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天才的设计师的伟大设计。没上过学,却设计出一支历经70年而仍被广泛使用的枪。这支AK-47及其仿制品,几乎抗衡了世界上所有的单兵自动武器。 |
|
天才的设计师的故事,一支神奇的枪械诞生的过程。影片用非常平实的手法,讲述了AK47的发明人卡拉什尼科夫的故事,片中画面非常漂亮,男女主角颜值很高,应该是出于保密的原因,影片没有细致讲述发明中的细节,让人感觉有些不太过瘾。整体来说,观众还是看到了一位没怎么上过学、也不会画图的天才设计师的成功历程,当时的苏联真是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和胆略,才能让卡拉什尼科夫这样的设计师脱颖而出。 |
|
在我心里,卡拉和他的AK47是真正的20世纪兵器之王。 |
|
餓螺螄的米國大片!!! |
|
看完有些平淡,只好找其传记来补,发现影片缺失了两个重要的关键:1、卡拉什尼科夫受伤住院其间,阅读了图书馆的所有兵器书籍,尤其是对轻武器的发展史变迁有了较系统的认识——这是承上启下的关键。2、在走向AK47之际,卡拉什尼科夫不断改进,得到很多方面的帮助——这是走向卓越的关键。影片本可以拍的更好啊 |
|
镜头语言很漂亮,构图什么的一看就知道导演是学院派,可惜这剧情太寡淡 |
|
没有重点的流水账,像AK47一样,故障率低,就是精度差 |
|
2020年时新沙俄看来真是被北约逼急了,这部居然连内务部都没怎么黑,多送一星好了。主人公是个有天赋的技术宅,但并非生而知之的天才,在成为枪王前也数次受挫,最有社会主义范儿的一段,是43年车站的工人兄弟自发利用下班时间帮助主角,枪械设计事业由此开端。另,爱奇艺的草台国配非常业余,甚至出现了把波波斯43和阿卡47按盎撒拼法念成屁屁爱死、欸剋的问题。 |
|
仍然记得多年以前打CS时端着AK47将对手爆头的酸爽。 |
|
诚意很足,但内容不足。设计枪支就是在厂里带着一帮人走来走去。这个套路拍得也挺俗但是人物都挺可爱的。啊好想知道内务部要是和党卫军打一仗会是什么效果啊。 |
|
寡淡如水 |
|
真正讓卡拉什獲得至今的成功是冷戰時期制體指導的熱衝突輸出以及刻意的大量生產導向. |
|
3.5 |
|
结果变成了省港旗兵的利器,不晓得卡氏爽不爽 |
|
我看的俄国战争片里唯一一部用主角为剧名并完全拍成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哈斯木》算不上),题材里的异类,也许以后会更多。主角被拍成一个争强好胜的优等生,再加一个征服女性的副线,画面亮丽,人物俊美,颇有校园剧之感,俄国大国魂和乌拉欢呼,反倒有点违和。 |
|
枪械天才AK47之父 |
|
炭笔画的开头有《太平洋战争》的味道,当然配乐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波波莎,喀秋莎,伏特加,苏维埃的味儿太冲,太喜欢了。节奏四平八稳,不功不过,但还是有很多值得国产学习的地方,看看人家的民族英雄是怎么拍的。最后的一场戏的浸水裹沙就像是一场施洗,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二十年后的越南丛林里,美国大兵见到ak47就捡,也说明其旺盛的生命力。 |
|
信息量有点少 |
|
情怀(?)加一星。拍得有点儿寡淡,一个没读过什么书的“捣蛋鬼”真的是被上帝亲过脑门,一路没遇到啥重大挫折或挑战,靠着愣头青精神就搞出来把惊世骇俗的枪……也许际遇本就如此,但看着让人有些失落。看枪王吃东西还挺香的,大半夜把我都看饿了。最早知道ak47还是小时候打cs,但压不住枪,所以一般不敢用42。喜欢用51,除了摸到了远距离爆头的门道外,可能主要还是因为子弹多……像我这种反应慢的,每次reload都很崩溃-___- 啊说得突然好想打两盘! |
|
不错,布尔什维克兄弟,把洪都陆孝彭研制强五拍出来,也震撼。 |
|
把片名改成《AK-47的诞生》估计会有不同的结果吧。军迷朋友应该喜欢看的片子。一段历史,一段人生,一个创造,一个传奇。 |
|
对比这部俄国人自己拍的历史传记片,更显出刚看过的美国小说《莫斯科绅士》是个带政治色彩的“西方神话”。本片讲述是前苏联AK47自动步枪发明家的传记片,继承了《普通一兵》、《董存瑞》等社会主义时期英雄主义电影的干净、单纯;当然也多了些“时代复杂性”的描写(揭示其哥哥做为政治犯一直被关押)。总体来说,还是个今天俄国的“主旋律”电影。喜欢这类题材的人,可看看。 |
|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生于1919年11月10日(天蝎座),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AK-47自动步枪产量超过一亿支,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AK-47自动步枪也因此出现在五个国家的国旗上,卡拉什尼科夫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枪械设计师,没有之一 |
|
俄罗斯电影通病——容易跑题! |
|
一般般,就是鼓吹俄罗斯人的技术力量。 |
|
焦点不集中!有点散漫不过瘾!AK47啊! |
|
我觉得这枪应该没有电影里这么高的精度 |
|
AK47的研发过程跟预期的很不一样啊,主角在没上过学更不懂机械设计专业的情况下一步步走过来,真是天才。很意外主角来自阿尔泰地区,更好奇他后来的经历是怎么样的。 |
|
拍得比较平淡。 |
|
自小顽皮爱设计,
铁甲钢拳向披靡。
八年练成全自动,
枪声响时全无敌。
—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
|
|
故事比较平淡,转折和起伏都不大,从换上新制服开始,基本就没有太大的挫折了。上帝为他关上一扇门,一定会留个更光明的天窗。四星完全是因为扛了那么多年八一杠。 |
|
毛子版主旋律,但人物刻画和深入发掘都没有做好,只是流水账般的把故事讲完了。男女主颜值在线,演技也可以,被剧本毁了。 |
|
影20231:平淡,浪费题材 |
|
战争创造了武器,武器成就了战争。影片无感,打发时间。 |
|
虽说是传记类,但卡拉什尼科夫的贡献不仅是AK系列自动步枪,还有大家也有一定程度熟知的RPK轻机枪、PK系列机枪,都对世界军事影响很深。但电影只选取了AK的诞生这一成名作品作为内容,可能是时长所限,细节没有讲清楚,跳跃太大,只达到了让大家明白“这个人做出了这把枪”。
AK+RPK+RPG已经成为反政府武装、恐怖分子的标准三件套(不过俄国早就停产了47,市面上见到的大多是中国产56冲),直到现在俄国的新步枪还是靠着AK这套基础,说白了就是“改改还能用10年”。 |
|
5.5,热血励志的枪王传奇被生生搞成了流水账,虽然围绕着制造AK47的过程展开,但实际的造枪细节却寥寥无几,出场人物虽多但全员工具化没有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关于武器制造背后的思考也完全不涉及(AK47可是恐怖分子手中的圣器),这种平淡如水的主旋律电影实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
作为一个FPS游戏爱好者,很喜欢AK系列步枪,第一视角很瘦很帅,设计自成一派,音效是那种哐哐哐的,很带感。 |
|
因为是AK啊 |
|
俄罗斯的主旋律只有正能量,非常团结,没一个坏人。整部影片就像一架滑翔机,镜头一扫而过,情节一扫而过。摄影和配乐都是标准爱国大片风,拍得干净利索,利索到几位成长路上帮助过他的军官除了胖瘦一概分不清谁是谁。看在把尤里拍得那么帅的份上,加一星。(尤里与角色年龄相当,真是一大幸事啊。) |
|
29岁设计出AK47,就是99分天才加一分汗水呀,汗水好演天才怎么演?摄影好看就行了。 |
|
近年俄罗斯大力纪念二战,开展了许多活动,这点值得国内学习借鉴,虽然相关题材电影的质感真的很不错,但叙事大多一般。 |
|
片头抄袭《太平洋战争》就不说了。搞研发的剧情跟狗撵腚似的狂飙突进,从前线战场到造出第一支AK仅占了30分钟篇幅。然而一到恋爱戏码节奏就慢下来了,男女主关系进展突兀,生编硬凑。测评的重头戏还算有趣,展示了AB-46和AD-46这两款竞品,结果一个不防水、一个不防沙。 |
|
毛子传记片,又名《AK47是怎么炼成的》。 |
|
作为传记电影拍得没吸引力,分数全部打给AK这把枪 |
|
中规中矩的完成了整个描述 |
|
敘述世界槍王卡拉什尼科夫研發AK47衝鋒槍起心動念、不屈不撓的過程。
也許時間篇幅有限,感覺省略了很多故事,不然會是一部更出色的傳記電影。★★★☆ |
|
勉强及格。AK47诞生的故事,卡拉什尼科夫造枪的过程里有些爱国主义表达,比如最初义务帮助他的车厂工人们、设计事业停滞时他要拖着残疾胳膊回前线,经历种种波折的造枪过程其实表现的有点流水账,得到强调的是电影里“老一辈”的形象,卡式自学成才而且年轻,在电影里他成功的很大原因是老将军们的提携和信任,这种表达不好套用欧美的父权视角,更多是对苏联的怀旧了。另外卡式的家庭影响贯穿全片,他一直给母亲写信,自己差点受弟弟牵连,他在片尾得到的最大奖赏是:回家。全片画面拍的都很干净,试射场经常蓝天白云,莫斯科大街和他阿尔泰老家都是一尘不染簇簇新的,在影调和家庭观念上已经和欧美电影无甚区别了。爱情戏拍的一般没起到调节节奏的作用,不过他愣愣的跟着女方回家,就跟他莽撞试射AK47一样,还是属于俄罗斯人猛冲猛打的虎劲儿 |
|
对战争狂热的男人来说,女人的魅力不如枪械… |
|
普普通通的突突突。 |
|
因为测试的片段去看的,但全片差点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