后却只剩她写着笔记,周围的人全部昏昏欲睡(开玩笑,扯远了)。如同Wiseman的好几部一样,它在技巧上的展现无甚新意,也同样靠时长“压”人,但内容上的迷人让人无从忽视:它展示着一种不断运行着的规整和规则之内满不甘心的对抗,亦是对底层政务最美丽却又诚挚的画像。料理交流、商业论坛、严肃的辩论还有独属于这里的体育文化,小小的市政厅承载着比想象中更多的事务;爆炸之后,民主、创伤、融合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巩固,是提给每个波士顿人的问题,也同样是对这个国家的。
      • 4个半小时的纪录片,波士顿市长Martin J. Walsh和他的领导班子政府部门的日常。素材拼接,编导似乎没有观点。
      • 加长加强版的《大同》。PS:广州纪录片节·中国首映
      • 叹为观止。解剖行政机构运作机理,进而拓展至地区、社会、国体、政体乃至世界和人类。怀斯曼所理解的这个国家与体制,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所沉淀下的观察、理解和移情,在这四个半小时里奏起阵阵回响。而整部作品对于2020年这一特殊的节点来说,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有机的窗口和方向,而这个答案,又似乎并不遥远,甚至从未离开。室内的人与室外的景交织在一起,简单明了的表述了因果以及随之而来的期许,随着川普的倒台,影像在此时具备了强烈的实效性和预见性,谨慎而坚定的呼吁,提醒,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希望的喝彩。
      • 第一次看这位老导演的作品,四个半小时的片长却比普优那部哲学历史片来得轻松。零介入的客观记录方式是最突出之处,无微不至地刻画市政厅人员的日常工作、民众与市政官员的对话沟通,以及出镜率最高的市长的流利发言里逐渐拼凑出整个波士顿的运转模式。从宏大的城市规划,到微小的路边乱停车吃罚单,包罗万有的社会问题娓娓道出。与其说是呈现了波士顿市政厅的日常工作,倒不如说是维持美国社会这台庞大机器运转的复杂模式,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但导演毫不偏颇的全方位展示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 因为我没去过波士顿…至少在电影中比纽约更亲切、干净,政府的责任感让城市充满了活力;把蒙罗维亚算绝对意义的小镇,波士顿则是相反的典型“运行良好”的美国城市样版,市政厅直面被人诟病的城市形象、偏见思想、执行机构低效或者贫富差距失业犯罪率等等问题,民主政治造就了政府机构运行的复杂,但这样的规划和民众参与才保证了机构(美国)“透明公正”的良好运行
      • 本该需要停顿和消化的,结果都强塞进来,确实会有很大不适应。不过,有很多部分让我写下笔记,回想自己之前从事政务工作和处理相应事项时,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地方。再次感慨这种事无巨细的拍摄方式,而且条例明确,素材内容推动思路清晰,很难想象这是90岁老人拍的。缺陷就是太需要消化时间,这中停顿是影片里没有的。
      • 剪辑点与画幅的四条边、四个角,是和城市的线条与棱角同样锋利,同样有力量的东西。积雪像未经修整的铺路石般圆融了一切,少了边线的重合,我们因此更清楚地看见了处于宣讲与交流间的区隔。
      • 左派的颅内高潮。讨厌这种会议的影迷们大概不知道,左胶青年的日常消遣是打开油管直播频道看港台立法会(院)的各种无聊会议。最起码我是把台湾同婚专法三读完整看过一遍的,5个小时。一定要说的话,每个题都偏浅,当然考虑到是全面地在呈现市政工作,篇幅限制,所以可以理解。这种看起来很普通的正常运转,在过去的四年里还是很难得的。所有的LGBTQ都翻译成“少数群体”,而一对les结婚的片段,执拗地翻译成“夫妇”,觉得好滑稽。2020.12.16 金红棉影展 百丽宫猎德igc
      • #IDFA2020#也看了不少怀斯曼了,越来越感觉其实在怀斯曼的电影里内容根本不是最重要的:unbiased approach即使在自然科学里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目标,而怀斯曼纪录片真正的价值就在这种完全旁观且事无巨细的视角和镜头语言,就像天文观测一样,有了高质量的raw data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至于能从里面挖到什么就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了。 //这个映后谈绝对是本人见过国际大导最冷清的映后谈……参与程度堪比看糊糊爱豆直播,我一个人大概能问五条
      • 用极琐碎的日常营造繁忙的市政氛围,事无巨细又似乎不作处理。还是直接电影老一套,四个小时的片长,无休止的讲话。我们期待艺术能带我们超脱于生活的琐碎,带给我们心理的愉悦感。在这,你是得不到的。怀斯曼这种看得人昏昏欲睡,直接电影最佳是推销员。
      •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12.13【金红棉】@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 前面领导讲话开会说话漂亮也禁不住睡了make some chinese dream in the greater Boston,后面睡醒了轮到people sing还挺喜欢的,旁边迟到许久但坐下来后看得好认真不睡的小哥不断偷偷查看手机时间暴露了开会的心态:怎么还没完呢……按你胃,是睡了也不白看的好片,城市,让生活更糟糕。20201217@广州猎德百丽宫影院金红棉纪录片节周三打工日晚上七点到十一点四十分放映。
      • 拍得不是「波士頓」,而是「美國」,是「民主的演繹」。所以影片從311熱線開始,象徵著市長與公民的連結。每一次空鏡拍攝波士頓市政廳的建築,那些漂亮的鏡面,都在見證民主機構的運轉,與社會秩序的建立。所以影片的重心要放在「對話」上,尤其是權力機構與公民的對話,才能看到公民是如何推動秩序的發展完善,推動民主的進程,同時也能看到民主的侷限,就是無法真正實現每個人的民主(最後社區會議討論民眾訴求與經濟發展的衝突),也看到政客式的漂亮說辭,很多時候並不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儘管核心都在呈現他們對於解決移民、種族主義與弱勢群體現狀的努力,也能看到民主的溫度,停車罰款的取消,正是體現制度對於人的寬容一面。而最終,一切都變成演講上自豪的数据,和美國夢的生动演繹——移民後裔成為波士頓市長多麼驕傲。這就是「美國」。
      • 8.5,某种意义上和Malmkrog是同种电影。在美术馆、图书馆等场所中,怀斯曼组织的是平行的言语;但在杰克逊,在市政厅,社会议题的紧密性使得讨论是纵深的。
      • 金红棉影展 @ SZBC|期望大银幕看怀斯曼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四个半小时毫不沉闷,杜比厅观看体验绝佳。特意挑了能伸开腿的位置,也感谢缺席的邻座。波士顿市长的形象十分务实。很多议题相对国内过于progressive。意识到正在被拍摄多少影响了被摄者的状态|虽然还是有不少错误、和谐和待改善的时间轴,字幕质量好过预期。因为最近也在翻怀斯曼的片,所以对翻译难度还是有认识的:要在相对缺失context的情况下准确判断一个完整体系或专业/专门事件的片段内容,很多细节都难以确定。迅速拿到国内放映加上长时长和大量文本,字幕做到这样值得肯定。还有一点可能是影院座位设计的锅:字幕处于画面最底端,会被前方观众的头挡住,比较影响观看体验
      • 今年最好美国电影,大片儿。
      • 日与夜,春夏秋冬的建筑外立面,投射在镜面与水面中,从城市进入到人的城市。已经足够尽心地深入去涵盖到各个方面,然而对话依旧有它的局限。好难啊。
    • 豆瓣 7.8 IMDB 6.9 BD1280高清中字版
      L'Île au trésor
      2018
      纪录片
      法国

      金银岛

      L'Île au tréso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可爱,让人想拿起摄影机的电影!它敏锐与乐趣在于那些隐性的迷你叙事弧,在他的镜头里存在隐性的“电影”(看那些从树丛间看到的“画框”),角度是多样的(普通旅客、逃票者、工作人员、法国人、移民... 各不相同),被“角色”们看在眼里,并被外来的摄影机捕捉下来,声音似也有全知的超验感;结尾这段不免让人想到所谓的“微缩冒险”,看似不起眼的一次攀登被夸张成一次创举,而这不就是我们重返那美妙的童真的方式嘛~
      • 用很简单的方式融合了童话,历史和日常。翻墙逃票的小孩说:“我不想买票,因为今天是个多云天。” 一个黑人小男孩告诉他的弟弟:“花是红的,叶是绿的,黑的?什么是黑的?”
      • 对比导演镜头里的人,突然觉得我们这个国家的人都活得压力山大。孩子越来越不像孩子,中年人也不会有全家夏日郊游的想法。导演拍一个夏日的游乐场,有孩子,青年,中年和老年人,有移民,有法国人,有游客,也有游乐场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在用每个年龄段的方式过夏日。年轻人一直在搭讪女孩,每一天都活成冒险,他说这样会让他觉得还活着。72岁的老头也会搭讪20岁的女孩,邀请她来五星级宾馆合住,没有性,只希望可以有个人陪。在导演的镜头里,你可以从这些人身上看到人类天性的自由,永远是看似不会结束的夏日,无拘无束,没有枷锁地野蛮生长。 ★★★★
      • B+/ “跃过边界”(哪怕只是表层的边界)仿佛成为这些芸芸众生的共通潜意识。边界逐步塌陷,电影因而成为一场取消了“距离”梦幻触目可及的旅行。如涟漪般在碎片间相互扰动(且不乏政治性的)的日常感却又让人想起《悲惨世界》。无论扎入其中还是浮出水面,它都在呼唤着对现实生活的多维度感知力,一种积蓄着希望的宝贵感知力。那些对日常“情趣”装模作样的学术研究无法真正抵达有深度的“生活美学”,但是电影能。
      • 候麦的夏天,新浪潮水上乐园。达内兄弟做管理,电影手册派的免门票。里维特在水里游,雷乃在岸边走,戈达尔四处撩,特吕弗在郊游,洪尚秀想翻墙进
      • 对于未来的历史学家,或许如此影像才是最珍贵的。在摆拍和纪录之间微妙平衡,让方法和意图上的真实派,都异常可笑。
      • “不复杂的、好的影像”,这句描述现在只能形容为数不多的电影了。并无其他借喻,在这里乐园就是“乐园”,是最终的喻体。人们带来不同的历史,大段大段地叙述,然后把它们洒到水里。“红色”“粉色”“黄色”,让我们找回这些简单词语。
      • 看的过程中,就是没来由全方位感到… It feels soooo melancholy… 后来剪辑师跳出来说,确实melancholy是他们想要表达的核心,那我觉得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片子真的表达力惊人。这melancholy精确滴来源于全方位记录一个childhood和youth的无聊与美丽被完美放大的场所,而且这个场所自己有一个生命轨迹,它陈列的不是日常,是日常里虚幻的巅峰:让叙事多了层次。PS. 这样用verite技巧也挺好的(走路上怂恿小盆友:你们敢不敢sneak in?
      • 越来越困惑在摄影机泛滥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这样的电影。
      • “在不知如何是好的夏天,日光太亮,日子太长,植物快速抽长,万事万物 理直气壮”
      • 很喜欢。布哈克这部应该也是有让素人“表演”的部分(但其实在纪录片镜头前“表演”与否没那么大区别)。童年乐园是反日常的日常性大杂烩,金银岛是取消纪录的人类观察学,相得益彰。
      • 纪录片,但有非常浓郁经典法国电影的味道,在大部分法国剧情片里弥足珍贵并且几乎绝迹的气息。la femis殿堂级别的地位全靠这样的校友奠基
      • 与其说像人们精心打扮却行如雕塑且都遮蔽着阳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电影里的人群和气氛其实更接近同是修拉所画、描绘塞纳河对岸年轻人悠闲消暑的那副作品《阿尼埃尔的浴场》。这自由自在的夏日,既是永恒的,又只此一次。
      • Guillaume Brac×2,Claire Simon的½切面。
      • 6/10。画面美到想截图。探讨了十分广泛的题材如年龄种族爱情政治死亡等,我最喜欢黑人兄弟认颜色一段。单一片段都很好,但凑在一起说是纪录片我不接受。
      • 当代素人纪录片版《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看点颇多,老中青纷纷乱入,各式各样的话题,从个体、局部到整体,无中生有,你中有我,形散神不散。确实是电影手册喜欢的类型。
      • #A-# 精心的闲笔-漂浮的日常拼接看似不知去往何方,却在某种程度上堆叠为特定的景观依然呈现出来,可知的不可知;结尾真是举重若轻啊,完成了真诚而漂亮的一击。
      • 很好看,很治愈,很温暖。喜欢以生活剖面窥探世界的电影,远景的镜头维持着适度的距离,而相似的生命经验又使你融入其中。我也想脱掉上衣,爬到最高的踏板,纵身跃下,踩碎一片金黄。生活就是需要这样肾上腺素飙升的kick moment来提醒你:I am still alive!!
      • 变化万千的夏日时光,应该是最早的纪录电影
      • It's a summer utopian film cause not a single people looks at the smartphone screen.
    • 豆瓣 7.2 IMDB 7.0 BD1280高清中字版
      Ne croyez surtout pas que je hurle
      2019
      纪录片
      法国

      别指望我会尖叫

      Ne croyez surtout pas que je hur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虽然400部听起来不多,但是涵盖范围巨大,而且全部选用的是不起眼的空镜、局部特写、人物姿势、动作,很少看到演员面部,所以就算用了很多著名电影,观众都很难发现(比如完全没注意到《布莱尔女巫》《山河故人》)。旁白是日记体更是文学,关于导演对社会和对生活的抑郁和焦虑,写得颇具诗意。旁白和400部电影破碎的影像搭配在一起给人一种读书的体验,声音文字赋予了这些影像崭新的意义,有时甚至是双重意义。PS:导演的葡萄牙朋友绝对是João Pedro Rodrigues!
      • 社恐影迷的影像絮语,由作者在7个月时间内看过的400余部影片中的镜头拼贴而成,基本辨识不出几部片名(除了[飞向太空]),不过影片着力点也不在于此,影像与日记式的旁白之间时而无缝贴合,时而有着各异的隐喻距离,文本与影像、声音和画面间的对位关系既包蕴着诗意,又引人遐思。| 电影是镜子,不是窗户(这点个人不同意,二者共存交织)。 | 死在[天空属于你们]之前的父亲 | 电影是发泄,是逃脱,是复苏;电影是止痛药,衍生物,赎罪品,调和物;电影如同绷带,喘息,安养院,诊所,妓院,慈善机构,退休;电影恍若奇迹,绿洲,信号标;电影如同反射,观察,拍打,电击,传动带,支架,盔甲,与时间的竞赛,如同疯狂,湮灭,装饰摆设,稻田毁坏,时钟滴答。(8.5/10)
      • 作为一个经常用电影来逃避现实的人,它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整个文本都在解释一种心境,而这种心境恰好是我看这部电影时的心境。
      • 感觉这部电影可以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前十分钟因为手法原因一直在想去年柏林的《绿雾》——当然是迥然的。collage竭力做得彻底,mesmerizing,本雅明;还是多亏黑塞拉辛阿拉贡的文本厉害,念白声音也文人傻气式的好听。要是更抽象更有想象力或者干脆摸不着头脑会更喜欢,全篇引言里出现几处显白,会觉得好笑。一种反刍影像企划,想旁观导演工作两天。🎵I see a darkness
      • 音画分隔这种手段,7分钟会让人惊喜,70分钟就会带来厌烦,像婚姻一样。
      • 这是我们在脑海里进行了无数次的梦境试拍,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枕叶皮质成像。
      • 四星半//“是电影拯救了我”//最开始的7m30s简直我的日常一点没错 因为长时间的观影而对除看电影外的大部分事情失去兴趣//关于电影的部分 是我的日记//很多时候我们明白不少但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回避认知中的正确选项 可能是人类补完计划已经启动了//并不太能从空镜中辨认出四百多部电影 而且在这样的氛围里这种辨认有点无聊//具有某种左岸派的气质
      • 独自生活者跟自己内心的对话。
      • 这样的collage作品多多益善啊,消除了偶像崇拜的迷影,只有最内心纯粹的声音,拾取的影像成为了运动的意识。PS:全片就认出了一个《霓虹恶魔》。
      • 自身经历在无数影像种建立起另外的无数个世界来。很多片段挺眼熟的就是记不起来了,《和谐课程》用了几次。
      • 几乎解释了“嗯。”为何存在,通过语音和语调。
      • 独居生活的舒适和孤独 退休后可自由分配的18个小时 因无所事事无法忍受 为了避免感到懒散 把所有事当做工作 我回到屏幕前 那个让我无比着迷的地方 那个让一切平庸看起来无比美妙的地方 捡起400块零碎的镜子碎片 拼凑着自己的臃肿的面庞和充满血丝的眼睛 我用他人的电影割开一扇后窗 悄无声息地思考世界 and then, I see a darkness.
      • 如果偶尔有没有旁白的段落就更好了,这个有点太像DK的工作,我们在剧组里做影像搜集,不都是如此按照剧本拼贴其它电影的素材吗,还没有旁白,旁白是有意思的,但就是这个形式把这件事变得单调了,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私人化,大概起到了是某种启示,像牌,像卡片,亮出来任人解读,解读多起来后又显得无意义。
      • 看的时候不免在想,这不就是小朋友现在的生活嘛?虽然没有纪录片中那么夸张。迷影之作,独居的无所事事的日子确实比较无聊。 很多地方还蛮好笑的,比如前男友来家中取猫,离别时主人公和前男友拥抱时,两人想的竟然是“分手分得真不错”,笑死。 不过颉取的影片片段和旁白并不算很搭。而且,要不是小朋友现在的日子和电影中差不多无趣,我肯定看不下去这片,别指望我会尖叫,无趣的日子我也要过得精彩。
      • 除了炫耀创作者的观影量之外,这部充满迷影趣味的实验之作没太多现实意义。这种声画分离的拼贴手法已被法国新浪潮的前辈们玩透了,戈达尔的《电影史》《爱的挽歌》《影像之书》、杜拉斯《印度之歌》……导演用“伤感矫情”的口吻自述了一段私人成长经历,包括最近的失恋,勉强支撑了一个小时,耐看程度远远不及匈牙利那部《爱情最终剪》。
      • contre la laideur du monde/i see a darkness/后重看 「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20190925Reflet AP重看
      • 形式是有趣的,画面与语言之间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弱引力。但我,或所有不懂法语者只能听见声音、看见文字,所以难以充分浸入,声画随着时间都逐渐失效了。
      • 实验电影,没有一帧自己拍的纯靠几百部电影片段剪辑而成的片子(我只认出了塔可夫斯基拍水草的片段),全篇匀速毫无感情的旁白真可以用絮叨聒噪来形容了,听得人浑身难受,想睡还没法睡...或许单独看打印版台词或者单独看剪辑默片都是更好的选择...
      • 7/10。400多部电影混剪,我很想拥有这个片单。纯靠旁白推动,好在语言是真实的有趣的,可以感受到导演对电影的热爱。这类再加工的电影,影像一般都是功能化的,有时候为了配合素材而更改故事。这是那种看完让人明知不可能也想尝试做一次的电影。
      • 看哭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