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时期正是戈达尔的技术走入炉火纯青的时候;他是多么知道什么样的画面是“漂亮”的,什么样的声音才是最“正确”的 |
|
片名不知是否与罗西里尼《德意志零年》呼应。照样侧重观念表达,也不乏广告字体、影像拼贴、口号性标题、符号隐喻。节奏已不似旺盛期雀跃,却多了一点安哲味,身负家国,徐徐漫步。这是最诗意的戈达尔。“同志请问,哪条路通向西方?”“我也不了解呀,同志” |
|
一部电影如果让我产生因为导演是他所以才可以这样的想法时,基本上我的耐心已经快要耗尽,我喜欢和电影交流,不喜欢被电影俘虏,对面的这个位置我总觉得是不需要有光环的。电影的形式我很喜欢,也是我曾经想要常事的方式,它对于创作的边界的探讨很有意思,但当戈达尔实现了这种形式之后,我又回到了因为是他这样的问题上,确实不太开心。 |
|
@打浦桥 4+看过最好的疙瘩儿之一,思艺双高。柏林墙轰然倒下的新德意志零年,戈达尔带你一小时间谍游。毛泽东斯大林时代远去的怅惘、问君西游何时还的迷茫、对西欧净土的一派哲思和乡愁。诸多古典音乐佳节做配乐+声效的克制和肃穆。中世纪骑士回答:方向人人自己找。遗忘不该遗忘的Gestapo, 坐等二刷。 |
|
柏林墙倒塌之后纪念新德国1990年之作。其中“9”和“新”同词源。一如既往的戈达尔式文字游戏。另一平行之线《电影史》的许多片段也出现其中。本片也是引用狂澜:罗西里尼,茂瑙,巴尔涅特,爱森斯坦,黑格尔,里尔克,歌德,卡夫卡...还有就是画面美得无言。 |
|
7.7;悲哀於我畢竟永遠是舊日煙雲而不會是甜到憂傷,時代這麼快我們只有變成一般流行的歌還有別的辦法嗎 |
|
a beautiful historical elegy |
|
可能是让-吕克最优美的电影之一,宛如一次时间穿越,以推倒的柏林墙为中心,不同介质的影像和声音交错在整个二十世纪的长河中,在1990的公园听到1945的炮火;而带领我们的是从未来(亦是过去)而来的Lemmy Caution侦探,更为这本以典型的戈达尔作品增添了趣味和怀旧,为了这已经千疮百孔的旧世界。 |
|
朝未来前进,踏过的是往日幽灵的碎片。“我们死后的世界还有音乐吗?”“是的,死后的世界会有音乐的。” |
|
7.5/10。柏林墙倒塌后《阿尔法城》的男主在德国四处游荡,途中遇见了各种人与事并因此引出了对德国各种过往历史与政治的沉思与怅然(怅然于比如:马克思主义该去向何方?原社会主义国家会怎样融入西方,也会变成他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国家吗?)。影片通过摄影、台词、声音(以及声音与声音间,因为有不少多音轨)、剪辑(叙事节奏支离破碎)、历史影像资料插入、字幕卡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诗意(具体来说:一种平静、怅惘、meditative的诗意)。但本片有些地方叙事脉络太具体,有些地方却又抽象地如同后期戈达尔电影,这种拼凑导致影片“四不像”,一会儿信息过载一会儿不知所云(而且程度上比《李尔王》严重)。 |
|
求剧照第一张女演员名儿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6sL9B8uwWo |
|
戈达尔拼贴电影尝试的第一部?看过的人太少,也很难找到有内容的电影解析,我完全不知道如何评价,因为我完全看不懂 |
|
「蘇東波」席捲歐洲,柏林圍牆倒下,愛迪康斯坦丁繼《阿爾伐城》再與高達合作,最後一次扮演酷探林美寇遜,像幽靈般漫步柏林街頭,見證大時代降臨。舊的路牌掉到地上被車輛輾過,書頁翻起,老歌老電影剪入記憶……一切如霧如電,卻又明明真實不移。一世剛過,下世尚未投胎,我們只能盡可能先把見聞紀錄下來。高達用片名向羅塞里尼四十三年前的《德國零年》遙相呼應, 同時用出神入化的蒙太奇回答電影對寫實主義傳統的堅持。詩誕生於廢墟,心靈的重建正在開始。
抒情—叙事—纪录:
也许我们生命中所有的巨龙,都不过是等待着我们变得英俊而勇敢的公主;
也许所有令我们恐惧的事物,都不过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物在期待着改变。 |
|
这部虽然已经是在玩声画实验,但无论视听或是景观本身,又都很美呀。 |
|
戈达尔补全计划4 |
|
Cinefan forever Godard DCP 60$ AC
又名:《何處是西方》久違的3:4 DCP保存的質感令我一度以為是35mm lol 這場竟然有中文字幕,人很少很多人睡著了,暫時是forever Godard影展最驚喜一作
《電影史》段落的再運用(很難不覺得在騙票錢)(沒有),另類寫劇(隨筆文集)本結構怠工方式(沒有),傾倒所有可言或不可之語,一整篇綠到異常的菲林嚴重懷疑故意找,景觀浸沉暗沉又青翠中對時代的分層現狀和社會流動進行了一次Godard style的個人剖析,影像本身是高度即興以及他最擅長藉著anti-meaning景物邏輯去進行一些交談,用語言的力量壓制影像的力量,哲學、政治、行走、搜索、碎片、立場、隨想、對答,主要大部份時間還是在發牢騷 |
|
Post-Alphaville |
|
等我学了法语德语再来看一遍。戈达尔已入化境,所有内容都精确而深刻,缅怀得极为优雅。 |
|
配乐不错,闪回式的情景复拍添了厚重感 |
|
内容成为技术的附属品,戈达尔的影像实验。 |
|
依旧的戈达尔式随想,变奏、叠音。世上只有一个德国,德国永远不会消亡?是法西斯的德国,是浮士德的德国,是东西统一的德国。新德意志零年。骑士要娶走巨龙,间谍仍取走消息。同志,请问西方在何方?
对于柏林墙的倒塌,作为左派的戈达尔,反美国的戈达尔,你以为他会无限哀恸?东边的集中营和西边的资本家本没有区别。德国的战争与和平也没有异于法国的战争与和平。斗士也会老去,西方也在衰落,但群众思想不会,它已转化为物质力量。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西方在何方了,那么还会有中国玖零吗。 |
|
wtf |
|
还可以 |
|
节奏很好,就是很意识流,我不是太喜欢。
【【中字】|戈达尔|德国玖零 (1991)-哔哩哔哩】 https://b23.tv/214Ghu8 |
|
9.75
全片以一个不断去往西方的老人视角来回溯德国的过往。想不到的是戈达尔居然把影片章节称为乐章,大量的古典乐和文字用典的使用让影片具有一种韵律感。加上本片极具观赏性的影像使得戈达尔通过这些技法成功地让影像充溢着诗性美。他也照常在电影里说出了他的政治理念(左翼史观),让影像成为了承载他思想的载体。 |
|
“当一种思想从群众中升起,它会转化为一种物质力量。”
“人类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中创造历史,他们同时也是实现某种他们自己也无法意识到却能无意识地感知到的更高更广的东西的工具和手段。” |
|
19/11/16 |
|
待重看,并没有看到足够强度的诗意 |
|
聲音處理特別(唸白、音樂都是)。法文的neuf兼具九跟新的意思,所以片名指涉《德國零年》,Rossellini說的是二戰結束的零點,Godard則指柏林圍牆倒塌,面對西方(美國)的狀態;於是《阿爾伐城》的主角Lemmy Caution回來,在歷史與電影的穿插中呢喃擔憂。 |
|
早年间看戈大爷,总是被他惊人的男女观念和愤青思想所震撼,很容易忽视他画面的美好,剪辑的精湛!他真是一直在探索啊!这部画面好美啊,尤其朵拉那个角色,也太美了!看了豆瓣短评,发现这部打破时空界限的电影,确实是安哲那个味儿,感觉时间之尘和这部很像,但是德意志玖零完成得更好,果然不能用美国人做主演!再看短评想起,玖在法语中,跟新也很相近,在柏林墙倒塌后,来了解这个郭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再契合不过了,这也是另一种德意志零年吧!看戈大爷的电影,就深深感觉自己是文盲大文盲。认出了大都会、马布斯博士、最卑贱的人。看到绍尔兄妹在试车,让人眼睛有些湿润,如果他们不被处死,或许这就是两兄妹的日常吧!戈大爷永远知道怎么刺痛一个人的内心,让人恍然大悟!侦探小说人物为线索,何处通向西方?冷战结束了,做美国人已经没有意义 |
|
1.有些镜头让人产生一种在看老塔的感觉,极富诗意。
2.阿萨亚斯在《迷离劫》最后将正片刮花形成了种难以言表的奇妙效果。而《德国玖零》几乎全片都在“刮花”正片。不断在叙事期间穿插着历史片段、影像资料,声音中又有着对白、旁白以及字幕卡,究竟哪能称得上正片,哪个能称得上刮花,让人难以分解。就最终的效果看,我个人还是更能接受疙瘩的另一部类似风格作品《李尔王》。
3.缅怀一个导演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他的电影。战士高达,随心所欲地去颠覆另一个世界吧。 |
|
再见语言 |
|
西方的衰落 |
|
Lemmy Caution,最后的间谍,离开了,今次是独自一人,前方等着他的是什么?“现在是大洋时间23:15,在星际间开车一晚,我们就能到家了。”“我-爱-你,我爱你。”不再有爱、希望、年轻,离开。去过一种新的生活,无法再向我们许诺什么。无论我们走到哪里,看到的只是令人困惑的废墟。柏林墙倒掉,间谍和他的档案一样被丢进历史,被遗忘。在剩余的时间里,他要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不知道自己幸运”的幸运的年轻的唐吉可德和桑丘们推着拉达车涌向西德,但在那里,朔尔兄妹活下来,也只是在享受这种无意识、无意义的自由吧?高达不拍摄历史故事,但他拍摄了历史,更准确地说,他用电影从历史中解放了历史的意识,思想的表现形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
|
五十年前,德意志零年只有废墟;五十年后,德意志90年代新零年只有跨国资本与消费主义。三十多年过去了,Lemmy Caution还在找旅馆住;七十年过去了,最卑贱的人还在酒店工作。 |
|
【4】这部虽然已经是在玩声画实验,但无论视听或是景观本身,又都很美呀。 |
|
高达的《月吟》式牢骚片,但是已经到达了抒情-叙述-纪录相结合的最高峰 |
|
他走得好远= = 没完全get到需要二三刷 |
|
失去自我意味着超脱。跟随戈达尔的镜头的一次新时空旅行,新德国与德国的对话。 |
|
感觉看戈达尔真像坐牢,幸好下周不用再看,不用再听催眠的旁白了……不过不得不说很喜欢这种法国式的掉书袋,全片尽是引用。以及,骂美国骂得真好:一个只能想象内战的国家。但始终喜欢不上戈达尔后期的影像散文,看得舒爽但总没什么余韵。另,cinefan把这部放在《阿尔法城》后面实在是太会了 |
|
Wo Es war da werde ich sein |
|
7.5 柏林墙的倒下牵引出过去以及现在的政治,哲学和文明,这是关于柏林墙倒塌最好的电影 |
|
一部戈达尔电影却融入了东欧电影的诗意。这个游走、寻找的结构也挺传统。 |
|
又一次内容无意义的试验 |
|
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就在于可以用1小时腾出1G的硬盘。戈达尔的电影一定需要敢于打一星的观众来看。 |
|
Which way is the west |
|
上帝死了,希特勒自杀了,现在苏联人也滚蛋了,LemmyCaution自阿尔法城回返,并非再九千公里远道而来只为爱点火,从魏玛到西柏林,一路询问哪条路通往西方,可这是一条向东的旅程。柏林墙倒塌了,德国如今身陷在痛苦的新的首都,整个世纪的炮火声又都回响起来——金钱和我们身体的战争?高达或者在告诉我们,要像堂吉诃德手持长矛向着那具庞然的现代机械策马般直面街上的资本主义景观:“也许我们生命中所有的巨龙,都不过是等待着我们变得英俊而勇敢的公主;也许所有令我们恐惧的事物,都不过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物在期待着改变。” |
|
德国-苏联-左右均失效,戈达尔如何面临这一事实?似乎只剩他最厌恶的西方之地存在,主角一路前往西方的路程就是文明精神游荡的历程,是理性德国人的非理性之辩证阶段(戈达尔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强行”引用),更是文明全面衰退的结果——解体这一历史,戈达尔并不认其为某某的优胜,他仍是悲观的,也当然是悲观的。
于是诗歌只剩枯萎的象征和单调的情怀。戈达尔的还原思维到头了。到底能否用影像的效果实现福柯们的社会学结论,早已有否定的结论。或者这样看,把诗歌形象一一视觉化,并附上一些杂碎的毛边儿,就成了戈达尔的作品,我称之为知道分子的联想游戏,一些扭捏造作费劲但具有实践意义的思考,当然从艺术边界的认知划分而言,这向来是有存在价值的。 |
|
德意志的二次零年,俄耳甫斯的回返。那守护城堡的巨龙,实际上就是等着我们变得勇敢且英俊的公主的化身。(笑)一点惊喜,精神解冻期的意象,堂吉诃德,库尔贝的海(他画的海浪太特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