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斯拉夫电影黄金时代的产物,毕加索为本片设计英文海报,铁托元帅甚至请来Richard Burton在片中扮演自己~
|
|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使南斯拉夫成为唯一不依靠外国力量完成驱逐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桥》中的党卫军考斯这次成了英国考察团成员,也牺牲在了苏捷斯卡。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引进。 |
|
铁托同志,怎么在这种时候,要分党员和非党员了呐?今天在场的都是共产党员。 |
|
前南斯拉夫的二战题材电影,反映了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人民反抗纳粹德国付出的重大牺牲,让人缅怀那些为争取国家自由独立而牺牲的人们。 |
|
苏捷斯卡河谷突围战,绝大部分篇幅在护送伤员和被动挨打,又没什么搞思想建设的内容,导致观赏性很成问题。 |
|
垃圾,战争场面拍得假得一比,人物刻画极其脸谱化,比起之前多国合拍的内雷特瓦河战役(167分钟完整版)差太远了,本质上和同期苏联拍得那堆假大空的玩意儿没什么区别,看来篡改历史、丑化敌人并大幅度削弱其战斗力是冷战期间所有东欧国家电影的通病啊。真实历史上德军在这次战役中伤亡了2768人(其中阵亡+失踪一共1008人),而2.2万多名游击队员伤亡了三分之二(其中阵亡失踪7500多人,逃出包围圈的人里也有一半带伤),排除掉其中保加利亚军队、意大利军队和乌斯塔沙给游击队造成的损失以及最后落入德军手里后被屠杀的1300多伤员,德军和游击队的战场交换比大概在1比4左右,然而在电影里这个交换比却几乎反了过来(这一点在最后那场突围战中体现的极为明显,不知道的还以为游击队在突围的时候把对面的德军大部队给全歼了呢) |
|
四面包围游击队的德军唱起军歌时,就是所谓的四面楚歌吧 |
|
看睡着了。拍摄时铁托还在世,特意邀请伯顿扮演自己,电影可能因此显得缩手缩脚毫无创意,即便抛开铁托个人干预的因素,本片各方面也很差。苏捷斯卡战役是一次突围战,2万南斯拉夫游击队被12万德军合围,按正常思路来说,故事的主线应该是合围中渐渐升高的压迫感,以及伴生的战争之残酷。但电影主线对双方战术、战争进程都几乎没有体现,按电影来看是打了场糊涂仗,至于残酷一面,剧情反复cue伤员,一会说好多伤员影响转移速度,一会让铁托批评不带伤员的军官,但全都是这种最浅层的提一嘴,没有伤口恶化的危机感,没有一个性格角色令人难忘的伤重不治。战斗讲的模糊,但军官和女军医的无聊爱情戏却占了不少戏码。动员了不少群演,但只有行军场面,战斗场面则非常小家子气,最后作为重头戏的突围战竟然随便给了几个中景就算了 |
|
看了国语配音版,片长只有80分钟,大概是因为删减的缘故使剧情缺乏连贯性整体感尽失。二万无重武器无粮食补给的游击队对付12万拥有飞机大炮的德国正规军,如此悬殊的军力对比让这场战争的惨烈可想而知,而不丢一个伤员的人道主义精神更是令人敬佩。。。PS无论是长相还是气质伯顿和铁托都有很大的差异 |
|
为了战胜侵略者,南斯拉夫人民牺牲了170万英雄儿女,独立、自由是多么珍贵! |
|
南斯拉夫湘江战役 |
|
看了评论才意识到国语配音版又又又删减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整部电影很像流水账,没什么记忆点。伯顿演的铁托和其他南斯拉夫演员格格不入
ps:关于毕加索设计海报一事是否有误,本片各海报没有一种是接近毕加索风格的。经查找资料,毕加索曾为《内雷特瓦河战役》设计海报,而并未找到与本片相关信息 |
|
此时是2023-1-13下午15点45分,央六公主正在放映,译制片剪了很多。这是二战时候的一场突围战,没有那些有名的战役名声大,但是,他是南斯拉夫啊~ |
|
2021.7.17 15点23电影频道首播。第263个标记看过的人 |
|
战争场面残酷真实
20240606电影频道 |
|
这种时候,我希望鼓舞的话少一点,飞机多一点。(抱歉,英国飞机非常忙)这样等战争结束的时候,我们不欠任何人的债,我们是自由的。
六公主。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
|
德军十二万人马团团包围南斯拉夫2万部队,还有众多伤员随行,他们且战且突围,不怕牺牲,团结一致,铁托、尼古拉等领导人指挥有方,场面宏大,狗咬人、飞机轰炸、守护儿子的母亲、陪伴儿子的父亲、摘花被炸死、藏炮打坦克、誓死守住那块阵地。 |
|
除了铁托的戏份,其他的都很好看。还是该让瓦尔特来演铁托,伯顿的铁托看着感觉有些沉闷,没看出是个最终能统一南斯拉夫的狠角色。 |
|
在本片中,铁托更像是个吉祥物,反倒不如游击队其他成员来得亮眼,而且本片虽然是战争片,但是大场面极少,尤其是结尾的突围,双方都只给几个惨烈的镜头,相当敷衍。 |
|
瓦尔特yyds |
|
上帝啊,如果你存在,那就帮帮我们;如果不存在,那就随便吧……随便吧。 |
|
两星,铁托拼命砸钱,毕加索设计海报(当初就是被这个吸引的),漫山遍野的人海,荷枪实弹拍摄死了人。如果你用低预算拍烂片,那只能说明你的处境很烂,但花了这么多钱,拍出这种片子,只能说明你人很烂
电影似乎没有搞清楚什么叫做战争的惨烈。一天死6000人和三百天每天死20人是有截然不同的差距。电影只是在告诉我们,游击队每次突围都要死人,死一次人就要煽一次情,硬生生的用各种泛滥的煽情撑满了片子的3/4。明明电影剧本还有结构已经严重失衡了,为了展现铁托光伟正的形象,剩下那1/4全用来给他发表英明讲话了。理查德伯顿怎么看都像是情场得意官场失意的人,演铁托实在风牛马不相及。这种电影风格完全是对邦达尔丘克拙劣的模仿,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与优秀配乐 |
|
一场大型残酷的战争,最终的胜利只属于:英勇的人民、顽强的人民、不怕牺牲的人民。9 |
|
致敬,深夜醒来刷老电影 |
|
前南战争片似乎都很像 |
|
感谢CCTV6,让我们在这里一起了解南斯拉夫抗战历史。中影二战片译制世界一绝! |
|
【补標】 |
|
本来觉得挺好的,看完觉得艺术性不错,也挺感人,写了长篇大论。结果看了下知乎南斯拉夫和铁托历史,产生了怀疑。真的东西成了人为拍的虚假。
不了解更多历史的人说的都是胡话,我就跟梦中人一样。只能说这部片子挺好的,起码让我认识了南斯拉夫,让我更好奇想去了解历史。
我只能说从我自己来看,历史对人的判断影响非常大,在你做判断的时候带有很浓的以往粗略经验的价值观。但你的判断很可能是误解的,只要你不够了解。
铁托扮演者有点太沉稳了,不知道真实铁托什么性格。也许有人觉得假,我可能好骗吧,几个战士我很同情,也记住了萨瓦。那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如果在诚实中掺杂了谎言,会让人连最简单的事也不相信。 |
|
小时在军分区大院看的。印象里是一场场屠杀样的战斗场面,心里直着急,好人怎么这么容易死呀 |
|
最后的突围太仓促了。最深刻的是那个失去四个儿子的父亲,他的活着才是最大的受罪 |
|
3/5,这个战役群戏拍的真是有够混乱的,估计是为了突出理查德伯顿饰演的铁托吧,浪费了演技都很好啊瓦尔特宇宙演员们~~~ |
|
看来钱都砸在设备和人员上了,场面本身反而因为调度不当显得影片捉襟见肘,伯顿的表演基本就是划水,两位塞尔维亚巨星的水准到还是在线。 |
|
致敬。感谢电影频道。 |
|
2024年6月6日CCTV6观看 |
|
小时候在父母单位礼堂看过,就记得战斗非常惨烈。。 |
|
这才是抗战~ |
|
二十分钟 |
|
虽然是一部国际性的大片,但真的不好看。 |
|
1985.08.12 |
|
已阅cctv6,战斗机都这么整齐的飞的吗。 |
|
理查德·伯顿演南斯拉夫最高指挥官总书记铁托同志......有瓦尔特啊 |
|
总感觉有点不连贯,不过老电影的质感还是很不错的 |
|
十二万德军对两万南斯拉夫游击队,我爸说搞反了,或者是两万南里拉夫游击队对200德军还差不多。结果一百度是真的。 |
|
世人皆道意大利渣队友 甚少了解保加利亚也是领袖铁托手下败将 Richard Burton奉献了荧幕史第一次Comrade Tito扮演 巴尔干好莱坞时代南斯拉夫电影至上荣光. 大量航拍 实景弹药 即便负伤也要骄傲喊出独立自主 |
|
- -“共产党员站出来!” |
|
开头的那场遭遇战简直像儿戏,感觉双方的演员都很不卖力气。如果一个国家因为一个领导的去世就迅速走向分崩离析,那只能说无论是国家制度建设,国家认同还是信仰头太不牢固了。饰演铁托的是当时的好莱坞知名男星,伊丽莎白泰勒的老公,我只能说他对角色的理解实在和我的期望相差太大,如果现实中铁托是这么个忧郁的文艺中年,他绝无可能扛住德军和斯大林那么久。我倒觉得南斯拉夫的快节奏动作片还挺不错,比如瓦尔特,但是大场面战争戏往往功力不足。虽然我们总说西方人长得都一样,但实际上从影片中能明显的看出斯拉夫人种和昂格鲁萨克逊人种完全不一样,至少英国军官团完全不像英国人。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都不一样,所以同样是游击队,中国和南斯拉夫气质完全不一样。 |
|
崩溃之中看见还有不见底的崩溃 |
|
一个不知名的二战突围。交战的结果最终为南解放军付出了约8000人损失的重大代价后成功突破敌军包围为最终解放南斯拉夫保存了有生力量。致敬! |
|
没什么可说的 被供上神坛的铁托 |
|
“上帝,如果你是存在的,就让我们突围出去吧!为了全人类得到拯救。如果你是虚无的,那就……随便吧!”多么勇敢的生命,而今这一切却要受到嘲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