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风情有趣味,但主要还是听了教母自己讲述,才明白她拍片子的视角和经过。原来这个风景优美的海岸在她看来是假的天堂,人造痕迹太重,相反那个人迹罕至的小荒岛才有真正的自然美。觉得如果只是自己看的话会把这种态度忽略了吧,所以说有收获呢。@尤伦斯 阿涅斯瓦尔达影展 |
|
生者和死者都趋之若鹜的蔚蓝海岸、迷失了教堂入口的圣母像、虚假紧闭的伊甸园。天堂原是一片海滩和一颗松果,但忘却了大海的伊甸园是一曲悲歌,太诗意了。戈达尔在窗上写的“在杜阿尔纳镇,走近蓝色海岸”,到底在说什么?我不确定。但瓦尔达现在回到那片天堂海滩了。 |
|
本来是命题作文,结果做成了诗! |
|
散文诗。虚假的伊甸园不属于我们,真实的也一样。戛纳仍在继续它的游戏,向财富较少的人致敬时,带着恼人的怀旧感,怀念那些更大的权贵。游客不想记住植物的名字,只想让植物记住自己的名字。 |
|
天堂曾是一片海滩和一颗松果,但伊甸园,我们怀念的是一座花园。忘记附近的大海,池塘是一曲悲歌,睡莲是一声久久的叹息。虚假的伊甸园不是为了我们,是为了更深的剥削。结尾这点到为止的批判稍显突兀。我还很难从前20分钟那么美好的风景、音乐和语言里缓过神来。 |
|
刻在仙人掌上的碧姬芭铎,不知能否偶遇成功的索菲亚罗兰,毕加索的画,马蒂斯的墓碑,还有迷人的蔚蓝海岸,暴晒的肌肤,盛夏的狂欢,太美了,死后如果能埋在这里该有多幸福。 |
|
这部电影赞到…都有些怀疑是不是瓦尔达自己的创作?为什么会和之后纪录片太多私人情绪化的浅白相差甚远?开场有注意到剪辑是Henri Colpi,在想或许好看的文本特性便是来源此 |
|
虛假的伊甸園不是我們的,真的也不是。最大的缺失是,我們錯失了美好的季節。像欲哭無淚的心。還有那棵樸樹。 |
|
瓦尔达50年代末期作品。想起08年和爸爸度过的尼斯海滩夏日,真是惬意得宛如梦中天堂。可瓦尔达与让·维果不同,在她眼中“天堂”一词充满了讽刺意味,她所向往的是那些孤僻的荒岛。 |
|
人造的天堂对应自然的圣地,瓦尔达在色彩上总能找得很准 |
|
虚假的伊甸园不属于我们,真实的也一样。面对近在咫尺的大海,池塘是一种遗憾,睡莲伸展的是哀怨。 |
|
天堂曾是一片海棠和一颗松果,但伊甸园怀念的是一座花园。
这不再是蔚蓝海岸,而是一座移植的花园,这是一个关于花园的理想,有鲜花、青草、栅栏。
忘记附近的大海,池塘是一首悲歌,睡莲是一声久久的叹息。
他们是冒牌的夏娃,冒牌的亚当,冒牌的丘比特,骗人的维纳斯,假的岩洞和少女。他们是幻想的集中,但花园并不属于公众。
这座虚假的伊甸园不是为了我们,更不是为了伊甸园本身,是为了更深层的剥削,给美丽的季节画上句号。 |
|
很好的经济地理和社会空间讨论素材/ 色彩太美好了 |
|
只是一部旅游宣传短片,阿涅斯·瓦尔达却能做到既有宣传效果,也不失个人创意,特别是她的幽默感——绝对比你看过的绝大多数旅游宣传片有意思。 |
|
这里的天堂是上着锁的。虚假的伊甸园不是我们的,真正的也不是,最大的丧失是我们回避了这美好的季节。 |
|
哦,太美了 |
|
[法语中字][瓦尔达纪录短片]走近蓝色海岸 Du côté de la côte (1958):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69915399/ —— 通过观影看剧,我的思想去到世界各地旅游;由于财力限制,我的身体至今没离开过我的祖国。 |
|
瓦尔达拍个风光片都觉得比别人有趣,感觉已经有粉丝滤镜。 |
|
蓝海岸边看日落,海涛生处辨云齐。 |
|
#AIFF2🌾-1# 美得令人心醉,一首关于海滨的愉悦和惬意、人文发展史和时尚演变史的诗歌。也藏着阶级问题的愤懑,寻找伊甸园的诉说,被禁锢的哀怨以及夏天消逝的寂寥。穿过草木,无人马车途经枯树消逝于时间,残留铁锈;马儿嬉戏于浅水,男女裸体在海滩静卧;遗忘大海,池塘睡莲诉说哀愁;亚当和夏娃都是雕塑,被展示的只是景物,不是伊甸园。 |
|
戛纳太美了。20171224@广州奇遇书店通宵放映瓦尔达合辑光碟之16短片合集 |
|
瓦尔达的纪录短片。探讨法国几个著名海滨度假城市。有些戈达尔的电影论文风格。摄影很美,聚时热闹散时冷清,仅存的伊甸园。 |
|
Varda's classic look at the Cote d'Azur circa 1958. |
|
戛纳尼斯摩纳哥etc |
|
Tongue-in-cheek look at the French Riviera, especially in summer when it overflows with tourists. Reviews its history and famous visitors; displays its faux-exotic buildings, crowded beaches, trees and monuments; pokes fun at the colors women wear and the vagaries of fashion. |
|
城市旅游手册;当忘记近在咫尺的海洋,池塘也是一种遗憾;马拉车,马的嬉戏与裸男女的海滩如同又入伊甸园; |
|
作为旅游宣传片看得话,美呆了 |
|
戈达尔在门前给她留下本片的片名也是因为如此吗,伊甸园究竟在何方? |
|
看到现在如此总结不知道对不对,阿涅斯是不会认为人类是地球、土地、城堡、海滩、花园的主宰。本片中这片被人类认为接近于伊甸园的蓝色海滩是属于海边打开、收起
在风中摇曳的太阳伞,肆意蔓延生长的树根、日渐斑驳的铁门、赤裸的或是被绿草、鲜花覆盖的土地的,人不过是来去匆匆的过客。 |
|
4.5 日夜 动静 花火 地理 声色 |
|
拍得太美了。但瓦尔达的态度是:尼斯的「伊甸园」之美是打造出来的盆景,真正的天堂属于什么,属于荒芜,属于不被打扰的宁静。 |
|
海的华美衣裳,羡慕西人的夏天,将地平线缠在腰上。 |
|
我好像终于体会到了一丝瓦尔达片子的魅力。 |
|
十分美,瓦尔达是一个富有童心、诗性以及温柔的导演,本是一个类似旅游宣传片的小短片却拍成了娟秀的小诗。从海滩出发跟着历史和人群一直到狂欢节,在夏日的中心里我们跟着瓦尔达的趣味观察着海滩上的一切,而最后在镜头扫过的建筑和海岸上隐藏着真正无人探索的伊甸园,结尾关上的花园铁门门和闭合的海滩伞,沙滩上空无一人,热闹的、寂寥的,真希望夏天可以一直驻留。色调、构图,瓦尔达的趣味都忍不住让人再看一遍。 |
|
味儿不够,关于尼斯 |
|
旖旎迷人的蔚蓝海岸,这就是令人憧憬的伊甸园吧!沙滩古铜色肌肤一览无余,斑斓扎眼的阳伞衣着映入眼帘,异域植物园种植着来自南美热带的仙人掌和龙舌兰。拨弦乐器曼陀林和巴拉莱卡琴奏出轻娱的欧洲气息,碧姬·芭铎、索菲亚·罗兰、毕加索、马蒂斯均在此天堂留下痕迹。 |
|
這麼可愛的旅遊宣傳片。好希望夏天永不結束。TT0809집 |
|
啊令人著迷的手法 so French |
|
瓦尔达私人的Côte D'azur 蔚蓝海岸,趣味考古地理动植物人文观察到最后.... 竟落脚于浓浓乡愁。女声在前段作为男声脚注将一条条景观pinpoint于一个个地名,后段摇身为流连主体。与让维果同题《尼斯印象》作比,金牛的好奇天真VS双子的狡黠多端各异其趣。Eden Garden is not for us, neither is Eden |
|
82/100 @MUBI |
|
老太太的命题作文感觉不是很用心啊!是否所有旅游地都是fake paradise? 人们还是不亦乐乎,无心去发现人迹罕至小岛的美景,生怕错过人头攒动的风景,我也如是。真希望早些看到此片,才知道半个世纪前的尼斯、戛纳海岸更有生机,游荡着各式鲜亮色彩,有些怀念那年夏天的蓝色海岸,和自由自在日子了 |
|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蔚蓝海岸 |
|
@UCCA |
|
蔚蓝海岸是法国最美的墓地,埋葬的是幻想中的伊甸园。 |
|
三星半。人造的天堂瑰丽秀美,自然的圣地人迹罕至。表达较隐晦,用火烧怪物的恐怖寓意转折。画外音、配音、摄影,每一个都有可爱的巧思。 |
|
各种颜色特别是蔚蓝色,让人印象深刻。南方,就是各种园林。大部分人是用眼睛去看,而没有用心去看。她的电影是抽象的。 |
|
蔚蓝海岸映衬下的金黄色海滨度假城市 对答式旁白配合明快音乐带来的不单是一段旅游导览 从人造天堂到一夜空城 留下的来不是夏日喧嚣而是寂寥孤岛 |
|
色彩特别好。 |
|
这时的瓦尔达对视听的设计感仍然很明显。旅游局愿意找瓦尔达来拍这样的纪录片,眼光本身就已不凡。于是瓦尔达完成了这样的一个既有个人议论,也有先锋视听的“作者纪录片”,以及对南法azure(蔚蓝色)的完美诠释。短暂的25分钟片长使人愉悦而感到时光飞逝,(饱和度高)的胶片捕捉住了这种鲜艳的外貌,特写让一切信息从屏幕呼之欲出。概括式的信息指向许多关于南法的一切:历史、建筑、植物、游客,既是对观众的介绍,也有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揶揄与热爱。到了最后,思绪信马由缰,走进南法鲜有游客造访的“伊甸园”——富豪贵族庄园,并说道“(在南法)伊甸园是存在的,但伊甸园不属于我们”。轻轻地批判,但仍不忘这一切仍然是一种记录。 |
|
Cote d'Azur太美啦!简直就是被上帝眷顾切上帝自己也时常光顾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