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搡心。本以为是从相反角度展开叙述的《大象》补遗篇,谁知却是个《约书亚》的升级版。这片子还没有像某些群众认为的那样神奇到必须动用上帝魔鬼啊、天意报应因果轮回啊来解释。只想说:孩子这东西,若不是真心爱他,不要生;没有做好准备,不要生。另外几段十面埋伏的琵琶声让人很出戏。 |
|
我们知道了凯文怎么了,可不知道凯文为什么这个样子. |
|
不到惊悚,悬疑很足。电影四处弥漫着让人紧张的、象征意义浓重的血红色:番茄、红漆、血液。Tilda Swinton虽然不再年轻,可表演却比以前更加出彩,真是用生命在演戏。三个阶段小男主均有不俗表现,观影时不自觉想到了《孤儿》/《浮生幻世》,自制字幕:http://bit.ly/ukeJf4 |
|
可用于宣传计划生育 |
|
结尾妈妈问儿子why?其实在过程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两条相对平行的故事线,一条是悲剧的成因,另一条则是悲剧的影响。基本就是蒂尔达·斯文顿的个人秀,故事并不复杂,只是处理得太粗暴,各种倒胃口的特写和随意的音乐,传达给观众非常不安的情绪,未必差,只是会觉得很不舒服。 |
|
Tilda Swinton也没做错什么,所以凯文到底怎么了,有人天生是恶魔吗?三个阶段儿子的演员都有点过头。 |
|
很多人都在说此片表达了错误的爱的方式会导致孩子变态。可能小说是那么写的,但电影一点都没看出来。整部电影里这孩子就一天生的彻头彻尾的反社会者、一小畜生啊!!电影告诉我们:叫你不避孕,自己活该了吧。Tilda的独脚戏,奥斯卡没提名估计是影片质量不佳的关系,但是铁娘子更烂好伐! |
|
不是所有的母亲都适合成为母亲。穿插剪辑增加了叙事的层次与背后观点的隐藏度,极富回味。 |
|
很多细节能体现kevin变态的来源,不光是由于他出生时母亲未做好准备而导致的消极主因,儿子还遗传了他妈强硬而刻薄的性格;再加上多年来两人之间扭曲的爱,一系列事件导致了最后的爆发。 |
|
孩子是最敏感的,大人的伪装一眼就会被识破。小男孩很爱他的母亲。他从小到大的一切叛逆都是希望她能多爱他一些。如果女主角之前能充分准备好身为人母的觉悟,如果小男孩能不那么洞悉他母亲的心理,能少点渴望她的爱,也许悲剧也就不会发生。总结,爱就是互相折磨。 |
|
三线叙述18年。。生子是女人人生中最大悬疑!少年极美,妇人极苦。 |
|
两年了还没想清楚,结尾母亲还在问儿子why?这太绝望了吧!儿子就是母亲恶的投射,水中两人面孔的重合。从一开始她就是厌恶这个孩子的,后面表现出虚假的爱,被孩子一眼看穿。母亲和父亲,母亲对妹妹,都是真的爱,只有对儿子是表演出来的,所以他选择报复-形成了反社会人格。恶的根本在于大人种下恶因。 |
|
Tilda Swinton的表演总是那么震撼人心,每当她出现在一部电影里,你总是想说那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影片镜头异常细腻,始终弥漫着迷幻的氛围,跨越几十年再现了一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悲剧。平行剪辑的现实部分悬疑味道浓重,直到最后和回忆重合的那一刻,一个伟大的女性,失败的母亲活了!★★★★ |
|
《大象》九年后戛纳又见问题少年。残留的番茄,霓虹中缠绵,溢出的果酱,箭头的血痕,处处是惊心的红。不安的手指特写,妹妹失去眼球,凯文大嚼荔枝,镜头虚焦与非线性叙事,诡异的配乐,迷离而压抑。当然还有蒂尔达斯文顿一对怅然的瞳,天生的心理惊悚胚子。 |
|
三星半。回来路上想起那个“专家教你如何报仇”的相册:当你有个儿子,你不好好教他。你就害了你全家。Tilda Swinton一贯好极,Ezra Miller还不错,Miller最后一场戏尤其好。Jonny Greenwood的配乐还不错,但也没惊艳么。 |
|
要是几年前我一定认为孩子有问题全都赖父母,但现在我倾向认为有些反社会人格就是天生的,是两性繁殖产生的无数变异中的一种。要是只因为父母没有打心眼里爱孩子(没施暴没虐待),孩子就变杀人魔的话,中国大地上还不得遍布杀人魔啊。另,本片的视听语言果然有其独特的风格。 |
|
这到底前世作了多少孽才生出这么个极品儿子…… |
|
即使是美少年。我也不要这种儿子。我怕我会先杀死他 |
|
出色的心理惊悚片,破碎的时间线犹如一个巨大的红色漩涡,将观众卷入最后的血色悲剧中。诡异的插曲和配乐与影片基调形成强烈反差却更显绝望压抑,摄影和音效剪辑也是亮点,很喜欢最后草坪上那场戏。斯温顿非常出色,将这个极其普通的母亲角色诠释得精彩纷呈。小男孩也很惊艳啊。 |
|
妈妈,我是你的投影,是你的恶,是你不为人知、不愿承认的。色彩光影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
|
影片讲述了错位的爱的表达。爱的方式很重要,也许你觉得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回应,但如果方式是错误的,对方也许根本没能感受到这份爱,爱便是徒劳,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蒂尔达贡献了层次丰富的表演,影片的剪辑凌厉,影响寓意到位。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声效的处理非常有味道,补充和放大了画外空间。 |
|
孩子不傻,你给他多少,都会还回来的。 |
|
如果不是蒂尔达斯文顿,琵琶的配乐会是有多突兀,这片子会死得多难看。是她用“爱”让全部人都合理化。 |
|
故事卖弄过于极端,尽用颜色的寓意填补原委的空洞。射杀铺垫没有《大象》让人震惊,群众怨恨和自责没有《boy A》的彻底见血,魔鬼小孩没有《孤儿怨》能说服观众。题外话:没有准备好要小孩还是不要为好。特别是聪明自私又有点心理问题,喜欢自己过的人。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小孩有多聪明,他有多记恨。 |
|
很久没看到这么会调动观众感官的导演了,耳目一新。豆瓣短评里很多人还停留在“到底为啥没解释变态根源”或者“这片就是黑孩子/黑父母”,不仅根本没看懂,或者说,理解层次根本不足以评价这部片子。 |
|
一开头在西班牙那个番茄大战节的时候就恶心死我了,虽然人人都很愉悦但是表达出来的却是一种不和谐的扭曲感。还有那个娃子,你求存在感也不是这样求的好伐!?妈妈和儿子都有问题。穿插的剪辑,无处不在的噪音,无处不在的令人不愉悦的红色这片子真是奇葩了。。。配乐真有十面埋伏吧,我没听错= = |
|
“愿意坠入深渊的人从来不是无理由,往往他是在拥抱深渊。”相比凯文怎么了其实更在乎凯文为什么,但是二者其实都没有答案,结果绝望其实过程更绝望。(视听震的一激灵,叙事层/颜色/音乐/画面和音乐所带来的反差效果。小帅哥恶魔力十足,包括小时候。) |
|
谈毛了,插叙的很乱不说,儿子人格扭曲得毫无根基,到底为什么???但成年儿子很好看,像一个麻豆。(原声《十面埋伏》我不知所措了就。。。。。。
|
|
这片子的演员、剧情、叙事、摄影都太妖了。拍得避重就轻、似是而非,也没有给你解答,这就是编剧在偷懒!中产阶级家教+反社会恋母各打50大板。(从哪儿找了这么个大腮帮小朋友演Ezra小时候的啊,笑死我了。 |
|
猩红和残忍。Is someone just born to be devil? 蒂尔达斯文顿把绝望的爱展示得淋漓尽致,看完电影走在寒风阵阵的纽约,压抑感真是没法形容。她放弃了奔放如火焰的生活投入家庭,为何换回只是最残酷的血腥?其实很想看看,Kevin眼中的世界,倘若导演有类似达伦诺夫斯基的疯狂臆想镜头就好。 |
|
整部电影充斥着令人不安的激烈红色,涂漆、果酱、鲜血,略微凌乱的剪辑穿插着整个悲剧事件的过程,甚至让人有些惶恐。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确实令人感到惊艳,当年没有得到提名真为其可惜~ |
|
siff 环艺 Boredom pseudo-mutuality Attention seeking Collateral damage..789456123后10 夹杂闪回 自赎心(洗刷不去的红) 十指心 眼中钉 荔枝眼 水中脸 led zeppelin 罗宾汉 病毒盘 心计 心机 心迹 心悸 父母之恶 人间失格 谁因过 细节隐喻 留白赞 十面埋伏 Irish harp 一干欢快深情老歌反衬得真讽刺 |
|
这就是知心姐姐式电影的变异,就像[后裔],说教藏得再深也还是说教 |
|
为什么杀豚真烦啊!那个镜头出来的时候吓哭了行吗!怎么没人告诉我这是恐怖片啊!!! |
|
儿子真的是恶魔吗?让人想起《告白》里面的小男孩,如果能展示凯文的世界,那就好了。当然,斯文顿的演技是绝对值得称赞的。导演的穿插叙事技法,色彩运用,特写镜头,真让人感觉无比压抑。 |
|
认真对比几部问题少年的影片便会发现此片奇特在于节奏,或者说更像变奏,将Tilda Swinton内心的困惑、恐惧到绝望的冲突用近乎尴尬的方式展现,让我看着她的面孔,玩味惊悚,竟有舞蹈般优雅 |
|
偶表示偶真不重口。。。世上有无助的小孩(90后残酷物语),也有无助的父母(我们需要谈谈凯文),表示帮人带过NX半天的小孩,有的小孩真的特别喜欢跟大人对着干,这时候大人真的特别需要强大的执着和创意思维把他们的意志打倒不然他们的歪性会严重坐大的讲。。。。。这片子很央视口味的讲。 |
|
斯文顿,你就是来自伦敦的女王!那种强压的愤恨和无止境的隐忍,在风格别具的配乐的映衬下,简直就是被你演绎的恰到好处!奥斯卡应该给你提名! |
|
恶魔儿子与阴霾母亲十几年的对垒与伤害。沟通的无能为力与人伦的扭曲变形,酿成覆水难收的莫大悲剧。影像破碎,穿插的镜头连同片中屡屡出现的碎浆状物体,妖冶迷幻地将一个母亲的惶恐、绝望、迷乱、愤恨表现得极其丰饶。 |
|
导演对此片的处理完完全全符合我的电影观。剪辑相当的耀眼而绚烂。摄影尤其是构图、美术特别是道具的运用都十分地精致而用意十足。配乐(无论是电子噪音还是琵琶以及歌曲的选择)对氛围的营造恰当至极。颇带女性主义的思索以及女神摧古拉朽的表演更是让这场独角戏完整了。这段母子关系的刻画是成功的。 |
|
90后美骚年Ezra Miller戏份不多但演的挺好,最近已出柜,并且在新片里第2次演Gay了 |
|
片子配乐尽管大部分很清新很阳光,但完全掩盖不住这片从头到尾的压抑,我憋屈得分成两次才看完,但Tilda Swinton这次的演技真的很令我震撼,一个苦情无辜受罪的母亲角色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镜头多次无缝过去现在的切换对比强烈反应kevin这样一个恶魔般儿子对母亲持续的伤害,表示我看得心都碎了。 |
|
3.5星,勾起了看原著的念头,觉得电影没有展示出想要讨论的问题的全貌……起码我觉得电影里这孩子就是个天生恶魔,反社会型人格,还真不够父母皆祸害的程度,还是说子役演得过了?喜欢红色的运用,不管外人怎么审判,他妈从心里已经洗不掉手上沾的血了,永远的惩罚,but西红柿大战阴影…… |
|
3.5 不知为何总觉得这片子是“Carnage-2011”的姐妹篇,后来又觉得大概是魔鬼圣婴的续集,无人引航的前传。“凯文怎么了”背后的问题是“伊娃怎么了”,最后他连妹妹和爸爸都杀了,唯独留下妈妈面对这一切。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美狄亚么?圣诞派对,同事邀请Eva跳舞被拒绝后恶语相向,那一幕太虐了。 |
|
丁克家庭培养指南。不是真心期待孩子的到来,千万别生小孩,因为这将是你完全无法掌控的脱离于你的生命。只有一个女导演才能拍这样细腻的片子,对于小孩到来时自我身份的失去,烦躁,作为母亲深深的无力。可母亲只是一个人啊,而非一个身份。无法将一个杀人狂魔的罪恶全推到母亲身上。这题无解。 |
|
電影引發了一個觀點:Fucking bitch 的母親還是我兒子是惡魔。電影以雙線發展描述整件事,配樂略帶嘲諷味道,冷冰冰的攝影令人倍感悲哀,加上蒂達史雲頓成功演繹了一個惡魔兒子的母親。導演拍出了這一部「另類」「驚悚」的電影! |
|
为何要如此妖魔化父母皆祸害?结合目前豆瓣目前最火讨论,我始终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不计较得失最纯粹的感情,即使抱怨即使疏远,你们的血液里流动的是同一种节奏。 |
|
小男孩有着妈妈的眼睛,桀骜不驯;电影里那三个母子(欲)拥抱镜头,意味深长;好电影,非常值得一看!荐!附带: 敢不敢不要将所有有关校园枪击伤害有关的电影都跟大象比?主题完全两码事一个着重单独个体及社会一,个探讨母子关系.就跟月光宝盒和哈利波特都是都斩妖除魔突破重重障碍,但能放一起比么?! |
|
【B】回忆与现实并行的叙事模式,外在凌厉的剪辑与风格多样的摄影共同暗示女主的破碎心理。蒂尔达的演技超凡脱俗,而埃兹拉的气质与本片更是绝配。本片也只是告诉观众这个人间惨剧是“如何发生”的,却未告诉“为什么发生”。无论是剧中角色还是观众,都对这样的悲剧感到惋惜与迷茫,也许这种事情真的没有为什么。(可惜被高糊版资源败坏了一半以上的观感...) |
|
從來沒有一個角色能讓我如此地生厭,如果說影片借由Kevin事件來反思家庭和社會所存在的對於青少年的教育以及其他問題,那麼,處理地實在無法讓人信服,Kevin完全就是一個天生的惡魔,一系列事件的延展主要還是由於人物自身所具有的邪惡秉性;剪輯,對於一些元素比如顏色的運用;Tilda精彩絕倫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