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知道多看几遍有可能会看懂,但我觉得应该把这个时间献给更多的电影。 |
|
你可以连看5部烂片 然后忘掉他们 或者用同样的时间 把《记忆碎片》看上5遍 然后爱上它 |
|
不错,一开始我还以为家里的DVD坏了,怎么倒着放的 |
|
导演用一种前无古人的倒序方式营造出“支离破碎”氛围,让观众深刻体验到Lenny破碎的生活及内在,我们如Lenny般扮成侦探,在电影里寻找着所谓的真实。而那织在复杂结构中的情感更让人没有办法不被感动。“如果自欺才能使我快乐,我选择如此的活着。”我们要生存下去必须给自己一个理由,否则就会精神分裂。但那些我们坚持的东西可能只是自己假象中的虚幻。一觉醒来时看着天花板问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然后你开始回忆,当那些记忆的碎片一点一点拼凑起来,一个完整的可能也并不客观的现实呈现在眼前,你,是否惶恐? |
|
那个不到半秒的画面。。。另外请问一下楼上那个“短”评是怎么做到的!!? |
|
神奇的剪辑让故事内容呈现出了光怪陆离的多种路径,在记忆的初期,只需要烧掉两张照片,多加一个注脚,命运就会像一俩失去了刹车的悍马一样在历史的胡同里横冲直撞,莱纳在片刻清醒时的自问自答讨论存在感,需要多看几遍才理解 |
|
如果还没看过,那么现在最该做的是千万别看任何有关的评论,立刻飞奔到影碟店,买张带导演评论的D版,然后开始失忆之旅。 |
|
二十六个碎片,将后十三个碎片倒叙,以彩色片形式拍摄,前十三个正叙,分别加在十三个彩色情节中,并变为黑白片,以突出纪录片的风格。后十三个碎片每个碎片再被分成两半,并颠倒顺序,黑白片时而在两半之前,时而之中,时而之后。 |
|
这片看起来太累了。。。 |
|
用记忆来确定自己的身份,让自己相信世界仍然存在。
剪辑手法太诡异了,看的我也失忆了。浑身发抖 |
|
有些故弄玄虚,其实我原本应该很喜欢这种结构,但不知为何这部让我不太感冒 |
|
感觉太过用力的在制造悬疑,而不是故事本事迷雾层层 |
|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有没有谁会做个自己剪辑的正序版本…… |
|
剪辑!
黑白正叙,彩色倒叙。电影开头和结尾都是主角在甩动照片,注意照片颜色变化这个细节 |
|
在六月五日的前一天特意看这部电影的,想了解一个没有记忆的组织,是如何确认自我的,在开头的时候还真以为没有记忆也是能确认自我的,然随着电影延伸,最终仍旧证明一个没有记忆的组织是没有自我的。一个没有自我的组织,在这世界做什么呢?复仇,杀人? |
|
这片子有基本逻辑失误,细节上的小BUG也不少。1.为妻子报了仇的事实会忘记,要复仇的这个念头却固执到全然不会忘记?2.原则上似乎受伤后所有的事情都会忘记,却不会忘记自己的健忘和失忆,到处跟人提醒:我有个病……,且每天醒来仍旧能依次的、逐步的写下字条拍下照片,并且不会忘记出门给自己带上宝 |
|
普通电影:0123456789
倒叙电影:9-012345678
记忆碎片:9A8B7C6D5E4F3G2H1I |
|
诺兰大神的作品,改编自他弟弟的短篇小说,这一家子都是大神。 |
|
照这么乱调顺序,小马过河也能拍成烧脑片。 |
|
第一个想出这种拍摄手法的人简直就是天才。 |
|
10分钟可以搞定的电影默默迹迹搞了2小时。故弄玄虚,文艺青年必看装13电影。 |
|
D+ / 只能说太不凑巧前几天刚好看了《薄荷糖》,感觉两者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李沧东用文学的思路拍出了诗一般恢弘而又细腻的电影,而诺兰只是写了个概念蛮好玩的剧本然后让演员念出来,真正的人物情动几乎完全缺位。当然,剪辑确实很厉害。似乎是目前最无感的诺兰作品。 |
|
真烧脑子 |
|
不止是一个悬疑片,还触到了生命中无可避免的痛苦: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哪怕这个无比强大的理由其实并不真实。虚无感比死更可怕。 |
|
克里斯托弗·诺兰最形式主义的作品。片如其名,当时看完脑子完全呈碎片状了。影片高度风格化的剪辑和叙事结构既是最大优点,也是不足之处。 |
|
1、看毕更加相信不可知论,以及,增加对本体论的兴趣。2、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3、用镜头能如此完美表达短期失忆症,神剪辑,神代入感。 |
|
打断能指和所指的连接的一种有趣尝试,在记忆和证据这组关系上做了极为有趣的文章。脑科学电影的代表作。另外结尾翻盘翻得真好,一方面男主被双重地利用,另一方面他其实是他在自己骗自己…… |
|
看似散碎无章,其实影片一直恪守着最严格的线性叙事结构;这个黑暗的,阴郁的复仇故事在诺兰的重组下魅力十足。 |
|
剧情扣人心悬,但是莫名奇妙,没有任何值得收藏的价值 |
|
还是不爱看这种拐着弯的片,至少前个把小时的缓慢进程让我睡意朦胧,直到最后半小时才显山露水。说到底,莱纳就是在寻找生存的意义,并不断制造下去。 |
|
抖机灵这事吧,真没那么玄乎 |
|
如果是顺行性遗忘症,那么男主角能够回忆的事情只可能发生在脑病之前。既然导演又暗示了男主角把自己过去的经历投射到了三米身上,那就说明脑病发生在妻子因胰岛素过量致死之后,剩下的故事就是他要不停地杀人以度余生。以上推论若不成立除非顺行性遗忘症患者可以通过内隐记忆来构建记忆。 |
|
一段零碎的记忆,慢慢勾勒出了一个骇人的结局。“刚刚写到几了,我的文身呢,怎么不见了,这到底是第几部了!我怎么什么也记不得了!” |
|
原来解构主义就是将一件简单的事情一直重复到让你搞不懂,再给你恍然大悟的感觉。。。考验的是后期编辑的功力。 |
|
约翰G只是失去记忆的杀手活下去的理由而已。一场无穷无尽的反复与补完,教导电影学院派诸君“管中窥豹”也会随时间轴递进转变为叙事一法。虽然没什么大牌演员,但各位的表演却也都很到位,甚至海报都与主题的嵌套法配合得恰到好处了。lenny变sammy的一处镜头是脱出困境的钥匙。 |
|
【A】那些说诺兰电影烧脑的孩子不是哗众取宠就是真的没带脑子去看。这部电影值得赞赏的点根本不是什么所谓的“烧脑”,而是在观影过程中对于信息的一层层堆积与解析,最后一瞬间通晓答案时的那份满足感。就这点来说,诺兰无出其右。
(哦,还有一个疑问,那句“不要接听电话”到底是谁指使兰尼纹上去的?) |
|
如何把一个10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剪成100多分钟,
打高分的心理大概是费劲把拼图拼完整了无处宣泄。
当一部悬疑片的叙事使观影疲劳感大于观影好奇心,
那它就失去了悬疑片本身所能带给人的原始趣味性。 |
|
【A+】重看,评分上升。一个突破了电影故事的章法,又完全无法被复制的完美特例。悬疑性的构造已经让人叹为观止,要命的是还能在结尾跳出情节剧来一把哲学性升华,诺兰太牛逼。 |
|
其实也就是倒叙和重新剪辑,好玩的地方只在于最后那段话。 |
|
一个针管引发的血案。 |
|
Just because there are things I don’t remember doesn’t make my actions meaningless. |
|
评分:B 如果按照哲学气质分,诺兰就是导演中的笛卡尔。他的电影几乎就是对《第一哲学沉思录》的视听化翻版。相比于《盗梦》,《记忆》还是孩子般的稚嫩期。想吸引更多人思考哲学问题并不难,开门电影哲学就可以了。欧美这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在这个意义上,感谢诺兰。 |
|
總算知道《JOJO冒險野郎第六部》致敬諾蘭是致敬哪一段了。荒木飛呂彥,對你又失望了一次哪。 |
|
不服不行 |
|
发现好多人还是没看懂,在这里解释一下:首先,彩色部分是倒叙,黑白部分是正叙。然后,男主回忆里那个害死自己老婆的失忆症患者其实就是他自己,他老婆并没有被奸杀,一切都是他自己编出来的,为的就是能让自己掩盖犯罪真相,也让自己好过一点,于是警察泰迪就利用他这一点,故意诱导他去帮自己查毒品案;而娜塔莉正是毒贩的女朋友 |
|
精巧的记忆拼图~! |
|
时间已经凝固在你死去的那一天停止不动,我该怎么忘掉你?但我真的想忘掉你吗?也许我忘记了一切,只是为了永远不忘记你。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 |
|
三年前第一遍看了10分钟就关了 昨天加今天第二遍才从头到尾看完 导演确实很值得敬仰 不过 电影么 可以不这么累么 |
|
这部电影看下来比较费脑子。见过倒叙拍片的,但是把片段剁这么碎一截截往回倒的还第一次看。太考验人的短时记忆力了。我简直想指责这个导演故弄玄虚。不是一部剧情片电影,而是一个智力游戏。其实整部电影的要点在于要相信teddy说的话都是真的,然后所有的套团就全解开了。 |
|
一般人一遍看不懂,看懂了觉得太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