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Volg式的纪录片,不是电影,谢谢。只有白痴才会把日记本上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用摄像机再写一遍。想写日记就好好用笔,想拍电影就别拿笔拍东西。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典型文青,嘴上头头是道,热衷于用电影给人上课,整段影像都是作者,作者,作者,何不直接把自己塞进摄像机里呢? |
|
不耐到同情。前一个小时,心想又是年轻电影人面对“艺术vs商业”的陈词滥调,充斥着小资文青的清高和感叹,对互联网和网红的不屑,仿佛看到伊能静在夜总会读张爱玲,看见谁都觉得是俗人。看到后半,转念很同情。很多人的怀才不遇,可能是无才可遇。这片子是绝大多数挣扎却平庸的电影青年发泄出口,他们从学院毕业,受到各国新浪潮的感动,将戈达尔和塔可夫斯基视为明灯,满脑子“电影是24格真理”,意图成为中国的xxx,化身中国电影美学的一阵新风。自诩蒙尘明珠,却不自觉被电影节逻辑所裹挟。哀叹生不逢时,渴望完全自由表达,又对所处创作环境感到压抑。整部片满满抑郁不得志,到处都是“明明我比这些人更明白电影是什么”。那自己对电影表达的思考呢。对了,阿巴斯也是拍了100多部广告片后受到赏识的,才真正踏入伊朗电影界的。 |
|
没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这片,看到最后还真踏马有点感动,甚至做出了点卞之琳《断章》的诗意。不觉得是行为艺术,也不觉得粗制滥造,肯定有一部分猎奇元素,但也没有在讽刺或抨击电影节体系。是绝对经不起拉片的电影,毛边海了去了,但是听导演在片中讲话,还是有好多瞬间被情感充盈。那种感动是对电影的狂热,是《艾德伍德》或者《灾难艺术家》。但身在其中的蝉鸣知了,拍出的显然是《忽男忽女》或者《房间》。影迷之上,工业之下,一个普通导演,一个自以为是但可能没有才华的导演,是如何坚持完成这件事的——不管成没成,这事儿听起来就挺牛逼的。那些尴尬的自吹自擂和自鸣得意,最后慢慢在电影之子到电影外围的自嘲中被消解。一部献给影迷更献给自己的处女作,谁又不是这样傻逼呵呵地爱着电影呢? |
|
《上戏毕业的人在干什么》?其实还是蛮可爱的,唾弃商业片的豆瓣迷影愤青,满嘴老塔达内,连做梦都是《乡愁》的电影「之子」。坚决划分界限的清高,也自嘲度日的窘迫。寒冬的上海,飞雪扑在戛纳金棕榈的美梦之中。我们的电影行业,有这般心气的影人是不是还需要多一些呢? |
|
整体看了以后感觉还是比较差,毫无电影感,也说不上是电影,恶搞也不专业,就是一堆矫情事和矫情话,我觉得这种片子拍最多5万,其他钱到底花在哪了,很让人迷惑。主人公也是这个畸形行业浪潮的畸形产物,出口就开始装逼,有点不尊重女性,各种看就异性就春心荡漾,还当创作灵感,还把女性用做交易资源,实在是恶臭。电影是奢侈的艺术,别人不会为你的伪艺术买单,你知道大师不代表你就是大师,你只是附庸风雅的跟风狗🐶。空洞,讽刺流于表面,流水账,但还是体谅导演的不容易。 |
|
“我?我不是电影工作者,也不是电影从业者,我是电影之子。”
“傻逼。” |
|
总觉得、现世欠电影一个公道,希望能、把电影还给电影。 |
|
不知道有什么勇气称自己为“电影之子”?
谁不喜欢电影?这跟那些在导演艺考说自己很喜欢“电影”渴求被录取的考生有什么区别?
表达欲望太强的东西只适合给自己和身边的朋友看,为什么又要表达出来?
不知道什么时候梦想一定要是达成某种目标的,仿佛不是“电影之子”就不能拍电影,就天生要被鄙视?
别人不看老塔,看霸王别姬就活该被鄙视?
就"电影之子"懂艺术?别人所认为的都是错的?都是活该被鄙视的?就“电影之子”懂真正的电影?
是爱“艺术”吗?是爱“电影”吗?
不过是爱渴求别人给自己的认同罢了。
不过是渴求自己看起来比别人逼格高一些,显得自己很牛。 |
|
大一学生作业的视听语言能力和剧作能力,频频出错的迷影梗,这些都像极了当年的自己。 |
|
这么有趣的电影还得口舌之战4小时也没选入主竞赛,某节那些难看的电影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
|
导演是在讽刺自己吗?“满腹经纶”(嘴里、桌子上、墙上各种大师)?“道貌岸然”(说着想拍一部自己的电影,却拍出来这么个鬼,急切地放出影片想当网红,引来关注)?我觉得在没有天才的情况下,与其这样,不如行动起来,学点东西。比如tvb编剧贾伟南,看他的微博,他出门就辗转各地看歌舞伎、音乐剧、戏曲、电影、展览,在家就古今中外各种读书。反观这部电影,与其说“革命尚未成功”,不如说“同志尚未努力”。 |
|
很欣赏这种对当下现状“伤敌趋于0,自损接近无穷”的反套路式反讽自嘲语调,直接就把我给“带进去”了。整个片子基本是靠旁白引领、“伪纪录短视频”架构,所有东西也都袒露在面前。有趣、流畅、实诚,当下国内独立小片可称作“美德”的特质还真是整了个一应俱全。但如果更严格点,只是有趣、堆砌情怀,还是不大够,不过相信导演自己早已罗列出本片的上百缺点了,我就不来添砖加瓦了。 |
|
实际给个五星,心中给了两星。片中有大量引文,我也引一个:“你误以为阻碍你的唯一因素就是钱,如果有人给你一笔钱你就能拍出好电影,就算有人真的给了你,拿去拍吧,最后这笔钱仅仅会证明你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而给你钱的那个人会因此诅咒你一辈子”。——理查德·林克莱特 |
|
昨才看完上海蝉鸣知了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查看了豆瓣评分才5.9分,很意外,不至于这么低,我打 7.5分。片子很多方面比我厉害,比如台词功底,节奏把控,声音和摄影不用说,我片子太粗糙。观众看一个片子的评论和反馈常根据自己口味,成长背景,从事行业等相关,题材可能不如我片子讨巧。我个人觉得观赏性很强,可能本片道出近几年电影行业现状和生态,这也有可能跟我曾拍过一部剧情片《矮婆》,遭遇了部分跟本片主人公一样的遭遇,所以很有共鸣。 |
|
上海真的是文化沙漠,看了40分钟实在是蛋疼看不下去了,明明很肤浅却故作深沉偏要去批判...又有点顾影自怜,不知所云,特别是那个旁白自述,整体感觉也就大学生课堂作业的水准... |
|
4.5/10。适合短片,看一小时就消耗了所有注意力。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电影受困于现实也受困于才华,像把一篇影评具象化,大段大段的名人名言感觉在写高中议论文。“电影之子”的戏谑和直接展示影评人评论我很喜欢,其实全片可以更中二点。伪纪录片的形式至少演员演技要在线吧,难道这也是电影讽刺的现实中的一部分吗?(会期待下一部作品) |
|
不是这样的,不应该是这样的。
你把所谓的单纯和热爱当作炫耀的资本,无视电影的诞生本就是需要「资金」和「受众」的,只看到作者自己,就还挺自私的。
你可以自负盈亏,以「电影之子」的身份表达自我,但一旦被你之外的另一个人看到了,它就必须面对作品本身可能的宿命。
我也是因为看到,才意识到所谓畸形,也许就是荒唐接憧而至。 |
|
祝电影之子早日手捧金棕榈 |
|
资本操纵市场的环境下,电影创作者寸步难行,这种怪圈真的太感动身受了。不过环境是死的,人是活的,执拗自己是“电影之子”,嘴上说着为电影奉献一切却连一点变通都不肯,这也是片子拖了五年的原因。当然这里存在纯粹性的问题,晨导觉得如果我变通我拍得就不是电影,我无话可说,作为家境普普通通的人来说,你想做电影,在中国,通常要懂得委屈,懂得隐忍,懂得世故,懂得展露,然后媳妇儿熬成婆才能有机会,注:也只是有机会而已,毕竟普通人也不是家里在上海有房子的条件。晨导是真能死磕,也不敬佩也不鄙夷,人生只有这么数十载的光景,如何实现梦想很重要,磕能磕出来就去磕,磕不出来只能绕一下。但喜欢电影的人会永远喜欢电影,哪怕他放弃了。四星支持一下作者的不吐不快,这种声音十分可贵了。 |
|
能猜到是怎么一种烂,点开果然看不进去。见过很多这样的文艺青年,脾气永远大于才气,除了嘴炮没啥本事,嘴炮还说不到点上。在豆瓣这种文青聚集的地方都拿不到高分,还能指望有谁认可这一套。同样是青年新人导演,看看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或者徐磊的《平原上的夏洛克》,至少要言之有物,要接地气,要有清晰的起承转合和剧情冲突,而不是用业余的旁白和演讲给观众催眠,也不是在导演自己臆想的世界观里愤世嫉俗。五年了都没打磨出一个好剧本,这五年时间是喂狗了吧。观众也许喜欢看一些反世俗的发泄爽片,但是这种矫情的无病呻吟就像祥林嫂一样,早就听腻了。我劝这些文艺青年先去挣钱,哪怕拍你们觉得垃圾的商业广告也好,先挣钱,先成家立业,适应一下现实世界的运转规则,重塑一下自己的世界观,先把自己活明白了,再来阐述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
|
当中国年轻电影人放弃无意义的哭丧,认真面对自己或许确实没有天赋的现实,让出资源给更多的天才时,才是中国独立电影的春天的来临。 |
|
不是狂甩经典电影的名字就能拍出好电影的。 |
|
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这部电影够现实。数字影像的质感观感上更像索德伯格的《高飞鸟》《失心病狂》,看着人们的脸,吃饭的脸,讲话的脸,满是僵硬的表情。当然离塔可夫斯基够远的,但老塔一开始不也只是苏联体制内的导演,翻拍一些作家的科幻小说和现实小说,但其诗意的风格让他文学改编的电影在全世界获得了关注,一个国际知名更放飞自我的作者诞生了。“物质和精神”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矛盾,但电影生产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表现,也跳不出将精神生产为一种产品的循环,即使是戛纳,它培养了一群导演和一群有独立精神的创作,最后只是把戛纳的品牌继续做强做好,吸引赞助商的眼球。它也不是一个“唯情怀”的圣地。一个有情怀的创作者最终无法忍受如此物质的时代,用电影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是一种可贵的立场。电影是表达立场的媒介,蝉鸣知了加油! |
|
纠正导演几个错误读音:沧海一粟(音素),不是粒。句读(音逗),不是毒。嘈嘈(音曹)切切,不是造。有点黑色幽默,有点荒诞,这是既是盛世,又是“盛世”。一个人不应该想太多,拍电影就拍电影。道不同本来就不相为谋,做了妓女就不要想着立贞节牌坊。破釜沉舟,置于死地而后生。 |
|
《收一收你自以为是的的矫揉造作》,独立电影不等于佳片,有创作激情不等于言之有物,喜欢电影不等于会拍电影,会写字不等于会写故事。 |
|
认真就输了。整部电影如果采用反讽的姿态,可以加五颗星。 |
|
还以为是反讽,看了导演的评论,原来不是啊!
这就是你从3000部电影里学到的吗,电影之子? |
|
分了三次才看完。矫情有度,自恋难道就可以无度么……导演出来解释影片结构和视听构思那段的自指性还是有些意思的,从那一刻起片子才算变得可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前两次实在是看到忍不住要关(顺便说[乡愁]里送蜡烛的是诗人……我真的不知道是导演故意的还是没看明白还是在自嘲)。所以影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一个完全是喜剧的题材搞得这么无趣,当然可以不是喜剧,但问题就是调性一直在大范围地摇摆。就不说[灾难艺术家]了,关于偏执和坚持,导演看过[昨天]吗? |
|
对我个人而言最感动的瞬间是影片中短暂出现了两次的空镜头 那个被挂在晾衣绳上的戛纳帆布包 想起每年戛纳过去之后 同学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背着最新的戛纳包去学校 或者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背着 就知道这个人是做电影的 这是每一个做电影 想做电影的人的那一点小小的傲娇 |
|
滚吧 |
|
我笑伤了 类型上不加喜剧吗 有理解但惊讶导演怎么会把内心想法这样和盘托出 完全是“擦一擦我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还有什么影评能抵上这样躺平任嘲的自我解剖//赤诚 愚蠢 一根筋 不专业 自视甚高 顾影自怜 蔑视他人 嘲笑艺术电影之外的一切 沉重的金棕榈包袱 和永远筹不到的资金 这些都眼熟得不行//拍电影太难了且满腹光影视听经论百无一用 确实好气又好笑可怜又可悲 太难过了导演//观影太多看书太少//其实是我能活下去我的电影才能活下去 也总觉得我会陷落到这样没有出路的终极迷宫里 并且对此刻的自己毫无信心//只是迷影也挺好的//说是作者属性的《逐梦演艺圈》挺对的 |
|
是很多装逼文艺青年都有过的阶段,满腹经纶不乏卖弄,道貌岸然却也惘然。青年导演最缺的不是才华,是自知。被市场和豆瓣挫挫锐气,兴许不是坏事,我是认真的。 |
|
大部分自视清高的文青什么时候才能明白,你一直郁郁不得志不是因为怀才不遇,而是根本没有才,你的“才华”很可能只是巨大的自恋。这根本不是电影,只是作者全方位展示自己自怜自艾的碎碎念。清醒一点,有时候你看不起的商业作品比纯粹的作者电影要难拍多了。 |
|
虽是剧情但我们都接受这先在的导演自我指涉,不得不说本人真的极不讨喜,摆着一副自我感觉的知识分子精英般自视清高的架子,一个简单的问题非要用一些复杂的概念去叨絮,把各种艺术电影挂在嘴边,仿佛这样就拉进了自己和艺术的联系,但实际拍摄连个镜头机位和视线匹配都做不好,还满口叫嚣着老塔和《乡愁》,理想和实际根本脱离相悖,姑且看做是拙劣的有意设计吧,那么《小城》之所以好于《霸王》导演是站在一个什么角度去拉扯出它们的可比性?恐怕这只是又一次在摆弄自己稍多于常人的电影认知。他根本不懂观众,还极度缺乏自我认知,虽然这个主题不错也容易共情,但我根本上没法认同从这样一个人口中传达出来的所有内容,至于他对于自己拍的所谓的“真正的电影”这里有太大的误解。不过后来想想也挺可悲和无解,谁又能克服人自身携带的固有局限性呢 |
|
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居、然、不、是、反、讽。 |
|
故事真挺有意思的。透着一股桀骜不驯的幽默。把很多有理想的同行们想说的话都说了。谢谢导演。 |
|
自嘲自黑,其實蠻悲涼的。但若稱之為「電影」,我看不下去。 |
|
曾经的电影之都上海为什么民国之后不出本土导演,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
|
一头拍电影的大象最终(不肯)席地而坐。 |
|
先不管导演本人对电影,对视听语言的了解是什么,只是看片中的这位导演,看到最后他有在自圆其说,碍于成本他为什么在视听上要这么拍这部电影,你会发现片子这么拍是可以自圆其说的,片中导演拍的那部电影和这部电影本身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关系。片中的导演,故事的情境,各种的见闻,包括片中导演的这种性格,我们可以当它是电影故事,段子有几分真实暂且不论,这部电影塑造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针对当下的电影圈乱象,他在不停的吐槽,就像更放肆版的《海面上漂过的奖杯》,看片过程就像是听了一期火力全的开业内八卦吐槽播客。一边吐槽,还一边自黑,还挺欢乐的。 |
|
这种垃圾拍出来只是浪费金钱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然后那个SB导演还自命不凡自以为是自己觉得怀才不遇满屏幕溢出来的我很有才我很NB其实啥也不是 |
|
独立电影圈拍稀奇古怪电影的人很多,但出圈的不多,可能大家都有一个热乎乎的能感动自己的好IDEA,各种原因局限,不能有效执行,让创意仅仅在大脑里激荡。蝉鸣这个片子,从几年前的短片到现在长片,都看了,蛮有趣的,其实短片更好玩,长片长得有些冗长了,不太必要,这可能和作者功力有关,如何在玩感觉、玩拼贴的时候沉静下来,让人看到不像是鼓捣小聪明、捞偏门杂耍,而是显出身后的内功、学养,这就是一种修为和修行了,需要时间去证明,成则大成,毁则大毁,再接再厉吧! |
|
FIRST的传销学真的贯彻的非常好,中国电影FIRST传销学院 |
|
挺不错的Mocumentary。空镜头构图都很美,不断强调的漩涡感与深陷电影工业的感觉呼应。如果独白念得快一些、重复的部分少一些、更增加一些戏谑感/幽默感,或者干脆就拍淮海路说不定会更精彩。期待导演的下一部。 |
|
一个高高在下的导演要拍一部高高在上的电影,被周遭一切不停的摩擦,却仍旧执着,直到他被擦的锃光瓦亮、乌漆墨黑……主创自发片源的行为,原本以为又是一个以“杀死自己”来期盼重生的案例,但最终却是一部精心预谋的怨天尤人。想了下片中林林总总的广告植入(不知有没有费用)就已经消解了多半导演想要电影达到的高高在上的气质。电影从来不会跟电影人一伙,它是他们的敌人,吸干他们的金钱、才华、生命,不知不觉打你闷棍是下众(资本)之爱,而你作为上众之爱所说的电影落地(把电影还给电影)像极了买车,气一下就泄了。 |
|
很难评定好坏……说烂,影片呈现的只是一个粗糙、简陋以及冗长到需要进行删减的好像不懂视听镜头的文青吐槽;说好,影片呈现出的却又是有想法、有追求、有野心的单纯的作者影像风貌。
从一开始的不明所以到最后的自圆其说,拙劣的真实影像和矫情拧巴的呓语旁白,诠释了一个文艺电影独立导演对当下电影行业的抨击与反抗,很放肆,也着实有被这看似幼稚的傻里傻气感动到。 |
|
a说b说c说d说e说f说g说,我想听你说,但别念着说。独立电影需要的是像《大象席地而坐》那种朴素,不追求形式,但能够感受到创作者的表达欲被克制后仍旧溢出。对不起导演,我还不知道您的真名,这部时长两小时的影像称不上电影,但这并不重要。如果您要表达的仅仅如此,我想贷款拍电影并不值得,人可以不看电影,但电影里一定有“人”。 |
|
看評論下面的豆瓣文青一個個急的,你們不是也構成了電影的一部分。 |
|
0分。如果里面哪怕有1分钟十二里霞飞路的镜头,我也给5星。但无奈的是,全篇的愤世嫉俗和双标,没看到任何对所谓剧本的呈现。可别说没投资,可别说想讲的就是艺术和投资的拉锯,你就拿着贷款那点钱干点真正电影的事不好吗?导演可能得承认自己真的不是电影之子。 |
|
要按照小津说电影以余味定输赢,那这部电影一定是赢了。耐心看完导演一轮一轮与自己的思辨之后,在结尾摘得的柯勒律治之花让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