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失望。后半段的故事线乱成筛子,岩井俊二还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故事吗?水土不服严重,怎么能指望日本导演拍出八十年代的年代感呢?睦睦对尹川那一番突如其来的表白心意像横生出来的怪胎,这走向太奇情了,看了一本书就幻想中认爹了? |
|
把现实中粗鄙丑陋的一面打磨抛光,只萃取精华。岩井俊二非常文明,压着拍,抻着拍,让角色们悄悄说谎,彼此成全,含蓄留白,各个体面,也让电影本身透露出高级的疏离感,虽然手法是转基因嫁接。 |
|
3.5 在岩井俊二的作品里算不上好,但也不差。里面的“时空信息传递”、“替身与错位”,看似是《情书》的反面,实则挖掘的是家庭代际的空间,引出稍显过满的群戏——每个角色都有互文关系。演员方面重点夸下金马提名的张子枫,没想到她竟是戏眼,两次落泪都是因为她。 |
|
留白部分给了人无限的遐想,人物塑造给了人深刻的印象;岩井俊二有一种独有的灵气和直觉,知道在何时进入细节何时转向广阔的世界观然后何时在切换回细节,对影像的嗅觉也是敏锐的,在《情书》中的遗憾和心心念念都集中在了《你好,之华》里。开头的葬礼和结局的“情书”首尾呼应,是对生命惋惜也是向死而生。在电影的落地上陈可辛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摄影和选景甚至部分演员的状态以及情感的共情会让你恍惚这是一部日本电影,但人物面对的困境却让人回到现实。胡歌的人物留白和父母一辈的情感以及两代孩童之间的某种情感链接是本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而正是这些看起来是闲笔的情节却在关键时刻迸发出了非常强大的能量。期待岩井导演的那本延伸小说。@181101·Beijing |
|
张超这个角色的自省能力超过他的阶层了 |
|
看预告片觉得寡淡单薄降低了预期去看,没想到更加失望,心里是很遗憾的,同岩井俊二的某些单薄的作品一样,贩卖一个情绪却单薄的可笑。大故事是好的,也动人,可惜没有更好的细节填充,特别像已经有了许多虫洞的连衣裙。我最不喜欢的处理是视角问题,以之华进入,后半段却直接旁落到尹川,将周迅晾在一边,这种转移是很不舒服的,再加上演员的配置,周迅演这个线索角色是天生吃亏。执行层面里,首先剧本的本土化做的很差,书信这么重要的核心,没有想到聪明的办法让它成立,剧本也没有在这种元素上真正的起到故事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情书、遗书、小说这样文字道具通通都只是他们本身,没有深深嵌进故事最重要的情感里。场景也很荒,依赖于生活讲故事却非常失真,尤其三十年前。许多场戏其实应该更有“人气”,现在变成了为了干净而干净。演员们也无亮点 |
|
1.5 / 台词是日语机翻的吗???套个年代的壳就有真实感了吗???有《情书》万分之一好看吗???演员们在岩井俊二的世界里越真实,这种岩井俊二臆想的真实和中国两个年代现实的矛盾就越剧烈。最终除了防腐剂味浓郁的劣质怀旧一无所有。今年除了《无问西东》在影院里白眼翻得最多的一次。 |
|
戴着口罩,却被所有人记得;不戴口罩,却活得像个影子。她说没有机会交给姐姐情书,没有机会跟同学解释真相,她不过没有机会在爱情里患一场流感。年少的信是寄不到的,年轻的信是寄错人的,年老的信是不必读的,既然有本书名字叫之南,便有部电影叫之华,书里是一个男人的遗憾,电影是一个女人的错过。 |
|
飒然暗恋着同桌,但她不愿意说出来;
之华表达了爱慕之心,仍然也没能修成正果。
你说或不说,你都是他故事里的配角,毫不起眼。
尹川和之南是初中同学,大学又再一次相遇,终究是有缘无分;
婆婆想和英语老师再续前缘,可对方却不解风情。
三个时代,四段感情,有过暧昧和相爱,又归于错过和遗憾。
再深的感情,也抵挡不住缘分的交错。
之华被尹川伤了心,尹川又失去了之南。
张超伤害了之南,又得到了另一个人的爱。
相爱未必能够相守,爱过也未必能爱到最后。
结婚不意味着幸福,能让你幸福的人你却没有和他结婚。
于是,你还是想着那朵白玫瑰,那个床前明月光。
你写过动人的情书,也写过精彩的小说。
但人生很复杂,不是你随便扒拉扒拉就能写清楚的。 |
|
这个片子充分说明了《情书》要是没有柏原崇会多无趣,没有柏原崇你给我个刘昊然也行啊,对着那个土味男同学我完全召唤不出青春回忆好吗!而且秦昊浑身上下也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猥琐气质(感觉给之南上完香后简直会从遗物里顺走一件内衣撸一辈子),要听他每天给我朗诵刚写好的小说我情愿被胡歌杜江家暴一下吧,信女要从今天开始双手合十静静等待日版的福山雅治了! |
|
其实前三分之一真的挺有感觉,虽然都说是炒《情书》的冷饭,可这口饭好吃,炒炒我也爱。但后半段竟开始无节制崩坏(想知道陈可辛需要背多少锅?),整个故事竟变成文青酸溜溜的意淫:当年爱慕的女神跟食堂厨子跑了,是因为她有颜无脑,导致抑郁终生,落得惨兮兮的结局,一辈子默默爱着自己,这也就算了,女神的妹妹和女儿也都爱着自己,然后还顺便黑一把盲目仇富的酗酒家暴渣男(对不起!胡歌长得太纯良了他演这个角色真的说服不了我)——好了其实电影名字应该叫《如果当年女神嫁了我》… |
|
映后问答环节,问出了自从看到海报就搁在心里的问题:周迅涂那种蓝颜色的指甲油有什么用意?导演答,指甲油是周迅自己的选择,他也很喜欢。片子的好处、各种美好细节都是岩井流常规操作。其实之南这个人物的人生选择不太能捋得顺,但周迅张子枫胡歌的表现都那么好,集体扛起一颗星。音乐都是导演自己操办,就像小说作者自己配插图一样,不管技术怎样,感觉一定是最对的。最后发现演职员表中,赫然就有一个名字叫“之南”,我和身边的姑娘都小声惊呼起来。那是那晚感觉最奇幻的一刻。 |
|
外衣是你好之华,里子是再见之南。 |
|
把《情书》和《花与爱丽丝》各拿了一点点,拌在一起炒冷饭。岩井俊二可能忘了自己的经典为什么经典——因为感情够纯粹,才会撩动所有人的情怀。本片就前40分钟能看,后面崩坏得厉害(云淡风轻的撒狗血就不叫狗血了?嗯?) |
|
现在人到中年的周迅就和如懿一样,不争不抢,沉稳自由。在别的演员满脸刻着“我很会演戏”的时候,她在钻研“纪录片式的表演”,她的表演越来越细微,越来越不着痕迹,见好就收,一点不贪,看起来毫无企图心。之华这个角色就像陈可辛说的“她不像《如果爱》里的孙纳,是有的演的,之华根本没的演”,因为人物太生活化了,太平淡了,更像是个配角。这样的角色和如今的周公子就这么完美地贴合到了一起。
|
|
一贯的小清新电影,不过并不是大部分国人的青春,只是想表达青春中勇敢的概念。之华上台的时候基本就知道十之八九的剧情,唯一的中国式烟火气息就是胡歌那段,表演肯定。 |
|
用《情书》&《花与爱丽丝》的元素讲了一个全新故事,同样的书信沟通、暗恋甚至感冒,《情》的「身份错位」在《你》再度出现,通过几组关系拓展开来。真正的主角是成年后的之南,虽没有出现却无处不在。在手机时代,以信为媒介,没有产生距离感,能讲得通。 |
|
岩井俊二仿佛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两个小时太过冗长。人为何要沉湎过去,是因为现在和未来都不够好吗? |
|
《你好,之华》:3星半。果然适合文艺作X。非常岩井俊二式的“情书style”电影,大到风格小到元素均是。可惜有“情书”却没有“柏原崇”。1.剧本某一两个重要的转折略扯,比如周迅继续写信的动机。2.用信表情意真是浪漫又矫情。3.“人生不是你随便扒拉扒拉就能写清楚的。”4.周迅演戏自然是真,灵气散掉也是真。5.两个亮点:少年男主的选角,妥妥80年代中国校园鲜肉。胡歌的客串让人惊喜,转型很成功。6.最后一段异地不同人读同一段话的处理很棒,升华了主题的同时,也让观众不禁发问,主题是啥?7.吐槽下秦昊的发型,作家就非得那么窝囊油腻么? |
|
7,仍然非常岩井俊二的风格,包括细腻的情感与好听的音乐。导演仍然用他的方式讲了一个慢故事,挺难得的。其中有几场戏的处理非常厉害,演员的发挥也很棒,包括张子枫,也有明显的提升。 |
|
给岩井大神打一星(不,是负分)也是有生之年……怎么说呢,岩井俊二就是重拍了一遍「情书」,事实证明,不做功课只靠YY来写剧本,岩井重拍情书比刘镇伟重拍大话西游还要……崩坏,这个稀烂的剧本还不如……郭敬明……我就不吐槽泛滥的广角镜和音乐了。周公子演得很松弛,张子枫也还不错(标准岩井女主角脸)。但是这个分分钟就自我拆毁的剧本和胡编乱造的1988年简直是……这片,算是中国粉丝供养偶像吧…… |
|
2.5;以「信件」为时空传承/缝合的中介,串联几组人物的关系架构,代际的身影叠加;“你好吗?我很好。”双姝设定,图书馆场景,飘起窗帘旁的写信,几十年的错失与遗憾,追忆徒然与最终释然,极具岩井俊二特色的元素依然充溢,但嫁接到中国土地如此违和与尴尬,家庭戏虚假,念白尴尬矫情,几乎不见任何现实成分的踪影,充斥着臆想的美化与想当然,求求大神千万别再来内地拍戏了。 |
|
非常害怕一种电影,就是你看完了,不理解导演想通过它来传达什么。有些故事,起承转合处理的再精彩,如果它没有表达,也不适合做成电影。像岩井俊二跑来中国圈钱,又把他的【情书】和【花与爱丽丝】拿出来,炒了一锅冷饭。拍一个被家暴的女人,因为抑郁而自杀,她周围的人写写信就被治愈了,然后用三条混乱的叙事线加上美图秀秀式的小清新滤镜狂撒鸡汤,家暴和渣男都不重要了,死去的那个女人就是贱,非要嫁给胡歌那样的帅哥,敢情活该被帅帅的胡歌打死,她的亲人只需要读读信,就能被自我感动的爱情瞬间治愈,实在不理解这种傻逼故事有什么值得拍的。 |
|
几乎没有带着任何的既定印象和期望去看这个片子。少年时代情书留在我印象当中的画面是白和粉。现在在看你好之华,画面则是平淡的灰。这是一个中年版以及老年版的情书,也是少有的从头到尾周迅都在做配角的故事。如果说情书给我们的印象是纯爱,那么这部电影留给我的印象则是无奈。而在成人的世界里面,不强求,顺其自然,或许就是最好的安排。岩井俊二依旧维持了音乐和感性的双水准,故事里桥段设计的精妙,毕业宣言从头贯穿到始终。在不同的情境下,同样一段发言稿却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焕发出不同的意义。因为周迅,所以五颗星推荐。胡歌在里面奉献了少有的欠揍型表演。哈哈哈 |
|
大中华教育局为早恋正名系列公益广告,又一部!?感觉计生委是真的急了,二胎信号明显。有好多岩井俊二自己电影的小彩蛋啊,纸杯梗的话有花与爱丽丝里的纸杯芭蕾(虽然我觉得他早期电影里也有一个纸杯电话的场景、可能只是记错了),自杀情节莉莉周,书架情书…电影语境比较微妙,可以把它当日本片和台湾片看,放在那样的语境会觉得非常生活化;当成大陆片,大陆的日常总是有点喧嚣的感觉的,不会这么静,于是就变的有点舞台剧化的感觉……让人觉得,实在是沉得住气,也就不怎么尬了。 |
|
作为导演的第一部华语电影,我对这份答卷表示非常满意!熟悉他的影迷会知道他写起剧本非常随意,我也做好了再看一部“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的心理准备,但这次他为中国观众准备了一个既非常岩井俊二又很完整易懂的故事(可能也归功于陈可辛监制的把控吧)。周迅原来也可以演这样“普通”的角色啊,看了那么多古灵精怪的她,之华居然可以演得那么舒服。还是要表扬剧本,每个人的故事穿插融合,毫无生拉硬凑感,人物都立体了故事也完整了……不太会说好话,但真的还能喜欢岩井俊二30年。 |
|
Bug太多,逻辑不严谨,不太接地气,不符中国国情。作为粉丝,岩井俊二的电影几乎看完了,这么说吧,他的片子可以分为,有筱田升摄影的作品,和有Remedios配乐的作品,如果两人都在其中,声画精致入心,又美丽又享受,演员再好看些,几乎大成;惜乎,筱田升英年早逝,Remedios也很少配乐;岩井来中国拍片,两者都不在场,除了要适应水土,还要解决声画的问题,显然质感会差很多,这次演员也偏北方了,个人感觉最适合岩井气质的城市是上海,或江南一带,去台湾、香港,都是上上之选,大连不是不好是差一些清澈、哀感的气息,陈可辛功劳很大,还是很喜欢大迅迅,再次膜拜了。 |
|
岩井俊二跨国炒冷饭。周迅名为女主却戏份平淡毫无发挥空间,还不如张子枫亮眼呢,被坑程度超越《明月几时有》。其实前半段还是不错的,几条线索慢慢铺垫,以为最后会有多么了不起的聚合爆发,结果啥也没有,全散掉了。情感戏基本没有冲突点,浅尝辄止,内核空洞有如那篇毕业演讲词。 |
|
“虽然日子很苦,但是想着总有一天,那个用妈妈名字写小说的人,总会带我们走” 导演承认这部是对自己《情书》的另一种致敬,看完会想起《春天情书》的书信往来、《七月与安生》的三人关系、《蓝色大门》的中转送情书…《你好,之华》作为一部华语片,保留了最大程度的日式抒情。岩井俊二用他一贯的细腻,编织了一件温暖而淡然的爱恋毛衣。 |
|
尽管有一些水土不服的地方,但还是岩井俊二的最吸引人的风格还是保留了,暗恋心事、遗憾青春、物哀情绪、文艺质感,从错位的书信到错过的往事,但终究只是持续的匮乏 |
|
人生啊不是随便扒拉扒拉就可以写清楚的啊,可是我就是要活成一首漂亮的散文诗!台词几乎一半都有笑点!周迅一如既往的好,胡歌很惊艳,邓恩熙真是美出了一片天! |
|
举个例子,我们观赏的焦点并非在于秦昊和胡歌身上所承载的角色“滥情”,而是在于这场发生在北方家常菜馆里的喝酒戏室内环境居然静得出奇,没有酒客们你来我往大呼小叫的推杯换盏,于此这个桥段就告别了“寻常”,进入了岩井标志性的“超脱”时空,如此情节在片中比比皆是,共同构成了沁人心脾的呼吸感,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对于内地观众来说,无异于一次两个小时的审美“氧疗”。 |
|
张子枫值得金马女配的提名!邓恩熙真的很水灵!胡歌是个惊喜,很帅,演技也好。所有演员都很不错。整部电影还是偏向日系。 |
|
1.很纳闷张超是何方神圣能从尹川那里抢走之南,直到看到胡歌是张超,我就懂了呀!2.很好奇东北也能找到这么清新的小街道,原来导演是选择性的遮住了场景才拍出了这个效果😂 3.请问剧里之华的私服是什么品牌,好好看!!最后很开心现场见到岩井和周迅~ |
|
岩井大神完全の崩坏,且不说他重复情书等旧作,这完全就是个日本故事,没有任何中国语境代入感,写信的女人,不作为的男人,莫名的忧郁,从上海到大连跟去自家后院一样,这些没有丝毫代入感的问题换来全方位的情感错位,岩井把一个完全的日本故事改个名字就搬到中国,不客气说跟黄磊的《深夜食堂》是一个等级,单凭这一点,这片连张一白的片子都不如,后者的片子起码是个发生在中国的狗血故事。 |
|
闪光的,熄灭了;平凡的,无力了;得到的,糟蹋了;错失的,来不及了。回头看来,对人生最多期待以为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却就是得到最多的时候,好丧。莫名感觉周迅表演越来越像张艾嘉。 |
|
一部关于错过的故事,色彩非常美,胡歌也有参演,看完电影满脑子都是胡歌演的那个张超,一个傲娇的渣男,佩服胡歌的演技。 |
|
看片会看完忍着没有写,对信的情结太深的岩井俊二,虽然努力汉化,依然水土不太服,多个严肃场景令人失笑。日影中真实和生活感只能在谭卓和张子枫等几个小演员身上找到。成年人变成了一个个怪异的标签化人物。大牌演员和生活离得太远,周迅老师不装少女的时候串戏到如懿传了。 |
|
最有意思的地方莫过于,这里面所有演员都不搭,无论是周迅和杜江,还是秦昊,都好像不熟的样子,然后特别硬坳成一家人。 |
|
岩井俊二也能写出这种剧本了哈哈哈,中年真的谁也逃不掉啊。关于错过和重拾,这里面有好几个故事,太多了,展不开。但是表演在线的,也就这了。 |
|
其实故事本身还算有一点意思,但放在具体的时空背景里就有太多不合情理。还有「你以后一定能当作家」、「总有一天,把我妈写进书里的人肯定会来接我们走」,以及毕业典礼的发言,都是全知全能的编剧的先见之明,不太舒服。 |
|
日翻中对白尴尬就不说了……尹川这个角色完全就是岩井俊二自己的创作困境……感觉就是在试水中国市场的 越说越想给低分 哎…… |
|
成年人、家暴、抑郁症、自杀。明明是个现实主义题材,落脚点却在初恋、错过、书信、怀念。承载不住。用写信这个动作来串起人物的互动推动剧情,设计感非常重。摄影上,全程仰拍+广角畸变+大特写是什么意思?什么意思?秦昊造型丑得人神共愤丑得令人出戏,还有好几处台词吃螺丝却没有重拍?脑补成日本乡村、日本颓大叔、日语语调会合理很多。这是岩井俊二一次严重的水土不服。后1/3我真实的睡着了,所以不客观,加一星。不然两星。 |
|
失望。。两星给我迅和她好看的毛衣们。。整个就太做作惹!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女神,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相爱多年的男友和一个食堂切大白菜的人在一起??就因为切白菜的是胡歌?不懂。。。 |
|
岩井俊二的片从读大学至今没少看,也一直非常喜欢。片头发现这部的英文名也叫情书,却不想是个异常接地气的中国故事,我在里面看到了更多的自己。张子枫确实是个好演员,在这部里面很打动我,也是最不违和的一个。在26岁的最后一天,见到了岩井俊二和周迅,也算是圆满了,青春没有遗憾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岩井俊二啊!!!!!!!!!!!! |
|
算了吧,家暴问题可以给拍成小清新也是没谁了 |
|
以主视点去透射三代人爱怨纠葛的出发点是很好,但落到影像上后创意与实际的差距大概就是岩井俊二想象中的中国和现实中的中国之间的差距。 |
|
非常喜欢岩井俊二的新作,把经典之作《情书》的情节部分搬到了中国,以书信的形式从残酷的当下引出青春的美好回忆,无论在美术、表演、摄影、造型等方面都很日系,周迅、秦昊、胡歌的表演都非常细腻动人,几位老演员也极为出彩,我身边的两个小姑娘都看哭了,这部电影绝对不容错过! |
|
导演自己编的剧,就是这么一气呵成!棒!配乐好评,从开场的在殡仪馆的配乐至结尾字母的配乐,都很棒!张子枫演技好评,周迅演技好评,胡歌演技好评。演晨晨的男孩演的不错。温亲,但又告诉我们人生终有必需面对的事情。强烈建议,能把那个毕业典礼的演讲稿发一个完整版出来。 |
|
真是煎熬。吃老本能吃得這麼空洞虛假錯漏百出也是沒想到。整個戲的邏輯根本不成立。張子楓和姊姊完全長得不像,怎麼可能會在同學會被認錯;秦昊大學和之南談過戀愛,就不可能認不出她,她明明知道周迅不是之南,發信息給她說「我喜歡了你三十年」,是什麼居心;小孩假扮之南回信給秦昊,寫的字根本就一眼看穿,秦昊也肯定不可能認不出前女友的字跡,在他不知道對方是誰的前提下,他回信給兩個小孩說自己的情史,是什麼居心?如果我是秦昊,我根本不知道要怎麼演這戲,人物的動機到底在哪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