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是BBC拍的,好看 |
|
“创造艺术作品的思想是反映社会态势的完美参照” |
|
和三色比,略逊,可能因为在Abstract Expressionism之前确实少精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
虽然说的基本都是当年考试和课本里最小儿科的东西。但以当代视角重新回到美术馆里回忆审视那些旧画。。。有种怪怪的不一样的感觉。 |
|
在半集废话讲过之后,突然来了句:记述美国独立战争的特朗波,也许是美国艺术史上最无聊的画家,这一句亮了。第2集你可以想象,因为历史太短,他们直接跳到了现代艺术。整体来说,我觉得不如傻马的同类节目。 |
|
不错啊 |
|
当然有意思啊——在文化沙漠中淘金,沉浸于海市蜃楼,但远处又真有绿洲 |
|
当代艺术与消费主义 |
|
挺好的 就是篇幅有限比较概括 |
|
美国历史很短,在短时间内积聚了各种文化和思想,其发展历程中也经历过灾难与错误,艺术的魅力在于来源于生活,创造艺术作品的思想是反映社会态势的完美参照 |
|
没提安德鲁怀斯。 |
|
#公开探索BBC# 281 4.5
主持人的解说词很赞,但美国艺术家的作品本身实在是不给力。
1. 重点是绘画中展现的历史,新移民画像,与印第安人谈判,给印第安人天花病人使用过的毛毯,土著人的艺术品。有历史意义,谈不上艺术,奥杜邦的《美国鸟类》算是最"好看"的部分了。
2. 约翰斯隆(垃圾箱画派)(生动活泼,画的不错),乔治贝洛斯。格兰特伍德,洛克威尔,爱德华霍普(寂寞空虚冷,主持人跟我意见一致~),阿西尔高尔基,杰克逊波洛克,罗斯科(纯黑祭坛画,你是不是在玩我)。
3. 波普艺术,极简艺术,古斯顿,戈尔丁的摄影,911国家纪念博物馆,昆斯(昂贵的垃圾)。
主持人讲解白国旗像一个大被单,掩盖了美国社会的问题,很赞啊。 |
|
2018-08-22:三
看完BBC纪录片《美国艺术》第1-3篇; |
|
十三邀里研究科学史的吴国盛谈到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只求真而技术带有功利性,没有自由,没有对未知的好奇心,就不会有真正的科学,我猜在这一点艺术与科学相同。从安大叔的讲解和访谈也很有体会,他会关联殖民历史的多种细节,完美的画面叙事原来是一种掩饰,在洛克威尔博物馆向工作人员发问他的画是不是理想中的美国生活而忽略了某些真实,被访谈人巧妙避开说他是发现了被人忽略的生活中的温馨场景,对杰夫昆斯的采访也很直接,nuance里有真味。消费主义与反消费主义的两面性解释,爱德华霍珀画里的张力与contradiction,艺术里的求真有点像薛定谔的猫 |
|
对老美尚且是批评大过赞扬,某些人也就别怪安德鲁不给China和Russia好脸色了,论propaganda艺术老美真的是祖师爷和一代宗师,XX艺术系列主要还是绘画雕塑建筑艺术,没有电影艺术,我觉得美国艺术最好的部分还是电影,其他的和西欧一比就显得很快餐 |
|
寻找天堂-现代梦幻-迷失时刻,没有历史负担的美国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国度,它的未来也是人类发展的未来究竟会如何改变呢?!迷失时刻 |
|
第一集根本没法看,I blame American Art |
|
每副画的背景都讲的很充分,点评也很好,不会故作高深。 |
|
哔哩哔哩 |
|
哈哈 |
|
简洁,直白,很m国 |
|
行前功课 |
|
这个系列关于西班牙、俄国、美国艺术都看完了,喜欢这种结合历史背景、意识形态讲解艺术的方式,非常必要啊。对美国的吐槽感觉更直接更赤裸,但因为都是耳熟能详的吐槽了,看的时候也心照不宣的跟着哈哈哈哈,反观看俄罗斯艺术时的不适感,大致就是非要吐槽还是吐槽成功的那部分吧。讲到发展初期清教徒式的工厂纪律,到一定程度会有反向转变,艺术作为表现形式亦如是,物极必反的规律作为规律是普适的。提到欧洲现代艺术一开始在美国是遭到嘲笑的,直到商品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波洛克为代表抽象主义兴起,有人问起他为什么不画实物,他说实物已经由机器完成了,更聚焦于人的内心,了然。再之后是更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崛起的中产阶级,更多现代艺术形式迭起。未来会怎样呢? |
|
BBC两套'美国艺术'的专题片,Waldemar主讲那一部是20世纪以前的科普介绍得还不错(后半part很鸡肋),Andrew这一部则是讲20世纪以来至今的部分更胜一筹(前半part一般般),两边刚好互补可以结合着看,但整体都比较中规中矩无甚亮点,入门水平吧。。。 |
|
这个主持人的艺术系列每一部都不错,美国艺术第一集最有意思的是,各种对美国艺术的吐槽,尤其是对国会大厦里的油画,吐槽得真是精准到位有趣。和欧洲艺术不同的是,因为美国历史简短,后半部分探讨的艺术家大都在世,采访艺术家本人或其家属的片段对解读他们的作品自身的想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角度。 |
|
就这么丝滑,好无障碍地艺术抽象了。 |
|
在出国前我受美国艺术特别是波普艺术影响最多,一开始被形式吸引,了解更多觉得这艺术真的是美国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一个突破点,即使消费社会无处不在,但它始终呈现的是美国这个消费社会和人的面貌还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但新代还是属于个体与亚文化还有解放自己品味的“粗劣”艺术吧,还有讲故事的人 |
|
很棒!跑那么多地方,认真的拍纪录片啊 |
|
短小精悍,大萧条期艺术繁荣没想到 |
|
OK |
|
西进之路,本杰明·韦斯特通过绘画重新书写历史,毫无血腥的美洲征服;约翰·特朗布尔在国会大厦的装饰画极其乏味也是刻意为之。约翰·奥德班、托马斯·科尔、卡特林的自然风光非常壮阔。美国艺术精彩的地方在于,美国人总是不断往外见识更加广阔的世界,艺术家总有些粗犷豪迈不合常规的气息。自由女神像其实是摩天大楼,约翰·斯隆在纽约,乔治·贝洛斯的铁路,路易·沙利文的摩天大楼与美国骄傲向上的精神,希勒的工厂和火车整齐冰冷,还未福特流水线拍照,伍德的《中产阶级》,诺曼·洛克威尔为晚报创作的温馨作品,爱德华·霍普的孤独虚空,阿希尔·高尔基的抽象派,巴内特·纽曼、杰克逊·波洛克捕捉现实和经验的本质。迷失的美国,对消费主义的表达,极简主义沉浸在自身的单调中,还有各种难以归类的艺术形式。 |
|
昨晚胃疼睡不着一口气看完三集脑袋都扎进去了 |
|
美国果然只有现当代~ |
|
对美国精神的讨论很具体,艺术可以更多一点 |
|
“艺术家想超越消费文化 资本主义文化 城市文化以及纽约在历史上经济上政治上所代表的一切 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艺术完全是这座城市的艺术 理想主义与实利主义 紧密交织 不可分割 这就是美国” |
|
对历史的反思,对环境的反思,对种族的反思,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对艺术本体的反思 |
|
沙拉碗艺术成长记,还是现当代更适合美国,黑色教堂popart辛普森和双子塔瀑布。 |
|
第一集 不是讲art更多是讲America through art; 配合着一丝丝绘画+其他艺术来聊美国 美国的历史 最后grand canyon 竟然那么快结束
我认识的美国在第二集的后半段,截图把最上面站着的女士去掉了真的不太友好啊。虽然知道一部分,但是知道了更多艺术家 值得一看.
主演对很多时间和事件的解读非常到位,用词精准。值得学习的词汇能力,学了用在critic上
第三集。2011年之前的采访。9年之后再看pop艺术家已经去世
第三集好看多了 minimalist 讲到“carefully composed rigorously arranged neatly stacked“
Andrew Graham-Dixon的文章一定很好读!!art critic很basic stone |
|
【若有人能真正理解我的作品,那将意味着国家资本主义的终结。】——BarnettNewman |
|
英国人叙述的美国艺术竟意外出色,无比清晰的脉络,循着独立战争、种族清洗、大萧条与城市化、消费主义与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脉络,几乎可以透视美国人-社会的心理演变过程。或许没有千秋万代的时间积淀,但正因如此美国才没有历史的负担,才能够诞生波普艺术,才可以敞开身躯面向未来。 |
|
美国艺术的东西还是少了,三集时间差不多刚好,当然还有一些重要的人物没介绍到,但问题不大。话说,美国本身似乎也是个不错的现代艺术品,可惜它最可爱最有趣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第一集确实寒碜了点,除了Leutze我一向比较喜欢。第二集和第三集的前半段最有趣,Rockwell、Hopper、GrantWood等等。最震撼的还是Johns的白旗吧,那感觉和现在的天朝一模一样。哈哈,不可说不可说。 |
|
上周睡午觉的时候放的 有空再认真看一遍吧 |
|
现代中心策源地 |
|
Andrew一如既往是有观点的介绍,稍微觉得在这个系列他有点局促,当然也是因为“有名的”美国艺术一直以来都给人带来的是不安。 |
|
明快 |
|
还不错,美国的艺术确实缺少积淀和深度。
可惜几百年的历史不是一部片子就能承载下的。 |
|
是來印證美國沒文化了(哪有雙語版啊好氣)
霍普好像玩樂時刻
人類文明真是對真實的拙劣模仿 |
|
现代艺术不是太能欣赏 |
|
年轻的美国艺术在欧洲艺术和东方艺术的对比下真的是很年轻了 |
|
欧洲人对于美国艺术的一种微妙情绪在剧里表现出来了。在国会里对于古典艺术的不屑,以及对建立在繁荣经济之上的现代艺术那种接受,形成了反差。主持人对美国艺术有相当理解,3集也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弧线,最后结论放在2020年看或许更加清晰。稍微有点瑕疵的地方在于采访时表演欲太强,盖过了被采访人。最后想到,中国天翻地覆的这几十年,有哪个艺术家帮我们把zeitgeist不黑不吹地捕捉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