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片,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出现了,再见伟大的八十年代。电影中表达的情感到今天依旧能打动我,战友情、亲情、爱情,以及对国家的拳拳赤子之心,真挚而热烈。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二百个亿养个狼。赵蒙生,名字起得好,赵家从沂蒙老区那样的群众中诞生,千万不要忘了啊。 |
|
8/10。批判大于歌颂,臭弹失效招致部队牺牲,上级用尺量图瞎指挥,副连长开路牺牲却因生前话直不予评功,革命干部家母亲打电话到前线开后门。后半段以人死不赖账为主线揭示老区人民的贫困,收阵亡通纸书、遗物等桥段含蓄处理为哭坟高潮释放巨大情感,烈士归来及家属的人物关系层层递进、结构线索流畅。 @2016-11-20 19:19:13 |
|
不论是真实出镜的武器装备(62坦克,170,56等),还是战术动作细节(单手换弹夹,三三式等),还是对尖锐问题的反映(WG十年对工业体系的影响,高层特权等),处处透着认真和严谨,秒杀一众当下敷衍圈钱的片子。 |
|
30年后的《芳华》竟然还比不过当年《高山下的花环》,谢晋导演牛逼! |
|
这部电影我肯定看过,但是确实没有印象了,所有的印象都来自于原著小说,应该说,在80年代初期出现的原著小说思想性相当超前的,说实在,这片子放在今天,可能都要禁映,反应的问题实在是太尖锐了。 |
|
借着《芳华》,看一下这部,人物塑造情感充沛。 |
|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 |
|
三十多年后再看才发现是谢晋导演的,唐国强演的小白脸,是斯琴高娃演的东来嫂。战争场面堪称巨制,飞机坦克在当时应该是让人叹为观止了。这电影打100分的话,战狼什么的15分吧。 |
|
至高牺牲都是温饱生活 都不曾享有的人做出来的。唐国强演出的指导员,望好里说是高富帅接上了地气、受了真正的人的薰陶;望坏里说,就是安插进去化解阶级矛盾的洗地侠。宣传干事那个角色在30年前,就隐隐透出了一股微博大V兼公知的味道。 |
|
我只用一句话来表示我看这部电影的感觉:我差点没在公司里哭死。第一次看电影如此。 |
|
黄昏将至,我们吃着白米饭,喝着快乐水,想不通那些身强力壮的士兵会死,我在深夜惊醒,突然想起,他们是为我而死。愿后代子孙铭记历史,惟愿青山不老,忠骨永存,惟愿国家强盛,无敌来犯,我们的英雄能够不再流血牺牲。 |
|
国产五星,千禧年之后中国的电影最大的毛病,还是情感的缺失,导演当商品做,不带情感,标榜冷静克制,虽然八十年代电影滥情,但这种电影里的真情感,现在是在也看不到了 |
|
你离开战争,太久了;
咱们离开人民,太远了。 |
|
中国电影在倒退,真的。 |
|
我想说的是,这电影之所以成功,不是应为导演的能力,是因为书的作者,我们应该感谢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你看过书,再对比电影就知道,电影上的东西基本上找不出跟书上不一样的,情节、动作乃至对白,基本完全一样,我甚至怀疑根本没有剧本,剧本就是那本小说 |
|
8.7
你是大山的孩子
你也是祖国的孩子
你是高干的孩子
你也是祖国的孩子
你是军长的孩子
你也是祖国的孩子
你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
你们也是祖国的孩子
祖国是我的,也是你的
生,血液流淌在一起
死 ,军魂葬在一起
你是祖国的孩子
思念写成的书信最终变成一张还不完的情感欠账单
你是祖国的孩子
享乐的吞云吐雾最后烫成了浴血重生的疤痕
你是祖国的孩子
军衔庇护的免死金牌最终换成了英烈勋章
祖国是你的家
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各自有家
生,为了小家而守护大家
死 ,为了大家而舍弃小家 |
|
“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你进一步,什么都好说,要是退回去,那有的是词”
“她要我照顾她儿子,我偏要她儿子第一个抗炸药包”
“党的字典里,就没有‘功臣’二字”
“这些年,咱们离开战争太久了,离开人民,太远了”
梦想者背着历史遗留死在了背叛者的枪口下,牺牲的名字叫北京
这是你的国,可这明明,也是我的国啊
谢晋:老子就教教你们,什么叫电影,什么叫战争片,什么叫战争
中国第一战争片,当之无愧,而且还要再无愧很多年【9.5】 |
|
比战狼,长津湖等b片好看3700倍 |
|
一部表现和平时期战士的影片 将战争作为背景 突出的是人的情感 情感是人的情感 而人是社会的人 是社会矛盾的承载体 在战争背景下将凝聚强烈情感指向各种矛盾一一展现 有对走后门不正之风的批评愤慨 在对四人帮倒行逆施造成灾难后果的愤懑 有烈士留下的带血的欠账单 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撼动人心引人思考 |
|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部电影的名字,初中时“旁门左道”得了解了一些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历史,加上前有某狼卷气得那股子风,后有芳华对同段历史的一笔带过,再回头看此片,五味杂陈。想说的太多,但还是想以一句产生共鸣的台词表达:如果大多数人都能说实话,办实事,这个国家才会真的好。 |
|
1/3战前(生动活泼,人物刻画成功),3/1战中(被阉割,潦草带过,每个烈士都牺牲得随意,有一种不得其所的荒谬感),1/3战后(节奏拖沓,归向赞歌。梁三喜的老母亲肯定不是亲生的,后半段情绪塌陷跟她的演技有莫大的关系),无论如何,比《芳华》真情实感100倍。 |
|
当年也是为了宣传拍电影,但起码还能批判下现实问题。现在就纯粹是主旋律了,批判一句都会被骂抹黑。批评不自由,战狼还有什么意义? |
|
唯一还能让我们感知新时期硝烟的记录,仅评这一点,就具备了应有的价值。 |
|
说是主旋律电影,却有血淋淋的现实:走后门的高干子弟,听不得批评的官僚领导,动乱年代造出的哑弹,战士毫无“传奇”的牺牲……
说是战争电影,绝大多数时间却描写战前、战后的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馨,和战士牺牲后家属的哀恸,穿插在枪林弹雨中,实在让人落泪。
但也并不怨艾:连长和副连长为全连作出牺牲,“英雄母亲”和妻子在后方支持,军长把自己的儿子送上前线……原本高粱纨绔的赵蒙生也蜕变为一名人民的战士。有这些人,就有希望。
谢晋导演的电影,历史没有成色,只有丰满的人。不需要歌功颂德,也能让人愿意心怀信念。这才叫“主旋律”电影,这才是“人民艺术”。 |
|
有人偷着生 有人抢着死 |
|
看一次老电影,就感觉一次中国电影的倒退。。。 |
|
战争中没有女性(全程叹气)
她是消遣。她是奖杯。她是妇人之仁,心思狭隘。她是毫无自主性,生育顾家的机器。有一个女性人物的一个镜头是与男性无关的吗?
不过确实是很优秀的战争片了,每一个细节都在塑造人物形象,在煽情上很节制,镜头和剧本都是教科书级别的。最喜欢是恰到好处的静默。
还有就是缺少一些对战争本身的反思。 |
|
这才应该叫主旋律,如今看来里面的军长和指导员其实还是理想化了。但电影里都没有理想,现实又怎么可能真的出现这样的人物。
借用电影的台词“我们有些干部总是爱听阿谀奉承,对爱提意见的同事连死都不肯放过”这不就是我们目前的情况吗,国家大会普通人连评论的资格都没有。我们现在虽然和平了,但民生改善了吗,不就因为有些人的自私自利吗,老一辈看到如今的会不会愤怒呢,这样的国家能兴旺吗 |
|
“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啊”谢晋真的不错,说教但是没有生搬硬套。我出生在那个年代,勾起些许那个年代的气息。将军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令人感动。 |
|
在自卫反击战之后的应景战争政治电影,当时影响挺大,但现在看实显僵硬。 |
|
突然发现这样一部照现在的审美水准看来思想大于剧情、拍摄手法陈旧、人物脸谱化的老电影的豆瓣评分三年间从8.4涨到了9.4。虽然电影里有对走后门、穿小鞋等歪风的批判,对贫困老区和中越关系的揭露,对之前十年的一点反思,但总的说来还是歌颂盖过批判的,毕竟顶头的军长是非常正面的形象,主角指导员则是洗心革面脱胎换骨。吕晓禾和何伟两位的表演很好,相比之下,年轻的唐国强如果用这种吹鼻子瞪眼式演技登上《我就是演员》舞台,应该会被中年的章子怡骂死吧。 |
|
“敢拍”本不应该成为这部电影的好评。 |
|
谢晋导演千古。《高山下的花环》其历史意义之重大,对时政批判之深刻,放眼国产同类型电影无出其右。本片既有对过去的批判:“批林批孔!批他奶奶!”又有对当下的反思:“这些年,咱们离开战争太久了!离开人民,太远了!” 还有对未来的嘱托:“要是中国人都能像他一样,说真话,办实事,我们国家的事儿就好办了!”面对战争,有人临危受命,有人假公济私,军官把自家孩子当宝贝,让老百姓的孩子堵枪眼,一切都倒过来了。党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功臣”两个字!这台词真是一语双关,过去的功臣都被批倒了,眼下的功臣因为心直口快连勋章都没有,就算是有勋章,那五百五十块抚恤金能照顾孤儿寡母一辈子吗?印象中去烈士陵园扫墓,已经是小学的事儿了,烈士们静静的躺在那里,他们的青春献给国家,我的青春呢?难道要献给办公室吹空调玩手机的公务员吗? |
|
共产党的字典里没有功臣两个字! |
|
他们默默地死去了,沉默,像脚下的土地,像地里的粮食,连留一下一句遗言的机会都没有,只有靳开来留下一句话:“让大伙儿吃甘蔗。” |
|
最年长的儿子战死在共和国建立前,二儿子死在无法言说的岁月,小儿子死在一九七九年的春天。
一件军大衣作为妳再嫁的嫁妆;还要拜托妳用抚恤金为我还欠下的账;我好像听到了妳在我碑前哭,别哭,因为“国家是我的”;可我想问共产党的字典里为什么有“功臣”这两个字?我想问为什么冒死为全连取水的英雄得不到嘉奖?一等功的勋章配不上他?军队里也长出了官僚主义的毒草?
军长的儿子和我倒在同一片战场,我们的血融在一起,我们的骨肉埋在一起。他是我的兵,我是他的连长,他说他想当元帅,我却只想当团长,可是所有美梦都戛然而止在春天,两百亿换来子弹与鲜血,谅山的火将一切蒸发,只剩下墓群前一摞摞花环。
|
|
战争不仅仅是高层的运筹帷幄指点江山,还有底层人民奔赴他乡经历无数牺牲的苦难。我们只知道打了胜仗,却不知道有多少排长连长就阵亡在战友身边,临别之前只一句“陵园再见”。战争不是一个又一个英雄主义,也不是一个又一个死里逃生的奇迹,路上踩响一枚地雷、使用文革时期两发伪劣军火都会血染战场。战争片如此,不负人民。
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应该是由小及大,由民及国,用血肉丰满的士兵和百姓来进行战争反思,上到国家政策,下到基层作派。人民都该是主体,爱国不是喊出来的口号,对国家的热爱应该是来自于对她的希望,而不是自大。那个年代便有感慨离人民越来越远,那现在呢? |
|
看完《长津湖》回来补标。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人与可信的人物成长,对比聒噪的《长》,不知高到哪儿里去了。 |
|
那时候唐国强还是英俊书生,眉宇间吐着英气也藏着叹息,有黄海冰一般的颦眉和张译的气质;那时候倪大红还可以演韩童生一样的角色,斯琴高娃还不是那个眯眼嗔目的老太太……优秀的作品从不在乎年代背景,即使它是一部主旋律作品,依然经得住时间的磨练。我会首先告诉别人这是一部好电影,然后再去说它是一个什么电影。镜头和台词的深度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单就一个翻滚动作秒杀现在多少军旅题材影视剧。台词尤为口语化和生活化,敢于直面矛盾正视弊端毫不退让和胆怯;变焦特写和摇镜的运用,虽发不出声响,但却把想要表达的话语情感直直地饱满地送入观众的内心。整部电影非常质朴,十分感叹,对观众而言仿佛经历一场洗礼,重新燃起心中本真的火光。我们真的向往那个时代吗?我们更是向往那群善良的人、那种明媚的感情和那颗滚烫的心。 |
|
太痛了。谢晋在大陆电影史的地方应该和黑泽明在亚洲电影史的地位相当。 |
|
谢导的电影有闲笔,却又不像许鞍华一般,全是闲笔,这是淡酒和温吞水的区别。此片的点到为止,分寸很精妙,剩下的,留给观众自己想吧,唐国强只是一个导游,带领我们一起去看了看那个时代。听见没,陈凯歌,说的就是你!看看老前辈!导游人物应该这么拍,你那妖猫传的串场真是生硬得让人不好意思说你。 |
|
不是一般意义的战争电影,而是“战争安魂曲”和社会现实题材电影的结合。战场戏很短,主线是贵族子弟如何在战争中学习承担Noblesse oblige、贵族和平民如何在共同的国族意识下重新团结互爱、官僚主义如何给前线拚死的将士扯后腿、战后如何追悼死者抚慰生者。即使过了数十年,当今的中国仍然脱不了这些追问。——“我们有些干部,总是爱听阿谀奉承,对于爱提意见的同志,到死他们也不肯放过!” |
|
整部电影批判大于歌颂。
战斗场面占的比重虽然少,但从装备到战术动作,都远远超过现在拍的长津湖战狼之流。
批判的几个问题,算是相当犀利了。
军队高层子弟拿下基层当调动升迁的机会,真正有能力的敢说话的被打压,甚至牺牲了都不放过。装备,弹药生产不合格产品,单兵作战口粮根本没有,造成大量伤亡。
200亿养了个狼崽子,占领的防御工事里中国制造的大米和饼干。 |
|
看完只有两件事一直牵挂着我:靳开来被平反了么?梁三喜老妈和遗孀怎么生活
当年的“敢拍”
高干子弟的镀金说安排就安排,保人的电话直接打到前线指挥所
“200亿的资助”喂不熟一群“白眼狼”
几枚1974年(文革忙着批斗不干事)所造的“臭弹”害死了军长儿子“北京”
靳开来立功却因为讲真话“爱抱怨”不给立功勋章,真tm操蛋
讽刺的台词
《副连长,副连长,战前赏了我一个送死的官》
《干了这一杯,烈士陵园见!》
《200亿还换不来它一捆甘蔗?》
《批林批孔,批他个奶奶的》
《共产党的字典里没有“功臣”两个字》
梁三喜生前为父救病欠下的债,牺牲后用抚恤金都不够补,还要把家里的猪杀了才勉强填上,这tm比死了还让人揪心。梁母三个儿子,两个为国捐躯,一个死在文革,语气平静,心痛却汹涌不止
高山下的花环 |
|
虽然有时代局限性、主旋律诉求和典型第三代导演的模式化表达,但剧本扎实、主题深刻繁复、表演精彩,有不少讽刺意味、真切情感,整体还是相当不错的。第三幕叙事上采取三个最光辉形象死后所发生的连带效应,整体影调偏灰暗(但落位主旋律),是本片的精华所在。 |
|
“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 |
|
看得泪流满面 三十年来家国 |
|
中国是我的 也是你的 |
|
敢拍,时代真的是倒退了 |
|
没有煽情的战争重现,不带英雄的倾情歌颂,正视阴影的历史描绘,赞颂主流旋律,恪守良知反思。多个原本脸谱的角色最终融合成为立体的军人肖像,照顾大众又警示大众的叙述,如此种种不知能否有后来者,这个是可以说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