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所有被劫持的飞机,联航93号航班是唯一没有到达攻击目标的,它10:03坠毁在宾州,无人幸免……”最后一个画面,黑屏,无声……震撼!久久未能平息的电影! |
|
“在电视里看到飞机撞楼的画面,每个人都很兴奋。在一件沉痛而复杂的事件上表现得如此轻佻,不是我们没有良知,而是我们已经太熟悉各种重大事件从中央台主播嘴里说出来的样子。蔡康永在北大演讲说,电视是人格分裂的。换种说法,电视是没有人格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推荐给电视导演冯小刚。 |
|
真主阿拉与耶稣基督的对话 |
|
我真的没有看过一部电影,让我这么紧张过。 |
|
如果是007,那么恐怖分子会被制服,飞机的某个仪表盘会在007的数字上停下。如果是24小时,那么飞机最后会在高速公路上着陆。然而这是在真实的世界,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飞机还是坠向了地面,银幕一片漆黑。 |
|
生命的脆弱。。。不管911事件的真相是什么,可以感受到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对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的想念,对活着的追求。。。哀悼这些不幸的遇难者。。。“整部片子里重复最多的声音不是惊恐的尖叫,而是一句句蘸满深情的“I love you”” |
|
我情愿没有看过这个片子。 |
|
被损毁的世贸大厦将会重建,被撞击的田野坑洞将会愈合,被管制的美国领空将会开放。差点误机的乘客庆幸没有迟到,闭锁的舱门成为前往天堂的讯号。航管中心以为划掉了隐患,交管中心以为规避了灾祸。家人在保险柜里找到了遗嘱,公司却没有收到员工的辞呈。乘客还在祈祷奇迹,妻子还在等丈夫报来的平安。 |
|
那些无辜的逝去的生命令人唏嘘 可谁来为伊拉克人 或者阿富汗人 又或者是巴勒斯坦人来拍摄这样的电影呢 |
|
企图用一片混乱的机舱和一片混乱的指挥处营造纪实片的感觉,新疆和田的劫机事件,劫机犯刚站起来就被几个东北汉子踹下去了 |
|
很爱最后电影的配乐 |
|
震撼!最后一刻飞机坠入大地 陷入一片黑暗 眼泪崩溃 |
|
密闭空间的神级调度;情绪被提升到一个极致,不忍再看一遍。 |
|
明知结局还要看下去,卖点就是同情心和主旋律,911纪录片 |
|
纪录片式真实的艺术化处理。911当天被劫持的四架航班中只有联航93号航班没有撞击恐怖分子的预谋目标,上午10点03分、坠毁于宾西法尼亚州的山科维镇,无一生还。 |
|
On the day we faced fear, we also found courage. 911当天被劫持的四架飞机中,只有93航班没有击中原定目标,用它来谱写绝望中的希望之歌,再合适不过。都知道那个结局,整个情绪却也始终紧栓不得空闲。无一幸免,但我愿意相信结局前的挣扎是如那般的。 |
|
如果没有7·5恐怖,生活在新疆的我们不会有之前的肉孜节假期。而今天中秋节,本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可依然有很多人因为天灾人祸,不敢仰望天上的明月。10年之后,看到了这部电影。或许是美国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没有领导讲话,没有隐藏的真实,平凡之中的伟大让人感动。让我懂得尊重,无论对生者还是逝者 |
|
震的我心惊肉跳。 |
|
“在电视里看到飞机撞楼的画面,每个人都很兴奋。在一件沉痛而复杂的事件上表现得如此轻佻,不是我们没有良知,而是我们已经太熟悉各种重大事件从中央台主播嘴里说出来的样子。” 21年前,当凌晨的广播在校园里播出911新闻时,我还不明白世事。只记得政治老师一个劲的高兴。我为他感到羞耻。 |
|
【A】绿草在手持摄影和快速剪辑招牌搭配下的又一自我突破。在本片中,又刻意加入了“惊悚片”元素。前半个小时从平凡无奇的生活角度切入,缓慢沉稳的推动剧情。随后切入劫机的信息点,不断将观影情绪推到顶点,然后在9·11事件全面爆发。但和普通惊悚片不同的是,直到结尾,导演都没能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在剩下的时间内,绿草再一次展现了他对超量对话信息的处理能力,手持摄影与快速剪辑无时不刻介入台词的处理,以视听双重角度来不断引爆情绪点,这种通过大量信息来保证观众神经紧绷的方式简单粗暴而又有效(当然也得看谁用)。狭小空间内顶级的场面调度能力,不断加剧的镜头摇晃和台词信息,以及精妙的剪辑点处理,都将电影的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而结尾的处理却给了我极大的落差感,这种由影像与现实共同烘托的震撼与绝望,让我无比怅惘。 |
|
太惨。。。看见即将面临死亡的乘客拿起电话给亲人说最后一句我爱你们,泪奔。。。。太多无辜的生命。 |
|
其实这部电影很多年前粗略看过,今天又重新看了遍,真是佳作啊,差点就被遗忘了,同《华氏911》、《从心开始》、《世贸中心》并列为我心目中最佳的911题材电影。 |
|
死就死吧,我反美;片子立意很好,只是前半片很繁琐,精华都在结尾短短的那十几分钟。就和现实一样,恐怖分子们准备了很久很久的行动,而执行起来不过就那几十分钟,生命就随之结束。 |
|
【第十届金帧电影节(GFFF)·推介单元】
用残骸的灰烬重现灾难的原景,用手持的摄影潜入翻涌的恐惧,凌乱的场面颇具焦灼的氛围,奋力的营救却只是无力的徒劳。屏幕上浓烟滚滚,屏幕外人心惶惶,屏住呼吸便听见急促的心跳声,泛红的眼眶流下失语的泪水。93号机舱内是一个个站起的无名英雄,死亡面前是一声声我爱你的诀别,精准有力的调度把情绪推至高潮,真实的血泪仿佛就在眼前相融,默念的祈祷还是没能迎来希望的晨曦,绝望无声的黑墨已是毁灭的终章。即使我们早已知道结局,却还是陷入了悲痛的沉思…… |
|
仅仅是显示器上一个信号的消失,就已经让人血液凝固,心跳加速。单单是电话那头一个指令的批准,就足够让人坐立难安,心乱如麻。鲜血和眼泪混在一起,愤怒与绝望扭作一团。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狂热的恐怖分子和惊慌的飞机乘客,都不约而同的开始祷告,那祷告如此虔诚,却没有神明显灵。全片从未出现哪怕一处外景灾难片视角,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面部特写,室内对话,显示器,却营造了更加胆战心惊的危机感,由此可见保罗格林格拉斯的场面调度之强大。23分30秒,分析员跑向音频解析间开始,影片节奏大大加快,民航局,空军,机舱三方视角反复切换,马不停蹄,真是想喘口气都难!而当飞机撞向地面的瞬间,影片戛然而止,我几乎听见自己的呼吸声,悲从中来,所有的希望化作了静谧的绝望。我们一开始就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尾,但没想到过程是如此的令人心碎。 |
|
911发生时我还未成年,当时看报道还幸灾乐祸的,心想死美国佬也有今天,恨不得美国佬全遭殃。当时连一个小孩子能有这种心态,是那时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政治上也无处不宣染着中国对美国的仇恨,那时的我多无知和漠视别人的生命。长大后才发现911事件是整个人类的悲哀,为无辜死去的人们默哀。 |
|
当纪录片一样看。之后看了911的影视材料,震撼于灾难爆发在身边的真实残酷,看到200多人从100层以上的楼层跳下来,看到两个塔轰然崩塌,现实比电影残酷 |
|
8.2为了强调影片的现实感,前半段几乎没有戏剧化的剧情,这样处理下来最后半小时的奋起反击就更加伟大,在绿草招牌的手持摄影和快剪辑下尤为震撼,即使我们都知道结局。问题在于飞机/空管两条线的联系几乎为零,空管部分仅仅作为了背景板存在,对于9.11事件的提炼完全可以更加紧凑(当然绿草的长对话拍的还是很好看的)。值得一提的是,宗教/祈祷的戏份占了很大的比重,(无论恐怖分子还是乘客)这似乎也蕴含了绿草的思考所在。 |
|
炸了!神级调度,几乎是看过的最完美的群像戏,没有之一!登峰造极的手持伪纪录风格,以至于心理与感官情绪完全被导演肆意支配与调动。后半程几乎每一秒都神经紧绷、头皮发麻外加心跳加速。事实证明,完美的沉浸式观影体验,不一定需要120帧、4K、3D! |
|
Greengrass对于剧情和故事的推进掌握得恰到好处,最后10多分钟的戏还找到了当初看Bourne系列喜欢的地方。另外我喜欢的Christian Clemenson竟然不是一个酱油,在片子里发挥了一些作用,演绎得也是刚刚好。最后半部分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但也是让人最揪心的部分。 |
|
全片手持运镜,老实说开头近一小时在指挥中心的戏份太琐碎太凌乱始终不能入戏,从镜头转向飞机上一个个人的时候,出色的室内调度让临场感和紧迫感瞬间爆棚。结尾的黑屏和字幕是我近些年最让我久久难以平复的观影体验了。 |
|
全片几乎没有音乐,各种杂声,每个人都在说话,信息交错。航班上,最后一个电话,“I love you”和“Good Bye”此起彼伏。我已不能评价这部电影如何。看后无比的震惊。10年过去了,美国仍然是最好的国家,伊斯兰国家仍然在威权专制下存在男女不平等没有人权。 |
|
开始飞机内的安逸和飞机外的紧张交替,然后飞机内故事接管剧情,直到最后黑屏静默。越多展现起飞前轻松和平常的细节,你就会越多体会到那种直面死亡的惊慌,大事件下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包括指挥部门内部的慌乱,难以想象真实状况 |
|
其实是个很艺术化,情感也特别充斥的电影,但是伪纪录片式的拍法有很让人有临场感,绿草的电影总能造成角色上的“浪费”,是一种让人倍感失落的群像描写方式。虽然这个故事已经不需要剧透,但是当飞机一头扎向地面,画面一片漆黑之时,还是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
|
内里是一个时间错位(延后)的故事,危急的临场感却是空间上的:既有占大篇幅中近景造成的挤压感,又有外部空间的逐步失效(机外指挥的无效,机内与外沟通的无效)。于是,唯一有效的只有内部空间了,即行动上的反抗(飞机内部),与情感上的告别(个人内在)。 |
|
我们是不是该心怀悲悯 |
|
“911事件”时隔十几年,每当看到相关影视剧还是会捏一把汗,此片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世贸双子大厦和五角大楼被撞的同一天,另一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93号航班”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事件始末,所以看起来有点纪录片的味道。。。 |
|
又名: 93航班
导演: Paul Greengrass
主演: J. J. Johnson / Gary Commock / Polly Adams
上映年度: 2006
语言: English
官方网站: http://www.united93movie.com/index.php
imdb链接: tt0475276
制片国家/地区: USA
|
|
In the end, everyone just wanna say to his or her beloved"I love you more than anything in the world" |
|
勉强两分。看睡了两次。100分钟的片长,前一个小时交代911当天民航指挥中心和军方的混乱,接着半小时93航班上的恐怖分子动手,最后10分钟乘客反抗同归于尽。全片没有串联性的人物,而且摄影机的机位都是在过道跟座位之间,一般好莱坞的飞机题材,因为在布景里拍所以摄影机移动不受限制,本片虽然肯定也是搭的布景,但摄影机没有放在不可能的地方,是为了凸显纪实感,格林格拉斯是真挺迷信这一套的,但本片的纪实手法用的实在太碎了,各种地勤、恐怖分子、乘客,基本都是上来就给个状态镜头,全片都是室内、机内的封闭空间,但信息上也十分封闭,后半段其实可以放一些911的同步信息了,不然这个故事看上去跟一群人坐过山车吓得要命有什么区别?有意思的是,乘客反抗无组织,目的也是应激性的,这消解了所谓的保住更多人性命的英雄主义拔高 |
|
911这样的日子,实在应该看一部相应景的电影。为了营造历史时刻的现场氛围,全程一直使用抖啊抖的手持拍摄,可以说是一部非常接近纪实的电影了。十七年过去了,大多数人都会记得飞机撞向世贸大楼时轰然倒塌的那一幕,但是人们往往会遗忘被劫持的飞机里的乘客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绝望无助——这部电影做到了。「当天从遭到劫持的四架飞机中,联航93是唯一一架没有撞向预定目标的。它于10:03分坠毁在滨州市。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豆瓣日历 2018.9.11」 |
|
最后竟然泪眼婆娑,因为最后飞机上那些拨打电话给亲人们的演员脸上的表情而动容。 |
|
最后乘客冲击驾驶舱的戏足够震撼和壮烈。
但是乘客念圣经、恐怖份子念古兰经那段我还是笑了。
我几乎没看见过别的商业片出现这么多有台词的角色。各个调度中心指挥室还有机舱,这么多人真不知道现场怎么指导的。
希望我哪天有机会能在电影院里再看一遍。大陆出的碟也要买一张。 |
|
7.8分 以非常逼真的场景再现了911事件。前半部分较乱,后面惊心动魄。在面对危机时所有人团结起来,虽然失去生命但他们为生存而努力。 |
|
美国人在死亡面前的表现被描写得如此镇静,老子不得信。都是人,谁也不比谁多个鼻子眼睛,凭什么啊。 |
|
他们都只是普通人,也会害怕也会懦弱。或许,那几个人放到平时不堪一击,但恐惧却让大多人止步。即使是演习指挥部也会发出错误指令,令战机航线错误。他们之所以不同,还是因为在知道几乎必死情况下,依然选择反抗而不是束手待毙 |
|
真实故事的悲壮和人性迸裂的光辉在剪辑技艺所展现的电影魔力中震动人心。最后那一整场戏是这三个要素的完美结合,看到最后的黑屏时内心是难以抑制的澎湃叠加最静默的悲伤。两种信仰在飞机的密闭空间中对撞。约翰鲍威尔的配乐克制又有力量。 |
|
这类题材教科书的电影,多亏导演格林格拉斯的摄影和剪辑风格,手持与快速节奏的剪辑,让观众难以呼吸,最后飞机上的剧情开展又像在坐过山车一样,把握的很好,结尾收的很好,让人突然一凉,很绝望。 |
|
保罗·格林格拉斯的标志性手持,摄影机掌控情绪张力,大局势与小空间的平行对立,最后高潮部分俨然一场赴死的反暴革命,想起《自由引导人民》,为生命、为自由而战。 |
|
我知道「9·11事件」最早可追溯到十几年前于电影频道观看《世贸中心》的时候,不过一直没有深入了解这段历史,2024-09-11 看了《9月11日:美国的一天》等纪录片才得知那天有4架飞机被劫持,除了最广为人知的2架(11航班、175航班)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子塔外,还有1架(77航班)撞向五角大楼,另外1架就是坠毁的「93航班」,于是就再接再厉特地找来观看这部《颤栗航班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