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染指政治反映时代的动画作品,处处四两拨千斤却处处藏野心。我不明白一个五次三番靠着爹妈送出国避难的富家女,她为什么能成为见证这个战乱政恐国度兴亡的代表,还是她外婆靠谱。 |
|
我的感叹是,这姑娘在伊朗时,由于社会的原因,什么都不能做,甚至还有生命危险,但她生活还算积极,还有点追求. 到了法国,没人管了,反而消沉.最后因为男女关系而不能自拔. 没有限制,放纵的日子固然对外人很有吸引力. 真正过上的人可未必快乐. |
|
看这部电影时我刚刚结束了在伊朗的一个半月旅程,在游览波斯古迹和清真寺之外也已经亲身经历过伊朗的反政府游行、警察执法、全国断网,与很多鲜活的年轻人和偏保守的中年人交谈过,在我印象里这个原本只在新闻中出现的国家现在变得十分立体。在看本片时Marji和她的家人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这不是西方人眼中的伊朗,他们让我想起了一路上真诚交流过的无数的伊朗人。我不太喜欢说这部电影是“我在中国长大”的调侃,诚然有不少让人联想起我们近代史的场景,但不假思索地简单归类只是一种傲慢,诉诸情绪的愤世嫉俗并不负责任。伊朗有自己独立特殊的发展进程,有动荡地不知往何处去的迷茫,有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更加暗潮涌动的宗教冲突,有太长的阵痛期,有明显并不安定的现状。把目光放在这样的国家上,实在应该多一分真诚和虚心去了解。 |
|
黑白配色大爱,画风大爱,女主角大爱,自嘲大爱,配乐大爱,黑色幽默大爱,风格有范到要死,又不失深度与内涵,结尾还轻而易举地让我哭了……天啊一切都这么对我口味,能不能给六星? |
|
You will meet a lot of jerks in life. If they hurt you, remember it's because they're stupid. Don't react to their cruelty. There's nothing worse than bitterness and revenge. Keep your dignity and be ture to yourself. |
|
很遗憾,以影片的开头看来它简直可以媲美灿烂千阳这样的作品,可是到后面它沦为了一个文艺女青年矫情的血泪史,前后的厚重感和后面的严重脱节让优秀的动画设计都失去了光彩。政治斗争和摇滚都是人的两个极端,所幸我对他们全部都没有兴趣 |
|
作为动画。。。做到特别到这个份上已经。。。不错,真好。。。深刻 |
|
07年法国票房前十、观众评价前十、媒体评价前十的电影。简约的形式与朴素的感情完美结合之作。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但依旧击中心灵,并非为了远方的战火,而是我们回不去的故乡——“你从哪来?”—“伊朗”。 |
|
还算不错,老太太依然是电影的灵魂人物 |
|
是恐惧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勇于面对。 |
|
又是。一朵。颠沛流离。的。女子。 |
|
欲自由,必自律。 |
|
感觉和《天与地》很相似。本片可以说是漫画作者的自传,视野广阔,坎坷的经历令人感叹。法国不是美好的,可她依然回到了法国,伊朗不是美好的,但她依然说自己来自伊朗。 |
|
虽不完美,但很多地方都让在异乡的我特别感同身受。忠于自己有时候真的很难也需要时间的打磨,自由真的有代价。无比思家,无条件对自己好的只有家人啊。 |
|
marjane的奶奶無疑是本劇的靈魂,在碳黑色戰火中散發著茉莉的芬芳,驅散迷惘與無知。 |
|
是伊朗精英阶层眼中的伊朗,不是西方视角的伊朗,黑头巾下仍有自由不屈的灵魂。玛嘉的反抗仅流于对西方流行文化的追随,她家人给我的震撼更为深刻。无数死于新政府屠刀下,不愿苟活的革命者,那才是伊朗的脊梁。政变、革命与战争对于孩子来说,都太沉重了。 |
|
伊朗大院子弟的苦难呗 |
|
没有庸俗的幸福,才有深刻的痛苦 |
|
像自由一样美丽 |
|
是一部不错的反思之作,但是并没有引起我的共鸣。女主烦恼自己在外国是伊朗人,在伊朗是外国人——真的如此吗?他的家庭在革命前就是所谓上层,战乱年代中仍然可以将女儿送出国,而且是去价格不菲的维也纳法语学校;女主人生不如意,也可以随意回国,最后待不下去又被送出国…她的逃脱都是家庭赠予她的,她真的在挣扎吗?她从来没有体会过“没有退路”的痛苦,只要诸事不顺,回国就好了,父母开明到不会问她任何事情,会为她安排一切。不可否认,她实在是过于幸福,有一个经济上可以负担她出国跑路、精神上可以理解支持她的家庭。从她的视角来看,她经历身份认同的痛苦;而在我看来,只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在呻吟罢了。 |
|
用心去看了,但除了是动画,没觉出好在哪~~
|
|
「我在XX长大」无论是伊朗、朝鲜还是天朝,都会让很多人感同身受,对于国家、社会与自身的理想与追求,无论在墙内外都会幻灭;而家长对孩子们最大的爱则是「永远不要回来」,唯有深藏玫瑰的老祖母永远睿智、慈祥。 |
|
真是苦难的一生——为了自由做出选择,结果陷入更大的困境。 |
|
资料馆2014.8.19.7pm 在大银幕重看,其记忆的特质更加明显。相比对伊朗国内革命、镇压的转述,在维也纳遭遇文化冲突、少女青春期问题的段落拍的更好。奶奶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
|
简单朴素的线条与黑白画面与童年回忆的特质相契合,银幕中的世界时常被裹挟在一片黑暗之中,阴惨可怖。情感真挚,镜头语言也很有想法。但女主人公/导演对伊朗社会的描绘不够深入。在精英阶层无法完全摘去的滤镜中,真正的伊朗底层民众或沉默或消隐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偏于表象化的图景。(8.3/10) |
|
野心太大格局太小。现实版的细软跑,还跑了2次。染着法国理想主义卖弄gc主意词汇的精英阶层矫情,带着点章怡和式的哀怨(这好像是没落“贵族”的通病)。时代背景和所有的牺牲除了给她的哀怨和青春期叛逆添加佐料拿来被消费仿佛for nothing。 |
|
“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这句简单的话很昂贵,因为用脚投票的选择都需要昂贵的路费。幸亏女主家里很有钱,在伊朗和欧洲之间来去自如。看到有弹幕“其实可以来中国”,我真心祝福他来世还生在这里。正在看的一本书里说,欧洲的皇帝不能因为修行宫就可以随便拆掉平民的磨坊,因为天赋人权,没有人可以随意侮辱碾压另一个人。若为自由故,一切皆可抛。这些字从课本里跳出来,现在稍加体会,字字都沉甸甸如黄金,如巨石。 |
|
非常喜欢那句台词“我想让你独立,受教育,有文化,而你在21岁就结婚了”。动画非常棒 |
|
加上书这是第三遍了,电影没有漫画来的好看。Marjane无疑是幸运的,不光她来自和天朝一样的样历史悠久神秘风韵浓厚的东方古国,同样经历“革命”推翻独裁又重回往昔,只是百万牺牲在战场上的普通人有哪个可以像她那样祖父是正经王子,一家人liberal的要死,说出国就出国呢,屌丝永远是屌丝,无论哪里! |
|
“你永远都有选择权”“恐惧使人失去知觉,变成懦夫”。前半段讲了伊朗革命,新政府以宗教和自由的名义大肆屠杀革命党,限制人民自由,风气变得愈加保守。后面两伊战争,作者二次出国,恋爱,主要是自传性的人生经历。作者无疑是幸运儿,更多经历时代之痛的人并没有资格来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 |
|
"我们总在寻欢作乐,甚至忘了我们并不自由。" |
|
乡关何处,惟有……(好像只有外婆是问题终结者了)。以及:其实我比较好奇观众性别与评分之间是否有显著相关…… |
|
自从我知道地球上有两伊,即明了这一方水土是西方列强觊觎的肥肉,是贫是富,都只和“战争”二字相关,不知道即神秘,就像想要了解为何女性都要围头巾一样,想要了解这片土地更多。看完影片,才知道女主儿时的社会,女性是不用包头巾的。随着女主日益成长,越发体谅这片饱经战火洗礼土地上的人民的苦楚 |
|
家境大概很好,不然哪里来的自由……(叹气 |
|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我在天朝长大,竟能如此相像。在奥地利我是个异乡人,在这里我也变成异乡人了。恐惧让我们失去自我意识,还把我们变成懦夫。自由,总是有代价的。全片有意减轻沉重与伤痛。是国家、民族、家庭的悲歌。动画很尊重漫画原著,甚至在呈现方式上也有一种漫画的趣味。彩色动机略浅。 |
|
这个就像夏天说地铁女人被摸是因为穿的太少太暴露一样 男人却可以穿着随意的衣服留着随意的发型 真是都是狗屁 |
|
简约朴素的动画画风很讨人喜欢。算是一个热爱西方音乐的叛逆伊朗女青年的回忆录,也可是外国人对伊朗这个神秘专制而封闭国度的当代史的一譬。女主角是幸运的,她可以出国,活在自由的国度。其他伊朗妇女呢?国内压抑而专制,国外也活得不尽如人意。这就是生活。奶奶的角色非常神奇而富有哲理。//20180816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时隔五年二刷,虽然还是会被苦难和别离的情节打动,但在看过《德黑兰禁忌》《养家之人》等动画后,不由得觉得本片伊朗部分剧情过弱,后期更为散漫。说出国就能出国生活,女主真是比多数伊朗女性幸福得多。相比表现知识分子对伊朗革命的失望,感觉有种宣扬“出国了就知道祖国的好”的意味。三星半 |
|
不管是乖乖女还是死飞女,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 |
|
非常压抑,这部片子从头至尾看下来,我的心没有放松和快乐过 |
|
奶奶说:“一生中 你会碰到很多混蛋 如果他们伤害你 是因为他们愚蠢。不要对他们的恶行有所回应 因为再没有比怨恨和报复更糟糕的了。永远保持自尊和自我” 奶奶还说:“所有人 永远 都有选择的权利” 她还说: “永远也不要忘记 是恐惧让我们失去知觉 也是它让我们变成懦夫” 我喜欢奶奶。 |
|
不能忘记。
恐惧使你习惯。
恐惧让你懦弱于强权。
不能习惯。
祝福远方勇于抗争的女同胞。 |
|
电影和书都看过。电影很忠实于原著。
特别感动的4小6的生活让人想到自己混世魔王的岁月——尽管阿拉8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小6。N年后第1次带88妈妈到阿拉学校、当年的宿舍,阿拉刚到那天接我的亲戚停车在路旁自己斗胆出去用法语问路的地方。。。和看玛丽姜说到“他们守住承诺没有问我的经历“ 时鼻子酸酸的。94那样的阿。 |
|
好难过。直戳我的心。在家乡,或者不在家乡,对我而言,对她而言,都是一样的。在别处,冻死在路上也无人在意。但在家乡,会被监视与控制。想要一个家乡,但它可能只会是脑海中的一个意象了。我永远也不能真正的融进这两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我的心被家乡牵着,可那再也不会是一个适合我的归处了。 |
|
一生中,你会遇到很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
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的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
永远要维持自尊和诚实正直,不要忘记你是谁和你的国家。 |
|
#资料馆留影#黑白的回忆,彩色的现实,看来开始无论经历了什么,最后能有一片落脚的和平地带,就不算是最坏的结局。在动画电影里,属于难得一见的哥特画风,既写实又夸张,为观众白描了一个动荡不安又落后愚昧的伊朗,幸好妈妈爸爸还有奶奶都那么可爱开明,可惜身后的家国已经不适合再滞留,去吧,飞向更好的世界,去向更广阔的天空。 |
|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仍然是一场奇观表演,因此他们认定女主矫情、不知感恩、无病呻吟,只因她不是他们心中那样被国家彻底戕害的人,她居然可以选择逃离,而选择留下的人,竟然也能就此生活下去。“我在伊朗长大”不仅诉说生活在伊朗中的创伤,也说伊朗作为祖国和家乡,所赋予女主的不可摆脱的烙印。若否认伊朗,她无家可归无处为根,可若迎接伊朗,自由的灵魂又怎么去承受极端压迫。 |
|
感性加粗线条版本的一九八四+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什么每一个贵国都是相似的呢?剥去战争与旅居的外壳,似乎成长也是相似的呢。。很喜欢的动画片,从色泽到神情。【MARJANE的奶奶透露了胸部熏香保养大法!】 |
|
印象里一直是小鞋子那样的电影,没想到却很接地气。全世界所有的青年,无论什么宗教、种族,经历怎样的战争、历史,唯有精神是相通的:热爱自由、相信正义,忠于自我、敢于革命。叛逆是自我最初的表达,战斗不息才是完成自我的最后救赎 |
|
茉莉花代表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奶奶每天将茉莉花放进bra,于是胸部有了香气。政治也在潜移默化的洗脑,宗教成了它洗脑的工具。王国时期,沙赫的权力被塑造成真主赋予;共和国时期,禁锢自由的头巾成了自由的象征;战争时期,钥匙成了青年甘心赴死的诱饵。骷髅自由女神像即自由是魔鬼,暗示着伊朗对自由的剥夺。酒和聚会代表着人们为了自由做出的反抗。倒塌的楼房和断手是战争的阴影。即使女主经历了这些苦难,因为失恋陷入虚无,误入歧途伤害无辜之人,但她还是可以选择回头继续为了自由反抗宗教。因为萨特教会她存在主义,叔叔教会她为了人类解放战斗,奶奶教会她宽恕敌人罪行坚守自尊自我,妈妈教会她追求自由。即使童年和青年的记忆缺少颜色,但家庭教育和书籍仍然染发着茉莉的芳香,指引她正确的方向,让她能勇敢站起来,继续为了伊朗的解放战斗。 |
|
老爸有钱有门路,万事犯愁就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