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老师难得用点音乐。极简主义到把故事起承转合都删掉(理解不到人物逻辑太正常了!),无怪朱天文说布列松与侯孝贤电影观念如出一辙。驴老师的演技真好,比起它,所有的人族演员都应该羞愧(或者是布老师故意的……)。 |
|
一次人与驴的三角恋,驴子成了男一号,有着和女主角一样的悲催命运。布列松极简主义的代表作,信息量惊人,电影反应的可供人思考寻味的远比故事本身看到的要丰富深刻的多。布列松受杨森学派影响根本就不相信角色的行为应该有其心理动机,角色总在对抗意志,也总是走向宿命式的悲剧。★★★★ |
|
舒伯特第20号钢琴奏鸣曲D959-第二乐章 忧伤……无法呈现和被省略掉的原因及过程 《牛》-活着-《老狗》 |
|
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换钱。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
|
1.布列松的极简和悲观比之前更甚,无旁白,大量情节省略跳跃,只呈现结果不给原因和人物心理动机,人与驴的宿命悲剧。2.手脚与物体细部特写与环境音营造画外叙事空间。3.老布女主角总是美得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回驴子演技胜过人类模特了。4.无驴子的反应镜头,冷峻内敛。5.它终于倒在羊群中。(9.0/10) |
|
它的一生尽是残酷,虽有微小的甜蜜,比如女主为它编织花冠,但即使是这样的时刻,丑恶也窥伺在侧。痛苦与欢乐,都是它自己无法掌控的。只有默对与承受。开场驴同人一样受洗,结尾驴卧入羔羊遍野的土地。以驴为名的电影,海报却是被剥光衣服,饱受凌辱的女孩。布列松在明示我们人亦如驴,都是沦落在人世间受难的卑微生灵。所以约束人的表演、取消起伏的风格化的动作与台词是可行的。因为我们已与驴共情。 |
|
#重看#极尽简化的白描勾勒出人生起落开合的线条,驴眼见证爱情的破灭,死亡的降临,人性的丧落,尊严的毁损,一颗清白魂灵如何陷入泥淖,以及命运的不可控。无言一生,荣辱皆忘,最初镌刻下的名字最终不会被任何人记得。对局部的特写构成某种压迫性的节奏。 |
|
摄影怎么可以这样好,演布列松的电影,一定要有一副修长的手指。 |
|
二刷,确实牛逼,极简叙事,冷酷的旁观镜头,除了那首舒伯特几乎静谧的背景音 ,驴子随波逐流的命运,蒙冤的父亲,失去爱情,自甘堕落最后命丧黄泉的少女。但观看过程太晦涩,实在有丶难以喜欢了 |
|
作为主角的驴在片中是被动的,虽然它对周遭发生的事有心理及生理反应,但作为被人类奴役的对象它对自己的命运毫无掌控,因此便成了映射周遭人类身上人性的一面镜子,然而人类角色在片中对自身命运同样是无力掌控的,布列松在剧作上对角色情感、关系与正邪对立的淡化使得本片有着不带道德评判的客观视角 |
|
演员木纳 台词空洞 剧情没劲 动物受害 |
|
悲伤压抑的基调,人的不幸遭遇完成了巴特萨感情的外化。辛劳的一生,承受着所有伤痛与苦难,它贯彻着基督的教义,可能在他闭眼的那一刻,已经宽恕了一切吧。琴键的忧伤,绵羊的铃铛,肃穆的死去亦影片开头那次宗教仪式的完结。虽然布列松的极简主义使得剧情极度跳脱,但好在影片情绪的感染力是强大的。 |
|
1开头奏鸣曲响起,突然插入一声驴鸣声。2黑色的驴上出现一只白色的手。3顺着手镜头反方向拍摄小孩。4听到说话的是父亲,但看到是小孩。5父亲不同意买驴,溶镜后一起牵驴下山。以及全片大量的手,足的特写。布列松电影中的隔离,中断,对立,暧昧,落空观众的设想等特点在开篇三个镜头里可得一窥。 |
|
史上最朴实无华的表演唯驴子巴特撒莫属。我驴哥不动声色冷眼旁观世间冷暖沧桑变化,不得不为之动容,它看见了人类的挣扎、孤独和无力感。布列松真的是极简主义狂魔,《扒手》《死囚越狱》《驴子巴特萨》尽管只看了这三部电影,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对于修饰的极致的简化,当看完别的过度修饰的电影之后再来品味一下布列松,布列松果然是电影界的一股清流。 |
|
驴子理解世界的方式是直接的,因此逻辑层面的起承转合在它这里并无意义,而全片的叙述正是基于这种基调,上帝实施惩戒却宽恕罪恶,后世的作者和观众,怕是再无此时的心境与笔触(现代主义的胜利?),毕竟圣徒的身份,要么随逝者而去,要么只是模糊童年记忆里游戏的承诺。 |
|
8.5 不是本是动物的驴被导演赋予人性(形象的“特权”),而是苦难面前众生平等。所以布列松其实是在拍一个“驴的世界”(可预知的是代入片中的任何人物,都是相似的悲剧)作为和驴一样的旁观者的我们有人性,才会代入动物视角。驴放大了观众对自己旁观者身份的联想,我们和驴一同,受的是沉默之苦和欲加之罪 |
|
重看。圣经中的伯沙撒是巴比伦的亡国者,一个注定悲剧的姓名。而驴子巴塔萨是无表情的道德观察者,正如布列松,沉默中是几近疼痛的神圣,从不去指定观者该如何反应,要你挣扎着靠自己去共情,去读懂那些读不懂的同类。(布列松用959之登峰造极后人再效仿也比不上 |
|
2012-116 |
|
智商跟不上这样的省略 |
|
还能有再奇怪一点的电影吗?跟卡夫卡配在一起讲的电影果然看得人想自杀 |
|
极简主义中的极简主义,就连叙事的起承转合都省略了,好歹有了点配乐。以一头驴作为旁观者视角,见证一个小村庄中各色人物来来往往。驴子真可爱,想吃驴肉火烧。 |
|
怀疑一切价值似的。 |
|
驴知道的事情拍出来了,驴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别想知道。 |
|
舒伯特 D959 |
|
@北京法国文化中心 布列松影展。一只从出生到死去看着世界变得更糟的驴子。中段以后人物关系和叙事产生若干困惑,但是每每用得极其克制的那段音乐主旋律复现的时候,就顿觉诗意如水了。 |
|
悲伤的驴子。观于上师大东部礼堂 |
|
模特理论最佳实践范本,即只行动不表演。人生充满悲剧性,生命只不过是一座牢笼。驴子受难记:驴在圣经中属于洁物,会说人话,是为先知的坐骑,象征和平。受洗后的驴宛如先知行走人间,与少女命运达成对照,于羊群(上帝子民)中倒下。男主角则象征撒旦。舒伯特+1。哈内克冷眼旁观承袭于此。 |
|
A / 矫情的拟人,好多时候的执行力不够坚决。/ 二刷:一种拟人修辞的失效。这边巴特萨进入了马戏团达到了对动物最平等的“观看”,而那边的人类砸碎了可以自视的镜子继续沉溺于声色犬马。驴子的目光越被还原为无情的牲畜,它就越像是人们所渴望建构出的“圣徒”——多么微妙而辩证的视角。 |
|
Life is devastating, Balthazar doesn't understand this cruel world but he watches it all the time. 8.8分★★★★☆ |
|
仿佛看到了顾老师和二哥的容颜 |
|
玛丽的死亡,让悲剧终成为悲剧。似乎也没有别的更好的结局。人生是场悲惨的遭遇,如果驴子是圣徒,它就是没有语言的苦难的见证者。朗西埃用这个电影开头的几个镜头来讲形象(image),可是我觉得真看了电影,他说什么并不那么重要,也许他说的不错,图像的文学性。这个电影是一首古老的民歌。 |
|
好孩子 你会去天堂的 |
|
布列松~ |
|
最近在看【小毛驴与我】欧洲人特别喜欢用驴子作为自我的镜像,大概是甚为了然畜生身上与人类一般的宿命悲剧,延伸出一些圣愚的喟叹。这是很典型的概念先行的电影,人操控驴的命运,人也逃脱不了无往不在的命运枷锁。 |
|
7.8/10
几乎是裸看,但不影响理解。大师的称呼确实不是白叫的,极简的手笔却诠释了许多内容 |
|
布列松用极简主义带来了蒙太奇般的视觉冲击,尽管每个镜头(相比以往)更加精细的记录了演员的微表情,同时罕见的加入了配乐,但镜头跳跃太快(几乎毫无剧情连贯性可言),使得观众不得不自己将碎片化的信息拼接完整,只有那头被鞭子不断抽打的驴子贯穿始终,像女主一样拥有自由又被宿命追的无处可逃。 |
|
2018-09-24,难被布列松打动,他的极简一定程度上也简化、通俗了真实的生活节奏,取消了环境本来的复杂面貌,杨德昌算继承改良到极致;想起自己最先拍作业的时候,是性格使然,自觉地爱拍局部而非全貌,爱叙事留白,企图依仗画外音营造叙事空间。现在的我全然不是这样,可能受了这样那样的影响,需要反思 |
|
有太多指向与影射的内涵,五十多年后几乎所有(自认为)的「弱势群体」都可以自动带入来诉说「沉痛家史」,似乎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当所有人都自认为是「受害者」便是大灾难的开始。回到布列松的电影中采用了更加冷静的旁观视角——巴特萨的某些看来很「可爱/萌」的行为又会被某些观点解读为「怒/哀」,但是更强强烈的却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宇宙不动感,就像最后驴子的死亡,更像是一种故事的终结,无关幸福或者悲惨,归根结底还是人类的庸人自扰。 |
|
极简主义叙事。看着驴被人类一次次的欺辱真的很伤心,看着他的脚一下下踩在坚硬的石头路上,实在不忍心看。人类只在乎自己,对于其他的生命都一概不管不顾,为什么这些动物一生下来就得为人服务呢?他们为人类付出了这么多换来的仅仅是殴打和欺辱,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没改变过,没有希望。 |
|
【B】极简到故事都快没了,讲的不清不楚的一划带过,而且全片和驴也没多大关系。不过即便这样我还是觉得这片挺好的(谁叫我爱装逼呢) |
|
【上海电影节展映】极简叙事,与其说驴是主角,不如说驴是观察者,或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周遭人的命运。人和驴都是一样,善良了都要被人欺。悲剧压抑的氛围笼罩全片 |
|
P5不给力,耳机孔坏了,我看的是无声的。 |
|
一头毛驴的命运。 |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mIm0HiKoec |
|
驴眼看世界。虽说是布列松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但却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部。 |
|
討厭我曾經是最喜歡的959的 |
|
1. 人一定是这个地球最坏的生物。从驴的视角看那些对他挥动鞭子,并无任何理由的恶搞,无因的折磨,这种本性,实在是太邪恶了。2. 他不会说话, 可他是有智慧的,有感情的。3.那个女孩子跟这个驴子一样吧,默默的承受,但就是跳不出某些既定的命运。 |
|
“如果你想 我可以给你一个吻”//他们热爱无法回避的痛苦 超过对身边人的喜爱 甚至可以说是享受 可能痛苦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吗啡引起精神的麻痹//而选择以痛苦折磨自己的人 或者类似苦行僧 当受尽磨难的他们再看向别的任何人事物时 很多时候会带有一些无法遮盖的慈悲与悲悯//各种意义上的沉默充斥着布列松的电影 从画面到声音到主题内核//说来驴子真的很适合布列松的模特儿理论 但它依然不完全受人控制 成为布列松镜头下最有表情的主演//观众被代入“法国最伟大的智者” 被鞭笞被催促被枪击被拳打脚踢 从“智者”的视角观察这个愚蠢的世界和变态的混蛋们 或是与它对望//布列松作品中永恒的悲剧性 |
|
驴子作为上帝的全知视角审视着人性的冷漠 极简但却信息量庞大 布列松将信息藏在画面和镜头转接之间 当信息不够明确之时 才用语言再加以提示 大师不愧是大师 |
|
倒像是横卷式的叙事,布列松的故事其实是很有假定性的,甚至是很刻意的,但是这种强加的东西是一种入木三分的意念,所以看得人都明明觉得如鲠在喉,但是又偏偏摆脱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