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熟悉的一个主题,只是换了一个故事,换了一个民族,展示了一些大家不熟悉的文化和生活,结尾的钻石矿非常魔幻,片子很好的完成了它的主题表达,用这种高级的方式。 |
|
我昨天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我还是个小女孩,我正在穿越一片冰原。我看到一个浑身赤裸的婴孩在冰上玩耍,是个小男孩儿,抓着猎鹰的羽毛。他欢笑着,玩的很开心。我想着他会着凉,于是抱起他,把他带回家。我们回家一起玩了很久。我累了,睡着了。醒来的事后,看见男孩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北极熊,他把我举了起来,他的皮毛遮住了我的眼睛,我什么也看不见了。它带我去了它家,北极熊变成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他领着我进了他家。他家看上去,就是一个很深的洞穴,越走越深,太美妙了,天上的所有星星都掉落下来。一颗都没有剩下,它们散发出明亮的光芒。所有的事物都那么明亮,我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我忘记了一切。忘记了我曾经是谁,我从那里来,我忘记了一切,然后我就醒了过来。这种梦,把人的生死同宇宙就关联了起来。 |
|
#Berlin2018# 29年来首部进入柏林主竞赛的保国片(虽说是主竞赛展映),故事并没有神马新意,但胜在造型和摄影,尤其是对风景捕捉细腻、构图十分讲究的画意摄影十分出彩(可以剪得再干净点)。保国导演去拍因纽特人也是很国际范儿。感觉是个奥斯卡外语九强级别的片子,看看保国今年送不送, |
|
摄影绝美,但仍是平庸的风光大片。 |
|
世界尽头的结痂处,低吟出一首白色的交响挽歌,埋在那儿,做个梦,就能看到一千年以后吧 |
|
好冷,好美,好冷。人美,心也美。 |
|
又一部自然主义作品,冲突最终还是要和解。[B] |
|
虽然节奏缓慢可是我还是看猎鹿人凿冰看得入神。北国冰天雪地的极端环境,与老夫妻两人之间的简单默契,让影片在不动声色中充满人情味。因纽特人对启示预言的某种笃信,也令人心生敬畏。安静了90分钟,结尾女儿一哭,最是泪水决堤时。 |
|
荒凉雪原上的孤寂生活,镜头干净且安静,故事也极简,话语也精简到极致。几乎从头到尾只有那对老人,而作为故事核心的女儿,也只在结尾才出现。
|
|
有些过于羞涩了... |
|
美得就像童话,只是有些悲伤。 |
|
类似于新藤兼人的《裸岛》,死亡的定格镜像,因纽特人的苍茫诗歌。 |
|
HDTV |
|
片名是电影结尾才出现的角色名。驯鹿猎人与他的妻子独自住在冰雪深处,他们的生活极其艰苦,但对于物质他们从不抱怨,对于精神世界,他们靠神话和梦境慰藉。老两口唯一的牵挂是阿加,那个执意离家去外面打工的女儿。依旧是一个关于和解的故事,电影里父亲与女儿的和解还是晚了一些,但如果没有那个“契机”,可能和解也不会到来。没什么特别的,只不过画面比较美。 |
|
高纬度中老年民族志。从地平线来,沿地平线去。人类渺小,所以阿加哭泣。年近花甲的保加利亚“新”导演拉扎罗夫的第二部作品。 |
|
看不到地平线的时候,抬头看天。 |
|
这种闷片,对我来说是可遇不可求。在世界的尽头,老人每天去钻冰取水或者钓鱼,而影片开头,他和妻子说已经有四天没任何收获了,第一顿晚饭,妻子从锅里捞出一条水煮的小鱼(看上去就是白煮),小鱼一分为二,两人什么也不蘸就吃完了。第二天,依然什么收获也没,老人说明天要去那些陷阱看看,妻子说你才去看过一轮,你记性不好了,然后老人拿起刀子在一条干鱼上削下好多片,一人两三片,是今天的晚餐。第三天,老人仿佛看到了鹿的影子,但又不能肯定...第四天,暴风来了... //我特别喜欢安安静静地看一两个人慢慢活着的影片,但这种片现在越来越少了,没什么人投也没人拍。 |
|
极端环境下靠自己的双手向自然讨吃穿的人真叫人敬佩。/ 诸位请做下功课,这是雅库特人不是因纽特人。。。/狗狗后来到哪去了?? |
|
走神神片。浮想联翩。 |
|
震撼,看哭了 |
|
音乐的力量实在强大 |
|
茫茫雪野,两个年老体弱的人相依为命,生活极其艰苦又简单,他们还有自己的坚持。奇怪是我没有看出来还是没有说阿加到底做了什么事,让他们认为反叛而不可原谅?难道仅仅是离开家到矿上打工?非常多的雪原天空的空镜头,有时觉得不错,有时觉得有些多余。节奏缓慢并不觉得闷。对于演员在那样大风且寒冷刺骨地方,皮肤光滑可鉴有些出戏。 |
|
Q&A @SFF |
|
寻亲对比猎鹿人身份,始终不见的女儿Aga/鹿都只不过是“自认的隐形”,最原始的极地生活中仍逃不过现代社会家庭关系亲疏的痛点;为了追求这样的疏离感,影片的弧形画框、大量运动静止镜头的画面带来的是探索自然下内心的镜头语言,也是和Arctic (2018)中侧重北极环境塑造的不同之处; |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被世界遗忘的人活在被世界遗忘的边缘,梦醒着阳光绚烂风雪交加,梦熟了只见漫天繁星一齐落地,凡尘过往届是云烟。接故事讲出故事,去见了想见的人,因为不愿独自承受流离,这真的很美。 |
|
我不喜欢台词特别多的电影也不喜欢台词特别少的。此片属于后者,但摄影加分太多,画面太棒了。 |
|
世界边缘、神话、自然和孤独,就很普通了。 |
|
打开了几次都看不进去,待日后重看。#青年不服从影展# |
|
Là d'où vient ma prof de russe. Film malin bien pensé et exécuté, bon choix du format pour le contemplatif, simplicité assez efficace grâce au charme naturel du lieu et gestes extraordinaires de la vie polaire, capable de susciter des émotions par 1 sentiment de dépaysement quasi-obligé. Un peu trop construit à mon goût, néanmoins la fin m'a intimement touchée. Dispo sur Arte jusqu'au 7 jan https://www.arte.tv/fr/videos/070718-000-A/aga/ |
|
开头结尾都是冰窟窿,内里则是个更大的空洞。
航迹云消散之前都还是很有灵气的,但很快就被过度饱和的风景画面和“奥外系”(有文化猎奇嫌疑)剧本冲刷殆尽。区分自然↔文明声音空间的唯一依据是配乐(以收音机为界),比《死人和其他人》差了不少,而且后半段配乐的用法那么好莱坞真的没关系吗……? |
|
冰河長天一雙人,竟有人好大的口氣憐其孤獨嗎。生存裕如的現代人,再有誰能和伴侶如此互嵌血肉,明日往生都有接引。 漁洞哪有礦坑深。《阿加》 |
|
总有一种这是一部反映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现状电影的错觉 |
|
画面有点想起《恐龙蛋》。 |
|
#68th Berlin# 文化展现 摄影出彩 |
|
#NZIFF# 强行意识流,前半段如坐针毡,结尾震撼加分,所以还是留了眼泪,寓言式句子确实不能加太多,思考不过来,另外一白一黑两景非常zha眼睛 |
|
Aga是老两口的女儿,老两口已经很多年没见过女儿,老两口因循着传统的驯鹿猎人的生活方式在茫茫雪原中孤独的生活着……故事没法再简单了,台词也极简,但非常诗意,倔强的灵魂,温柔的眼神……影片朴素真挚,触动魂魄。 |
|
大篇幅展示冰雪世界里人物、动物以及借景物表达的是对于亲情羁绊的渴求。观感有点像恐龙蛋,魔幻主义在最后的主人翁出现达到顶峰。 |
|
音乐特别煽情 |
|
冰天雪地里的相濡以沫,你在等一句告别,我在等一段和解,你来不及拥抱驯鹿,我来不及拥抱你。 |
|
#sff2018 绝美的画面和高级感,导演说sedna是他们在当地找到的,卡车司机是他们的卡车司机,在极冷的地带资源要绝对利用,一部让我回想起几年前读的《额尔古纳河左岸》,梦境 麋鹿 迁徙 |
|
北极风光,巨型深坑,难得一见的驯鹿,疏离的亲人,除了这些,电影要表达的主题仍然不触及人心。 |
|
没什么野心的小片,浅了点。最后30分钟挺大气,但很有限 |
|
天地风雪一色,将荒原都冻到极致
但冻不住想要和解的心 |
|
睡着四次。 |
|
黑泽明和伯格曼酷爱的口拨琴一次听过瘾。故事毫无新意,撞死一头鹿之类的手法透着陈腐。 |
|
茫茫冰原里孤独地相依为命和自然抗争着活下去的老两口,偶尔念叨的离家的女儿的名字。沉默无言和冰冷情感都在死亡面前被软化。 |
|
喜欢这片的人容易忽略重点,非看完不可的人无意间就抓到了要害:貂皮帽比我想象的要好做 |
|
北极自然风光摄影片 |
|
这画幅太舒服了 每一帧都很美 |
|
不知道是否纽因特人有着信奉狩猎为生的传统 两场动物死亡的定格戏将不同的死亡带给观众不同的思考 仿佛天与地的寒冷苍茫只属于这对夫妻 然而中途妻子的离去 和遗言 仿佛是导演不得不让传统部落接受现代工业化的发展的无奈 最后意向性的天坑便说明了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