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我老公一致认为十二宫凶杀案绝非一人所为。影片的前两个小时都很无聊,直到漫画家真正着手调查才开始有意思起来。影片的真正高潮在电影放映员说出海报均有他亲手所画的那一刻。不过结局让人有一种打了两个小时飞机结果就高潮了一秒的感觉。 |
|
精彩之处在于真实 没有奇迹 没有巧妙安排 推理有时是冗长枯燥 甚至毫无结果的 |
|
《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的大卫·芬奇,拍出这样毫无兴奋点的片子实在是有些失望! |
|
纯对白片 适合听力课 |
|
案件迷人之处就在于,你觉得自己无限接近于真相,却无法验证它。 |
|
就像钟表的12个刻度一样,用力非常平均。 |
|
真实的犯罪中没有戏剧、没有转折、没有英雄,甚至没有玩弄一切的幕后黑手。更多的是巧合、误会与错过。人们因此将生命浪费于追逐幻影,于虚无中寻找意义,于酒精中自我消沉。如果说十二宫有「贡献」,或许是给了这些人些许「追求」。就是这么荒诞。 |
|
挺枯燥的…… |
|
导演能在这部里隐藏自己的风格,就是最大的突破。 |
|
资料馆2014.1.25.4pm 节奏较快、信息量很大,但最有趣的还是当cartoonist决定一定要找到凶手后的如痴如狂的调查,抓到十二宫变成了某种绝对的人生意义。即使真相(谜底)永远不可知,但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谜底来赋予努力以意义。因此每个警探都会有自己的头号嫌疑人,而这多种解释使世界免于崩溃。 |
|
有一种电影总是在看过之后时不时想起,甚至觉得回味无穷。这部就是。 |
|
我要知道他是谁,我要站在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我要知道那就是他。 |
|
还是么有太看懂歪,而且,那个LEE 到底是不是杀人犯啊 |
|
冷静的叙述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动情的参与者。 |
|
看完《十二宫杀手》,做了一个被杀的梦,站马路牙上,一个小孩见我抽烟,伸手来要,递过去一支,他比划着要一整包,并扑过来抢,一躲闪,突然眼前一亮,一刀扎过来,朝胸口位置,基本闪不开了。慌得醒了,心想这不是十二宫杀手,应该是上帝之城。 |
|
其实归为伪纪录片都行,走的完全不是传统犯罪片的道路,完全被误导,带着看犯罪悬疑片的心态去看绝对会觉得坑爹。。。主角就不是zodiac,而是所有这二十多年来查这案子的人,悬疑的点在所有人都符合凶手的部分特征,但永远找不到这人是谁。。。讨论区的讨论很有意思啊~ |
|
总体来说凝练沧桑。正如影片最后道:"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lose your life to a killer"我想,这也许才是大卫芬奇耗尽四年的时光要告诉我们的话:一个杀手未必要用武器去杀死一个人,更多时候,我们是死于竭力,而非窒息。 |
|
勇气、机敏、执着...正义的力量一再发光,却始终不能把黑暗照亮,所有的聪明才智在未知的凶手面前显得荒谬而幼稚。经过漫长的拉锯战,电影在两小时后开始发力,线索和证据每次回顾都有新发现,似乎再前进一步,就能揭开真相。可是,当你沉溺于谜底的时候,其实你也成为案件的“被害者”了。 |
|
像个报告文学 |
|
就无力感还是《杀人回忆》更胜一筹,可能是南韩小镇风光的加成。略显败笔的地方在于,案情横跨数十年本应有的厚重的时间感,在芬奇这里只是一条不间断向前发展的直线,时间间隙完全沦为数字,间接消解了十二宫杀手作为时代黑洞的延续感。 |
|
说是关于十二宫杀手,其实都是关于那群苦寻不得失去一切的人,年年停在华盛顿樱桃街角叹息无言的镜头看来真是异常苍凉心痛。在所有的人都渐渐忘记,渐渐放弃的时候,不肯放手的人心里这种漫长而沉溺的苦楚和执念,要如何才能说清? |
|
悬案未结,心中隐隐作祟,童年的恐惧萦绕心头,直至拍摄成片,大卫·芬奇才逐渐释怀。不少人抱怨抽丝剥茧的过程乏味,可真实的追踪,往往就是不断遇挫的漫长过程,随时遭遇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孤胆英雄独自一人,逆着风在黑暗里寻索,执拗着闪光,这才是传奇。 |
|
沉稳大气,有条不紊。大卫芬奇终于摆正了心态,放弃了《七宗罪》和《搏击会》里哗众取宠的伎俩。 |
|
有点在看美版《杀人回忆》的感觉,也许每一个好警察心中都会有一个永远的不能追捕到真相的遗憾。 |
|
簡潔、鎮定、沉穩、大氣。令人感慨以致無語。 |
|
犯罪不是重點,重點是人。 |
|
每看一遍就多喜欢一点。10分。 |
|
也就是说这导演也没什么? |
|
【B+】不够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不够花哨的谜案所以豆瓣评分才如此一般吧。整片一气呵成,剧情不曲折但是十分饱满,线索多却条理清晰,完成度极高,个人认为是芬奇最成熟的作品。 |
|
2013-06-15 二刷。真是一出杰作 |
|
这仍然是一部冗长、乏味、深沉的美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但在最后半小时,Robert不由自主的开始调查Zodiac将影片带入高潮,无论是无配乐的放映员家地下室还是Robert最后与Leigh的对视抑或两大主角最后的早餐,都展现出影片无比黑色的一面,无论正反,影片讨论的终极问题是: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 |
|
【A】毫无疑问,这是芬奇后劲最大的作品。视觉上延续了芬奇一贯的风格,极度冷静克制,但又有所区别:在平缓的节奏下影片的运动仍旧如此顺滑,凝练的镜头剪切下凸显其对感官控制的执着,顶级的正反打设计让悬疑密度升到最大。以上种种也成功被《心灵猎人》所继承且发扬光大。但《十二宫》远不仅于此,近乎全CG还原的1969年的旧金山风貌,“去戏剧化”的凶杀设计,内敛而高级的美术设计,直到地下室的惊悚时刻过后,芬奇的意图才稍稍显露:“环境”也是电影的主角,在每一个巧妙的镜头设计下,环境无时不刻在压迫、凝视、蛊惑并僵化人物,但这也使得人物的执着更有意义。稍稍理解奉俊昊对本片的盛赞了,传统的人物光环在环境的撕扯下破裂,随后又在沉默与忠实下重组,向着迷雾中央苦苦追寻,此中自有真意在。 |
|
这个分实在低得有点让人不能接受了......至少对我来说是芬奇最好的电影......由反人性的导演制造出来的关于痴迷/执着甚至走火入魔的电影,而不是关于这宗谋杀案的电影 |
|
CC版,十二宫是芬奇的狼外婆。芬奇受限于史实-传记-改编三重关系,所以即使星光熠熠也难免掉进桎梏之中。匠心的运镜,算两个镜头最惊喜:雾气中显身的金门大桥、快帧表现旧金山泛美大厦的修建过程(致敬485min帝国大厦)。 |
|
重看,杰作无疑,同时亦是芬奇导演生涯的转折点:摒弃掉曾经让他蜚声影坛的技巧,以古典中不失现代的方式稳健地讲述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中被黄道带拖入漩涡的个体们的挣扎,每场充斥着海量信息的对话戏都在平静中饱含张力,不时来次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反类型操作更让人怅然。 |
|
芬奇的风格就是搞不好就会很无聊,搞得好了就是不错的悬疑片。显然这次没搞好 |
|
极端恐怖主义本质上都是极端存在主义。极端存在主义者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杀者;一种是杀人者。二者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一种手段——通过杀人或自杀引起社会关注才是极端存在主义者真正的目的。因杀人而成为焦点的《十二宫》显然是一个极端存在主义者证明自我存在的恶作剧,如此它与《搏击》便构成了芬奇作品序列里的一对双子座。毫无疑问,让人们产生挫败感、虚无感甚至毁灭感的正是周而复始的时间。人生的荒诞永远在于身份与能力的错位:负责破案的探员不擅长解谜,热衷解谜的职员不负责破案。在芬奇这部被低估的杰作里充满了命与运不匹配的矛盾,以及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芬奇大概想借这件悬而未决的真实案例意指真实的人生:人生不是由A点到B点的线性过程,而是拼图式的解密游戏。人们都想在布满时间灰烬的迷宫中抓到点儿线索,从而寻找到所谓的意义。 |
|
大卫芬奇的电影最嗲的就是那种干脆有劲 还整得特别低调内敛的节奏感啊~!我太喜欢这结尾了~还有jake和lee在便利店里相遇的那段~但整片的人名儿完全给我整晕了。。。看完这片没法不想起杀人回忆呀~杀人回忆更戏剧和外放,这片有一种暗地涌动的感觉 也更写实 |
|
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 |
|
略有些失望,没有想象中的过瘾。前段和后端还都不错,案件进展和推理过程扣人心弦。长长的中段就有点鸡肋了。有几个视和听相互配合的镜头,声东击西,非常亮眼。有很多构思和桥段设计很眼熟哦,嗯,它们在龙纹身的女孩里面显然被运用的更为出色。 |
|
尽管在《十二宫》的结尾,案件依旧没有落幕,但追案人们执著的精神却带给我们一种静默的力量,这种灵魂上战胜邪恶的品质,则给予了影片更多不似导演大卫芬奇电影的希望和乐观,而这种冷静和客观为基调的转变,也使他形成了不炫技但耐人寻味的大师风骨。贡献了我将近三个小时,大卫芬奇从来不会让我失望 |
|
凶手最后未受惩罚,还是有点遗憾。 |
|
所以不只是七宗罪一部,而是所有芬奇都让我哭。世界本质是复杂连续体。好人总是要比坏人更累的,鲁法洛易老,唐尼易醉,吉伦哈尔握住真相的门把手却没敢拧开它,“精疲力竭的逐兔犬”——从他们的疲态,看出他们推着的石头重量(“他迟早会累了,然后放掉我”)。横陈失败、无穷沮丧,在官僚罗网的皲口里,丢盔弃甲地去对抗那些轻盈的恶毒(无差别杀手不需要解释自身,不留下爱恨线索),几无回音。我想起zj说:直到高考当天你也还是会有没搞懂的题。就算今日一切水落石出,也只会占领不起眼的(网页)版面,上时代的爱惧,下时代都一文不值,人只有有限的注意力,在有限的时空里,像一阵水雾似地散开。请把它奉献给那些无解的东西。——只有它们因被遗忘而永存,平白死掉的人,无底的谜语,当我们顺流而下,它们留在上游 |
|
芬奇的这部电影完全悬疑、惊悚的不着痕迹——你甚至不能指责他用啥特技忽悠人,他就是好好地客观地讲了个故事。虽然前半部闷得让我犯困不已,可最后的40分钟实在是太好看。还有一个非常NB的地方是背景中时不时响起的电话铃声,常常让我透不过气来,精神紧绷到不能忍受。2010.10.16 |
|
6/10。重温。开头别具一格,长镜头跟随汽车的移动,庆祝独立日的夜晚,路边随处可见漫天的烟花、骑车的人和灯光通明的大环境,在凶手作案的过程中,摄影有效运用了凶手的手电筒和慢镜头中手枪射出子弹的亮光,来照亮受害者的面部,航拍出租车的镜头,身临其境地纪录了凶手进入出租车到灭口的全过程,制造了观众对凶手深感狡猾、残忍的悬念心理。无论是市区的街道还是人迹罕及的公园湖边,凶手的作案都是随机且从容的,尽管有小孩立即报警,凶手也可以轻松逃离作案地点,对杀手充满好奇到痴迷地步的漫画家罗伯特,也时刻警惕着社会环境的危险,担心杀手会出现在儿子的校车或往自己家里打电话,当他某次意识到嫌犯就在眼前,要他跟着前去地下室时,好奇心立刻转化为恐惧,都揭示了追求真相遇到的心理磨难。后半段全面系统的资料搜索过程十分消磨观影热情。 |
|
-Have you considered Paul Avery might be the killer? -Frequently 这里简直笑死,地下室那段又吓的心脏骤停。比沉默的羔羊高明百倍的片子,太惊艳了。搏击俱乐部什么的真没感觉,这部才让我看到大卫芬奇的光芒~ imdb8.3 |
|
当事件经历时间就成为了历史并进入了影响那些人的生活中,寻找真相的可能要失望了,生活和历史哪有什么真相,都是别人说他人写的,就像十二宫杀手除非发生在你身上那它就永远是个迷。大卫芬奇拍的这氛围太喜欢了,虽有些还不那么经典,但为这评分怒打满分。资料馆。 |
|
看的要死要活的,拖沓的可以。本想顺手给个三星,但隔了一天,回想完全可以给五星。一个杀人犯,除了受害者又把多少人给玩儿的死去活来,最后唐尼吸着氧气看着新闻,受害者终于说出了真相,漫画家死磕出了自己的成功。完美的反传统。 |
|
曾看过探索频道的某部凶案纪录,一个残忍杀害数十人以上的连续杀人犯,因警方搜集的所有确凿证据皆因间接获得,被判当庭释放,从而导致所有的调查必须清零重来。同样对于这部影片来说,凶手究竟是谁,比起其最终有没有被绳之以法,似乎也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
|
1、杰克吉伦哈尔是我喜欢的演员,大卫芬奇是我忠爱的导演,这两点都已经可以给五星了。2、纪实电影拍起来实在不容易,能拍成这样惊心动魄发人深省实在是太棒了。3、看起来这是一个奇特的案件,但其实这是一个抽丝的过程,抽掉的是人的耐心和坚持,你看到的是个被层层剥离的洋葱空心,愣怔很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