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致如下几点:1、可以用很少的钱,拍出很有趣的电影。在中国同样可以。2、来自导演人生、观影和写诗的二手经验,唤醒了观众的一手经验。3、人们经常说有些电影可以不用看懂,只需去体验,但是,你很容易产生本能抗拒。4、电影要讲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告别》,“原来的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
|
3 到了最后才有了些电影该有的样子,没有用处的镜头太多了,倒不是因为不知所云,而是跟电影的整体格调的形成完全没有关系。在揽阿彼察邦的瓷器活上还是太嫩,在表侯孝贤的情怀上还是缺气数,四十分钟的长镜头有很明显的技术瑕疵,但却颇有点意思。 |
|
原来挖掘机是这样下坡的呀。小茉莉真好听。 |
|
差点意思 被抬高了 玩的太虚 好词只能说诗意了 |
|
然而像四五线城市都不排片的,感觉自己是方圆十里内唯一的文艺青年…… |
|
先短评,后长评:
我就一句公道话——普罗大众的灭顶灾难、电影迷的沉思与惊喜、学院派影评人的狂欢。 |
|
长镜头技术不到位竟然被粉丝吹捧成导演的艺术手法,这届粉丝不行(▭-▭)✧ |
|
“离开的人一定还会再回来” 那些长镜头,那些诗意的梦。片尾曲《告别》大赞:“请不要畏惧此刻的沉默…各自曲折,让原来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
|
看到豆瓣影评里分析说,长镜头其实用的是野人视角,他们总是跟着人……这个电影真是开启了观众们想象力的引擎…… |
|
时间,回忆,梦境,毕赣的电影非常私人,并不十分亲和观众,甚至有些粗糙。却因为其中迸发出的灵性与不完美,让人对其未来充满期待,一个很有潜力的年轻导演。 |
|
果然大家都拼了命地想逃离农村和小城镇,却又情不自禁地憧憬着、怀恋着诗化的乡村和小镇啊。 |
|
大陆终于出了一位阿彼察邦式的导演,仿佛是《南国再见》与《祝福》的合体,尤其是片头出现的那一瞬。作为长片处女作,导演自己的美学风格极其完整,短片里诗的念白、民谣与流行乐、父亲与手表这些独特元素也得以延续。那些人生的遗憾与时间的流逝,都交错在这段如梦似幻的旅程中了。 |
|
现实部分拍得像梦境,开始做梦了又转回现实风。那个长镜头是真厉害,如过山车一般上天入地,结束后感觉通体舒畅。看完甚至令人拒绝考虑任何技术的瑕疵,更何况那些画面的凹凸不平简直就像自带特效一样神奇... |
|
我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
浑然天成的片名,不落俗套的海报,方言念白的诗句,怀旧而感伤的歌曲,几段在路上的镜头, 这一点点已经足够动人。这样的电影,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感受。正如某位诗人所言:一首诗在被真正读懂之前就已经在感染着读者。 |
|
今天在南特第一次看大银幕,之前觉得技术上非常接受不了瑕疵反倒变得不是很明显。我还是那句评价,毕赣厉害之处是一出手就给出了一个完整影像世界,他对电影美学的自觉即使放到全部华语导演里都是极其出众。 |
|
中国版阿彼察邦,《电影手册》年度十佳之类的很有戏。 |
|
潮湿的南方,笨拙的诗意。新人导演学阿彼察邦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就像还没学会走路就开始想飞,最明显的就是讲故事能力的缺失。镜头感没看出来,就看出各种缺钱;我能理解这种简陋,但要我为它喝彩就是有饼... |
|
苏联的老塔,希腊的安哲,中国的毕赣,我认为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至于第二个贾樟柯这种言论,简直是对这部电影的侮辱。 |
|
其实,天朝的主流观众还停留在“以剧情为主”的观影审美层面,只要我看不懂,那就是烂片。但欧美—特别是欧洲—的观众,很早之前就已经转向了对“电影语言”的审美。毕竟,故事早已经被前人写完,像王朔说的—“全是改编西游记”。毕赣的电影湿漉漉的,脏乱,闷热,但一点也不差。 |
|
才花了一百万啊 我们一定会重逢 美学上已经成体系了 这事和山西传媒、27岁、看过多少部电影、凯里之类的都没太大关系 你就是到西伯利亚去把这些事都做一遍也不会有这个高度 这事的关键是他是天才 我们凡人还是要按凡人的路子来 对时间表达得妙的影片我都超爱 |
|
待写长文。塔尔科夫斯基化的侯孝贤,反倒跟阿彼查邦没什么太大关系。影片最迷人和最富原创性的就是时间结构,“空间化的时间”。那个传说中的42分钟长镜头极大地形成了观影悬念甚至造成了焦虑,它确实问题很大,但材质和外观上的差异性却是罕见而珍贵,让人不禁有了某种“目击电影史现场”的奇妙感觉。 |
|
洛迦诺金马南特获奖,作为长片处女作自成一派,喜欢。风格粗粝诗意,闪现着亦真亦幻的神秘主义,时而如蔡明亮沉闷执拗地凝视,时而如阿彼察邦陷入湿热模糊的通灵梦境。突出的是各种调度花哨的镜头内外运动,尤其是河两岸那个令人震惊的40min长镜头(5D3,同期声)。闷,但勾连细节给人无限惊喜和回味。 |
|
时空交错,时钟逆转。如露如电,如梦幻氤氲。路边野餐并不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但却是我在电影院里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一部有魔力的电影。 |
|
【重看2018.12.31】拍出了我最期望看到的贵州,诗梦断章迷雾攀附,野性神秘和隐瞒的情感。但毕赣的美学在前半部分的几个极度精巧镜头中已有完整体现,45分钟长镜反而带来视听的强势感(加上斯坦尼康技术方面的问题)造成断层,起和落的时机都不够好。 |
|
很有个人风格,有想法有勇气创新。不过倍受大家褒奖的长镜头却不怎么吸引我,过于炫技,故事也有点散。总的来说作为新人导演还是有一定实力,可以期待一下。 |
|
我很想说,不是什么鬼都可以叫长镜头的!!!要拍好长镜头首先你得要学好拍长镜头的技术啊!!!我第一次看电影看到有晕车的感觉~而且完全不知道这些长镜头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鬼~!!我宁愿被大家鄙视我是个肤浅的人我都不想昧着良心给好评。还是那句,谁都想当王家卫,但没有谁可以一步就当得上的。 |
|
确实不太喜欢。这种纯粹诗人化的电影表达,本身是不成熟的。但是很多人把这种不成熟当做了一种特别的魅力加以隆重化。这电影明显把做作引以为荣。 |
|
日常的魔幻周而复始。 |
|
人们定义了时间,仍日夜被时间裹挟而行;荡麦却意外挣脱出时间的束缚,在同一时空平行梳理出三段感情:卫卫隔水对洋洋呼应导游词、陈升隔空给张夕唱走调的小茉莉、光莲隔物与爱人了却今世牵念。在黔东南潮湿蒸腾的水汽里,你我都领了一张拨乱时间的硬座票,坐车坐船坐摩的抵达这处梦境,迷醉而不自知。 |
|
虽然不是我的菜,但不得不承认电影品质极佳。华语电影少见的风格化作品, 前半段对破碎镜头如同拼图一样镶嵌出爱情、亲情的动荡,精神的漂泊和生命的茫目不安和茫然无序;后半段40分钟长镜头无关炫技却线性叙事得当,过去、现在、未来时空重叠,交待出所有人的结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
|
请问可以凭票根报销观影时服用的晕车药吗? |
|
赞美长镜头,时空的闭环,一个漫长的形式原谅了所有碎片。 |
|
文本,非影像。 |
|
42min长镜头是惊艳的,它赋予乡村无限的诗意,盘活时空,曲折蜿蜒,高低徘徊,流火扑萤。在电影语言探索上,毕赣不取悦观众,凯里与阿彼察邦的孔敬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因为纯粹才难得,相比贾樟柯式的投机世故。 |
|
真的是在西南大山里的小城生长过才会有的强烈共鸣。从现在的视角再看那时的生活,一切都被雾气模糊了,只剩日复一日的茫然无意义。时间倒流与否也同我无关。 |
|
小时候总有老师批评哪个孩子小聪明。我那时就特别想问什么是大聪明?看完此片我懂了。那些压抑着不去表现的小聪明一个个丢进存钱罐,最后打破了看见一地白花花的才华,就是大聪明。 |
|
时间不逝圆圈不圆,长镜封圆暗合现实与虚幻的无缝对接,逡巡于蜿蜒山路如漂浮在时光河流;阴云弥漫水雾蒸笼,亚热带地貌独具的梦幻感,镜头考究,光影流动,一场不着边际的梦;重逢是暗室,诗歌是翅膀,水与火的意象,孤独的吟唱,窥见多处名家影子,未来可期。 |
|
非常可惜的一部电影,毕赣构筑诗意影像的能力毋庸置疑,问题出在结构。虚的部分可以更加虚一点,实的部分(长镜头段落)就内容来说是可以的,但看不出来为啥一定要拍成段落式长镜头为什么当中不可以下剪,并且如此一来将实的部分彻底凝固成块状,在结构层面消解了虚的部分。 |
|
构思是精致的,有很多不错的意象和结构,只是可惜技术层面却是粗糙的。我觉得没必要把那长镜头的抖动与视角当做视觉风格的表达,应该就是技术的不过关。 |
|
真的很中国,作为一个父母都是贵州人的东北人,简直是在电影里看到我姑,我舅,我叔…… |
|
@博纳悠唐 毕赣已成为中国的泽维尔·多兰,30岁以下创作者中年危机的噩梦 |
|
时空交错,游荡手持,野人魔影,逆行时钟,摩托跟拍,镜像绵延,雾卷盘山,主观长镜,故土往事,诸法空相。横摇长镜有安哲余味,与其说[潜行者],不如说本片更趋近于老塔的[镜子],然而借用来的形式外衣下却缺乏足够深远厚重的内蕴,穿插的诗作也并不高明。但这种尝试绝对值得鼓励。(8.0/10) |
|
乡镇文艺青年的梦呓,准确地说,是文艺青年绑架了我熟悉的南方、小镇和人们,去表达他的私人趣味。我会欣然在红土高原上游荡几个月,却忍不了这样的电影十分钟。我没在这里面看出真正的当地人生活,只看到一个诗人如何挖空心思,把他对生活浅浅的三分体验装出十二分的深刻来,这是独立电影的通病。 |
|
亚热带温润的荡麦丛林,县镇青年在此拥有着自我传颂的江湖传奇。关于时间与爱的宏大立意,它的实现甚至也是接近星际穿越的。蓝湖海豚的青春残酷物语与老照片映衬下的苗族挽歌,让影片在故土吟诵的情景中同样串联起了三代青春的历史脉络。此外新一代电影DJ之王也从此诞生。 |
|
新导演处女作自动加1星。 |
|
小细节设置上面能感受到用心。然而无聊且矫情的破碎剧情让人晕晕欲睡。长镜头的运用可以看出技术明显不到位,有种用长镜头只为装逼的感觉。 |
|
看到長鏡時都仍覺得是在玩形式,但當內容慢慢呈現,發現他將過去與現在、上一代與下一代互相應對的四段愛情,各種motif交融於長鏡的一場夢境中,充滿呼應,邏輯清晰,美學和感情都一樣濃厚,真的不得不寫個“服”字,真心欣賞。對於空間時間的理解,早超越他的年紀。 |
|
即使被晃到真的差点吐出来不得不闭上眼还是非常喜欢。最喜欢的地方大概是这个片子其实很浅——结构里的时间就是它的核。但当这和黔东凯里与镇远的地名相连,和潮湿的空气相连,和总是熄火的摩托与风扇与一个人不适合买的冰箱相连,时间也就和人相连,落地生根。 |
|
山区明明有那么多故事可以讲,非要塞一些莫名其妙的桥段进来,要么就干脆别讲故事好了……也就在山路上骑摩托车和长镜头中的几处走位有点回味的空间,别的真的太“虚”了。不过导演的诗写得确实好,大概是我今年读到的最有感觉的诗…… |
|
文艺青年干营销不觉得丧良心么,还塔可夫斯基呢,科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