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宫秋》的本子。太节烈,不像历史的王昭君,而活下去比死更难。布景没大场面,纯写意了,如长城……人物来来去去,一上一下,很戏曲,加上有唱词。里面最好的一幕是出塞别父母,后面太大义凛然了,那一段,她还是有怨的。所以“少学文章多习武,莫作文臣作武臣。武将操戈能杀敌,文官无计只和亲。” |
|
毛延寿竟然可以把忠臣藏高家吉良与封神榜阐教申公豹的主营业务一网打尽!没法不喧宾夺主抢戏成功。但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一个被虚构的宫廷画师主导了历史进程,而在于蒙蔽圣听这档事,盼幸宫怨与瞒报战事、赈灾徇私之类的确有所不同,其封建局限性始终过于强烈,就算王昭君没被丑画一进宫门即被恩宠又当如何?帝妃恩爱再如胶似漆也很难引起现代观众的共情!从这个角度上说马致远的戏剧强化版未必敌得过后汉书·南匈奴传中的简单叙述:“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也就是由于入宫很长时间,却一直未得到皇上召见的机会,因而心生悲怨,于是决定出塞。……没有多情的皇帝,更没有阴毒的画师,纯粹姐姐我自觉不爽,必须要换个活法! |
|
2018-07-14,棚景与同年的深宫怨共为港产片之巅峰,有生气不呆,风来明清宫廷五彩,起水纹挟云气,不似当今工业假,侯导聂隐娘实景也没这种灵动。翰祥野心至此,容邵氏不得了;林黛后面的妆容五官立体感突出,施上白粉,柔光加仰拍,悦目;朱牧居然可以演王龙这样的角色;欧阳莎菲四十岁演小家碧玉仍有风姿,文秀是一出山就是老太太了;翰祥夫人最后的银幕亮相;李英长相是大一号的杨群 |
|
老政治正确老极端民族主义了~ |
|
林黛演什么像什么人的妈。李翰祥拍戏节奏可真棒啊。 |
|
勉强两分。这片子有毒,上映当年,主演林黛和编剧王植波都死了,四年后演毛延寿和单于的那两位也死了。林黛的扮相显得人很浮肿啊,这年她才30岁而已,我30岁时的状态都比她好……片里有大量唱段,还乱入了几次黄梅调(我也不知道这片子的唱法都是从哪来的)。没想到的是,毛延寿居然成了主角,埋没王昭君事发,他逃去匈奴地界搬弄是非,凭三寸不烂之舌怂恿单于先礼后兵抢老婆、令汉元帝痛失老婆徒呼奈何,我只是不明白,让这么一个市井无赖水平的画师,在皇帝和单于之间胡说八道纵横捭阖来充当本片主线,是因为编导的精神有问题么?——这有什么可看的?渲染了一大通汉元帝跟王昭君的苦情,表现手法就是俩人一直哭丧个脸,作为观众我觉得看见这种电影也是非常之丧气了——这是个格调问题,编导跟随着文盲小民的偏好,怎么能做出深切的悲剧 |
|
对原有故事改编了,把毛延寿刻画成奸臣,匈奴、汉朝两国平起战争是因为王昭君?林黛的王昭君扮相很美,赵雷的皇帝扮相很柔弱,镜头的运用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
|
林黛好丑啊,跟个江姐似得 ~ |
|
其实还挺喜欢黄梅调的,林黛刚出场时觉得她真不怎么好看还太老了,但看到她要去和亲时换了一个造型,忽然就get到了一点。就是剧情太扯了,全程把单于念成鳝鱼也是过于出戏,还有塞外到底哪来的滚滚江水啊! |
|
............ |
|
有时候我总感觉李翰祥在糟蹋经典,这个和《杨贵妃》是典型。 |
|
故事本身单薄了 |
|
毛延寿那么抢戏,可见改编到啥程度 |
|
服饰不错,但不适合林黛,后者的遗作竟然是一部野史为基础肆意臆想的历史戏,颇为遗憾。 |
|
黄梅调挺好听的,李瀚祥大导的画面掌控能力也很强,可怎么把王昭君改成孟姜女的结局了?匈奴哪来的大江?编剧地理知识得有多欠缺呀? |
|
李翰祥的传统戏曲 |
|
李翰祥离开邵氏前最后一部作品,依旧有才华,依旧风格混淆,甚至美工服装,有水袖、有百褶裙。 |
|
改的乱七八糟,林黛古装扮相不好看 |
|
林黛生得大义凛然,一看就是忠良之后。 |
|
改编自元杂剧《汉宫秋》,这突兀的昭君结局要怪马致远,李导无非照拍出来而已。从画像起,到出塞止,没有昭君历史中的后半生,情节偏少,依靠很多段黄梅调唱词填充。主要人物就只汉皇、昭君和毛延寿、匈奴单于几人,有很强的传统戏曲感。
前半在后宫中布景看起来还行,到后半出塞,匈奴没有宫殿要表现外景就暴露邵氏影棚的短板。昭君遣散侍女时说”回汉朝“也不太对,至少要说”回大汉“吧,编导在这点上都忽略了常识。 |
|
这剧本改编的哪里是传说的昭君,完全是列女传。 |
|
李大导四大美人系列之王昭君,服化道依然考究,不过昭君出塞离别亲人时那一身有点惊悚,以为是非洲部落酋长夫人,又像是埃及女王出巡罗马。“单于”全集没有一个角色读对的,变读成“鳝鱼”。鳝鱼长鳝鱼短的,非常不习惯。还好,“阏氏”读对了,至少没读成“于是”。 |
|
宠幸为一个分水岭,越往后林黛越美 |
|
看到第24分钟,发现剧情是按野史拍的,不是正史。看完全片才明白这是导演在表达在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不能直抒的胸意。 不能再多说了,再多就剧透了。总之,这是1964年香港上映的老电影。自己体会一下吧~ |
|
林黛拍完此片沒多久便自殺而亡,王昭君算起來是其完成的最後一部電影…李翰祥配王植波,兩個人就不停地篡改,面目全非…不是很好看,還是拍拍風月片得好~ |
|
被画师耽误的女人。剧情改动较大,昭君出塞匈奴,惩戒叛汉画师,海边祭拜天地,悲愤跳海殉国,抹去塞上生活。离别告诫,学武勿学文,文官只会求辱去和亲。布景宏大,美轮美奂。西瓜视频,修复崭新。 |
|
在宫中无能为力的女子,只得被客体工具化。
跟我印象中的王昭君不同,且这部和西施的问题一样,把主角都拍得比配角扁平。 |
|
喀尔喀的服饰好美 |
|
今天下午CCTV戏曲台偶然看到,李翰祥导演、林黛主演、邵氏出品。根据元杂剧《汉宫秋》改编,唱的部分有些像黄梅调。不到30岁的林黛在这部影片上映同年就自杀了。很多人提到她在片中胖圆的脸型,其实没有他们说得那么夸张,只是浓眉大眼比较结实而已,和人们心中的昭君差别比较大,后来的匈奴装扮明显更适合她。 |
|
完全变成了王昭君vs毛延寿的恩怨情仇,家国恨什么的完全站不住脚。 |
|
大琳达就是做作,做作也要作的有特色。#我是伪脑残粉来打我吧# |
|
过年包饺子,找了点之前点没看过的黄梅调当背景音。电影好不好看没太仔细看,不太能评价。但《东成西就》里面那段“不装不做作,不趁热闹不胡来。”肯定是借鉴这部,没跑了!曲调,羽毛扇和王师傅烫的发型都一摸一样。 |
|
6.5分 结尾按《汉宫秋》改动,王昭君竟然跳江,逻辑不通。和亲本来就是为了令双方息战,王昭君一跳江岂不是又给了匈奴以入侵的借口?民族大融合的用意也被淹没了。 |
|
好老好土的王昭君,故事也不好看,置景服装太俗了 |
|
跟片 |
|
昭君出塞,卒 |
|
李翰祥四大美人系列之三。美术上比起他拍杨贵妃和貂蝉的时候又上升了一个台阶,林黛不同阶段的造型做得精致而有层次,单于(搞不懂为什么电影里所有人都管他叫鳝鱼)的蒙古包和汉王的汉宫殿所设置的布景也各有意趣,出塞段落只能用背景板代替长城也无可厚非了。故事上取材于《汉宫秋》,本质上还是民间野史,汉匈因为毛延寿的挑拨离间,居然为了一个妃嫔大打出手(只需想想和亲使臣怎么可能是个宫廷画师就知道故事站不住脚),这显然是民间视角的奇怪意淫。如果说把汉元帝写成对外无能的昏庸君主还算合理的话(借金吾卫之口说「皇帝六年和亲九次」,真是凌厉的吐槽),把一个画师拔高到祸国殃民的大奸臣(汉帝向单于提出以他换取王昭君,这堪称死局的场面居然都被他巧妙逃脱),就显得非常勉强了。王昭君前中后三段唱词都写得好,立起了她的角色。 |
|
进军东汉 |
|
老丑胖,演美女,时代滤镜真可怕。出塞时宛如黑山老母 |
|
据说有段是京都拍的外景 |
|
3.5。画面真好看啊,摄影和布景都挺好的(但有一处镜头抖得实在是…是路不平吗),虽然还是受不住这个戏曲唱腔。而且我以为故事会按照已知的正史方向发展,但竟然不是,也算意料之外的惊喜。最后,林黛直到和亲时才好看,前期就算画师正常画,也难以被看上吧…扶额… |
|
89.04 |
|
林黛遗作,比起貂蝉来,唯一提升的是服化道。 |
|
64年的电影可以修复到画面那么好 真的惊艳。 但是画面清楚了之后昭君就不好看了。 脸肿气质也差点 虽说如此 可拍完这部以后林黛自杀也是颇为让人遗憾。 |
|
李翰祥昭君出塞竟然成了半部言情剧半部温吞水苦情戏8273林黛在1964自杀 |
|
美术设计和服装造型好精美啊。林黛倾国倾城,雍容华贵! |
|
王昭君历险记 |
|
拍的挺常规,也可以看 |
|
确实精心之作。腔调是不错的。镜头语言等都可追传统画面,很有讲究。可惜林黛实在不是小妞样貌,最多只是个贤淑大夫人。戏曲是什么调?对镜弹琵琶挺好。毛延寿还画起民族题材来,很有趣,很搞笑。想起当下。崖边的设置不错。最后跳崖。结尾收得很美。李翰祥画面效果真好。 |
|
这剧也太正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