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0。剧情流畅性扣分,如占领总统府、那个戴西帽的叛徒都缺乏过程交代。视听极为纯熟,农民群众跟着被逮捕的萨巴达一场戏以推轨方式用警长的惊恐反衬他的淡定,把前景角色置于边框的纵深空间。后段才有些意思,革命者一旦发现自己声名显赫却口袋空空,就渴望贪污人民的土地财产,这同样是中国的悲哀。 @2015-02-15 08:56:22 |
|
土地改革,农民起义,枪杆里出政权,萨帕塔就是墨西哥革命时期的老毛呀。不过这里没有提到政党的建立。愤怒的葡萄里,最后的那句“哪里有挨饿的穷人,哪里就有我”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在这部里这种熟悉的情感又汹涌澎湃地再次令人心碎又振奋。萨帕塔化作一匹白马,消失在山林里,人们已经在他的带领下拿起了武器,“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斯坦贝克的台词太有力量了。马龙白兰度初出茅庐就拿下戛纳影帝,的确非常不赖,似乎不像以后那样老用腮帮子制造气场了,小胡子盖住了一点帅气但更显出他是天生好演员,而且也大概从此奠定了以后许多剧本与角色的选择,实在是非常爱他。这部电影里提到寥寥几句美国,说是“一个有自由民主的地方”,当时可能是左派导演为了规避审查,现在听上去像讽刺一般 |
|
講述墨西哥革命的傳記電影。革命王者必須在人民面前強壯,而我總是卻覺得王者在深愛的女人面前展現脆弱永遠都很性感,可作為強者的女人也有說不出的苦衷,因為他是屬於人民的,可是愛情卻是自私的。(Marlon為戲刻意畫出的內雙讓我幾度連結不上帥氣Marlon的臉龐) |
|
被赫尔佐格誉为是电影史上最棒的开场,要看到尾声才能尝出它的滋味。一道足够强烈的强烈会让周遭的强烈者更强烈、细腻者更细腻,白兰度和他的角色Zapata都是这样的一道强烈。即使看的是高糊版资源,留意之处的每一个调度都充满了合理性和创造性的优美,太强烈了,我强烈推荐。 |
|
3.5 他不是河,也不是风;他是他妈的的一个人,他是他妈的一群山。卡赞几乎很少失手 |
|
在有限篇幅里的详略行止还是很有功夫的,不愧斯坦贝克,白兰度也贡献了肉眼可见很用力但是也很亮眼的演出。唯一的毛病是任何第三世界的故事被用英语来讲述都是不对的。 |
|
勉强两分。剧本差的可怜,编剧写的太行活了,因为清楚预算捉襟见肘,所以这么一本传主为革命者的传记电影,却基本放弃了事件都放在关系上,涉及事件的部分就用舞台剧式几个人一串场说两句台词来代过,这简直是灾难性的观看过程。中间谈个恋爱也能耗半小时你在逗我?白兰度的冷漠脸所谓演技也可以歇逼了 |
|
之所以这样评有几个原因。一、故事叙述太散。二、要了解墨西哥那个时期的记载看这个才有兴趣。三、没有高点剧情反而平淡。主角太像项羽,结局属于必然。戎马一生,字都不识,也没能力平稳局势。局势循环往复。就算主角是悲剧,后续也还是会出主角这种角色,治标不治本。 |
|
仍是码头风云卡赞&白兰度的强强组合,却未必胜得过原版——疑似1934自由万岁的翻拍。更何况,影片在一些段落的节奏把控上表现得并不出色。 |
|
7分,本片其实观感整体上还不错,本来想给个八分的,但是影片的剧本缺陷非常明显,明显到有点影响影片的整体连贯性了,感觉影片像是跳着拍出来的,中间跳过了很多情节铺垫之类的,也有很多重要人物莫名其妙的就出现了,感觉很多事情都没讲清楚,所以总的来看本片只是一部平平的传记电影。本片的表演倒是挺不错的,马龙白兰度的表现最令人印象深刻,很难想象他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能驾驭这种角色,这是现在20岁出头的男演员很难做到的事情。安东尼奎恩这个奥斯卡男配个人感觉很一般,虽然不是毫无发挥但还是太绿叶了,没什么太大的存在感,有发挥的戏份也就一两场 |
|
《一个老右派的革命观》:http://i.mtime.com/dazhuang1990/blog/6681992/ |
|
马龙白兰度最惊人的作品,看他出场就秒懂戛纳立马把影帝颁给他的心情。他雄狮暴君般的气场跟伊利亚卡赞是天作之合,也包括《码头风云》《欲望号街车》。是卡赞捧出了天神,而科波拉坐享其成。虽然卡赞也是个背后捅刀的混蛋,政治黑名单事件告密,让奥胖卓别林朱尔斯达辛含恨流亡欧洲。 |
|
取材于墨西哥革命领袖萨帕塔,从他踏入总统府邸据理力争(卡赞在他入主政府后设计了一个一模一样但位置互换的段落以示他在政治生活上的力不从心)到号令四方揭竿而起再到被革命同伴背刺死于枪下。可以想象,如果当年斯巴达克斯起义成功并成为统治阶级,他的命运可能也是这样,草莽中的罗宾汉永远当不了殿堂上的政治家,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故事在历史书上实在是屡见不鲜。萨帕塔被押送出村的时候,村民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近景特写大全景搭配节奏得当,配上逐渐慷慨激昂的背景乐,看得人心潮澎湃也想去闹革命了,而围观曝尸的村民讲「你无法抓住一条河流与一阵风」,镜头切到萨帕塔在起义时所骑的白马,象征死去的革命领袖的精神力量永远不朽。白兰度的表现尚可,但造型也太不认真了吧,胡子看起来都没粘紧而且有些场景脸上和脖子根本是两个颜色。 |
|
在被麦卡锡主义迫害前的好莱坞还真是左翼大本营,很难想到伊利亚卡赞这种保守主义大导居然会去拍这样一个墨西哥革命战争题材的片子,讲述了农民起义军萨帕塔无法忍受迪亚斯将军的独裁统治后揭竿而起,与历任墨西哥政府唇枪舌战文攻武卫,一心只为了保住农民手中的土地,最后则在多方势力联合绞杀下死于暗杀。电影开头结尾用了两段角色对照,第一段乃是萨帕塔带领农民为土地请愿而被人圈中了名字,结尾则是壮大的农民军也出现了强抢田地的现象。面对着前来抗议的农民,萨帕塔没有选择记住带头的人,而是将写有人名的纸撕毁。一方面借其妻子之口感慨了革命的虚无性,恐惧萨帕达转战南北多年仍无法改变压迫的事实,又担心其死后一切终归黄土。而结尾革命英雄死后,他的白马却跃于山丘之上一阵嘶鸣,让剩下的农民们再次相信革命英雄仍会出现 |
|
墨西哥农民革命领袖萨帕塔,痛恨统治者剥削,注重农民利益,一生为农民争取土地而战。他勇敢坚毅、坚守初心,不为私利而动。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他缺乏建立新政权、保卫胜利果实、搞政治建设的头脑和能力,与争权夺利的人智斗,悲惨结局是注定的。影片呈现出他的成长、斗争历程,但在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上都省略了情节刻画(很遗憾),而重要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处理也略简单。(白兰度因为人物形象需要贴了眼皮、戴了胡子,外形有变化,但他说台词的独特方式极有辨识度。)
|
|
墨西哥革命领袖Emiliano Zapata。安东尼·奎恩认为他应该来演萨巴达,但和白兰度打赌输了,不过倒也拿了个最佳男配 |
|
http://kuai.xunlei.com/d/aEzEDgKUyADFXkJRbd4 |
|
男主的出场让人难忘,代表自由的白马傲立山上的结尾也挺喜欢。 |
|
[25th Oscar][拾遗]
Can you capture a river?
Can you kill a wind?
He's in the mountains.
卡赞这个老右(也许是编剧)真的懂革命啊。Zapata被曾经的战友陆续背叛,但他依然不放下他的枪,依然相信墨西哥的人民会带领他们自己赢得革命。马背上的战士被无耻地杀害了,白马依然在奔驰,载着那些离去的人们一起。
全片详略得当,对Zapata的敌人们并没有过多着笔,而是一个接一个粉墨登场,即使观众对他们没印象也没关系,因为想要表达的就是消灭掉一个敌人还会催生出两个。但如果人民能站起来反抗,那胜利的曙光就会照耀山冈。
Viva Zapata! |
|
卡赞的确创造了一些饶有兴味的镜头,从人群中的亮相,胜利后午夜的崩溃和与妻子的对话,的确是创造人物的重要时刻,也有很多大场面的情绪时刻,但整体的故事仍然是破碎的,无法聚合的,对于人物的理解是将其作为好莱坞常规故事中的典型人物,而没能挖掘其革命者的形象。 |
|
因土地而起、也受土地所限的Zapata,是否注定没有办法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但他的遗产在墨西哥流传至今,正如电影中Zapata的台词所说,“That's how things really change - slowly - through people [...] A strong man makes a weal people. Strong people don't need a strong man”。电影模糊了Zapata更为激进的形象,终究是受美国意识形态的限制,还是为了迎合商业、大众?就连John Steinbeck执笔剧本也无法避免这样的问题... |
|
生肉。。。着实没看懂,准备再看遍 |
|
被人生导师赫尔佐格引来的,真是牛逼好片啊。叙事效能强大,几场战争戏,俭省又有效。113分钟拍成的传记片,人物和叙事一个没落下,真是棒。演员都很棒,除了反水的那个外来军师(约瑟夫·维斯曼)。这种演员最可怕,自负固执又没有才华,和马龙及其文武两员一比,简直就是凌辱啊。马龙牛在能够及时制造很强的临场感,有他在戏就是活的,松弛灵动有张力,it's all came from inside 和他哥那几场戏真是棒,痛哭亲人过世的戏份,马龙完成的是我见过最好的。真是好真是好! |
|
萨帕塔是个战士,因此他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奔赴死亡而非治理国家。难道他所有的战斗不都是为了体验到死亡瞬间的快感与解放吗?萨帕塔必须死亡,因为死亡赋予了他革命英雄的荣光,这荣光照亮了他疲惫不堪的躯体。而革命将继续下去。萨帕塔深知这一点,这一执念,疯狂地创造与抛弃一切的执念…… |
|
两手空空,最有力量——《故事》之一百三十九。 |
|
章节式伟人传记片。 |
|
不能忘记当赫尔佐格说到这部片时候眼睛里的星星…说到这部他「最喜欢的电影」「最伟大的电影开场」「最天才的主角入场」「一个真正的演员」「白兰度是做电影的荣耀」「再也不能比这更好」的时候。哇,的确是管窥到了伟大的表演是什么样的了! |
|
你能抓住一条河流吗,你能杀死一阵风吗,他不再是一个人,他无处不在。 |
|
墨西哥味。受罗西里尼影响 |
|
看得老子泪水涟涟 |
|
然而有的生命,不是靠杀死能终结的 |
|
zapata 领导战斗的经历有些支离破碎,突然就成了将军,突然就成了官员。影片竭力塑造的唯一人物特征似乎就是他是一个大善人,但他兄弟革命胜利后成为将军仍然穷困,不熟悉那个历史,不知为何。 |
|
12.04.2024 2K DCP@ FIlmmusuem补标 |
|
如果说这是一个传说,我可以接受,如果说这是一个传记,抱歉,我真的理解不了。过家家般的政治游戏,经常让我有这个感觉——他是谁?他在哪儿?他要干什么?好在,本片所讴歌的萨帕塔,结局最终升华为一种理想和象征,终于有了一点英雄的样子。儒家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对于西方的思想政治理念,我实在无法理解。 |
|
………………………………………… |
|
这tm什么诡异的whitewash啊- -?!化妆都化成对眼儿了! |
|
"He's in the mountains. You couldn't find him now. But if we ever need him again, he'll be back." |
|
sometimes a dead man can be a terrible enemy. |
|
卡赞的现实主义手法震撼人心,但是叙事过于平铺直叙显得枯燥。 |
|
strong people dont need strong man |
|
学习如何将出场人物表现惊艳。 |
|
马龙白兰度年方二八 |
|
伟大的人,伟大的思想,他是人民。
萨巴达被逮捕后山田里的人民涌来,动人的。情绪饱满,一些情节跳过是为了片段性的展示,主在表达萨巴达雕像般的意义,淳朴,毅力。
与《让子弹飞》相像 |
|
有个胡子的确不一样 |
|
难怪说马龙白兰度有左翼倾向,这个角色分别就是墨西哥的切格瓦拉!七十年前的电影,居然如此精致,里面有好多台词,现在都不过时,比如“死人有时候才是最大的敌人”。敬礼! |
|
既成王,何惧称王 |
|
伟大的理想和传奇,可能就是过度美化吧。 |
|
可悲可叹的墨西哥农民英雄史诗 缺点是相较于名家执笔的剧本 卡赞的导演功力弱了些 尤其几处剧情衔接的地方太跳跃 |
|
6.8 马龙白兰度的魅力秀 |
|
萨巴达是个农民起义军,他不认识字,不会饮酒作乐,更不会剥削劳动人民的心血,这样的人注定会受人爱戴,他这一生也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