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奇老爷子这么些年在地球上住得还习惯吗?????、真的不用考虑搬去天王星吗????? |
|
大卫·林奇最晦涩难懂的一部电影,几乎不可能正确地解构。后半段叙事完全碎片化。多层叙事,模糊摇晃的镜头,畸变的特写,迷离的色光,对白和意向的大量混搭拼贴,以及3小时的片长,让你只能干瞪眼而无力思索。这是大卫林奇最彻底的展现精神世界的作品,但我还是更偏爱华丽易懂的《穆赫兰道》。(8.5/10) |
|
87/100,意外居然有铁叔,以及我很奇怪,为什么总有人孜孜不倦地试图把林奇条分缕析。个人觉得看他的片,知道个剧情大意,然后感受营造的惊悚和神秘氛围更重要…… |
|
女主是永恆的不速之客,每一次的「開門」(由一密閉空間轉到另一密閉空間)都只能只會遭遇一場場的陌生噩運,剪接的跳亂(「我搞不清這一切前因後果」)則在命運(時間)上徹底封堵了她獲得身心歸屬(正常敘事)的可能;直至她警覺自己活在電影裏而逃出,方獲得了第一次的救贖及掌聲。兩般誰幻又誰真? |
|
欧美A片的画面质感和诡异氛围神奇的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迷人的邪恶效果。至于这种产生恐惧的种种潜意识剖析目前尚只能用一维的感官来感受,逻辑和故事完全架空撕碎,如此特别的体验,一定要选在午夜观赏才行。 |
|
我相信林奇绝不是在故弄玄虚或者故作高深,他应该是个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
|
老头儿已经成魔了 |
|
要分析的话照样可以分析一大段,把lynch大大吹捧一番。可惜真的已经厌倦太多的后现代文本游戏了 |
|
影片保持着林奇一贯的神经分裂加故作高深 |
|
越来越觉得这种电影就像是一首后摇,没有歌词没有剧情只有情绪,并且情绪慢慢积累,逐渐推向高潮,最终爆发。。所以强行让自己看懂剧情是无意义的,倒不如陷入氛围,一起来蹦迪。。。。。 |
|
初识林奇,看了最诡秘的一部。开头五分钟,在留声机、监控、电视、舞台各种媒介中穿梭,时空感即刻被摧毁了。我这才发现以前所说的“非线性叙事”依旧是在“时间线”上,而林奇是完全抛弃了时间的“线性”,你无法去定位,无法去连缀,无法去建立。你只有否定叙事,去审视一幕幕画面。 |
|
那个分辨梦里梦外 这个判断戏里戏外 总想把细节穿成串 结果仍然一塌糊涂一头雾水一问三不知 牛逼的神经病 |
|
这世上其实并没有无解的白日梦,也没有所谓自称的“直觉系导演”.林奇的片子看过如此之多,这部是最具神韵的恐怖片:没有太过分的镜头,恐怖在于过于开放的未知.大概看到了完整故事的模糊影像即可,尝试去进行精细分析是观众们愚蠢的自傲,而这同时也是电影本身对观感的追求:相比穆赫兰道又上一层次 |
|
看最新短评区有种全世界影迷都在纪念林奇的感觉好感动,我们这边甚至都抬字幕机纪念他,算不算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怀念泪;属于林奇的兔子洞故事,集创作生涯中属于林奇宇宙的鲜明特征之大成,很难形成一条精确的叙事线,但能清晰感受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思路,看到一个林奇老师心中的人性与社会样貌,她(们)在窒息的、惊恐万分的、反反复复的、噩梦的“套层”里难以逃遁,在一个个洞口房间跳跃,直到最后她和观众都已无法分辨虚实;看多了如今高清介质,本片的“原始”、粗粝、暧昧不清的介质与林奇老师的个人风格如此统一有效完美契合;这样噩梦般的三小时没有白白度过,最后居然是个好结尾,这是他看透了人性之后依然抱有的希望吗;以及再一次感叹尼娜西蒙老师牛啊,好多电影里的大boss出场用她的歌镇得住,大卫林奇的迷幻噩梦一样镇得住 |
|
舍弃胶片的林奇用数码摄像机完成了这部自己迄今为止最长最晦涩的电影,在原有基础上将DV作品的模糊写实感带入了影片,使得超现实步入了我们的现实世界,这便成了噩梦般的观影历程,电影结束,我们唯有庆幸一切的疯狂只是想象。 |
|
#重看#与《穆赫兰道》异曲同工,但更晦涩。遵循多重嵌套给出的零碎线头,辨认逻辑轮廓,在时间跃层反复进出,直至拼凑出精神图景;或沿着叙事的分岔小径在不同维度的时空穿梭,推门进入的房间通向一个个心灵的黑洞,找到返回的标识如灯的明暗、电话、改锥等,便能确认意识的“秩序”。
主角是摄影机之魅影,自开场波兰女孩看着录像流泪,意味着意识与影像互相操控,观者循着望向“匣子”的视线进入层叠的幻梦,每当有意识的波动,镜头就具有自主性般地“改写”记忆历史,dv的粗粝恰是表现恐惧的利器;幻想层面之间的“壁垒”也通过摄影机消除,走出片场的尼基目睹银幕正上演现实(如百年孤独最后一代翻阅正发生现实的羊皮卷),自此星光大道和代表东欧的「内陆」被打通,“真身”和“幻影”共享空间,黑暗的楼梯被照亮,梦境和现实合一。 |
|
谶语、想象、欲望、回忆、潜意识混杂一处的典型的林奇「梦室」电影。尤其Inspiring的是两场嵌套戏:劳拉·邓恩走进戏院,看见银幕上演着几分钟前的戏;以及看电视的姑娘看着电视里的场景渐渐进入现实场景,于是电视成了画面嵌套的直播。 |
|
没想到会比穆赫兰道精彩这么多,真庆幸自己没有在十年前看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看的话肯定会骂娘的。观影需要一定的前置知识,也就是必须要对精神分析有一定了解,否则很容易把事物的象征含义理解为具体的事件,从而完全无法理解叙事逻辑。大卫林奇做的是和精神分析师相反的工作,用事件去逆向组织材料,而观众则像分析师一样通过这些主观材料重构事件。他和今敏若能相识应该会互相感叹:这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
|
自妖夜慌踪到穆赫兰道再到内陆帝国,林奇的梦网编织得越来越庞大,结构到了近乎不可拆解的地步,在观众眼里,它叹为观止的地方到底在哪儿?是一层又一层的迷宫一样的梦境嵌套吗?是借助外异内同的角色,去展现人类最极端的情绪吗?或者,通过对恐惧、悲伤、痛苦的具象化,营造观众在梦中潜行,梦又在眼前飘浮的效果?我们知道做梦时梦不必处处有根有据,却能感觉它在总在情理之中;梦境的目的是补偿现实,因而当梦中的自己走出迷宫亲吻真身,我们会因这场伟大表演的终结而潸然泪下。这部电影的内核是层层展开的,是深邃的,在里面,又在表面。 |
|
这次结构玩得太复杂了 有点看不下去 |
|
看到三分之二有种脑壳痛到脑浆都要溢出来的感觉,离场保命。 |
|
个人感觉比穆赫兰道更进一步(同时也是解读穆赫兰道的一把钥匙),碎片化程度更高,但整体性却也更强了,最厉害的是用DV仍然能拍出电影感,完全不会让人感觉粗制滥造。想弄明白内陆帝国,看一遍绝对不可能。于我而言,整个电影都是看电视的女人的幻想。 |
|
我曾经梦游坐在床上望着有些光亮的窗户以为是在影院等着还不开始的电影,醒来很害怕,这是在哪儿,怎么会变成这样。噩梦三部曲最终篇,如果林奇不拍电影了,这部狂欢式的结尾作告别也堪称完美。用不能解读的那一套剪辑声光影像剖析自己,关乎秘密欲望的心理迷宫和好莱坞的阴暗面。北影节资料馆胶片版。 |
|
神作。影院的三小时,如同在梦的下水道爬行,湿漉漉黏糊糊,天花板在哭,地板在尖叫。 |
|
A+/时间感是触摸真实的最重要基础,而人却有尝试将其完全摧毁的欲望。剥蚀理性逻辑之后的你处于所有维度的中心,将潜意识中无序的自我不断扩张,是谓内陆帝国。而最大的悲剧是,时间不止一层,被时间规训的思维永远陷落在它织就的四维网络之中——即使你已在恐怖袭击般的粗粝影像中神魂颠倒。 |
|
看不懂 |
|
6/10。空间维度碎片化:空间一是棕发女人看电视,空间二突然插入兔子广播剧,空间四中苏珊怀孕了告诉不育的丈夫,独白空间里她失去孩子,空间五波兰女子被锥子刺死,苏珊相遇空间六的催眠女子后拿枪回摄影棚。角色无故消失又穿越到另一场景、六重空间逻辑相同,邻居造访时持续噪音预示平常生活的失序。 @2016-10-03 23:43:51 |
|
电影都是梦,黑泽明老老实实的说这就是《梦》,大卫林奇个人之梦,梦中之梦。内陆,是大卫的内陆;帝国,是林奇的帝国。请大家随意解读,自圆其说。 |
|
完全看不懂 |
|
DV作为功用性的摄影媒介(新闻/监控录像)先天地真实于电影用胶片,但粗糙的质感却又强化其人工性;开头访客的独白是进入影片的通道:"明天"是"昨天",迷失于"集市"后经"小巷"(Axxon N.)通往"宫殿",主人公Nikki于是踏上一场时空叠加的可能世界的奥德赛;故事从不自由的好莱坞陈腐套路始,而以救赎与解放的灵歌告终,人不断化身为他人,但绝非随剧情演化的"人物弧光"(因时间是不可定向的!),而是遵循某种无预设的"纯是"(Being)自组织的逻辑,这逻辑上的进化允许发生于环形的时空,沟通不同的世界而发现其中的自我――它们最后被证明是同等实在的.为什么要将真或假、内或外、你或我混为一体?因为只有把握了同一,才能理解差异;如果说那影像终归皆非真实,那么请问,"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
|
重拾了恐惧、被挑衅的,以及被玩弄的感知。 |
|
我看的难道是删节版?没有看到金斯基,而且这片子把我又一次看糊涂了,最混乱迷惑还有叠叠梦境挑战智慧和脑细胞。唯一的印象就是那些带着兔子头的人在荧光绿的房间 |
|
穿越虚无的梦境,与你的灵魂相拥。 |
|
属于影像艺术的伟大!影史最佳 |
|
故事讲不好,还一惊一乍,故弄玄虚。脑仁要炸。 |
|
Lost as if half born、47号棕兔家庭情景剧、AXX°NN之黑门、粉墙壁绿地毯、看着我,告诉我,以前是不是认识我。其实没必要再三研习穆赫兰道,和妖夜荒踪内陆帝国连着看,大抵是同一个补偿型梦境内核。 |
|
比前怍更破碎更晦涩,将显示、想象、镜头内外的世界混淆,而节奏上是不均衡的,氛围仍然是林奇主义,这是个令人费解的电影。 |
|
一点不养眼,直接崩溃 |
|
全程我的表情跟劳拉邓恩一样 |
|
http://bbs.imdb.cn/thread-10839-1-1.html |
|
最伟大的业余电影。 |
|
放映机的光束,留声机的唱针,紧接在后的却是DV浑浊模糊的打码影像。林奇在开头就提示了,在这个剧中剧、梦中梦里,最重要的是媒介的变化。“对于习惯了胶片的肉眼来说,DV似乎更真,但同时又没那么真:视频之于电影就像梦境抑或噩梦之于现实。”畸变的特写、晃动的跟踪镜头、曝光不足或过度的影像,都如DV一般,是有意营造信息缺失观感的致幻手段。毕竟,我们的人生,我们所身处的时空,之于另一观看的主体而言,也是一段怪异混沌的片段,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吧。 |
|
我实在看不懂了 |
|
9.5 被震到无话可说,就想闭上嘴跪着。放弃阐释是唯一阐释,除了逻辑一切都真实到近乎可触,关键是本片呈现了无数次“昨天”与“明天”,但它却有且只有“当下”。 |
|
看不懂,不评价. 2017.04.15 @百老汇电影中心 胶片重看 改五星 就当这是一个梦好了。 |
|
回顾林奇鼎盛时期的经典作品,除了较为另类各色的史崔特先生之外,有两个关键气场被他把握的死死的!一,定位年轻一代,推崇俊男美女。代表人物包括了蓝丝绒与双峰镇的凯尔·麦克拉克伦以及穆赫兰道的娜奥米·沃茨与劳拉·哈灵;二,别管主题如何高深莫测,手法如何扑朔迷离,至少视觉上让观众看来真的很斑斓很梦幻很有感觉。换言之,林奇拍片不仅挖掘内在,更注重外观,二者缺一不可。可来在这部“内陆帝国”,首先引入眼帘就是那因改由索尼数码拍摄而严重缺乏质感的画面。然后再看领衔主演,劳拉邓恩?二十年前的女主角,竟然还在演一个类似沃茨在穆道的角色?杰瑞米艾恩斯,也奔六去了,精力大不如前……老迈阵容,惨淡视效,面对如此违逆于导演的自身美学风格,观众,哪怕相当的粉丝观众,怎么可能对你涛声依旧的故事和主题的部分抱有期待充满渴望! |
|
我是真的真的很喜欢这样的电影,就是这一部太长了。 |
|
91/100 #第7000# 显然,好莱坞是一个诅咒。延续《穆赫兰道》里想表达的关于电影造梦生产及其欲望投射、对好莱坞本身(这次更关注移民演员)的反思、分裂的多重自我身份等主题(本身就构成三部曲),好莱坞布景的片场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蓝色盒子,内里黑暗的盒子依然是潜意识的精神监狱,而这次的面貌更加扭曲可怖。而无论内容上说了什么其实都是观众的问题,剥洋葱开套娃般的阐释本不是必需的,也许更值得注意的实验目的是视觉形式上被彻底带到影像媒介更加数字化的时代,它取消了高清摄影机带来的不可替代的质感特权和景深细节。个人认为《穆》是更加圆润的电影,如果《穆》是资本和制片体系杀死了演员及艺术,那么《内》里杀死演员明星的也许是数字视频。 |
|
有点混乱 |
|
一部能让《穆赫兰道》在相比之下都显得通俗易懂的影片,任何企图完全掌握故事前因后果的尝试都是徒劳的,因为影片早已跳出因果律和几何学的禁锢,从根基上抹杀掉理性思维尝试解构的可能。在我看来,影片遵循了与蒙太奇相似的基本逻辑,即组接不同元素以创造意义,林奇大胆地选取了五个独立的事件,再将其随意组接在一起,我们无法从单一事件中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但在事件与事件的联系中林奇其实已经给出了把握影片整体架构的钥匙。事实上,影片上演了具体的生活状态与抽象的生活状态之间的博弈,换言之,在既定的生活事实与不确定的想象对抗之间,潜意识悄然退回各种抽象“国度”的中心,汇聚成为驾驭抽象感知的“内陆帝国”。除此之外,林奇延续了《穆赫兰道》中对好莱坞异化的造梦文化的批判,甚至更进一步对整个具有欺骗性的美国梦也同样进行了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