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片最出彩的是片头片尾字幕 |
|
法国#600.错过了上午场结果撞进了晚场的一种关注开幕式……真是言简意赅……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被放映完之后全场起立鼓掌十几分钟的盛大场面吓尿了,以至于觉得自己完全没有看懂这个片……阿马利克简直是法国媒体的心头肉啊这么捧…… |
|
将情感注脚落在电影文本以外。《不变的你》则为本片延拓了100分钟的平行宇宙 |
|
书面语叫亦真亦幻的诗意叙事,翻译成白话就是大型拖沓加无聊。 |
|
马修·阿马立克的炫技作品,不拘一格的传记电影,用昆汀·杜飞的形式混合阿马利克的伤感,感觉并不是那么好看。[B-] |
|
病态的美,个人化不知所云的见解,很美,但是非法国观众没有共同记忆实在无法有共鸣。 |
|
2.5 影像与演员魅力被臃肿且惺惺作态的创作观念所拖累的典型,极低配版《阮玲玉》。
传记片是通过书写名人→为观众提供放大镜来阅读自己本体/自己与时代关系的作品。最平庸形式的那些佳作通常可以低难度而平庸地做到;而这类复杂形式的,在创作观念上灵巧(阮玲玉)、繁冗(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也可以做到。但这部电影却是陷在自大与分裂里,像个封闭的死胡同。 |
|
最应该冠名<她elle>。 她1的幽灵,她2的恍惚,她1的摇曳,她2的轻慢。她交织她,疲惫、决绝,附身在层层影像里吟唱,被捕捉揣摩,被依附痴慕,虚无缥缈又那么确凿 "she kissed me once" |
|
4.5 太好看了!从“巡演”到“芭芭拉”,镜头配乐和剪接都非常流畅,戏中戏戏外戏,时间地点人物无缝流转,不知道这算不算意识流了。镜头和音乐的节奏和声音都直敲我的小心脏。费里尼的八部半,基耶的两生花,还有什么我想不起来了~ 矮子、前妻、海报都托腮,真好看。#9966 2018.3.12 重看 |
|
阿马立克的电影语言近乎炫技,在电影胶片和拍摄片场之间虚实切换,有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趣味。个人感觉比“蓝色房间”好,女主凯撒奖影后拿得不冤,演出了一种病态美~ |
|
虚实相生的芭芭拉,观众辨不清戏中人,导演分不清戏中己。烟视媚行的她藏起传奇的过往,只是弹唱。面对纠缠不休的母亲,只有妥协。一转眼,助理来补妆,导演在讲戏,这不过一场戏中戏。悠扬婉转的歌声里,这是我的船,哪里是她的岸。众人口中的芭芭拉,女星扮演的芭芭拉,导演拍摄的芭芭拉,孰真孰假? |
|
戏中戏并模糊界限非常OK,反正情绪和内容也只是靠着大量的歌曲在表达,只是这个导演角色实在是太痴汉了。 |
|
挺有意思的,戏中戏,演员导演都很投入,忘我! |
|
2017年已看161。看的时候身体状态跟不上,看完了,精神状态更不上。 |
|
一部致敬Barbara的电影竟拍出了诺兰戏中戏的迷幻感(滑稽)导演这个戏精把自己也带进去了...港真,我还挺吃这一套的XD |
|
影像缺少强度,阿马立克需要的应该是把拍舞台前后的镜头感觉贯彻(费拉拉式的),否则并不能像Desplechin般充分投入对情节结构的志趣。但Balibar特别好,开始的表演略显轻浮,之后随歌声逐渐与角色融合,状态便开始沉淀。 |
|
戏中戏做到这种真假难辨的地步也是很厉害了,表演出神入化,诗意奖名副其实。不过故事本身乏善可陈 |
|
午间Vincent M|20170518Cannes重看,加分;后重看“Wonderstruck”40+ |
|
我也分不清。Göttingen |
|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馬修·阿馬立克執導,看完很失望。電影以戲中戲并穿插紀錄片的手法,表達女演員與其扮演的女歌手逐漸融為一體,人戲不分。但風格如同歌手的性格一樣瘋瘋癲癲、邏輯混亂。看到三分之二處我已經放棄了。幾場歌曲唱段很驚艷。其餘就是不知所云,沒有絲毫代入感。 |
|
4.5.非常漂亮的三层嵌套,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想在《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里看到的效果。 |
|
2018.7.6 百老汇电影中心观影。剪辑师自己不会感到混乱的吗,不停地穿插,画质的转变和似有若无的暗示,却更像故弄玄虚,动人音乐和演员出色的表演依然难以拯救的叙事。 |
|
纪录片质感的影像,回到现实生活与拍摄片场的变换切入,让真实人物和女演员人戏不分,观众也跟着“迷失”。Jeanne Balibar的演绎有风情万种的香颂歌后气质,却也有着女演员对生活的恍惚与失落,后半段的音乐实在太加分了。 |
|
#金马54#女歌手有几个唱段和表演很不错,但戏中戏虚实结合的手法着实的乏味和混乱,完全看不进去,睡了会儿觉提前离场。 |
|
3.5🌟,法国艺术电影在色彩和大特写上向来精细雅致,光影和手持的流动是一种疗愈的享受。就连吃个酸黄瓜也能从镜头里流露出风情,更不说女演员举手投足和衣着打扮的优雅气质,不认识芭芭拉,但却喜欢这个女演员。难怪“香颂”一词只属于法国。 |
|
马修哥啊,导演才华有限 |
|
La variété. |
|
「 芭芭拉 」2017丨“她是芭芭拉,还是芭芭拉是她。”我曾怀疑,看的是一部电影还是两部电影合二为一的结合,我真的无法分辨,但是对如此好的电影,我谢谢并脱帽致谢。 |
|
prosaïsme |
|
虚实难分的美,连电影首尾字幕都无比的美。就如同Barbara本人及其歌曲一般,充满诗意。 |
|
影像质感不错,胶片结合数字摄像,两种视角。叙事有意混淆戏剧与真实,展现了三个灵魂的相遇。舒缓之作,不用看得太认真。 |
|
仅剩下一幅柔美躯壳的《芭芭拉》貌似于舞台上唱着歌,但在聚光灯照射不到的地方,她却代替《伊斯梅尔的幽魂》完成着一场一场的独角戏。像陈凯歌那般自恋的阿马利克竟是如此痴迷虚实编织的戏剧,看看他近年来扮演的角色不免雷同得叫人害怕。我们不知道他利用银幕上的故事到底想隐藏/遗忘怎样的历史,反正《11月6日》是一首关于消失的女人的歌曲。歌词里大都是对爱情/死亡的幻想、渴求与恐惧。可以肯定的是其内心充满了关于自己身份的焦虑,这大有可能是他情感世界当中的困境真实地反映在了电影里。戏里戏外皆是导演的阿马利克与巴利巴尔上一次合作是那部名为《永远》但却在讲述移情别恋的电影,不过看上去那更像是一场失败的婚姻生活。 |
|
以为是佩措尔德的那部… |
|
下错片了,不怪我,下之前显示的信息是佩措尔德的那部,下完才知是另外一部。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阿马立克太二了 |
|
三星半。好几首我都能sing along,然鹅其实不算是Barbara的歌迷,只因爱听广播耳濡目染罢了。女主神形皆似唯独声不似,遗憾。Juliette Binoche来南京演的那场音乐剧太精彩,我绝对当场感动成碎片,以至看到这部伪传记片就没什么感觉了,虽然这样拍bio-pic并不坏,镜头语言很漂亮甚至过分考究了,但人物份量不够。最后Lou Casa翻唱的“Perlimpinpin”甚合我意。 |
|
模糊荧幕内外的手法不算新颖,但身份游戏的点子很不错,可惜形式大于内容,浪费了。不过导演先生本来就没考虑和观众沟通,都借着女主的台词说了,“你拍这个不就是为了你自己嘛”。 |
|
第一次看这种虚实模糊得很彻底的戏中戏,音乐和女主的表演是看下去的强大动力。 |
|
论如何运用视听语言将两个独立的人糅合为一体 |
|
拉黑马修阿马立克,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演员。 |
|
伯格曼和乌曼,戈达尔和莫罗,昆汀和芙姐,老贾和赵涛,姜文和周韵,阿马利克和巴利巴尔? |
|
#MOMA |
|
催泪大神曲都没出现 记得我还带纸巾去电影院的 |
|
😪 |
|
#2018BJIFF# 内嵌中英字。阿马利克能拍出什么电影,闭着眼睛都知道了。实在是中间场次没什么可看的,于是进场后先睡半小时再说。 |
|
喜欢。男神女神们来自另一个世界,以不需要你懂的呓语自我娱乐。抓马人格找到与之匹配的最佳叙事方式,水乳交融干柴烈火地燃烧了。胶片胶片胶片! |
|
色调很喜欢,法国电影里总是艺术气息弥漫,我们学不来的。 |
|
电影资料馆 |
|
在电影里拍电影。 |
|
了解下芭芭拉会更易懂。不得不说女主演绎得太有魅力了,那场“家中”即兴弹唱简直一秒沦陷。 |
|
quelle élég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