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些情色镜头,这片子还剩下啥? |
|
《卡佳与塔尼娅》的影像结构非常奇怪,纪实语调与抒情语调之间区隔粗野,演员在纪实镜头下奉献的肉体经验被抒情意图直接引用和结构,致使DAU项目的剥削性质被非有益地利用(当然需先认同“剥削”行为非主观地引发了有利的表演而非异化的表演),并被用作指向对集权统治的批判(塔尼娅的自杀恰恰欠缺主体性交代),而此种批判的铺垫和力度难免陷入同类型的窠臼。DAU走向剧情片是危险的,创作能力的短板会暴露无遗。 |
|
非常震撼。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列夫朗道》,《娜塔莎》+《三日》+女同元素。摄影依旧是全程手持,大师Jürgen Jürges掌镜头,美轮美奂。快趋近结尾时才开始来到女同情节,结尾倒是太狠了,几处对于“幸福”的对话,中间Tanya对于“死亡”的看法,被爱情所伤的Katya,以及Tanya对女儿讲童话故事时的愧疚。绝望时,Tanya还指着天上的星星给女儿讲童话故事...还是太狠了。 |
|
当作百合片足够了,比《卡罗尔》之类的狠硬得多。 |
|
知性的故事,通过性与爱探讨了主角的心路历程,喜欢其中的优雅;两段式的设计,前后部分二号角色更替,片名其实要跟总片名DAU连在一起看,毕竟他是前半段的二号人物。…… 美中不足的是后面还是让政治介入了,说教得有点扫兴。 ///// 演员们出色的表演让我想到DAU其实也是方法派表演(刚好也起源于俄国)的大复兴,而且独特的是这应该算是史上第一次以制片部门(大制片厂模式)主导的方法派实践,而不只是靠演员和导演。 |
|
越看越觉得Dau就是人渣本渣。俄式十字形餐桌真是谜一样的存在。 |
|
傍着《牛郎织女》式的「禁忌」怒刷存在感的《卡佳与塔尼亚》反而是整个「DAU」系统里最没有存在感的两个人。她们之间的关系在被同性化之后变得颇为尴尬:既然女性倾注在男性身上的爱得不到回应,那么只能由女性回应女性。畅谈文学、理想与爱情的浪漫主义氛围随着战争的爆发一去不返,令人感到欢愉和幸福的图书馆也已被科学和极端理性主义占据,眼下的世界充斥着无聊的理论、死亡的气息和无处安放的情感。人性深处的欲望以及无可辩驳的事实统统在向朗道证明,他的「主张」只存在于童话故事当中,而他的「实验」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
|
Dau目前最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看到这样的LGBT电影也是巧合。它是如此温柔,传统的黑幕转场给时间以喘息,频繁的声画不一如回忆般倾诉;它又是如此残酷,直视性,直视爱,直视国家困苦、生死离别。Dau又带女人回家了我的天哪(以及对普希金的癖好),但他不过是夸夸其谈,而Katya才是勇敢的人,她真正去践行了,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什么是永恒的,是爱吗?天空中星星的光芒是亿万光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地球的时候她自己可能已经塌缩陨落,我们抬头看到的不过是历史,但至少她的光曾经被看见,她在陨落的时候是快乐的。 |
|
真正的模型宇宙,是对基于现实自洽的代表性群体样本中一个个鲜活虚拟生命的拜访和认可,不同的个体影像因持续共通的伦理审视而具备了更加深刻厚重的警世作用与唤醒机能,传统的电影创作在某个层面上开始变得渺小,DAU终将我们引领向时空感知的更远更深处。 |
|
乱七八呀 |
|
不知不觉已进入了DAU宇宙第五回。第一次有小段钢琴配乐。关于爱的一部,剪辑有所不同,插入了不少小段时间闪前的画面,有时感觉对话像呓语。泥泞的路面和星空标示了宇宙的尺度,流星是一语成谶的寓言。 |
|
这才是lgbt电影应该有的样子,真实残酷,情欲猛然鼓起又急转直下。 |
|
行为艺术 |
|
"到了夏天,星星就会落下,一切都会变得美丽绚烂", 砂纸般粗砾真实, 生和死,情和欲 |
|
三星半//时好时坏的DAU系列//是因为探讨爱和性更容易被人理解还是确实在探讨这些时导演会更有深入的理解//期待爱与被爱的人总能做出些让人诧异的举动 性行为本身转化为一种确认程序而非单纯的肉体活动 性取向也在此刻被消除了其本来的意义//即使是生活于社会角落的人也是活生生存在的有个体意识的人 |
|
6/10。差于《三日》。男女情爱与同性之爱糅杂在一起,比例七三分,感觉格局太小了(尤其是在诺拉与母亲、三日之后观看)。完完全全成为一部剧情电影。 |
|
「少数群体」在伟大时代/社会中反而微弱得如同不存在,或许「性意识」如同「自由意识」都是慢慢自我发现与觉悟的,当然在片刻欢愉之后终将注定悲剧,「列夫朗道宇宙」中所有的关系、矛盾都需要置放在导演强调的「虚拟现实社会」中,让作品之间,观众与电影之间都有多重解读。 |
|
les戏码加分 |
|
系列第二部,维持了大尺度纪实风格。二人间的纽带相连延展到整个系列,导演的创作图景不可谓不宏大。然而共同记忆之殇搭建得兢兢业业,另一面则是羸弱而经不起推敲。 |
|
故事上是强化的《娜塔莎》,形式上却是弱化版的,剪辑方式和激烈的结尾(看到了一个人物的终点)比较破功。 |
|
扩展了 DAU 序列里的人物肖像切面观测维度,即跟随旁枝,发散出自主性的故事和情感。以同样的摄影基调,跳过 Dau 乏味且混杂的小家庭室内剧场景,转而聚焦年轻且不甘孤独追求真爱的 Katya ,在封闭的独裁体制建构牢笼内,用自身作为媒介去亲测筛选直到遇见 Tanya。是一种被只会滥交和谎言的男人们“追杀”后,从废墟里觅得的一缕火光,温暖却转瞬即逝。整体编排失衡头重脚轻,没让理想情况在创作中得到一次放肆倒也贴近现实。本质上值得一息喝彩,但依然是利用斯大林主义/克格勃的残酷来营造“偷窥者欢愉”,Currentzis 的表演很松懈,但正是这份不优秀才能匹配他角色的发言:knickers are “less intimate than the soul”。 |
|
7/10 |
|
挑了这部开始,原因不必强调。在未看同系列其他作品之前不打分,但对这是干嘛的有了基本概念。本片单从剧情电影角度看的话没有什么太特别的,这个系列噱头太大,实验确实从各方面都疯狂到难让人接受,真正是在做对“虚拟的真实”的提纯工作,但我也好奇有多少情境是预先安排好的(演员再接着即兴发挥),我觉得一定有,我不清楚它有多纯粹。其实这样的提纯工作最终的成片效果未必有《狗镇》那种有意识地编织好。 |
|
竟然这部是纯粹关于爱的命题,比看过的几部系列作品多了大量的时间跳跃。尽管摄影机频频照着地面,谈及的却总是星空,爱的错觉也便如同那些跨越几百万年才得见的星光。 |
|
第5部,从发行序列来看,DAU述法结构内部居然出现了自反性。《退变》是道德假定中开天辟地一般的暴虐、震荡、焚灭,空留一地遗骸碎片。但自第3部起始,它开始通过拨动时间轴来重新拼接起这些碎片,情爱等细微而舒适的元素被从价值曲线的底端抽出,反倒被放置到认知的上层。它成功而反常地做到了挪动一部戏剧的前提主旨,这手笔,也许只能是在DAU这么独特的体例中才能实现 |
|
真的艺术 |
|
普希金风评被害。 |
|
列夫朗道的试验所,是个不可理解的庞然大物,就如同苏联一样,不可理解的事物往往才可怕。在独裁的秩序中,爱情和幸福是被规范化了的,不一样的性是被禁止的,因为那指向的是另一种可能的幸福—未来。 |
|
3.5 DAU系列 剧情太依赖于其自发性,所以有些部分太精彩了,总体却有些不太受控。前一半从前女友的视角,探讨一段让人叹息的逝去之恋,当这样的感情进入三角关系以后,三个人,各有其苦,却没有最优解。卡佳是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无限近却无限远。妻子的酸楚、自怜、卑微。丈夫的贪婪无法自控,最终让身边的女人们代替他痛苦。后半部分,“当局”的傲慢,扼杀了一条鲜活却哀愁的生命。人的终极意义,确实并不是遇见幸福。女人们最应该明白这点。 |
|
Tanya也出现得太晚了,太多篇幅又对准Katya、Nora和Dau的三角关系,最后极权部门的介入与裁决太生硬粗暴。 |
|
梦就应该只是梦,笼罩在未知阴影下的研究所中,朗道与卡佳像一对坠入爱河的情侣一样四处漫步、缠缠绵绵,汽车经过带起扬尘,两唇相吻欲望交织;三个人赤身裸体躺在床上,产生了一片微妙的和谐之境,男人靠蛮力征服女人,女人靠欲望毁灭男人,做爱后的呕吐是对过分渴求之事产生的厌恶感;墙壁上的三只手臂拿着不同的东西,锤子,大脑和镰刀,对应了开创,研究与毁灭,当朗道心碎的那一刻,就是研究所走向毁灭的开端;女人的居所是图书馆,从小培养的阅读习惯成为了一道看不见的枷锁束缚着她们的人生,当两人相拥而泣时,才恍然大悟式的清醒过来,原来为了男人而哭泣根本就不值得,只有女人才最了解女人,哪怕被当做异类排斥在外,也阻挡不了两个灵魂的相互依存和共鸣,所以到最后只留下那些刺耳的尖叫声和一具悬挂着的冰冷尸体,所有灵魂都在慢慢死去。 |
|
A+,目前最诗意的一部。美梦总有清醒的那一天,生活不过是肮脏泥泞的道路,而又总在意外时展露出獠牙。又见反抗男权/强权式的女同性爱。 |
|
音乐+渐入转场+两个时间节点,种种迹象显示纪录性质的暗中取消,整个系列放到现在为止,终于可以算是迎来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剧情片”(除去仍不完整的《帝国》)。四组主要的关系之间其实最有意思的还是Dau Nora和Katya,DAU系列最复杂的几部和段落总是让人发笑的。Tanya出现后的这段反倒来得快去得快,发展得不够充分,让人有点不知所措。第一部门的介入也略显粗暴,而感受不到Natasha里那种真正的强力和操纵,也就没有办法理解死亡的必要(或者生存的勇气)。 |
|
留有个性的发型是危害国家安全,与外国人谈恋爱是危害国家安全,同性恋是危害国家安全,一切偏离主流和管理的行为都是危害国家安全,对一个以仇恨和压抑为底色的集权社会来说确实如此,它们反对爱与快乐,因为爱与快乐是所有美好的种子,太危险了 |
|
诗歌或是故事都是生活里抑郁的悲鸣,tanya的故事非常完整足够漂亮,又在苏联遥遥无期的雪天,心碎。库伦齐斯贡献了5小节的口琴,像他的指挥一样层次清晰富有感情,让爱神饰演物理学家可能他真的迷茫了,只有在演奏时他的眼神才足够自信。 |
|
素材多了,出片就如此源源不断。 |
|
优缺点都较明晰,列夫·朗道和诺拉由前作铺垫变成了的语境作为不得不一再参照的内核,卡佳作为演员与列夫,与作为角色与塔尼娅的四段情欲床戏形成结构,前后境遇的分裂表现为叙事的分裂,也就是直接的失焦,而可以直接看到的《卡佳与塔尼娅》这个内核之外的故事,确实也是对《列夫·朗道》的一次不错的侧写。 |
|
hmmm it's super conventional actually... :S disappointed. but i guess it's an experiment and not about the product but about the process. |
|
“DAU”宇宙继续,越来越让人不寒而栗后背发凉,恐怖的年代,恐怖的国度,什么都可能成为罪,还是死罪,拉拉也不例外。只有,检举、揭发不是罪,卑鄙成了卑鄙和被迫卑鄙者们的通行证。 |
|
前苏联女同志的悲催命运 |
|
很喜欢这部,特别女性之间的互动很美。 |
|
"真军 手是真进" |
|
+.5 |
|
尺度颇大,然而内容却不好消化,野心上升到意识形态。 |
|
我感觉这个系列不是极端就是色情过度 |
|
还行,主要是看茜茜公主 |
|
一般观影是为了节约阅读所需的空间想象力,这部电影神奇的创造了反向感受,使人在观看中产生出一种翻阅书本,查阅实验报告片段的错觉。并不是一个靠连贯剧情吸引人的存在,甚至还有许多的不知所谓的小片段,例如卡佳与塔尼娅背对着镜头走去。起初被空间取景和色彩吸引,加上人物几乎没有剧烈的移动,犹如在看一副Edward Hopper的画(example: Nighthawks)。越看越想知道“你们到底要干嘛”,再看又好像并不真的想知道剧中人要干嘛,跟着荡来荡去也挺好。而且,在DAU系列里,这个长度真的已经是很友好了。 |
|
6.8 |
|
不能得到的满足也是自由的缺失 |
|
目前DAU最写意浪漫的一部,结尾突如其来的残酷多少打动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