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norama 工作中种种困局过于真实,现实中即使老板不是Weinstein这种人渣,也能感受到仿佛被四面墙死死压住的恐惧,因为职场对女性的压迫多得是比性侵更为隐蔽和恶劣的形式。女主角对无力感的呈现非常到位。 |
|
Anthony说从头到尾我们都没见到老板,我说可是从头到尾我们也都不知道姑娘叫啥。所有场景(在我看来)都做到了不尬,甚至寻常又琐碎到枯燥。很多时候把你摆在观众的位置把这些事㨃到你眼前你才觉得这样不对,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着相同的事。最狠的是当助理口述整个新助理事件的时候,我们先一步跟着closeup带入了对面男性视角:是啊确实好像听你这么说没看出啥问题,反而姑娘你是不是自己妒忌。可是仔细想,是那样吗?中间听到标准中文还没有出字幕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对-at the moment all non-Chinese speakers shared her frustration and anxiety, and I shared it as well because 我只听到了一百个还是一千个苹果 |
|
写实的现实职场环境,从始至终未见上司,却不断从准备餐点、打扫、耳环诸多侧面细节中勾勒了老板霸道模样,而仅有水平和垂直的镜头代表了办公室内人情的冰冷尖锐,一面是男性主导的傲慢潜意识的大环境,另一面也是助理这一类人缺少支持者不敢发声的困境;因此,如今MeToo的意义所在便是如此 |
|
冬夜里的所有人,这冬天不会结束 |
|
用无聊表现无聊,可真是有够无聊的。 |
|
继Bombshell之后,Me too荧幕第二弹,从小助理视角看,焦虑也无力。就我而言,虽然大公司尊重员工,从来没这种顾虑,但也确实见过director助理怀胎九月还搬着一摞披萨盒。导演Q&A,1.从剧本到执行都很快,拍摄只用了19天。2.纪录片出身导演本人并不熟悉韦恩斯坦,剧本依靠了大量校园和entry level职员访谈。3.导演把成片给一个大制片人朋友看,制片人表示自己手下几名助理确实也情况相似,因此感到愧疚。 |
|
这姑娘每每犹犹豫豫欲言又止我真的……您到底想要啥。所谓社畜,要么狠要么忍,不是麻木无仁,而是你要明白,当你位低言微的时候,你所谓的仁义,只是“妇人之仁”而已。请你强大起来,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选一均可。 |
|
职场小白被霸凌的一天之美国社畜。 |
|
辞职吧,太无聊了。其实面试的事后看看公司的装修风格是能够判断出很多东西的。 |
|
比bombshell拍me too拍的更好。他从未出现,他无所不在。看似安静克制的电影,表层下却是暗流汹涌,但影射的部分有时过于隐晦,故事的概念胜过内容。看完后同场有个人说this movie sucks, nothing happened. 另一个人说,that’s the point. 罪恶被隐藏,因为人们都假装无事发生。(居然看到帕翠的客串好惊喜 |
|
或许会有被认为在韦恩斯坦案爆发前后“蹭热度”的嫌疑,但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时事背景下通过完全聚焦角色(甚至是舍去了其他方面的细枝末节),创造了一种无声的恐怖。电话那头模糊的声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大老板”,HR尖锐的审问和无时不刻不在周围弥漫的“玩笑”/“调侃”…黑夜之后,她又能去向哪里?这可能是事件之后的行业出给所有受害者最无解却又棘手的难题,也是最为痛苦和勇敢的表达。【盖章我们Julia Garner迟早有一天会拿奖】 |
|
小助理视角反映韦恩斯坦系工作环境阴暗面 不得不说妹子真的有点弱气 选错专业入错行的悲催 不小心开启了吐槽模式 对妹子每次都不能吃完面前的食物着实扶额了
该司能不能少费点纸 助理妹子的职责范围到底是什么 真的要连保洁都管么
最灰暗之处大概在于妹子五年后的轨迹也就是食物链上挪移到旁边两个小哥的位置
提出问题是可贵的开始 但怎样才能更好促进职场光明平等的良性循环呢? |
|
可见导演做了大量的reference reading,用十分苦工拍一分故事,让我们在1h27min20s里和女主一同度日如年,但是影像又非常attractive!#Indiewire 2021奥斯卡预测 |
|
真实到令人窒息的漫长一天。不见身影的老板,那种压迫感却无处不在;不知姓名的助理,来自各处的压力又无处释放。而周围的大多数,一方面受到了这种PUA形式的剥削,另一方面也沦为沉默的帮凶,到最后其实还是权力和阶级问题。影片的节奏还蛮精准,看似机械的、无聊的重复日常,恰到好处地将人的原始形象异化,同时也营造出某种两难的困境,怀揣梦想的人到最后无非是被现实狠狠碾压。整部影片有一种可怕的沉稳感,任何一个有过职场经验的人恐怕都能从中有所共鸣,女性可能更甚,而恰恰这似乎又是个难以改善的无解题。我觉得这个时候指责女主角“社畜”的还不够彻底的肉糜视角是既蠢又坏。 |
|
#Berlinale20-14 三星半。与其说本片在情节设计上琐碎且波澜不惊,目的正是在营造出这种窒息般的工作日常,尤其对于女性而言。影片中折射出的整个行业体制都仿佛有毒,从老板恶劣的品性举止到(男)同事的微型压榨,到见怪不怪甚至反过来指责新人的中层,到无聊繁琐的助理工作消磨初入行年轻人的生命和热情。影片以小见大,不动声色中对从metoo出发遍及整个影视行业的不健康乱象进行了批判。 |
|
导演意图将“韦恩斯坦”助理的一天以及其经历的不平等用百无聊赖的日常细节呈现出来,可惜影片看上去更像在完成任务,更不够“无聊”,影像也是干瘪的(模仿阿克曼完全失败),更何况在真相已经揭露的今天,很难说这样的作品有太大的意义,它并不想做什么。 |
|
3.8 建议改名《后浪》 |
|
太平淡了,且没有掷地有声的感觉。如果来半点Bombshell一般的爽劲可能会很喜欢。其次画面不够出色,故意挑暗也看得不是很舒服。几场关键戏码也是太弱了,这年头不需要再一副隔着窗户纸拍的套路了吧。 |
|
职场霸凌和人的异化。静水流深的好看。我太难过了 @Angelika |
|
对职场的描绘很到位 |
|
男主通片不给露脸,的确是女性电影一道独特风景,始于乔治库克的女人们,法式继承在八美图,中影最著名的大红灯笼……只是你再怎么老板老公禁面也需有足够的戏剧能量去撑住银幕,不妨回忆上述三部从希拉克劳馥到德纳芙于佩尔巩俐何赛飞总共出现过多少位女性领衔主演?本片一边禁面一边独角,批判男权同时连观众正常心理诉求也一并蔑视?尽管清纯女主有着与伊莫琴普茨几分神似的雅静美感颇为耐看,也很难抗住90分钟片长而不滑向无聊乏味。两星半……(ps其中一个男同事倒像是年轻版的哈维·韦恩斯坦。无意巧合还是有意藏讽?) |
|
压抑、沮丧、彷徨继而让人感到心酸。三次的电梯 所有人都认识她但没有人想和她交谈哪怕一个主动的眼神接触,无论是麦片圈、披萨、三明治还是士多店的小蛋糕 她都啃得心不在焉了无生气。她也是人啊她也曾在她的世界里当着掌上明珠 然而在这里,被羞辱了却毫无击之力还要勉为其难说着对不起 被一个waitress轻易比下去只是展露出一丝嫉妒就被嘲笑咆哮 最可悲的是还要被攻心计的老板一两句夸自己的花言巧语拖拉着那颗快要崩溃玉石俱焚的心。现实是什么 现实就是最后的镜头里的她 淹没在茫茫夜色中 就跟街上的路人从未被认真注视过一般。 |
|
偏爱,另一个视角的寄生虫 |
|
7分,其实不错,思路也挺清晰。类似恐怖片的拍法,反派一直不出现,但他的压力以及时刻笼罩的恐怖感一直存在。让你更切身感受到,在这样的职场压力下的内心状态。不过,也是因为这种氛围的营造,让影片本身也非常枯燥和单调。当然,是故意这么做的。 |
|
近三星。1.景别小,打光低,配乐少到可怜,人物对话大多少言尬场,把办公场景拍得十分阴暗,透不过气。大量俯拍镜头,寓意着女主被一股力量时刻注视着,加之老板这个人从头到尾都不出镜,给人的感觉就更压抑啦。这些都是恐怖惊悚类电影惯用的视听手法。2.用脚想,就知道在借韦恩斯坦性侵案,来说更广泛的女性问题。 |
|
理念吊打Bombshell,最起码回溯那个连名字都不能提的人的时候,最不需要的就是另一种洗脑式的新闻,还原那个规训的气氛才是正途,片子除了有一些点处理的不好控制不到位,没有保持住全程的客观镜头外,甚至还有丝阿克曼的味道。。。 |
|
“2020年3月11日,韦恩斯坦被判入狱23年。3月23日,韦恩斯坦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单独隔离。” 看来,大亨这是要死于新冠了。 |
|
最后的麦芬,看起来很难吃…… |
|
这才是当代后浪的真实写照~影片从各个角度很刻意地营造了单调、压抑的工作状态,包括毫无生机的环境和色调、哑剧+无配乐、大量特写等。虽然迎合了主题,但整体观感也因此过于枯燥乏味。唯一的小高潮也不痛不痒的,如果没有对韦恩斯坦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很有可能就变成了HR口中的女主在庸人自扰 |
|
心疼女主,也心疼自己…哎(海南还来打个酱油…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电影公司老板的女助理被PUA的一天。影片像《让娜·迪尔曼》,并无类型片起承转合高潮设定,也摒弃韦恩斯坦事件中那些吸睛抢眼的抓马狗血桥段。而是以平铺直叙的冷淡基调堆积一件件琐碎的日常工作,勾勒出令人窒息的职场氛围。以哈维·韦恩斯坦为原型的老板从未正面出现过,然而其强势的霸权淫威却通过电话、指令、员工谈话等形式无时无刻不笼罩在女主身上。她每天最早到最晚走,顶着助理的职位,却要一边做无数勤杂工的活,一边帮老板擦屁股受老板妻子的诘问,一边还要挨老板的骂。人力资源经理的为虎作伥、麻木不仁更堵死了监管投诉之门。这样表面光鲜实际如无底深渊的工作令人压抑无比且有苦难言。帕特里克·威尔森以未署名的方式短暂客串了一场戏。此外,片中出现的华人角色/国语台词是我看过的好莱坞电影中最自然,最不突兀的 |
|
剧本优秀,但我觉这片没有给观众区分出“工作”和“为韦恩斯坦工作”的区别。大多数打工人,其实工作时的精神状态都跟女主差不多,这种难受,是工作本身带来的。我相信给韦恩斯坦打工一定有其独有的痛苦之处,但这片子没呈现出来。 |
|
透过屏幕把压力传递给观众,可以可以 |
|
3.5 尽管可能并未达到预期的“极为恐怖”,但依然细致得感同身受。 |
|
无聊🥱 |
|
十分像恐怖片,包括片尾的音乐。看到一篇文章用insidious toxicity来描述Jane的工作环境和影片氛围,还挺合适的。女主角演得特别棒。 |
|
给韦恩斯坦当女助理是什么感觉?没有觥筹交错,没有浮华星光,只有一个最底层社畜最枯燥乏味的文案工作,而在这些工作中她发现了女性被性侵的蛛丝马迹。纪录片出身的导演采用了完全反戏剧的叙事,大反派韦恩斯坦主要通过虚写。对好莱坞初低端职场的刻画让我倒吸一口凉气,相比之下能被“穿普拉达的女王”虐待简直三生有幸... |
|
从一个助理的角度讲“韦恩斯坦”的故事,老板本人没有出现却处处存在,一天的工作生活中充满压抑和困境。主角基本是处在一种被无视又随时感受到压力、被禁言的状态,没有表达机会或渠道,也没有工作外的生活。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就像办公室紧凑环境和缺乏自然光的状态,即便没有韦恩斯坦这样的背景,也是一个人生大难题。 |
|
一场震惊世界丑闻的侧拍视角。 |
|
那个人从来没有出现,那个人的压迫力却笼罩在方方面面。还有PW和Dag夫妇的客串~ |
|
三星半。电影的目的完完全全的达到了,分数不高完全是因为电影本身就没打算宏大。边看边聊各个国家的日常生活状态,美国、尤其纽约的一些压抑,电影恐怕丝毫不是夸张。再看冰岛,真的就像一个世界的实验场,虽然是个bubble,但这里真的证明,在放松无阶级的状态下,人可以nice到傻。 |
|
PTSD all over again. "He's not your type" lol... |
|
职场5D体验片 |
|
极其细腻地刻画了职场小白领繁忙又压抑的一天,连同事和上司的餐食咖啡保洁工作都要面面俱到,既要对付小三还要受上司老婆的夹板气,这是典型的压榨新人啊。冷冰冰的办公室,唯一得到两个部门同事的帮助还是在给领导写道歉邮件,目睹了职场潜规则但为了保住饭碗又得忍气吞声放弃投诉。尽管哈维·韦恩斯坦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但从女主的遭遇和职场氛围来看,不被潜规则就算是万幸了。 |
|
我达西先生的客串,绝了(微笑;住在Astoria被嘲笑成那样,住在Jackson Height不是瑟瑟发抖(微笑 again;这个片子成功让我想起在纽约那些孤独or难过的夜:街边deli惨白灯光下吃不完的cold food,过于贴切。 |
|
看得我在上家公司的PTSD又犯了 |
|
从没出现又无处不在的压迫,至郁的一天。 |
|
角度蛮好的 压迫感拉满了 社畜当久了的人难免觉得没有深入点题 因为很多社畜生活都是这样 但细细一想此片让你意识到自己社畜当习惯了的悲哀。 真是加倍致郁啊 |
|
电影大佬小助理的压抑一天。一日三餐的刻画挺微妙,含在眼里的泪水,完全不存在的发泄出口。 |
|
3.5分,剧情长片处女作。平淡真实却又细思极恐,事前并不知道这是根据哈维·韦恩斯坦事件的改编故事,不过丝毫不影响观看时感受到创作者暗流涌动的控诉欲望。这是一个被男人掌控的办公室和公司,其实也算是社会的缩影。作为MeToo时代的真实写照,这部影片算是一部另类的心理惊悚片,尽管导演完全按照纪录片的模式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