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但是道理都懂这个摄影也太nb了吧…… |
|
本片告诉我们:不需要女角色的时候就别生写女角色了【点名批评一大堆战争片】 |
|
正经的:拍得还算踏实可以一看的军宣+珍珠港纪念片。为了赶死线微缩模型拍摄早于剧本开始,有些画面一看就太暗的用的应该是stock footage,和在租来的B-17模型内部拍的戏一对比就很明显。有两场戏,包括重要的角色死亡特意找了福克纳重写,效果不错。不正经的:既然Hawks自己都说本片几乎像是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那肯定得补一下。结果是个纯血狗派狂欢片,全片唯一指定大女主是“Mary Ann”……槽点也有:美国飞行员听了半天都听不出radio里是日语以为是中文实在味儿太冲了我都笑了……除了那只专门负责卖萌的狗子,全程被throat microphone这个很像项圈狗绳感觉很瑟的东西干扰注意力。另外以前不懂为什么会有人(比如史都华)会那么痴迷飞机,现在我懂了……一些空中大可爱! |
|
虽然选取的历史时期还是偷袭珍珠港到东京上空三十秒这个时间段,但是剧本却写的另辟蹊径,一架轰炸机及其机组人员,由珍珠港起飞在太平洋上的几个岛屿兜了一圈被日本人撵在屁股后面打,前半部分话唠后半部分煽情。黄宗霑操刀的摄影将庞大的海空大战拍的异常精彩。PS电影复活岛中的小狗串场来到了本片 |
|
空战片黑白摄影的顶峰,许多棚拍内景对高光和阴影的运用也很优秀。 |
|
作为战宣片满分,宏观战局和微观机组的无缝对接,在Mary-Ann机组内部群像戏也做得出色,一路念叨自家小孩的Chief让人心酸,机长终了之际仍挂念自己的飞机能不能飞,幻觉中仍在继续航程,本要退离军队的机枪手转变成勇敢的组员,战斗机飞行员来飞轰炸机……还有叫的黎波里的小狗,最后十分钟海空大战。 |
|
前半部分有点冗长乏味,后半部分战斗场面又过于密集,节奏把控得不好,根本在于剧本。人物塑造尚可,但没有特别出彩,相较之下Objective, Burma更抓人一些。黄宗霑的摄影很好。 |
|
[16th Oscar][拾遗]
没考究战史层面的可信度,但是就片子质量来说真特么高。横向对比后面的壮志凌云简直被本片虐成渣渣,哪那么多情情爱爱。看过最佳的空战片。
作为战时宣传故事片来说可以打满分,把us空军塑造得太有英雄气概了。
霍华德霍克斯,类型片滴神! |
|
太平洋战争空军宣传片,非反战类型战争片的特点:人物行为正面且主动、意义非凡的作战、英勇的去面对已然发生的战争、鼓舞人心斗志昂扬。
空战段落为后来的作品提供了不少参考,如何选择镜头角度、把握剪辑节奏来表现激烈的战斗。 |
|
与天使之翼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Dudley Nichols所写,由性格演员们组成的霍克斯式男性群体依旧好看,多年后昆汀写低俗小说时还抄去了一个角色 |
|
看过东京上空30秒再看这片就更明白的看出霍华德霍克斯的厉害。素材几乎相同,霍克斯却能拍出一个颇有滋味的男人电影。他在大处有控制,干净利落,在细节上看似洒脱其实精细,有嚼头。女人/妻妹的引子早早让位给男人/父子之情。当三个、四个英俊的小伙子挤在一个近景镜头里,霍克斯/美国空军无疑胜了! |
|
40年代经典空战拍摄 |
|
1943的空军宣传片,囊括了1941的珍珠港事件,马尼拉战役,澳洲战役,还有行将发起的东京空投。震撼。 |
|
霍克斯的战宣片确实相对弱了一些,不过默片时代的福特男主还是完美地展示了霍克斯的professionalism,印象最深的是Winocki拿枪乱射的时候话不多说直接一拳打晕,可惜到现在还有一堆烂片还喜欢让一弱女子或者小孩子乱哭乱叫结果被反派找到干掉。黄大师的摄影够给力,有些画质比较差的画面估计是用的实战素材;剧情紧凑但对白写得一般,福克纳写的机长临死前那段不错;希望华纳将来出蓝光的时候能多带点幕后制作相关的内容 |
|
打《翼》开始,这十几年来反应空军生活与战况的片子,实拍变棚拍,基本套路与主视觉场面就没变过。本片倒是基本上没什么描绘战争残酷的桥段,调子上以突出美军矫勇善战、团结一心为主。 |
|
压轴那10分钟空海大战过于壮观 |
|
即使是战时宣传片,霍克斯拍的也不落俗套,空战戏很精彩,加上黄宗霑的摄影,本片还是值得一看 |
|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1149525/ |
|
●人物群像蛮有意思。
●机长死前的走马灯幻想和音效配合,也很有意思。
●有点美化战争。(美国大兵打仗时什么样……不用说了吧。当然日本最恶心,这是既定事实。) |
|
这么老的片子还是挺扣人心弦的,只不过里头的日本鬼子、日本战机、日本军舰统统一律全部都是纸糊的!Sitting Duck! 当然,考虑到这是1943年初就上映的电影,在整个盟军尚未明显占优的阶段,这种神剧式的宣传完全是必要的。 |
|
拥挤但并不过量的群像,在霍克斯序列里趣味就一般。 |
|
这战时宣传片拍得还算可以吧 虽然剧情老套 人物脸谱化(我实在是一个角色都没记住)但战争场面力挽狂澜 剪辑和摄影都很优秀 |
|
瞠目结舌,我都无法想象电影里这些场面在当年是怎么做到的……每次b17上天的镜头简直美坏了 |
|
霍克斯真是类型转换机,前一年《约克军曹》还讲着心怀善念的宗教徒到这部影片就开始滥杀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影片果然还是大国亮肌肉,弱国谈意识啊 |
|
一架受损的B17空中堡垒,代表着当时刚刚被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美国,一个被收留的流浪小狗代表着美国人民热爱生命,而一个刚跳伞的年轻飞行员被日机无情的扫射而牺牲,空中堡垒的老技师的儿子在战斗中牺牲,老技师组织所有官兵对这架受损的空中堡垒进行修复,阻止了烧毁它的命运,他们拿起了武器阻击法西斯的进攻,就像保卫自己的国家,你可以打我,但你打不垮我,等我修复,等我重整后,你将为你的侵略行径付出惨重代价,修复后的空中堡垒不仅将日本舰队重创,而且即将轰炸日本本土首都东京。此片拍摄于1943年,这是一部向日本法西斯开战的宣言书,誓要打击敌人的野蛮行径,为家园、为自由而战。 |
|
20170217,政治正确的抗战宣传片,但是拍的可真好。宏观局面和微观剧情同步展开,没有CG的年代镜头感和效果完全是实打实的来。出乎意料的好看! |
|
前半段单调的场景和靠对白推进的剧情略显平淡,后半段进入高潮,很壮观的战斗场景,也很感人。虽然本片主体是一个机组、一个团队,但本质上还是还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突显,只是把一个小团队当做一个整体。 |
|
3.5.美式主旋律二战宣传片。ps:看的六区国配版,难得。 |
|
🙌🏻🙌🏻🙌🏻 |
|
最后的海空战精彩 |
|
这种鼓舞士气充满英雄主义的片子不能用普适的电影评判标准来衡量 |
|
摄影强。 |
|
美式主旋律,但确实精彩。 |
|
43年上映,正是42年日军如日中天的时候拍摄的。 |
|
厉害了!这才是给世人留下的财富!
战争面前,没有无辜者,让人唏嘘 |
|
空中楼阁,万重苍翠。伟大何谓?是谓。 |
|
3.5/5 |
|
看,大灰机打灰机! |
|
40年代好莱坞战争片。霍华德 霍克斯。珍珠港事件后拍摄,展现不同种族背景的美国人团结起来抗击轴心国的情景。无资源。 |
|
美国战时宣传片,还是挺有意思的。特别是当年二战的许多军人也看过此电影。 |
|
1.战争是意志、智慧、勇气、国力的全面高强度的对抗。小日本干不过老美。2.有些打趣的台词不懂什么意思,不知道是不是翻译原因(3遍) |
|
美式主旋律,群戏个个精彩。 |
|
看过留痕 |
|
来看黄宗霑的镜头的。 |
|
20/10/2 |
|
已看霍华德·霍克斯的第6部 |
|
作为战宣片已经尽到了它的责任。 |
|
励志 |
|
宣傳是戰時任務,但導演大人迷戀機械也表現得太明顯!至於軍隊,本身對他也沒意義,但只要是能發揮職業/男性友誼的場合,都會被他掉轉改寫成無政府主義聚落。
霍克斯對他的喜好熱情太高了。只要足夠執著,哪裡都能塞私貨,這就是高度作者性的真相x。提純提純,除了興趣什麼都不入鏡,情節類型全部消失,得到名為自我的晶體……於是不由得想,他果然會走到後Rio Bravo三部曲,尤其是最終的Red Line 7000那一步,加速直到引擎失靈、載體解體。(想念那部電影了
|其實我沒看完。最後半小時直接的戰爭宣傳以及此前積累下來的種族主義令人不堪忍受 |
|
美国二战期间战争宣传片,最佳剪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