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刚导演早期作品,在荒诞的外衣包裹下就是一副不堪一击的丑陋身躯,具有强烈的社会讽刺感! |
|
疯人院里“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长镜头演讲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能让国产喜剧电影回味个好几年了!傅彪也是,简直是来抢戏的嘛~ |
|
“听说您正在筹备拍潘金莲,正在网上选女演员呢,我建议您选本色演员,本色演员好啊。” |
|
最喜欢李成儒扮演的精神病演绎的那段,历久弥新! |
|
如果可以,让我死去来检验你的悲伤。 |
|
中国文艺界补钙十年后的结果是最会讲故事的导演改行干肥皂剧了 |
|
三星半,冯小刚把黑色幽默玩儿得最彻底最讽刺的一回,尤其精神病院里的对白,荒诞得像城市里忽然出现一头大象,几乎预测性的感知到了赞助、广告等等对影视的影响。摄影是张黎,音乐是三宝,片尾是王菲的《白痴》,作曲也是三宝。 |
|
冯小刚讽刺喜剧集大成之作,且力度是空前的,以及不留余地的输出展现,歇斯底里到了癫狂的地步。虽难免有失真与过火之嫌,但按现在的语境看,这片子的前瞻性与讽刺性几乎都一一得到了反应与预言,这可能是他自己都没想到的。也许这世上每个人都是“疯子”,清醒的人也不一定正常,因此这样的命题往往都是相对而言的。结尾疯人院那段,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
|
几乎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 |
|
荒诞,黑色,还他妈是个预言穿越片。 |
|
葛优在这片子了可不丑~~满帅满个性的~其他的好我就不说了,反正身为一个80后的中国人~您一定要瞧~ |
|
再回头看冯小刚之前的片子,真是萌呐! |
|
有意思,针砭时弊,无比令人怀念那时候的冯小刚,犀利幽默,有声有色,接足了地气。那个什么补钙之说,好吧我想歪了。 |
|
几乎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比芳华也好。黑色 荒诞 冯氏幽默,太有才华了吧。完美的塑造尤优形象、中期铺垫和后期反转,故事完美嵌套。大量的近景特效又给电影带来癫狂的气质。冯导对于时代的洞察,用泼墨的方式丰富呈现。最后的直讽也是泼辣而致命。这比任何贺岁片好太多!五星! |
|
曾经我们也是有过相对自由宽松的舆论环境,和这样生猛幽默的大众娱乐电影 |
|
终于知道为什么总觉得《饥饿游戏》大反派Donald Sutherland是好人了… 小时候看电影对人物的印象还是有的,《大腕》里的老爷子简直可爱飞了… 植入的广告也很神,如「请节哀,做女人挺好!」冯小刚太皮了,策划谋女郎来葬礼,还叫嚷着「中国就没有黑社会!」。王菲片尾献唱加分。 |
|
补钙,要补钙啊。这是最具冯小刚风格的冯氏喜剧代表作,区别于港式无厘头的喜剧风格,就是这种满是京腔京味的调侃。台词太经典了,李成儒那段长镜头一大段台词,还有傅彪那桥段,哎哟真是神了。8 |
|
冯小刚以前的喜剧电影不是挺好看的吗,当初的冯氏喜剧诙谐幽默轻松自在又讽刺颇多,情节连贯引人入胜,真是贺岁档必备。不过最近几年怎么越来越抽抽了呢,拍的越来越烂还一直抄自己以前的作品,时间真是让人改变颇多。一个冯小刚一个张艺谋,当初的大师,现在的平凡导演,惋惜。 |
|
搞的实在是绝啊!结尾很赞~~ |
|
8/10。神奇的社会现实,泰勒假情人捧红影视演员、假冒伪劣产品争着投标都体现出产品好不如广告名气大的道理,傅彪哭丧吃钙片一场是我见过最精辟的黑色幽默之一。整出闹剧的幕后BOSS只有泰勒,他跟葛优谈论生死境界、乐于发现灵感,宽容面对自己贴满商标的尸体模特,而耍小聪明的承办商归宿是精神病院。 @2016-05-07 21:23:58 |
|
又看了一遍冯小刚的《大腕》,上一次完整看完还是10年前左右吧。那时候不懂的槽点现在全明白了,简直是讽刺神剧。笑喷无数次。中国很久没有这么又接地气又有才又捧腹的喜剧了。//20240628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童年看过很多遍VCD,现在看依旧是好看且毫无落伍。片中对植入广告的讽刺印象深刻。我觉得这部在冯小刚电影序列里属于类似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都属于一种玩票的先锋另类之作,葛优的角色设计也很独特。上月底资料馆排了这部电影,没想到在放映前唐纳德·萨瑟兰就去世了,成为“头七”纪念放映。后来成为索尼娱乐中国总裁的添田武人的客串微妙,英达和关之琳的“会谈”讽刺现在看来十分大胆。 |
|
冯小刚 葛优 關之琳 傅彪, 傅先生演出的一段乃影史經典, 直把周星星那段給比下去..... |
|
许多段子的来源处 比如加速版哀乐 |
|
卡赞曾说,大制片人扎努克有个电影理论,就是任何社会问题或人类问题都可以通过爱情故事的机制加以解决。有了爱情故事,分歧被治愈,关系变和谐,于是万事大吉。卡赞认为这是胡扯。可是我们返回头想想码头风云,里面有没有爱情故事?工人最终有没有复工?可见,当卡赞反对爱情机制理论时,其实他反对的是由制片人所主导的题材和角色,一旦这个选材和角塑的主动权操控在自己手里,随自己所愿塑造自己喜欢的角色——白兰度的主人公时,叙事手段未能免俗,爱情机制必不可少!……就像本片结尾,泰勒本不喜终成眷属的好莱坞式大结局,但沟通之后改变想法愿意去拍,因为他喜欢露西和尤优,要把吻戏作为礼物送给他们!说明幸福结局在内的俗套之争,其实不在美学范畴俗套本身,而在于导演是否认同于他所描述的体系!一旦前景看优,尤其之优,再俗也不觉着俗! |
|
都说冯小刚爱骂人,爱开炮,但是说实话,全国电影加起来有几部电影是明着骂人还能把钱挣了的?《大腕》就是这么一个牛逼的杰作,也是冯氏愤怒的产物,2000年百花奖《一声叹息》颗粒无收,于是就有了《大腕》,我深沉你们看不上,那么我就俗到底,看看到底谁是疯子。“为什么人家能成电影大师啊?就八个字:特立独行,哗众取宠!”《大腕》基本上符合大师审美,和以往贺岁片的剧作基调完全相悖,大过年的给你们看葬礼,还他妈葬礼带货,胆大妄为,指桑骂槐,当年听着跟笑话一样,但是非常精准的预言了二十年后全民拜金的疯狂。互联网大佬和地产大佬都住疯人院,为什么?因为正常人干不出来这事!从乐哈哈到报丧鸟,骂的这真叫一个痛快,今时今日谁还敢骂?谁还能骂?谁是大腕?谁有钱谁就是大腕儿。用一个大师的死亡,见证一个时代的疯狂,究竟谁是白痴? |
|
商业时代的精神困境,至今没有解决。从电影本身来说,几部电影内外,真假广告的纠缠,都堪称经典。泰勒的末代皇帝,尤优为他拍摄的纪录片,一场编排的葬礼,泰勒为尤优拍摄的电影,最后是冯导的电影。相互嵌套,在观看和被观看之间反复。商业时代,一切都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
|
荒诞讽刺现实,这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了,从一个广告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电影从策略到创意再到执行,都是完美的。电影又偏偏从植入广告的疯狂入手,一个广告人看完了更厌恶自己的职业了 |
|
最可怕的是,喜剧里的东西,多年后基本都实现了。比如说,房价早已超过了四千美金起…… |
|
小时候没能很好地体味其中的荒诞,觉得太直,直到最近活动中才看了完整的,感受到功力。摄影编剧都太强了,演得也非常到位。算是中国大陆拍外国人的影片中中极其自然舒服的一个,又突出了文化差异,同时谁都不是傻子。一窥胶片时代拍电影的真实。20090202评:最无聊的一部冯氏喜剧~(就这还2有用) |
|
《大腕》之于冯小刚地位约等于王晶之于《精装难兄难弟》,他巧妙地以"元电影"模式否定了之后(执导《非诚勿扰》等一系列影片)的自己,并指桑骂槐地加入一些政治与社会讽刺:文化冲击与自大又自卑的中国精英阶层。关于中国商业文化,或者是好莱坞,都十分"先锋"
Cut!从此以后,你就是三楼楼长 |
|
最喜欢的冯小刚电影没有之一 |
|
是我目前看过他最好的片,对文化的解构,对消费主义的讽刺,预言如今都已成真,音乐是三宝的、片尾曲是王菲的、关之琳是还活跃的,连葛优都是有点小帅的,我那会太小对当年人们迎接新世纪的心情已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了文化是会走下坡路的,人也一样 |
|
爱玩敢玩,弄场别人都不敢想的戏来,假的即是真的,真的就无妨了。戏中戏套用增强戏剧效果,剧本确实要能有讽刺的点。 |
|
蓝光版好看,杨欣身材真好,冷不丁看还以为是巩俐。……关之琳39岁,还是那么美。葛优是一如既往的好。……这部戏也是冯小刚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越来越娴熟。……英达,傅彪,李成儒,刘仪伟,张涵予,还有王宝强在本片是群演。……作品本身非常强大,全方位的讽刺很犀利,不但解析了当下,甚至还预言了未来,放在今天来看,剧中展现的也很应景。……植入广告除了宝马特别明显,其他都是恰到好处。……缺点是段子虽然多,故事太弱,幸好有女神关之琳撑住了。 |
|
“三楼楼长就是你了”... |
|
13年前瘋人院片段裏面的所有惡搞,如今都成真。且真到不得了。每天常理一般地發生。 |
|
02年贺岁档,把广告植入和黑色幽默玩转的最溜的冯式喜剧集大成之作。不得不叹冯确实很有前瞻性,李诚儒炒房段子应对当今居高不下的房价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片尾曲选用的是三宝作曲、林夕作词、王菲演唱的《白痴》,配上这一出荒诞讽刺的人间喜(闹)剧还挺别有一番风味的。
“什么叫成功电影你知道吗?成功电影就是不管拍什么电影都拍广告最多的,不拍观众最爱的!所以,我们做电影的口号就是:不求电影最好看,但求广告费最贵”。 |
|
20年前看过,当时就能背下很多经典对白,时至今日也难以忘记,加速哀乐后的乐哈哈,傅彪的“泰勒,中国演员已经集体补过钙了”,李成儒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2023年底重温,发现这部电影还相当的先锋,而且讽刺了很多东西,当真是那个时代宽泛语言环境下的神级作品。 |
|
比起《甲方乙方》和《私人定制》这种靠演员演技丰富剧本细节,使得电影诙谐有趣的情况,《大腕》则做到了故事文本就足够精巧,只要你把故事讲出来,就已经是一出极其荒诞的喜剧。这是葛优一个人的独角戏,其他人都像是他的工具人,支撑着他把这个故事流程走完,让观众看看这个故事到底怎么收场。收场收的也很好,几处反转,最后收于一个没有被拍出来的吻,没有虎头蛇尾草草结局。要说冯式喜剧排名,这是我心里的NO.1。 |
|
这是冯小刚的贺岁片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将黑色幽默发挥到极致,肆意调侃大众之余还不忘反思自己。死亡到底意味什么,这部片子也许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结尾的那段疯人院的描写,更是神来之笔! |
|
未曾想到的是,在二十余年后的今天再看《大腕》,甚至可能比在电影原初上映时观看更加有趣。
众所周知的,中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亲历者的我们,回望冯小刚在《大腕》中用重拍《末代皇帝》的桥段来修正西方的狭隘视角,用无孔不入的广告来批判消费主义的风行,更不要说对于互联网、房地产和电子商务的预见性观点,这些有趣的内容被嵌套进“元电影”的结构中,充满了讽刺和荒诞意味。
而最有趣的则是,《大腕》所反映的情况在二十余年间不断被映射、被放大乃至被完全复制(甚至冯小刚近十年后在《非诚勿扰2》植入的广告就多达数十条,已不见《大腕》时的批判力,可谓是完成了最佳的自讽),或者被否定、被完全推翻,电影与现实的两相照应,才是最大的“黑色幽默”。 |
|
2001贺岁档,完全无厘头式的广告幽默,全片围绕葬礼如何植入广告,最后的一个长镜头切入的很棒,从DVD抽税开始到张涵予的互联网,再到李成儒的房地产,很讽刺和逗乐。该片的编剧是奋斗的编剧石康 |
|
牛逼,最后跳出来个宝马广告把这片弄成了行为艺术 |
|
以辛辣的讽刺来批判商业,却又在片尾BMW赞助字幕中拥抱商业。既骂了它还把钱挣了。冯小刚抖尽了机灵来保留自己的血性和愤怒,其后期作品就只剩下拥抱了。这大概是人生的无奈之处:你得全力对抗,才不会被吞噬,所以年轻时多热血,中年后尽显圆滑。 |
|
冯小刚最放松的电影了,名场面真多,经典台词也多,除了一贯的京贫,英文台词都很流畅契合。这还是一部神预言的前卫电影,预言了几十年后的中国,尤其房价。调侃了一众电影名人,黑泽明希区柯克一个不放过。现在看以前拍的电影,怎么看怎么感觉:真他妈敢说敢拍。现在放个屁都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在以七十迈的速度KAI DAO CHE。众所周知,KAI DAO CHE是要注意安全的。 |
|
冯导那会儿多么靠谱 |
|
重看了一遍大腕,被里面的运镜和构思惊艳到了。看来冯导的电影是越拍越差,明明当年各种实验性都完美融入商业影片。 |
|
冯小刚喜剧电影作品中的巅峰之作,二十年之后重看,捧腹大笑的同时而又大呼过瘾。这是一种最极致的戏谑、幽默与讽刺,也是一部极具时代标本色彩的珍贵影像史料。周末之夜重温这样的经典作品,既大为放松,又颇为体会当代中国巨变的历史纵深感。 |
|
2001年的中国,在经历了大批人员下海、大批国企职工下岗后,全民炒股的热潮尚未消退。正如前段时间看到的,影视从业人员怀念煤老板投资拍电影的时代,相比后来互联网资本入驻后,“IP”成为电影行业重要营销理念,那时至少资本对具体创作的干预较少。但比起资本对艺术创作的入侵,个人更深的体验则是人在消费主义中的异化。2001年大家尚少不更事,十九年过去,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期望以物质商品来衡量自身的价值,网络购物浪潮之下,纷纷拜倒在消费主义裙边。也有人将本该叙旧的饭局变得尴尬而怪异,张口风投,闭口买楼,让人一时间不知道是遇到了片中的精神病还是误入传销。 |
|
冯小刚这些年为什么能够在贺岁片市场独占鳌头,你别说,他的这些电影中的故事和创意都还不错。冯小刚是个很务实的导演,那些虚头巴脑,艺术性高的让人看都看不懂的影片他确实搞不出来,所以他很佩服陈凯歌,姜文和贾樟柯这些导演。他的理念很简单:拍老百姓看得懂的电影,拍老百姓喜欢看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