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0。莎剧作为鼓舞二战英国士气的重要工具,改编上为塑造亨利王的伟大光辉不免删除了原著的负面情节,譬如下令杀害俘虏的行径(仅呈现违反战争规则的法军杀死看管辎重的英国小孩),在城门前对法国军民烧杀奸淫的威胁,还有亨利称王后放逐昔日好友福斯塔夫的冷酷,这一情节缩减到舞台上两位主教谈论亨利王对福斯塔夫的处置,引来台下观众阵阵嘘声,含蓄表达了亨利王此举的不得人心。艺术上最大的成就是布景的戏剧化,开场俯拍伦敦的城市模型最终停留在环球剧场上空,纪录下伊丽莎白时代的舞台出演(绘画景片和服饰营造的法国宫廷)和后台忙乱(扮演女性的男孩塞苹果充乳房,清喉咙的主演,忘记道具的笨演员),也有雨天继续表演的情形,阿金库尔之战采用全无血腥和泥泞的实景拍摄(碧草如茵的战场和色彩崭新的旗帜盔甲),加深了动作场面的戏剧化诗意。 |
|
莎翁笔下,台前幕后,各色人等忙碌登台,主教的台词满天飞,然而幕布揭开,影片变成了纯外景,战争汹涌而来,高傲的法兰西竟未放过看守辎重的孩童,英格兰国王亨利亲自上阵,在损失十来军士的情况下征服法国,并与美丽的凯特公主喜结连理。 |
|
9.整个30-40s的英影除了射手公司,就剩这部最能拿出手了(纪录派除外)。影片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爱国主义特艺彩色影片,即英国不畏强权,英勇抗敌。开场在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伦敦的精巧模型之上,然后下降至环球剧场。开场发生在一个重建的环球剧院舞台上,一个叙述者想我们陈述一个可供想象的历史事件的广阔背景。大部分场景是风格化的摄影棚拍,布景根据中世纪手稿阐述搭建,阿金库尔战役是唯一完全实拍的段落。850 |
|
豆瓣的简介又胡编乱造了。亨利五世,在国内矛盾此起彼伏时,用其军事才能,进攻法国,获得大胜。让英国各部的内乱得以平息,并形成统一的国家情怀。大英帝国的意识形态就此成型。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大英雄 |
|
也许在1944年这样戏中戏的表演方式尚属创新,但现代人看这种叙述方式和背景板只会觉得无聊。奥利弗爵士念台词时的话剧腔也不是人人都受得了的。只有他在战场上念诗那一段我有感受到这位莎翁最佳演员的魅力。我的错,不该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
|
最權威的莎劇演員之一LaurenceOlivier對莎翁作品顯然有自己的理解。自編自導自演HenryV。雖然和之後的Hamlet還是有點差距但能有這麽好的臺詞好的演員也足夠了。一口地道的英音講法語還是蹩腳點。很舞臺化道具化。 |
|
赞!这应该是Sir Laurence Oliver的巅峰之作了吧,置装各种美,镜头调度各种赞!第一幕小剧场临时状况百出,闹各种笑话,还真是不容易~然后镜头向布景探进去,进入催眠观众想象出的空间,各种大场面。老谋子《英雄》里的万箭齐发竟然在这里就已经被使用。唯一的缺陷:妆太浓啦~ |
|
这部莎翁戏剧改编的电影就像一件古玩,初看呆板陈旧,细细品品还有点意思。讲的是亨利五世领导的阿金库尔战役,英吉利古代民族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法国人看了会酥麻的戏。戏里那个时候的英国贵族应该还是主要讲法语的时候,里面的法式英语颇有点搞笑调侃法国人的意思。 |
|
其实是服役中的Laurence Olivier拍的一部战时宣传片,威廉·惠勒拒导后爵士亲自上阵导演,取景摄影还是自成风格,还有开头通过剧场过渡都使电影脱离了当时“罐头戏剧”的桎梏,整体3.5星。。。补遗 |
|
劳伦斯抵消二战兵役的爱国主义之作,从剧场开始,出去兜了一圈,回剧场结束。很好的利用了剧场和大棚各自的优势,蒙太奇自然又动人。对比肯尼斯亨V,能明显感觉到不同主题下,导演对于台词和段落选择的不同。 |
|
劳伦斯·奥利弗自导自演,还原了莎士比亚笔下那个英雄神武的统治英法的亨利五世,法式英语及英式法语的交流成为很有意思的槽点。 |
|
奥利维尔爵士说台词的方式总是让人叹服,哪怕是录像带质地,看着他,都可以忘记一切技术上的瑕疵。 |
|
安德烈·巴赞电影与戏剧关系章节核心文本之一 电影化的正统莎剧拍法 被其赞为充分利用电影优势最大化呈现戏剧效果 包括剧场舞台和后台的直接呈现以及旁白跳出来要求观众自行想象补足情节等已经离电影自我指涉摄影机直接出现只有一步之遥 不过巴赞所谓的既沉浸又抽离、通过提醒非真实而达到真实的效果是否仅限于这样的戏剧改编电影?即观众与戏剧舞台之间只有银幕这一层距离? |
|
以戏谑式舞台剧始终算是劳伦斯奥利弗对于莎翁戏剧的主动变形,唯有在此呈现出一种错乱的历史喜剧感,同样非常夸张要求观众「想象」的提示音也证明某种荒谬感,从文本作者到电影作者,对于历史感与历史人物的态度无非是「看戏」——故事(历史)中的大人物们煞有介事的为了某种「信仰」与「尊严」所进行的一切行动在后世者看来既形式又象征。对于在40年代的观众而言,电影中重要的宣教意义同样成为再后世观众们褒贬不一的把柄。 |
|
LO这拍片的风格挺有意思,戏中戏的模式处理得很妙。偶尔会有种国产老战争片的感觉,果然主旋律全世界都一样么。。。 |
|
看过最没戏剧冲突感的莎士比亚 |
|
80年前的电影,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出舞台剧,表演也很夸张,但并不枯燥,很吸引人。 |
|
在演讲厅看的,不幸的是左边右边的都不在enjoy电影,叽叽喳喳很烦人。不过电影本身还不错,只是一直搞不懂亨利为什么去打仗,然后为什么就莫名其妙的深深爱上只有一场戏的公主,我看的版本居然碰到法语就不翻译……神片子。很喜欢把戏剧和电影混搭起来的风范,镜头语言挺棒的,框架特好,看的好累。 |
|
莎士比亚能上能下, 高到国王、教皇,低到市井小人物,对他们的生活、语言都知晓,并表达出来,其实并不容易。2. 本剧场景转换虽然空间不大,但细节处很精巧。3.服装是亮点,舞台化很明显,但是颜色非常大胆,但和谐。 |
|
法国重装骑士冲锋那段真好看。在那个艰难的岁月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实在难得,而且还是彩色的。 |
|
7.3/10。亨利五世治下英国在百年战争中取得的传奇胜利:阿金库尔战役。精美/恢宏的摄影美术是高水平,但作为传统故事片:1、叙事的戏剧性张力较不够;2、影调过于舞台剧化(体现在表演模式、布景模式、场景转换不多等),实在削弱了影像的力量。 |
|
莎士比亚嘛,反正剧情很简单,但更多的东西就,没看懂。虽然那个年代的画面很粗糙特技很简陋,还有那个囧囧的妆容和发型,可是劳伦斯奥利弗依然很帅啊❤NC脸~ |
|
3.5星,剧中片的手法更好的诠释了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舞台剧的本质。镜头移动流畅,艺术指导出色,尤其是后半段的大型战争场面不但构图精妙而且气势恢宏。亨利五世与凯瑟琳公主的爱情拍的颇为幽默,互相说对方的语言这无疑是爱情的美好开端。PS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亨利五世。。。 |
|
http://www.56.com/w57/play_album-aid-2568319_vid-MjY5NTc0OTU.html |
|
二战时期英国拍出这样一部爱国主义的电影实在也是为现实进行呼应,不过以百年战争为背景的话,不知道同为盟军的法国流亡者们是怎么想的。原型剧本属于莎士比亚作品中相对不那么出众的《亨利五世》,讲述了原先作为纨绔子弟的他,在父亲死后承接王国大统,励精图治身先士卒,带领英军取得百年战争中最大的战果阿金库尔战役,电影开头便以戏中戏的方式广角鸟瞰整个伦敦城,色彩调配的相当鲜艳与舞台剧无异,结尾又一戏子之口结束这段传奇故事。考虑到二战期间的政治因素,对原作中展现主角一方负面的信息予以剔除,将唯一的争议点也仅仅放在了法军屠杀看守辎重的孩童,属于是将戏剧直接扮演到电视上的行为,除此之外更多是形式化的剧本展演。 |
|
莎翁逝世400年影展。2016-11-12 在4小时的1996年《哈姆雷特》之后。
但奥利弗的《哈姆雷特》并没有看!该去看的!资料馆12月片单怎么还不出来?!
戏中戏的感觉,亨利五世这西瓜太郎的发型……此时小付子已到,我就是全场昏昏欲睡,3星半可以给。 |
|
一部为二战和诺曼底登陆而生的电影,时代语境决定了文本的删改,文本语境则反映了整个英国社会对战争的多元认知,但毫无疑问的是,本片振奋了那个时期的英国人。而片中的叙事空间变化也反映了奥利弗的家国梦,从剧场开始,喧嚣的话剧舞台演绎了初遇外侮时的英国,而随着征战号令的进发,原本的剧场延展成了广阔的海洋与战场,而当一切杀伐落下帷幕,哈利凯蒂喜结连理时,才发现我们原来在舞台上做了一个梦。奥利弗以一个戏剧人的身份,通过剧场和舞台展现了自己对胜利的期待和无法亲征疆场的遗憾,这点也可以从临战前的宣言时的台词中感受到。
当占领法国与诺曼底登陆相重叠,“不为法王,焉为英王”也被历史所消解,英法百年战争的血仇也被更宏大的战争所覆盖,而俄罗斯的熊和“那只送死的狗”,失语的德皇,都为莎翁的文本改编注入了时代语境的元素。 |
|
根本就是纯粹的舞台剧,和中国的京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的念白应该是完全摘抄自书中的吧,看得有点头疼,毕竟是和现在的电影风格格格不入,不过劳伦斯·奥利弗也真是艺高人胆大 |
|
其实Olivier除了是个演员 还是个很有个人风格的导演 |
|
改编电影后,更觉得这部剧就是宣传片,法国的形象非常扁平,英国又好得太单纯,不过写得很巧妙,又诗意。最后婚约缔结和平,平息了敌意,还有公主和国王用对方语言鸡同鸭讲,相当莎士比亚了,包括电影中的元戏剧性质,也是深得莎翁旨趣。 |
|
比起现代改编版我还是喜欢莎士比亚最古典的坂本。劳伦斯奥利弗真心吧theatre和电影结合到最佳,开场的globe theatre和chamberlain’s man真心令人想尖叫,让我穿越到那里去吧!亨利王的几场monologue爵士本人也发挥的很好,在我看来这几场是最考验演技的戏了。chorus和镜头也结合的非常好! |
|
影片在战时拍摄并上映,实际有点爱国宣传的意思。通篇接近舞台剧的形式对于没这方面基础的观众来说很难看下去,不过英国演员的表演以及念对白的口音始终是充满表现力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针对莎剧有局部调整,加入了很多娱乐性的内容和爱情要素,但相反的,严重削弱了戏剧冲突。 |
|
人家的抗战片,我们有地雷战 |
|
话说当时好迷恋劳伦斯的背书腔调阿 |
|
电影历史这么久,服装道具为什么不进反退? |
|
youku上看的,糊~~ 想看高清版的。没找到英文字幕。两个半小时 |
|
二战时期的主旋律大片,我水平很差,看这个纯粹附庸风雅 |
|
早期戏剧与电影之间转换的探索,其实莎剧历史剧不应该处理得太严肃,别忘了观众大都不喜欢长且闷的独白,莎翁设置笑点的意义就在此 |
|
基本上是一个舞台剧,舞美很风景画。贵族喜好伪装成平民,再用平民语言画大饼,大英长久以来传统了。亨利五世式的标准英国贵族从未断绝。 |
|
带着预设立场的颂赞,让原本就略聒噪的无聊更甚。44年大局已定,迫不及待开始庆功咯。尽管室外的布景墙很明显,不过内外景切换确而娴熟自如。两军短兵相接充满着拗造型的喜感,但如此大规模的真人战场搬上大银幕倒也震撼,就是不确定是否为首演。 |
|
表演戏剧的人就是有与众不同的气质! |
|
除了最后的战争场面,大部分时候宛如舞台剧录播,戏中戏的形式加深了这种观感。 |
|
尽管是个propaganda movie,但其他方面还是很棒。把wooden O跟观众拍出来,还能体会到原始的笑点。 |
|
#SIFF2016#之七。我还是做不到以那个年代的眼光来评判这部影片。 |
|
舞台劇式的演繹為整個故事增色不少,整部影片最具吸引力的是戰場上亨利五世發揮帝王風采的部分,最雞肋的是法國軍被塑造成無能且愚蠢,最尷尬的是亨利五世與法國公主的愛情戲,綜合之下只算平庸之作。 |
|
牛逼。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模仿之作。英雄不是跟人家学的吧。二战时期拍的。这片子咋质感看着这么好呢,人家的资料馆牛逼呀。 |
|
几乎是靠对白撑起了全片,SK大神看上这部片难道是因为精致的对白像发动机一样推着剧情向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
|
俯拍镜头;战前演讲;镜头紧跟骑兵,由慢到快;空间运用;舞台戏剧片范例 |
|
古老的彩色片 着力点在建功立业和政治正确 我难以感同身受 战争场面的调度在那个年代应该是非常难得 戏剧化的部分非常有意思 凯瑟琳好美噢~环球剧场的重现真是好可爱 |
|
以戏院为起始场景很有意思。这种优雅而丰富的表演令人羡艳。
Shakespeare的文字经过抑扬顿挫的演绎,显得格外打动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