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兰肯海默60年代巅峰期的收官之作。惊世骇俗、极具实验性的科幻艺术片。论及身份认同,美国中年男子的心理危机 - 渴望自由、青春、情感及理想。黑白摄影极佳、梦幻般的镜头组合令人目不暇接。约翰.兰道夫和洛克.赫德森一前一后的对角色塑造刻画细腻。 |
|
弗兰肯海默这一片恐怖极了。这是对嬉皮年代的商业社会的猛击,同时也对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提出了知识分子的深深质疑:当青春和自由都成了商品,嬉皮精神也会成为消费社会的帮凶。这片欠缺的地方,在于后半段似乎少了些戏。意义的线索梳理得不清楚。不过男主人公的老婆说出:他早就死了。那句真是来劲。 |
|
获最佳黑白摄影提名的大师黄宗霑竟被人在最擅长的视觉领域抢了风头:扭曲面孔片头出自索尔巴斯!不过电影伊始男主是谁不知移情尚未建立就密集视觉轰炸表现焦虑消沉?很难不落下形式主义的诟病。演到后来也证明,所谓中年危机生命彷徨只是引子,影片真正要说的是:危机思变?稍安勿躁。右翼方案,很不靠谱!承载这一理念的关键人物就是与男主两次对谈的医院老叟。首度登场时的白色牛仔帽比较惹眼。道具在此释放重要信息:保守思维。果然稍后对白大谈矛盾自我为尊;可等男主感觉失望重回医院,老头却不再捍卫理想主张容忍错误,大吐苦水摊子铺开养人无数已没法回头只能唯利是图。换言之,以助人危机求变为初衷的革新机构本身沦为制造危机的源头。这里所隐含的意思:当初就不该变脸,银行高管不也挺好?……六十年代的弗兰克海默其实是体制内维稳人士。 |
|
感到可惜的片子,即使摄影有创意①片头特写的五官进行变形缩放,画面分屏的时候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②扭曲的房间以及使用广角镜头的变形面部特写很有意思③“酒神节”的狂欢派对,动感的镜头很好的传达出“醉”的状态,可惜的是黑白还是低对比度且无光影效果④叙事未能达到画面的水平,画面未推动叙事 |
|
11/17/2022 - 11/18/2022, @ The Criterion Channel. 摄影与Rock Hudson令人印象最深。两场party scene太长了。Atmosphere of menace. 挥之不去的迷惘。Identity陷入巨大的裂痕,无法找回亦无法抵达,在虚无中失丧。You’d have to carry yourself wherever you go, how unfortunate. 今天来看,仍然现代,恰好很当代。 |
|
片头就很惊艳,畸变的面孔,五官都变得恐怖。比较简单的重生式的科幻故事,厌弃自己的现实身份,过上梦想中的美好生活,但不过是进入一个全新的虚伪的世界,想要真正的脱胎换骨,哪有那么好的事,下辈子投个好胎吧。 |
|
随波逐流半生的人为什么总觉得只要人间蒸发就一切都会不一样呢。嘲counter culture还挺辣。主要是摄影剪辑飞得一塌糊涂,配合风琴轰鸣的主题配乐,奇爽。Wesley Addy演男管家很合适呢 |
|
构思出色的科幻,寻求认同的重生寓言,黄宗霑的摄影很有看头,扭曲迷幻如同梦境,在大银幕观看特别带感。还看到了很多后来电影的影子,包括达伦的《梦之安魂曲》和芬奇的《心理游戏》。 |
|
Frankenheimer在这里将人生目标这种终极命题用极端的思想实验进行了一遍。现代人经历了空虚的生活,但追求的却是更虚无缥缈的完美满足。只不过现实和幻想有差距,人生也不是能推倒重来的。片中大量极富想象力的镜头设置对于刻画主角亦真亦幻的体验很有帮助。 |
|
8/10。开头摄影机深入五官内部拍摄,仿佛寻找着身体内的灵魂,人脸起伏多变随即又被拼接,正如主角沉溺在金钱和肉体狂欢所提供的梦幻与虚妄之中,只得陷入精神被支配、肉身被奴役的困境,并强迫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改造,成为等待室里拉拢熟人进组织的芸芸众生一份子。[幻体]诸多设定都一模一样源自本片! @2016-05-16 21:59:34 |
|
#新好莱坞# 喜欢去年[逃出绝命镇]的小伙伴,千万不能错过此片。与种族无关,[第二生命] 描述了资本时代之下人类对于永生赤裸裸的渴望,Live TV Show出身的导演约翰·弗兰克海默赋予了影片别样的镜头意义,大胆地主观视角和别出心裁的镜头角度,将片中人类扭曲的欲念和反复的情感展现地淋漓尽致。 |
|
木匠推荐的,so。。人脸的特写与远景的同镜运用突出主人公与环境难以融合的疏离感,仰视镜头深掘出人物内心摇摇欲坠的脆弱感受,冰冷的器械和善变的人脸交相错映,转瞬即逝的狂欢和步步紧逼的运镜形成鲜明对比,用超现实主义的血肉筑起一个现实环境下日益丧失的存在感危机意识躯壳。我也不知道我说什么 |
|
非常强的叙事啊,超级对我胃口!其实故事简洁像写实的梦境,你能看到很多先锋电影的风格杂糅在里头。开篇鱼眼怼脸镜头、贴地仰拍人群移动,压迫感极强的反乌托邦。酒店情杀又是cult(镜头扭曲感太棒了!)其后被锁在酒店,焦虑、无人应答、逃跑和迷失感,被告知生亡非常的荒诞梦境。(这里与结尾对应简直是克莱因壶的概念,但导演却用一种极其简单堪称传销的叙述拍出来了。)中后半段超厉害,经常在欧洲超现实(《甜蜜电影》)看到的原始裸体狂欢桥段,被拽进快乐负担的人群深渊——又被另一个冷酷严峻的群体力量禁锢住。就像沙漏两端被放上磁铁,人浮在中间的气墙上被吹得体无完肤。影片处处是暗示,包括他找的房子拐角走廊我很喜欢。左右是书架和通往海边的落地窗,结构狭隘、紧凑、既有躲避感又通向自由,无比契合男主的心理活动。五星存档。 |
|
扭曲的人脸,自挂式跟随镜头,特殊角度构图,广角变形镜头,拥挤的多人深焦摄影,跃进式特写剪切…印象深刻,突出人物的心理,是符合影片抽离荒诞的主旨的,只是抛弃人物背后的现实图景,只靠堆砌对白和人物状态蒙太奇,终将只是玩概念和形式,缺乏共情…看到了2046… |
|
黄宗沾深焦和长焦摄影真棒这种主观镜头算是gopro的老祖宗了吧。对于六零年代美国人自身身份的符号和去符号化。用一种这样敌托邦的构架反射出来。可以看出很多之后的科幻片都有这里的影子。配乐做得很好。声音好像是dub的 |
|
超现实主义摄影教材。嬉皮精神被讽刺被售卖,这样的电影真不多见……惊悚又cult,不知道是不是曾给过《楚门的世界》灵感。 |
|
超我伴随着自我的消失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梦。美国人相信,或者说表面上相信“The Second Chance”,与此同时1960s的嬉皮士们似乎同样追求着极致的,去秩序化的享乐,而《第二生命》则以一种冷峻的方式,将他们想象中的希腊—马克思式乌托邦展现出来,并暗示着,如果我们真的实现了这些愿望,如果我们真的不再匮乏,事情将变得多么令人恐惧,它可以是一种道德寓言,也可以是一次拉康式的噩梦,我们究竟多么犬儒?又是谁在逼迫着我们享乐?
黄宗霑采用的鱼眼镜头构造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它将Art Deco的线条感扭曲,“理想”生活的狰狞一面,及其幕后的循环工业体制。 |
|
CINEFAN七月黄金时代专题@ HKAC,又一佳片,非常bleak/hopeless,迷失的最终仍迷失。场内照例有人睡到打呼(哈哈)。原谅我看到洛克哈德森的角色被一堆人摁在床上以及最后强制被带走那啥的戏都控制不住联系现实脑了很多肮脏事情(……) |
|
1.资本主义拜物教的信徒,半主动半被动地想拔足于社会化固着,脱身于他者秩序的封锁,为主体施行一次去异化的洗礼。重生机构是唯利是图的商业逻辑以面面俱到的服务精神现身的,以资本家的梦想为借口把失败的梦想尸体化,集整容,伪造,诈骗,传销,演艺,杀人为一体的终极拜物教组织,在此符号化的人也被作为商品贩卖了。2.这一旨在解决问题的隐秘机构是社会制度的内在不可能性的具身化和在实在界回归的幽灵。阶段性的自我认同失败和调停本是不可避免的,而组织代表了一个一劳永逸地消灭社会运转不良和人类心灵痛苦的病态梦想,对其它的梦想采取吸纳并排斥、救助并戕害的策略,一种资本主义妄想症和精神分裂。3.噩梦的布景空间结构仿照模拟鱼眼镜头的扭曲效果,颠倒主客。保持人与摄影机相对距离不变的推轨定焦跟拍特写镜头用以渲染物表象、虚假世界、幽灵感官。 |
|
片头的配乐和画面布控到位,毅然惊悚,把我的鸡皮疙瘩全然绑架出来。看到半途才知cult,半接受,半拒绝的怪诞片。导演说这个影片在被观众接受过程中也经历了从failure到cult classic的过程。也算一种reborn吧。 |
|
奇怪的重生故事,冷峻的摄影。酒神节那一段尺度很大,不过整体太独立太美式文艺,始终没有代入感 |
|
准确来说是拿了一个惊悚片,或者说政治类型的惊悚片的壳子,讲了一个现代寓言,但这个故事本身指向不明确,就算是很创新性的,用很多单场戏再讨论一些现代性的话题,甚至是哲学思辨,可后期的故事走向更感觉像是纯粹的靠“惊吓”及视觉上的冲击感来强迫观众接受这个故事的荒诞,使得整个电影掉价了(类似于黑客帝国2)。摄影当然好,很多超脱现实的视角用的特别棒,专门设计的摄影器材拍出了很多充满先锋实验感的素材。剪辑则更像是为后期的电影人提供了一种分镜思路,快速剪辑上的短帧时间的平均分配。属于有瑕疵的中二科幻“神”作 |
|
【B】从故事到摄影剪辑真是先锋啊,立意好,完成度低。 |
|
震撼。或许我们可以选择重新过另一种生活,但又怎么知道新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呢?也许并没有更好地选择,上帝对每个人命运的安排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人总想体验超越自身的事物,在我们决定重新生活前,先明确内心的渴望吧。这部电影的摄影超赞,气氛越到后面越浓,最后一个画面碉堡了。 |
|
失去选择权的二次生命,哪怕再锦衣玉食要来又有何用?惊悚中带着反思,做脱胎换骨手术那里让我想到“弗兰肯斯坦”。黄宗霑的摄影很妙,把超现实的扭曲感捕捉到了~ |
|
变形的广角镜头看似前卫,其实用的恰到好处,那两段嬉皮式风格的戏份很迷幻,这个故事乍看之下似曾相识,其实非常有启发性了。 |
|
原始葡萄狂欢会、缺席的人 |
|
2024 rewatched Cinefan The Golden Age DCP 4K restored 60$ AC 港譯:脫胎換骨 又名:《美版人間蒸發株式會社》
你有想過自己有一張新的臉孔?去一個沒人認識你的地方擁有新的人生嗎?John Frankenheimer妄想三部曲之末作,大概是夢之安魂曲起源、2046起源,腳踩葡萄釀酒會對Tony之怪異如同亞瑟王第一次拔出石中劍眾人感到之懷疑,從開始的懷疑到後來的俯首稱臣,富人階層逃離人生後又想回到原點最後淪為被使用的屍體 / 2015 BFI |
|
换得了皮囊,换得了身份和习惯,但换不了心性,没有自我认同,何谈重生呢?而重生公司也不过是传销组织,需要不停地吸纳新人并用无法适应的旧人更新换代罢了。黄宗霑利用倾斜角度和大近景来制造不安感,开头鱼眼下扭曲的五官画面更是瘆人,电影本身的恐怖感是在最后二十分钟,伴随着无力和悲哀。这是我目前看过的Rock Hudson最好的表演。 |
|
能看出弗兰克海默的反共情结是很重的,那个森严的“改造医院”就像一个黑暗的反乌托邦政权,将一个人铸造和洗脑成另外一个样子,一旦这个人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或者表现出逆反,私密机构就立刻将其做掉。黄宗霑的摄影确实比单薄的故事更有看点,主观视角中表现噩梦和眩晕的广角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
|
右的思考,充满了对美国新左派运动席卷的焦虑,类比昆汀的《好莱坞往事》,无巧不成书电影又在1966年上映,推陈出新的后果是旧的去了新的没来,教堂坍塌成废墟,圣书焚烧作灰烬,贤人沦落到嬉皮,严肃聆听右的想法于左而言是有益的。黄宗霑的摄影过分优越,裸体葡萄酒会的画面冲击力太强了,《酒精计划》引以为傲的麦叔跳舞都自愧不如 |
|
王家卫2046几个数字,直接就是从这部电影里抠出来的吧~ |
|
An radical allegory that is ahead of its time and whose meaning is still very much relevant today. The dark side of the "American dream" is not the lack of choice but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under the technological rule. |
|
故事超前,前半小时的变形镜头挺前卫。 |
|
四星半。变脸有用的话,还要平行宇宙、天堂花园干啥。 |
|
这个。。。故弄玄虚其实就是个当代版的Faust嘛。。。比较失望的是本来这个片子其实很单薄的了 还在葡萄园那里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60年代新好莱坞还不至于这么没营养吧。。。 |
|
传销害人(不是。人类总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搞砸自己的人生(。 |
|
7.8/10。深陷家庭/婚姻危机的男主经过公司A改造获得“新生”(原来身份的那个他对外界来说已经被宣告死亡,他拥有了新的身份),以及他对新生状况不满意寻求再次进行新生手术却因相逼过紧而被A杀掉作为新客户之新身份的尸体。配乐出色;诡谲悚怖/表意有力的摄影美术(以及镜头运用,包括鱼眼/广角等)是高水平。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叙事较拖+主题表达展开地较不深入,合起来扣1分。 |
|
"There's grace in the line and color...but it doesn't emerge pure." Flashy use of handheld camera (attached to the actors), fish eye lens. |
|
开头扭曲重叠的画面很有冲击力,加上片中广角镜头产生的畸变让我联想到《大都会》,酒神节的猎奇性又联想到《甜蜜的梦魇》,主旨也很有意思,每一方面都有值得称赞的点,但感觉各方面没有很好的相互联系达到良好的完整度,显得还是有些稀碎。不过黄宗霑的摄影倒是从始至终都很厉害,还带有先锋实验的探索精神。 |
|
Saul Bass的两分钟片头已经预演了整个故事,黃宗霑奇异、歪曲的角度和镜头充满焦虑,几乎没有一个瞬间放松和喘息,PKD一样绝望、冷淡、无情。 |
|
新自由主義的最大謊言:你是你自己的主人/債主。相比起物質條件匱乏的自僱家庭和勞工階層,深受自由市場模式下「多勞多得」的資本神話所影響,稍一不慎就墮入「隱藏條款」設下的陷阱,又或者在缺乏清晰法律保障權益的情況下受到資本有形或無形剝削,導致負債累累,走投無路,卻責備自己不夠努力的生存困境。本片從關注美國中產階級的角度,提出了另一個問題:確保生活無憂的「second chance」。資本市場能在無須擔責的情況下剝削勞工,它也能通過建立販賣「二次人生」的傳銷鏈條的方式強迫人們去享樂,陷入虛無的存在主義困境。烏托邦般的理想生活背後,實情是「你冇得揀」。購買服務的顧客,同時又是吸引和開發更多潛在客戶的商品,當最後一點利用價值也被壓榨殆盡,就會淪循環經濟/工業體系裡的無名屍體,充當下一個客戶的「替死鬼」。 |
|
比起Frankenheimer更爱黄宗霑,比起剧本镜头讲述了更多。其实不管是守序的50s还是嬉皮的60s都留不下他,没有梦想却试图去过“梦想的生活”?被贩卖梦想的现代人,人人都是西西弗斯。导演本人极左翼,选了好多麦卡锡时期被禁的演员,编剧组有一位uncredited也是blacklisted,但显然对communism的隐喻直白浅薄好坏参杂,是够paranoia了… RH出乎意料地会演,但细微之处远远不如JR。葡萄桶那段儿真有点替观众间离了。P.S.,JFK亲选本片导演拍竞选视频,还打算在导演家(本片海边房子)看投票,但被竞选团队劝去detour遭暗杀,生活远比电影癫。 |
|
世界史 看完觉得很难受,半天喘不过气来。男主角在虚幻与真实之间游走,探求着真相,最终发现这世界的残酷法则,一个生命的延续是以另一个生命为代价,然后决绝地走向手术台,接受死亡的命运 ,想及郑保瑞的【狗咬狗】。黄宗霑与弗兰克海默用黑白光影编织最可怕的噩梦,镜头表现力极强,鱼眼镜头正如片中角色的内心一样,被金钱扭曲变形,反复出现的海滩,象征着代表战后一代人空虚的心灵。 |
|
很前卫,黄宗霑值得拥有一个那么大字醒目的credit, 难见Roy如此严肃的表演。传销的结局就是死,lol |
|
3.5?片头很喜欢,最后那个结尾真的很有味道,但是你硬要说片子中间我是真的没印象 |
|
66拍攝的電影,無論主題,結構,敘事,剪輯,尤其是攝影在當時已算是非常超前的。以整容換取肉體新生,靈魂上的糾結也永遠是這類題材入手點。就看哪個導演挖掘的深。本片精彩程度被美籍華人黄宗霑精彩攝影佔據,反而在故事機構上和敘事排列上顯現不足。對於老科幻片而言,不能要求過高,差不多就行了。 |
|
绝对是一部被忽略的佳作!黄宗霑在片中的摄影手法如今看来还是惊艳无比!超广镜头的运用和主客观随角色身体一起摆动的跟拍镜头都为影片定下了浓郁的先锋基调!saulbass设计的片头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
|
人生只有一次谁都不会拥有第二次机会,即便是外貌改变了内心还是原来的自己。弗兰克海默是战后涌现的导演中政治味道非常浓重的一个,他本人更是为肯尼迪的总统竞选不遗余力。第二生命这部影片一方面探讨了中年危机另一方面也影射了美国梦的破灭。PS手提拍摄的几个桥段先锋味十足黄宗霑的又一部杰作。 |
|
个人弗兰肯海默最佳,极富神秘妄诞之趣。1.浮士德寓言变奏,对生命体验的无餍渴求;二次生命为人性欲望提供了延续途径,但没有自由的二次生命也势必伴随不可名状的隐虑和恐惧。2.主角因“新生”而兼具“中产阶级”(中年男性)与“嬉皮画家”(青年男性)的双重身份,论及自我认知&中年危机。3.黄宗霑梦幻般的镜头组合(宽广角深焦&鱼眼/长镜跟拍/主观视角运用)、戈登史密斯奇谲的管风琴配乐和两位主演的精湛演绎并为影片三大看点。4.酒神节暗喻激进的自由追求,与医改机构的强制管理/践踏生命为互照。5.片头特写五官变形&扭曲的走廊空间呈现瑰异的视觉奇观。6.存在主义同质《他人之颜》。7.“我觉得人生再来一次,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