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h boy 就很喜欢,还是一天一事一生的结构,这部更细腻复杂些。如钢似铁的母亲为自己培养了一个知音,而儿子于爱是不足,于理想是敬畏,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结果。爱与了解是永不相交的车道,一面是作为母亲永恒的守护,一面是绝不让命运打垮自己的孤绝。非常喜欢结局,Lara 仍然是是温柔而不失勇敢的女性。 |
|
我也不知道自己一直在等待什么,但最终并没有等到。 |
|
六十岁的退休女性用一记钢琴弹奏回应了自己的一生,在最后一幕高潮之前,都让人以为这是一个普通中产家庭修补亲情裂痕的片子,非常典型的德国气质电影,冷峻、克制。或许只有当一个人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其潜力和才华才会迸发出来,不会付诸东流。【德国电影节·百老汇东方新天地】 |
|
音乐7 画面7 导演7 故事7 表演8 印象7 平均7.1/10 这生日过得... 尝尽苦涩,孤独还不是最伤人的,而是来自于他人/亲人毫无真情的反馈(或者说不是自己想要的反馈)。性格使然:喜欢自己的看不上,自己喜欢的却又因他们口中的“压迫”纷纷离去。当最后得知是她自己亲手断送自己的钢琴生涯时,从小到大说服自己的谎言全部戳破,她所给予别人的期望全都不重要了,只剩下对自己的怜惜。这种养成的性格,很难转变,除非遇到非常包容的另一半,同时又发挥指引变得越来越好。否则绝大多数只是出了一个泥潭,又入另一个沼泽。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活到活明白的那一天吧,或早或晚。 |
|
電影有滿滿的文化質感,然而彷徨落寞的氣氛卻又溢於言表。 |
|
是警员对讲里的苍老女人,店员奉承时的全场焦点,邻座听闻幸会的钢琴家母亲,也是全家避之不及的多余之人。她像待撕的标签,滞售的门票,折断的琴弓。是在抚摸男孩手掌时被偷走了才华,还是在教授言语打击里被弄丢了天赋,是在厕所门口与儿子错身时交换了命运,还是注定拥有像墙面缺失了钢琴般的人生。 |
|
微表情演技无可指摘,电影略沉闷。从头至尾观众视线下的女主角茕茕孑立,拉腊对家人的刻薄折磨,和对周边人拒人千里的冷漠气场,与她内心失去的人生呈对立的煎熬。电影追踪她一天的际遇来说明其中的缘由,这样的叙事技法很成熟,由个体情绪衍生到社会现象,博取观众对女性为家庭失去人生的思索,是同情还是不以为然。我觉得天朝妇女是更能理解拉腊的心绪。 |
|
9/10 她的一天以想要放弃开始,四处奔走想送完儿子独奏音乐会的票。自小被严苛的钢琴老师断送了未来,可是老师说“我的意见有什么重要的呢”,她也对儿子的天份充满怀疑,施以“gentle pressure”。原生家庭,母子关系。以悲剧想要造就悲剧,对所有人以刻薄,造就了生日聚会上来的都是一群无关的人,除了老师。而儿子在另一桌庆贺演出顺利。最后母子路过而面对彼此时,很有隐喻。剧终她终于开始狂猛的弹奏,整部电影的压力和憋屈终于在这一刻释放,几十年的自我怀疑、自我放弃、到醒悟、到后悔莫及被耽误的一生、或者也许也有对自我的重新发现…… 感同身受。理解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多大、无论是自信还是不安。望子成龙的背后是遗憾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抱负。强大的剧本、导演、表演,音乐棒。震撼。08/01/2019 |
|
/LFF P&I/ 不完美母亲的一日,她心中有太多的感情却无处宣泄。可能看到的只是电影创作,想到的却会是自己的原生家庭。汤姆希林好好看啊...(感叹) |
|
“Lara”译成“劳拉”可能更好吧?如果一个人在很多年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意识到自己人生的失败,该怎样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如果当你意识到这些问题时已经60岁了,你会怎么办?轻信导师的话失去了做钢琴家的机会,因为刻薄没有朋友,亲人疏远,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不待见自己,自己的儿子都不喜欢自己,原本高傲的她最后只剩下孤独。到底要不要在60岁生日这天结束自己的生命?导演并不只是想要抨击这个角色,除此之外恐怕还有一丝同情,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导致她人生悲剧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问题。在如同宣泄一般的琴声结束后,认识到自己可悲的人生该如何继续。 |
|
杰作 |
|
很精彩的家庭小品,对望子成龙式苛刻教育的深度刻画。/这片子都能扯上女权的我服了,女主放弃钢琴和对自己小孩的苛求只是因为自己的懦弱和不自信,跟性别有什么关系?换成父亲和女儿岂不是“父权对女性从小到大的压迫”?是不是改成无脸无性繁殖的外星人才满意? |
|
用主人公一天的经历回顾了主人公的大半生,而「回顾」又是在当下进行的,很妙!平静表象下翻涌的情绪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呈现的,太有力度了。 |
|
m21277:影像构图和色彩很赞,孤独需要一个出口!挺庆幸还有一个老爷子伴左右。多一星给她的孤独感。 |
|
剧情的设计感比较强,对人性的描摹欠缺了一点想象力吧。(3.5星) |
|
同样议题,这部是show《秋日奏鸣曲》是tell …和《Oh Boy》的思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精炼有趣的人物画像,写得好妙,是用台词和场景展示人物而不是交代信息的典范,且对母子二人的共情均安排了变化。希林演出了很微妙的平衡,说话时清涩温柔但有种触摸不到的疏离感,周到下面埋了很多躲藏和伤口,好像此时笑多一秒迈近一步就会痛到消失...看时大气也不敢出,为两个人都伤感…当妈的真是心累,是不是老了以后就在跟自己的儿子谈恋爱…?! 后来懂了教授和妈妈的过往就明白教室里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听话,最大的抗议就是盯着她… 那段写出女主个性,写出现在和过去,也隐喻了教授和儿子的个性,实在太妙。配乐被我抓到也是BWV 974 Adagio! 太适合配女主孤独行街了!(听到小天使说话一秒回到两个夏天前… |
|
4.5/5 叙事和摄影太喜欢了! |
|
出乎意料的有点儿意思。毒舌的人心里苦不苦我不知道,被毒舌的人心里一定是苦的。女主对儿子惯例冷嘲热讽,却也被自己的母亲长篇刻薄挖苦,于是就手一耳光上去,母亲竟没多说一个字,这世界安静了!蛮讽刺的,不同经历都能从片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行为模式的形成不可避免成了轮回,那些曾经高不可攀的话语权者其实如此俗不可耐。你要达成和解的不是任何人,恰恰是你自己罢了 |
|
有感触,女主很强势,很自信,热爱钢琴,因年幼时老师说她没有天赋就不再弹琴,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严苛地逼迫儿子学钢琴,搞得儿子很不自信,最后落得个夫离子散的下场,60岁一个人过生日。她母亲不留情面、尖刻啰嗦的批评挖苦她却被她打了个大耳光却无话可说让我很震惊。所幸她最后似乎释怀了,去重新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
|
原来对儿子如此刻薄的原因是和自己过不去。女主的表演,太好了。镜头和构图丰富多变(开头邻居家搜查的镜子,女主走出音乐学院门口远景,音乐会上演奏者与钢琴的缝隙间的妈妈的脸)。 |
|
文学肖像,如果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必定十分精彩,作为长片电影,反而缺乏了一些更丰富的东西,女演员要负担将60年的主要矛盾融入到一天之中,很难演,但绝不是这样的挂脸表演,这个境遇和《贤妻》有点类似,格伦克洛斯的完成度就非常之高,而本作女演员我认为“挂脸”的表演太多,几乎每个人甚至路人都可以看出她有心事,但无人关心。最后弹钢琴来解决问题值得学习,这种意义很积极,比自杀要好得多,而那段感情非常的适合,一般女性题材年纪越大最后的这个高潮就越丧或者很平,因为人生是向低走的,不会有《花与爱丽丝》里苍井优那段芭蕾舞了,当然有《山河故人》那种快要脱离剧本的赵涛之舞,而这里的音乐演奏恰如其分。 |
|
如此可悲的人格放在柏林这个城市里居然觉得好正常… |
|
Schilling有种03版梅詩金公爵的气质。一部讲中年危机电影竟然有种coming of age的冷静,无比真实的僵硬感和anti-climax的处理,关于钢琴教育的描述写实到发冷,曲终是结尾返场的爆发。ps钢琴是Alice Sara Ott |
|
精致的无聊。 |
|
这么慢,全靠表演,将你看哭,还不是好片? |
|
完全凭表演撑起的一部电影。和《Oh Boy》异曲同工,奥斯勒镜头中的汤姆希林很能让人共情,其表达出的角色质感即使作为配角也是一流的。整体结构很完整,观众从开篇的不明所以到最终在钢琴声中被莫名的感染。对母子情感的刻画神似东亚家庭,这一点令我讶异而动容。8.7 |
|
7.人在60岁的时候发现自己曾经有天赋但被自己放弃了不知道是什么心情,可能艺术除了有天赋外,还要在非一般人的生活走很远才能有所发挥,因为那些最终走出来的人不单有天赋还都一根筋走了很远。最后安排女主去邻居家算是和解?no,只是为了去弹个琴。女主表现出色。 |
|
伟大的编剧,有张力的台词。Lara的演员展现了优秀的演技。咖啡馆的那场戏很有力道,需要耐心品味的电影。 |
|
浪费自己天赋的每一秒都是值得唾弃的 |
|
感觉导演/编剧也不咋懂音乐,就在那瞎拍。演出完了连个喊bravo的都没有,说明很失败了。 |
|
天赋若不善加利用又有何用,自个有无天赋没点数麽,切莫迷信专家,多希望有个严母,钢琴教师前传,小天使妈宝着实惹人心疼, |
|
看的时候想起腰乐队的《世界呢分钟》:“我们楼顶优酸乳的孩子,你只能被这一代最糟糕的父母毁于钢琴”,看来德国妈妈也可以被刘弢调侃两句了。另外不能太刻薄,年轻时刻薄,年老时孤单。 |
|
母亲没有自己这样的母亲。误解自己的人也被所有人误解。 |
|
可惜未明 Lara 的这一天,究竟想怎么样。想和儿子推心置腹说一次话?如果想,为何之前没说就去死呢,如果可有可无,那这一天,又算什么呢? |
|
我们该怎样活着,用力过猛只能两败俱伤。 |
|
喜欢结尾的处理。求而不得又得而不求,真的是人生中最大的失望啊 |
|
从小在父母期待下成长,何曾不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母亲尤甚。但他们坚持表扬助长骄傲,贬低激励成长,得不到鼓励,只能不断努力,殊不知这条没有尽头的路,只有过程,是不会有结果的。 |
|
压抑残忍尴尬到极致,女主角的表演太棒,让小朋友跟随着女主角一起经历了煎熬的60生日一天。看完真的心太累。 |
|
儿子太矬了 |
|
6.8/10 |
|
否定教育的老师 一直放不下的妈妈 成功的儿子。 都化作最后那场独奏戏 自我和解自己肯定自己就行了。 |
|
天才钢琴手的拉娜·詹金斯因为当年老师伦霍夫教授的激励讽刺的话语而丧失信心放弃演奏生涯。结婚生子后,拉娜用自己的天赋教导儿子维特成为钢琴演奏家,但教导方式是严厉无情,导致做建筑师的丈夫不理解而最终离婚;儿子也因此而与拉娜感情淡薄,最终不愿与其生活而躲着她。拉娜不仅对儿子严厉无情,在其任职的市政部门,拉娜对其下属也严厉无情,在其退休去该部门送儿子的演奏门票时,接管该部门的卡塔利娜就说部门很多人对她恨之入骨 |
|
温度感和对城市与人的微妙疏离 通过光影表现的很满足 彼此话意和乐意的曲解更是能唤醒饕餮之胃 |
|
多是独角戏,应该是一部低成本影片。女主全程绷着,并不放松,演得倒是很生活化。 |
|
我很不喜欢提及一个演员像另一个演员, 但Corinna Harfouch也太有Helen Mirren的风骨了吧,不管是神态还是表演方式(论我为什么这么喜欢看老妪演戏)。她以为当初的放弃是活该被怪罪的无能,才用同样苛责的目光逼视儿子,费尽心思的想要向那个尊敬的人证明,才发现自己是被戏弄之人,多么愚蠢的自我投射。 |
|
《“说真话”,自我的代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M0MjcyMQ==&mid=2651828418&idx=1&sn=7654cf12731ca79df7830fe3a8f085e5&chksm=8b95806cbce2097afd4aa864bbae07ebed980fff3ccb3d89273ebd690aee64a612ff74ee473a&token=615321300&lang=zh_CN#rd |
|
别把刻薄当关心,多鼓励孩子。拉腊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K411T73B |
|
言语伤人。老师的语言打击让一个学生信心受挫不再挖掘自己的潜力。儿子的虚假致辞会让妈妈的心情过山车。 |
|
8/10.
影片讲述的是一天之内发生的事,却又包含了一生的感叹。
钢琴天赋被耽误了的60岁女主变得严厉刻薄,控制欲极强,最后搞的众叛亲离,丈夫离婚了,钢琴家儿子也远离了她。
镜头跟着落寞的她来来去去,萧索魂离,在儿子的钢琴演奏会成功举办的聚会中,从曾在年轻时教过她的教授口中得知她曾有着非凡的音乐天赋却半道而废时,才恍然领悟命运的捉弄。
最后她在邻居家弹响钢琴的时候,让我想起《闪亮的风采》中杰弗里拉什燃起高潮的那一刻。 |
|
真实恐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