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出品了不少《活着》《霸王别姬》《蓝风筝》为代表的口碑佳作。取材面和创作视角越来越开放以后,麻烦也随之即来。国家意识到政治正确的严重性。本片当年上映四天即被撤,可能涉及政治影射。自此,电影的自由表达逐渐受到了限制,几位曾挑战禁区的导演分别被禁拍和限拍。 |
|
1.嬴政实力高渐离吹,奈何被大大本人开除粉籍 、
2.仿佛看见WB掐架,嬴政同志逻辑链捋得杠杠的,嘴炮max
3.高台之上哭泣和背影的最后一幕简直神来之笔!
4.古琴真好听啊 |
|
(8/10)某篇热评把本片捧得太高了,实际上这部片子缺点还是满多的而且很明显,不过它的确是部挺内涵的片子,编剧芦苇也是同期《霸王别姬》和《活着》的编剧。片中的秦始皇、高渐离、李斯、王贲……无论形象还是事迹,其实都与史实相差很远,当你看到儿歌变军歌、强奸可以治疗瘫痪、秦始皇和李斯争吵法庭案件、徐福和秦始皇互相睁眼说瞎话……你就知道这哪里是讲述秦始皇的故事,这是文人和艺术家向强权下跪的故事。姜文演的秦始皇温柔、亲切,但如果你不愿意跪,他就有无数种方式可以逼你跪下去、并给他唱赞歌。读书人终究是要跪的,不可能不跪,只是最后怎么跪而已,如果你不信,那么请看豆瓣。 |
|
服装道具美术皆是上乘,古朴雄壮,大气!台词写得好,尤其是嬴政的台词。演员演得好,剧情因题材所向,显得弱,是最大短板。还是可以说,国内同类题材,此作处于顶尖!姜文的嬴政演得很好,葛优演高渐离就不大适合,演赵高的那个演员,绝了。 |
|
始皇爱上了高渐离,可惜高渐离却搞上了始皇的女儿,我操,人家始皇容易嘛~~ |
|
影片讲的是知识分子替统治者粉饰太平唱赞歌的事。
嬴政和高渐离的关系是又爱又恨的,统治者需要知识分子的影响力,又忌惮他们狂妄不羁,不好管束。同样,知识分子向往独立自由的人格,又总是对明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两个人相爱相杀了一辈子,在登基大典上,高渐离用琴砸向秦王,完成了一次最无力的刺杀。 |
|
视觉不如英雄,内涵不如刺秦,但在大陆电影前大片时代诞生的本片却远被低估,虽然软件硬件、制作创作粗漏之处俯拾皆是,甚至某些地方还潜藏着cult式的雷点笑点。但是喷薄而发的情感力量、宏大开阔的历史视野、虚化而丰富的意象符号,剑走偏锋的表演手法,跳脱了史书陈述的窠臼,勾勒出了历史背后的逻辑 |
|
记得当时曾有影评,说姜文演的皇帝不脱山大王气,葛优作为大音乐家却怎么看怎么像腹中空空、色胆包天、滥竽充数者。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第五代导演想做鸿篇巨制却用过劲儿变成搞笑烂片的早期代表作品。 |
|
看得出剧本精心打磨过了 演员没的说 这真的是很被低估的一部电影.
“任他江河泛滥 我只饮一瓢水.” |
|
果然好剧本才是关键。何为天道,便是人算不如天算,人被放在特定的位置上,便是一枚棋子。栎阳和高渐离是嬴政的棋子,嬴政又是天的棋子,差别只在于他的脸上没有刻上囚字。死了才能自由,而嬴政还要长久地活着。
高渐离是嬴政的影子,爱情、仁慈、任性、天真,这是嬴政舍弃的,又是他恋恋不忘的作为人的一面。他执着于让高渐离谱秦颂,因为小时候高渐离的曲子让他忘记死亡的恐惧,而天下初定需要安抚人心。一面是杀戮,一面是礼乐,用什么来统治,从来只是手段。与其说是嬴政对高渐离的偏爱,不如说是对自己的仁慈,他内心的斗争缺了谁都不行,只有一只狗会孤独。
欲求死亡不可得,欲离死亡不可终。苦心安排一场,栎阳与高渐离还是死了,秦王终于流泪了,而这眼泪只有几分钟,帝王的爱少的可怜。在这眼泪里,他明白了天道,也彻底放下了那个影子。 |
|
没有《荆轲刺秦王》的疯癫和空荡荡的空间感,本片更注重人物性格塑造,用更多细节凸显历史必然性,因此嬴政成为最有历史眼光的伟人,又聪明又冷静。比《荆》的留白少,更像中国传统演义,完整而有序。猎奇的偷情是典型悲剧的两难,更是性意识在八九十年代的觉醒,一种人文主义。 |
|
写实、考究,高渐离(艺术)与嬴政(权力)的故事比起荆轲与嬴政,似乎更能涵盖历史面貌。但有意思的是这部很写实的电影,发力点还是能落在形而上的点上,不过观感上来说总没有《荆轲刺秦王》从头到尾高来高去来得直接有力。这两部真是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 |
|
根据九零后冷战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并好莱坞语法改写却能以较强正剧厚重严肃感压制住儿女情长戏说成分。其中刺客与将军这两款秩序破坏者遭遇明显贬低。荆轲更像阴险小人,要起歪智利用嬴政重情去行刺。王氏父子满门忠烈却被塑造成贪权鲁夫,下场竟与反复变节吴三桂为伍;始皇一角最为丰满也最为复杂。志向高远行事果断重情重义等好处自不必说,即使暴戾决断皆出有因只为复仇。姜文魅力演技主宰整部影片。对比之下,人性道德被正面讴歌的两个主要角色高渐离与栎阳公主,反因选角失当而使感染蒙损。葛优自身特点所限,喜讽有余(比如摸胸&啃肉)而魅惑不足,难以说服观众至尊乐圣美人倾心。其适配涉情感类角色还应像大腕那种具道德性格魅力的小人物。关键是小人物!此三字是一切性格延展复杂变化的根基。高渐离不是小人物。许晴则输在演技与过煽的决绝…… |
|
基片。。。。 |
|
没必要从历史角度看,因为历史也是赢得人写的,佩服这种情。 |
|
“渐离,是天道把你赐给了我,你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你必须陪我深深地忍耐,再陪我重重地惩罚。”“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群无头的鬼在追我,我跑,一直跑到你身边,鬼就不见了。你正在操琴,这不就是秦颂吗?稀里糊涂的我飞上了云端,我还是跑,一直跑……跑马了。”——如果这都不算爱 |
|
古典传奇,残酷人味。人的影子,国的影子,有影子才成一体。摄影美,音乐美,构图古风,雄浑悲怆。嬴政是个好独裁者,他做到了他该做的,毁灭的,乱伦的,性。 |
|
一个关于征服的故事,我比较欣赏从这样一个角度讲,而并非千篇一律的讲荆轲刺秦王。美术、音乐都比较合胃口~台词蛮聪明的~ |
|
知识分子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你要么匍匐,要么死。电影带着一种原生粗粝的血腥,从生埋活人,到黥刑,最后到列队砍头,有种直白接近野蛮的疯狂。但又不是个人精神的癫狂——恰恰相反,嬴政至始至终都呈现出一种中国传统叙事中形象——王霸之气,理性至上,雄心勃勃 主宰了整部电影。再加工痕迹最重的地方只是脱离他的政治形象增加了一些私人感情,显得更有人味。他重情重义,他始终不忘落魄时的友人,纵容宠爱栎阳——高渐离、嬴政、栎阳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典型的三人行,但在这错综的关系中,高看似是主角,却只是王的镜像,统治阶级无法被控制的人心;更不必说栎阳简直就是一个爱与情欲的符号。他们都是始皇活生生的部分,而最后在政治斗争中不断被利用,全盘被舍弃,乐颂不再有了意义,只剩机械统治的一部分。
如果部分剧情能处理漂亮些就好了。 |
|
宛如《赵氏孤儿》姊妹篇,也同样犯了早泄的毛病~~ |
|
前面还看的蛮有兴致的,大致从第二幕末尾开始便乏味了,至少七八个主题以分裂的方式直白地展开,越往后越混乱。解构秦朝来讲爱欲纠缠,大排场化作螺丝壳,本也许能挖掘出更具可能性一面,却还是流耽于符号与人物展示,可惜。应该给姜文配个再柔美点的男性来疼爱,虽说没葛优大爷演得好,但...🙃 |
|
为黑而黑,为讽刺而讽刺。生硬、矫情。导演的目的性太强了。真实的历史人物、虚构的情节。戏说也就罢了,偏偏是为了对抗天庭。在秦国列祖列宗灵位前的激情戏,是xxx18辈祖宗的意思吗?导演真敢想,这样搞不怕ED吗? |
|
何谓天道,秦王谓之曰:胜利者的脸即是天道。古往今来政府之所行,莫不是秦王所谓之天道。收兵器,统思想,兵器乃有形之物,尽可收缴,人心乃无形之物,故需秦颂,然秦颂你可曾听呼?你现在听的又是何颂?电影当年何故被禁,无他。须知何谓异端,大王之所忌即为异端,何谓流言蜚语,大王之所禁即为流言蜚语。所行皆秦王之道乎,皆天道也。 |
|
这故事真是够cult |
|
有人性的皇帝,漂亮的女儿,演喜剧的葛优。 |
|
有人说,艺术不该涉及政治,但偏偏被政治压迫成了喉舌与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所以艺术一定要干涉政治,不仅是隐喻反讽,还要刀劈斧剁般赤裸裸的狂笑嘲讽和入木三分般的深刻揭示,直到有那么一天,政治不再干涉艺术为止。 |
|
许晴演姜文女儿…………其实她岁数当时不大,但怎么看着就像大妈呢 |
|
4.5,我嬴政来咸阳只办三件事,大一统,大一统,还是他娘的大一统。 |
|
在这一个多小时内只发生了一个强奸案,那就是剧情强奸了我的眼睛。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和历史人物毫无关系,那就当同人看好了,可是即便是同人,也太失智了,始皇帝赢政是那种有人在他家祠堂当着列祖列宗和一群奴才的面和他女儿do他都不会杀了那个人,还要专门找个不疼不痒的刑法是吗?大秦公主会为了一个男的往自己头上烙囚字并且自杀的人,就这么一点格局是吗?堂堂大秦将军由于公主自杀就虐尸是吗,整个户口本都不要了是吧?一切都过于离谱了,哪怕是同人ooc也行,他们可以不是原本的性格但至少不能这么离谱吧?行为都不符合正常逻辑,最后赢政登基大典高渐离试图刺杀他,他还当着所有人打情骂俏上了,这是一个皇帝能办出来的事吗?以后怎么服众啊?干脆把高渐离供起来算了呗?虽然赢政表白了但是作为耽美看都不行,因为实在太恶心了🤢 |
|
#补遗#跟古琴有关的电影可不多。看到了一个非常不一样的葛优,有时有点为他揪心但想来这个角色就是为了让人心疼的。艺术家和政治的不调和往往都是悲剧。姜文演秦始皇真是太对口了,有时候流露出天真的一面这才像个任性的暴君。场面真够盛大,周晓文是神人,芦苇编剧也很对路,总体来说阵容很适合这片儿 |
|
严肃戏说//非常第五代质感 可能是对历史的戏谑感 “宏大叙事”和仪式感的表演带来的直觉//如何用一本正经的话剧念白讨论强奸问题//唯被蒸煮本人开除粉籍而反复回踩的故事实在是在虐心了//二十四年前作品带出的问题 二十四年后变本加厉 |
|
秦始皇想用他最疼爱的女儿和最信任的兄弟换来他的千秋霸业,可惜他始终没懂得天道,一味的杀戮,最终只让秦朝在历史中只停留17年。 |
|
台词有点意思。15年间姜文演技无长,却做了导演;葛优演技大进却还是演员。到底谁输谁赢呢。 |
|
看了秦颂再看荆轲,感觉姜文的秦王更威武,但少了人性,不像李雪健那么人,作为古琴爱好者,片中出现了很多经典曲目,葛优也是明显习过琴,制式应该和现代略有不同,但在电影里不明显,电影气势上比阿瑟爹的更磅礴,葛优从那时就是个很痞的演员,甚至带进了高渐离里 |
|
大秦爱情故事,极致同性虐恋,台词太大白话了,儿戏与厚重并行。 |
|
芦苇的剧本功底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能把非亚里士多德戏剧和史实题材融合得如此巧妙,虽是以秦颂的创作推进秦王统一大业,但在结构上却神奇地用到了布莱希特的历史唯物主义,高渐离和嬴政的四次辩论完全把故事推上了古典悲剧的高度,立意拔得又高又巧,心服口服 |
|
按当时国产片的水平,这片子在场面、配乐、美术、服装上都堪称大片的水平。剧本解构太后现代,考虑其商业性质,总感觉历史性很弱,人物塑造偏野史。7.4 |
|
20年后看此片:姜文的气质一直没变,许晴的美从来没变,只是葛优在当时少了后来岁月历练后的沉稳。电影从另一个角度讲述秦朝的历史,有点独辟蹊径之感,里面的台词也是少有的精炼和有趣。 |
|
“秦国公主嬴栎阳来接燕国嫖圣高渐离”……糟改就不说了,麻烦找个帅点的嫖许晴……吕更新的摄影看着甚是舒爽!ps,最后那段儿姜文换上朝服老远一看整个一姜武,连喊那几嗓子都一毛一样! |
|
秦王让高渐离奏秦颂,颇有点希特勒让里芬斯塔尔拍奥林匹亚的味道,但凡帝国统治者都知道,文化事业(宗法礼制)才是王位持续的根基,百姓不过是意识形态的盲目信徒。谱秦颂,是唱赞歌,笼民心,得正统,跟咱们现在这“战狼”也没啥区别,统一人心,才是千秋大业。 |
|
很有内涵的一部电影 如果说大陆没有史诗电影的话 那么这部就是了 不管是人物还是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有深度的 表现了导演对历史的独特的视角 姜文的秦始皇和葛优的高渐离单独拆开都可以作为一部电影的主角 电影美工出色 大到金戈铁马 小到衣饰礼节 无不考究可信 粗砺中尽显上古豪迈的风骨 周导造就好片 |
|
体现了导演周晓文和编剧芦苇的历史观。围绕秦始皇、高渐离、栎阳公主的友情和爱情展开,堪称一部雄浑大气的政治寓言,充满思辨的色彩。嬴政和高渐离,分别代表着权力主义与理想主义。二者存在天然对立。嬴政为了天下大局,不惜用自己的女儿献祭,在巅峰的位置上尝尽人世悲伤。'你错了,史书由我来写'。据周晓文微博上的表述,当初因为某领导的一句“秦始皇这么改编合适吗?”而遭遇禁映。配乐和艺术设计都很杰出。 |
|
上次看《秦颂》是小时候在CCTV6,印象深刻。刚才(2016/08/29)莫名其妙重看了一遍,这才注意到是烙着典型芦苇风格的作品,概念化的故事和潇洒的台词。主要不足是导演驾驭一些场面和镜头的能力偏弱。 |
|
一个我拿你当基友,你却想上我女儿的故事。剧情角度新颖但是台词有些过于cult了。喜欢电影的色调和构图。 |
|
一只精致的茶壶装了一枚可口的饺子。说它是茶壶是因为它的形式感十足,尤其是句句精彩的台词,直接改编成舞台剧毫无问题。说它是饺子是因为有关政治家与艺术家价值观的纷争颇有看点。可最终饺子没能从茶壶里倒出来,最后变成了一对基友羁绊一生的腐剧,最核心的冲突居然恰恰就是爱上了基友的女儿。 |
|
嬴政征服天下先从高渐离一人开始,用女儿稳住王翦父子来杀伐六国,可惜高渐离要的是一人之情爱和天下苍生的太平,两人需求大相径庭,若不是嬴政对高渐离有情,何须容忍至此。有些剧情进展比较突兀,重点在氛围烘托上,姜文不动声色的霸气都要涌出屏幕了。 |
|
不如《荆轲刺秦王》,秦王如若像电影中表现的那般仁义与聪明绝顶,那么为什么历史要歌颂刺秦?电影没有展现秦王的残暴,所以高渐离的塑造也就随之崩坏,成了爱情故事。《刺秦》中展现了秦王的好与坏,以及变化的过程,比这部电影饱满许多 |
|
如果没有刚看完《荆轲刺秦王》,我可能会觉得观感好一些,立意尚可,可惜拍得空洞又单薄。哗众取宠之作。演员阵容真是太强大了,没想到演的最好的是许晴。 |
|
这不是在颂秦,这是在讽秦,仇秦,辱秦,芦苇不过如此,特像村头妇女津津乐道的猎奇八卦野闻,用现实主义的服化道和演员,制作了一部雷片狗血片之典范,你快笑死我了,一星给服道化,一星给演员。 |
|
蓝光版,算二刷吧,小时候是本来要看古今大战秦俑情,结果看成了这个,也没太看懂。场面恢弘,主题富有层次,重看后多了两点感受:其一对秦始皇这名统治者塑造,没有非黑即白的,而是多了高处不胜寒的复杂层面,收尾有点猛(或者是低调,就这还被禁了),其二就是该片应该对姜文影响很大,或该角色是姜文心中理想的形象,因为他此后很多片子的角色,都具备如此范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