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卡斯处女作 & 科波拉制片公司第一作,反乌托邦经典。1.卢卡斯将本片看作自己生涯最佳之一,脱胎于他1967年在南加州大学拍的短片,联合编剧则是后来的金牌剪辑师沃尔特·默奇。2.明净、整齐、冰冷的室内风格,旧式电脑与笨拙的机器人,属于经典的冷战中期科幻片形态。3.老大哥照片+录好音的安慰语,极端理性化的拗口术语与对空间和人的数字化、编程化,以药物抑制情感,自由的性成为反叛火苗,恰似经典的[1984]和[我们],还有对消费与大众齐一化、机械化的批判。4.用多种构图方式突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大量人物处于边缘的不对称构图,负空间,门框构图,玻璃重影构图,前景虚焦遮挡构图,远景大俯拍。5.两种空间:纯白的空旷空间与人人快速流动的拥挤空间。6.机器打手形象有[星战]之影。7.结尾的蝎子、猿猴与红日令人想及[2001]。(8.5/10) |
|
2004年修复版。传言启发了[银翼杀手],还有[逃出克隆岛]再明显不过的直接沿袭设定。卢卡斯给出的这个课题值得反复研讨,片尾落日的象征手法在星战里屡次出现。 |
|
这个年代的电影厉害了! |
|
当两人发生关系并被判处强奸罪时,思想彻底醒悟到他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 |
|
看看人家在7几年就已经玩这种片儿了,实验性多强,而我们呢每当看到这种片子,你都不会不解为什么我们比人家差那么多,其实当年黄建新的错位也很有意识,只不过后来没在科幻道路上走下去,这片子到最后冲击力很强,当年未必看得懂,现在视觉大爆炸,未必被震撼! |
|
与《星球大战》相比,这部卢卡斯的处女作影响力实在太小了,充其量它只是一部反乌托邦小众经典。但这部1971年的硬派科幻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绝不过时,片中所要表达的隐喻包袱不计其数,声光剪辑堪称完美,推荐! |
|
卢卡斯更多的是在记录而非叙事,以白与黑为主色调的影像精准刻画了一个高自动化、强制同一的地下世界(与片尾的红相比较),药物控制下所造成的性压抑成为反抗极权的契机。电影的绝大部分台词来自系统的画外音,它像一个梦魇紧跟着逃跑的“THX 1138”,也时刻提醒着观众:他还未逃离这个地方。 |
|
35mm,导演剪辑版。数不清的政治历史隐喻,之后作品的思想源头,结尾红日惊心动魄的美。麦卡锡主义著名的"are you now or have you ever been"出现在开场不久,在好莱坞黑名单70周年的今天听来更如一道警钟,振聋发聩。 |
|
我不想装文艺,我完全看不懂,深刻怎么也应该建立在可接受的程度上的,卢卡斯您老自己玩儿吧 |
|
和《阿尔法城》好像,科幻常与反乌托邦联系在一起,也许在各大导演的预想中,高度文明的人类也同样会变成高度“左”的? |
|
3.5; 对秩序的想象没有什么新意,仅仅是几条经典反乌托邦构思的杂糅罢了。但在影像呈现上、尤其是声效处理上确有突破意义,对后来者影响深远。纪录片里看到Walter Murch说影片上映时遭遇滑铁卢(不难预料),致使主创们欠下高额债款,和G. Lucas,F. F. Coppola一起创立的American Zoetrope也被迫倒闭了,不禁想在那个时候他们要怎么才能不怀疑自己、不怀疑自身创作的价值呢。历史真是一样充满反讽的东西。 |
|
苹果拍过一个相仿的广告 |
|
概念先行,从反乌托邦小说里汲取了不少养料,卢卡斯用处女作代替一种时代青年的思考,反叛、悲观、愤怒的情绪。白色布景既省钱还营造出一种“净化的恐怖”感,体制之下的人性掩盖,THX1138就像是温斯顿·史密斯,被情感唤醒,被性爱拯救,带动一场个体反抗体制的革命。乔治·奥威尔的结局是悲观主义的,或者说是带有警示寓言性质的,而卢卡斯则让男主逃离了地下世界,用定格在红日前人的剪影,似乎更像是《四百击》的结尾,一种未知、恐惧、迷茫的存在主义情绪。 |
|
啥玩意一点都看不懂讲了些啥这是。THX最后是跑了,顺着井爬上去外面是巨大的落日,莫名让人想起《现代启示录》;一身黑咕隆咚的高个机器人,超过预算就不继续追捕THX了;赛车不错,朋友;那个隧道里为什么还有猴子一样的小怪物;找了半天的LUH变成了罐子里泡着的小玩意,SRT是一个有自由意志想要理解世界的hologram,SEN跑去和一群小孩子在一起然后被抓回去了;电子耶稣只会机械地说着“I understand”;生产更多机器人,爆炸,被机器人管控;还有一些意义不明的东西和啪啪场景,不知道想讲什么就把自己印象比较深的东西掏出来复述了。 |
|
“为了更多的娱乐与更高的效率,消费正在被标准化。”……结果没过几年卢卡斯自己拍了深刻影响七八十年代美国文化消费走向的星球大战系列,再后来又成立THX工作室为好莱坞制定了杜比环绕的音效标准。虽然小有反讽,但必须承认本片与美国风情算是完成度颇高可看性甚强的早期作品。片中某些视觉元素足可视作星球大战的构思雏形,比如黑/白主导色调、黑衣法警对应白盔克隆兵,长棍与对应激光剑,甚至杜瓦尔与普林森斯的白茫逃亡之旅已在尝试战国英豪的两个农民……独立作者小众彰显商业类型天才,这点来说卢卡斯与斯皮很像,想想后者的处女作决斗之于大白鲨。 |
|
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色调,白色是对未来世界最好的悲观诠释。 |
|
作为“电影小子”群体技术分支的代表人物,乔治卢卡斯也并不是只有仅依靠领先特效的巨片,这片子让我想到了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当理性计算到达极致时,感性被贬损到最低处,甚至需要用药物来抑制。免除人性,似乎是确保可控性的条件之一,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意外也频频发生(操作事故及爆炸)。告解/忏悔活动成为一种后现代表演,并不仅仅是因为“耶稣人工智能”不够智能,而是僵硬的机器始终无法替代人。许多看似理性的抉择背后其实都有着某种非理性的动机,处理理性与感性冲突的解决之道从来都不是去除和忽视非理性以确保利益和效率的最大化,而是需要看到人群背后的非理性,寻求一种平衡和出路。影片对现代机器的反思无疑是极为有趣的,相比之下,那些“刺激”的打斗与追车反而显得有些冗余和无必要了。 |
|
89分钟导演剪辑版。百货商场化的《我们》。 |
|
老卢71年的处女作就提出了一个大命题,虽然完成度没有特别高,但那缺乏经费的布景看起来特别贴合反乌托邦的主题。刚从《乔布斯》过来的发现mackintosh的广告有模仿这个的意思 |
|
这样的反乌托邦电影,不得不让人想起《1984》,《美丽新世界》。
但是我却又不敢细想自由,细想人生的意义。 |
|
和上译文的《我们》一样如出一辙的晦涩 也许可能这就是乔治卢卡斯想象中未来世界该有的运作方式吧 |
|
离开了集体的温暖,你什么都不是,你活不下去,一个声音呢喃着,听起来有点像恁娘 |
|
乔治.卢卡斯1971年的作品,和科波拉合作拍摄的影片。对未来生活的构想具有超强的批判性。
结尾THX1138逃出城市,注视着一轮红日。被誉为科幻电影中最伟大的结尾之一。
《五百年后》全片晦涩难懂,气氛低沉压抑,催眠效果极佳。
喜欢反乌托邦或者赛博朋克题材的人可以看看。 |
|
软科幻看的实在让人蛋疼啊!!!还好结尾还高潮了一下不然无聊程度堪比2001太空漫游啊!!! 我下的还是6.52G的蓝光版啊!!! 这次坑爹真是坑到家了原来1984类型的看多了还是会吐的。。。。 |
|
未来感十足呀,我还是比较喜欢当今世界的模样。 |
|
70年代自由的作者创作可以肆意通过电影来反应自己的电影风格乃至对于意识形态的态度,在假象的「未来极权社会」中,卢卡斯更像一个枯燥无味的论文作者,而对于这种「反乌托邦」的想象如今看来模式化严重,只是在50年前的想象,如今皆会成为真实的预言。 |
|
我想应该是想体现神的老板XX有限公司总裁吧...买多些买多些... |
|
看了两遍,George Lucas学生时代的作品,老大哥在看着你。片子略显沉闷,但世界观令人惊叹。 |
|
本片你可以看到很多星球大战的影子
因为他是乔治卢卡斯作品
因为乔治卢卡斯一生可以说
就是为了拍星球大战一部电影而生的
所以 本片一定有不少死忠
所以我没看太懂
甚至有些无聊
但这位大师对影像的理解
你还是能看出是多么与众不同的 |
|
乔治·卢卡斯处女作,躺在想看列表起码十五年,终于找来看了,过于意识流,只有极简的画面可以称道,能看到一些星战经典元素的雏形。六七十年代老电影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电脑和监视器屏幕全是CRT,有点类似皇帝金锄头的好笑,人果然很难超越时代想象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
|
满怀激情去看的 结果崩溃了 这是什么和什么呀。。。 |
|
几张黑白剧照更有味道,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以为这片子是两千年左右的片子,没想到是71年的,卢卡斯造景能力果真强悍。一个类似1984变异后的故事。 |
|
原来乔治卢卡斯年轻时候还挺文艺的,最后那个如血残阳的意境不错。不过科幻片拍得这么闷让我这种绝对不能看片看一半的强迫症患者很是痛苦= = |
|
实验性非常重,承接60年代新浪潮的东风,延续了《阿尔法城》的理念,虽然过于极端,但是意外地诞生出很多符号化的元素,这些元素将会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不断演绎放大……老大哥样式的照片熟不熟!! |
|
乔治·卢卡斯早期科幻片,有些地方没有完全看明白。 |
|
处女作很不错了,可惜太沉闷了片子,一些不知所以然的代号细节,还有思想自由的主题 |
|
到了电影最后,外面是如何,出去了是否能存活,都已经不再重要了。
而变成人们本能的向往,那就是自由。来自30年前的现代科学冲击人性的反思,是超前的。
题外话,电影出品如此早,尽管已修复过,但是电影本身,就是拿到现在来看,任然叫人惊叹。太强悍了~毫无破绽。简直就是木乃伊级电影资料。 |
|
不错的片子,居然今天才看到,看来我没看过的经典太多了啊。
没有对人性的尊重,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理解、信任,空有个基因、有祖先留下来的坯子,有什么用呢?甚至还不如塑料做成的生化人有人味。只是一味的追求高科技、高经济生产力,最后人类丧失的不仅仅是田园般的生活,还有人性。
再赞一下,才发现是1978年的片子,导演了不起啊!!! |
|
逃出克隆島的靈感來源 但。。。 太過頭了 某些場景未來感十足 |
|
too white, too bright, too well-pronounced, too many numbers, too much novum // 出逃之后总算有了“剧情走向”&“叙事节奏”这种东西,but still very anti-genre very dull very dry overall // 这类高概念的“先锋片”最怕的就是没有审美(你已经没有剧情了,画面美术音乐还不出彩,谁看啊?)好在本片有,空间感很不错,而且一众老科幻片里,这是我见过对21世纪的画面想象最贴近当今现实的 |
|
万万没想到也有在卢卡斯的电影里听到《马太受难曲》的一天。Walter Murch的声音设计毫无疑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白不再是表意的媒介而成为了整体音景(soundscape)的一部分。卢卡斯在后来《星球大战》里所闻名的世界观构造在这部处女作里也展现的淋漓尽致,所有服化道的设计都细致入微并且不厌其烦地展现在大银幕上 |
|
5分,太冷科幻了,简直就是沉闷,没有《2001太空漫游》那样有看头。 |
|
一下觉得后来好多电影里的概念都有了来源。Credit气势恢弘,日头渐落,让人想到了基友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77万成本拍成这样不错了,华纳如果当时大方点说不定会成经典。 |
|
卢卡斯处女作,DC |
|
乔治·卢卡斯的处女作,相比彪炳影史的《星球大战》系列,该片的思想性更胜一筹,其反乌托邦隐喻一如《1984》。制作略显简陋,但场景极富后现代艺术的特点。 |
|
080731 30m |
|
四十年前拍的喔~乔治卢卡斯有没有,反乌托邦有没有,很有预见性有没有,现在我们的生活多 了好多甜蜜,有没有 |
|
171112标记 15:45 现在看老科幻片就是折磨 但这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乏味 罗伯特·杜瓦尔是真不适合这种角色 长得一点不科幻 手指甲都啃成啥样了 是真长寿 女主的斑也太多了 资料都没有 主题还是那些 科技令人性泯灭 整部片的氛围压抑 所谓的未来技术和场景也不过就是不久的将来能看到的 高铁站跟现在差不多 不知道为啥要译成500年后 主要靠美术 最后的出笼落日和音乐上大分 黑哥杨祐宁 |
|
犯困。但是画面很漂亮。称不上伟大但足够深刻 |
|
跟我一起唱,500年后,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