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然觉得不要结婚比较好 |
|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电影就不必细看..... |
|
事件在两人内部无法解决,女人便会试图向外界寻求助力。已发生过的无法当做幻觉,男人抵赖,女人势必要咄咄逼问。他的一再否认,激发了她的一再确认。结尾处女人抛夫弃子逃下大巴,使本已岌岌可危面临崩坍的婚姻重又回归了荒谬的平衡。男人抽了颗小烟,知道这件事总算彼此扯平,可以过去了。年度佳作! |
|
婚姻题材真是越掘越有深度,很难想象鲁本·奥斯特伦德将这种婚姻问题推向普遍化,甚至超越婚姻关系讲述普遍问题的能力。可以与《消失的爱人》《爱的就是你》合称“2014婚姻暗黑三部曲”!固定式镜头的安稳肃穆感,冰雪世界的冷清美丽,都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
|
中产阶级寓言故事。无产阶级乐呵呵的旁观 |
|
中产阶级的玻璃心啊,如果我是女主,就两人独处时直接问他:“你刚才为毛要跑”,让他解释不就完了。非要两次都当着朋友,突然把男人逼的下不了台,朋友也搞的无比尴尬。这两人的情商都低的惊人,居然还能维持十几年的婚姻,也是醉了。 |
|
北欧式冷冰冰的小片,探讨了一个杀人不见血的话题,让所有人都跟着它一起反省,男女对于亲情关系之别,最后却让人哭笑不得。剧作非常的工整,优点是主题的绝妙,导演还一直用维瓦尔第的G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夏”来制造故事的仪式感,对于中产阶级的故事,古典音乐总是万能的灵药。★★★★ |
|
“我也是我本能的受害者”。 |
|
剧作致胜之作:布局精巧、细节精准、对白精妙。影片中的家庭关系或夫妻关系,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极具参考价值——同样的遭遇或处境,早已经存在于你我之间,只是还没有被“一件小事”引发而已。当托马斯崩溃的时候,我有一种梦魇附身之感,而男性的自私和女性的隐忍,同样带给我切身的体会。 |
|
去年的FFF团大作实在太多了,这部更是黑得不动声色,什么家庭体系,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总会被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舍弃或破坏掉,几处危机时不同反应带来的aftermath以及不同观影者占据道德制高点时所获得的快感都暴露着我们的本质缺陷。片尾太带劲了。 |
|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婚姻最需要安全感,可也最容易缺乏安全感;闹剧过后,裂痕已生,可婚姻的妙处就在于彼此都能真诚由衷地演下去;测试对方是否真心无需再问“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了。。。 |
|
我任然相信爱情!我任然憧憬爱情 |
|
一直觉得那些秀恩爱的好像温室里的煞笔啊,等什么时候一起经历过一场海啸一次雪崩后再来谈做CP好吗?电影不够犀利,跟波兰斯基同样解构中产家庭的《杀戮》相比还是差了一口气~ |
|
惊艳!牛逼!心理战!平静剧情却扣人心弦!人物内心描写爆赞!!!如履薄冰的信任危机,吵架和冷战的根源永远来自百口莫辩的沟通,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2014年的《狩猎》+《革命之路》。喜欢所有滑雪场景,喜欢几场刷牙戏,喜欢像传递危险信号般忽起忽落的“发条橙”式古典配乐。 |
|
真的是非常厌恶这些欧洲导演们所热衷的不加节制的留白了… |
|
影片两位主演的近乎失常的发挥也是影片的一大败笔。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安吉丽娜·朱莉几乎都是面无表情的特写,让观众失望。不过剧情还是充满悬疑的 |
|
消失的爱人。 |
|
尽管最终躲过了雪崩,但这一家人的关系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托马斯究竟怎么样才能挽回妻子的心,并且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重塑他的威信 |
|
惊艳!阿尔卑斯的雪,与维瓦尔第的《夏》之急板,相互钩织,营造出焕然一新的形式感。虽是中产阶级的复调重弹,谈愁语恨却是易工,焦虑情绪铺满画框。调度极富古典意蕴,尤其是第三人视角的持续介入方式,更是由点及面,从初始小心翼翼的窥视,到最终的集体性爆发,宛如群魔降临。 |
|
中产阶级的婚姻危机 |
|
很有深度的一部片 |
|
影片不错,加一星给剧情的深度 |
|
想到奇葩说的一期辩题 |
|
5/10。屁大点事折腾了两小时,节奏慢的接受不了。婚姻没有那么浅。可以赞美为“以小见大”,也可以批评为“匠气”。 |
|
《游客》好棒,五星,简单但表现力十足,关于男女关系、婚姻关系的“恐怖片”,比老婆和老妈掉水里救谁的问题还难,比《消失的爱人》让人反思,导演很克制,大量中景和远景视域,固定镜位,冷静清晰地讲一对夫妻的心理变化,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结尾巧妙,不喜一惊一乍的古典配乐,不用配乐,也许最好。 |
|
爸跑跑 |
|
有深度啊,好片子 |
|
#4900.奥斯特伦德抛弃了他的长镜头体系(但是留了画外空间),剪辑也变得常规了,所以顺理成章地大受好评。这部片子算他创作中的异类(估计是因为[游戏]被喷了才改道的吧),虽然是道德问题但是除了结尾大巴那段基本无关社会;特别舞台剧化,不过剧作非常扎实。维瓦尔第还能用出惊悚片效果真是牛。 |
|
不错的 |
|
男女爭執的原因總是因為不甘示弱,最後的反高潮兩個男人抱著孩子,臉上露出近乎勝利的笑容,女人們卻倉皇而行,嘲弄之餘似乎扯平了之前的種種不平衡。但人性需要的是出口而不是計算輸贏,如果沒有自省和尊重,而只是倚靠計算,那婚姻和感情恐怕永遠也沒有答案 |
|
最后的“英雄救美”应当是一场表演,演给孩子看,也演给自己。风雪掩蔽了两人荒谬的决议。有几处blackout有点张狂不太舒服。 |
|
本片并非探讨婚姻,而是人生信念的迷信。恰如叔本华所言:"在这世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我相信运气至为重要。”恰如雪崩,被认为是可控的,但在另一个层面它完全是不可控的。宣讲理性与坚定情感的骄傲者,只不过运气暂时比较好。唯一的“挑战者”是留在车上的女人,她相信“不可控” |
|
男人错在跑掉了,没有担当,没有给女人、家庭足够的安全感。女人错在一直死死揪住这件事不放,没有重新建立信任,没有给男人悔改的余地。整个节奏缓慢,慢慢品味其中的情绪吧。 |
|
人性总是很奇妙,难以琢磨 |
|
人性的自私,只顾自身安危 |
|
充满深度 |
|
我们穿着亲子装,心里想的不一样。 |
|
原来家庭片也能探讨人性,主题深度尚可,镜头语言很巧妙。 |
|
这种家庭灾难片的剧情和情绪让人烦死,电影质量却又让人喜欢死!用维瓦尔第《四季之夏》的疾风暴雨烘托人际关系僵持之严冬。电影是在罗阿阿尔卑斯大区的Les Arcs取景,非常向往,却只去了Charmonix,看完此片,必须重新滑雪了! |
|
还行吧 |
|
下一部该进主竞赛了吧 4.5 |
|
软件发布前会做性能测试来预测多大访问量会引起问题导致error,来测出产品的边界值。电影里的雪崩相当于对男主角的家庭责任感做了一次性能测试,整片围绕着“这是bug还是人类正常反应?”“你有没有这种bug?”“是不是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bug?”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
|
略闷,但处处有暗涌。可与《消失的爱人》放在一起看。 |
|
弱者,你的名字叫男人。 |
|
本片最重要的角色是那个 会生活的两个女儿的母亲1.出来一个人度假 (对比) 2.对雪崩之事的纠结理解不能(虔诚的男人) 3.我不能把整个人的自尊建立在成为一个恋爱的中的女人或者成为一个母亲之上(遛狗的男人)4.唯一在车上没下来的人 |
|
构图讲究。设定很有趣,不过有点极端,人的下意识是自我保护更多还是保护至爱的人更多呢?男主一哭着耍赖皮我就要笑喷,“我也是我本能的受害者”。 |
|
在突发灾难下求生本能和道德责任孰轻孰重?影片描述了一场雪崩引发的婚姻家庭危机。构图和摄影工整唯美,大量固定机位长镜头,风雪外景配上维瓦尔第《夏》之急板,焦躁和压抑气息尽显;剧情张力十足,高潮和结尾荒诞而不违情理,极具讽刺意味;几场刷牙戏和巧用镜子作隐喻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8.5/10) |
|
直接就看不下去了。贫瘠的小国学人家什么好莱坞拍什么电影嘛,芝麻绿豆点事还磨叽了2个小时。人生的荒凉超过了国度的荒凉,还是老老实实的卖卖你的家具算了。 |
|
非常贴近生活,你可以真切的感觉到导演在痛诉家史。音乐运用巧妙 |
|
以为危机会让人变得更近,却犹如平静生活的一颗定时炸弹,拷问了忠诚、价值观和家庭中的性别角色。Tomas第二次抱起Ebba的时候,会变得非常矛盾:它是一种心虚的救赎还是冷静下的正常反应?不敢相信它如此简单却又深刻,简单是指全片都围绕着假期展开,孩子和朋友几乎组成了全部的角色;深刻在于它留下的问题,在画面结束后,依然拷问着大家内心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