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了这道关,要说英文写繁体,像鱼群挤到水面呼吸空气;进了这扇门,要被监控陪笑脸,在大鱼吃小鱼的规则里谋生。没教鲨鱼游泳就扔进大海,没让城市变冷就盼望落雪,没给手枪装弹就扣动扳机,没给货船检查就驾驶出海。把飞机当成流星祈祷,把失火当成福兆祈愿。反正过得了春天,也过不了青春这道险关。 |
|
香港和日本一样远,青春像手机一样好玩,未来跟鲨鱼一样无奈。 |
|
请不要把港铁报站声轨乱贴,上水没有车到黄埔,屯门也没车去调景岭。 |
|
2017年的《嘉年华》,2018年的《狗十三》,再到今年的《过春天》,华语青春片、华语女性电影真的崛起了。
没有以往青春片打架、堕胎之类的元素,而是真正聚焦女孩的内心世界,真正关于青春,关于成长。
佩佩的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则是沉迷麻将,他们口口声声说“别人的女儿有什么,你也必须要有”,但其实根本不了解女儿,甚至对女儿走上犯罪道路也毫不知情。
母亲说要带佩佩去西班牙,其实她根本不知道佩佩真正想去的是日本。
你以为你把最好的给她了,但你从没问过她想要的是什么。
Jo也是如此,被父亲欺骗,被弟弟夺走一切,连配角的形象都鲜明立体。
“绑手机”一幕最细腻,四周安静无声,只能听见呼吸的声音,也听见了爱情。浪漫,温柔,怦然心动。
正如鱼缸无法囚禁鲨鱼,因为鲨鱼属于大海;
香港也看不见雪,因为她属于世界。 |
|
难得有一部导演处女作不讲农村、不讲乡镇,不卖苦、不矫情、不自恋。少女无法从成长环境里的男人女人中获得保护和依赖,所以野蛮生长的青春期被荷尔蒙打乱了脚步;阳光下随着女孩身影游走的摄像机仿佛活了过来,配乐出色。这是一部“中国甜心”,内核其实是一部充满奇遇精神的公路片。 |
|
没有哪个少女能拒绝阿豪,尽管他只是大排档小弟,能逞的英雄只是从手机维修店里救人,开船出海还要抛锚,带人去山顶看夜景说的话很俗气,撩起背心来肚皮上也没有六块腹肌,但没有少女能拒绝阿豪,只要信,不要问!在仓库昏红灯光下,俩人粗重喘气,是最近看过最好的少女情欲戏。很想知道如果最后不写警察神兵天降,本来应该是怎样精彩的结局。 |
|
少女想去日本看雪,雪山印在明信片背面夹进书页。山顶上没有碰到唇尖的吻,吻也值得为同伙的理想冒险。煮一碗清寡又暧昧的面,面汤氤氲亲手绘制的手机壳火焰。身体纹着鲨鱼,鲨鱼从水缸回归大海里面。妈妈眺望着说原来这就是香港,香港是爸爸映着餐厅玻璃窗吸一根烟。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只要穿渡这道安检门,我们就能奔跑着过春天。 |
|
“买鱼头送嘴”,“十六岁卜卜脆”台词很可爱…又一部基于海关题材讲述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嘉年华》混搭感,2018华语佳作,粤语加分!“我想知道,冷是什么感觉” |
|
观影爽感、视听艺术造诣和深层文本构建三者皆顾的惊喜之作。女主单非家庭背景,深港两地穿梭,普通话、粤语不断切换,加上 “学生妹误打误撞入行走水货” 的犯罪片类型化设定,种种元素碰撞到一块儿,为该片带来了一种港片气质 x 大陆日常的生活化超现实感,也在某种程度上具现化了女主内心割裂的身份认同。音乐品味太好了,电子乐完全衬托出了暗潮汹涌的感觉,镜头和打光手法也极其高明,演员更是调教得浑然天成。看完全片油然而生一股惆怅:自己何时才能做出这么牛逼的南方电影呢。 |
|
8分妥妥的,摄影很好,夜景、冲突色光和手持都很棒,佩佩和阿豪互相缠手机带货那场戏完全是当床戏拍的,很有意思;女主角跟摄影差不多好。当然剧作有坑,有些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可避免的坑。青春片定位很准确,完成度也非常高,口碑爆了太正常了。 |
|
说实话,不算特别喜欢。除去拍摄手法的转变,我最不喜欢的一点是人物基本都浅尝辄止,映后交流时导演说每个角色都有很丰富的人物小传,但这份功夫没有体现在影片里,每个人物的故事性都在为佩佩服务,不是为自己。整体来说,电影的设计感非常重,无论是故事,人物,镜头还是对白,都能感受到“这是假的”。不过从映后来看,导演本人很有魅力。我最喜欢一个镜头是佩佩和她爸在餐厅吃饭后她爸出去抽烟,通过映射将两人相对,很有画面感。 |
|
差点错过这部华语佳片,意外又惊喜。如此老练的呈现没想到竟然是导演处女作!与众不同的青春片,借用社会题材,讲述了关于一个特殊身份的青春期成长故事,很类型,很成熟。整体而言,完成度颇高,故事情节、新演员的表演以及节奏叙事和影像风格,一众老演员甘当绿叶。女二有些地方真的是太像杨紫了……最后神勇人民警察从天而降的收尾也真的很十足中国特色了!导演说,过春天是手机走私客的黑话,大概是好运、走运的意思,影片火了,大家一起“过春天”,我先打个call! |
|
有点意思。绑手机那一段实在暧昧,但是暧昧消失于男主角一撩衣服露出来的大肚腩。。。 |
|
本质是俗套的三角恋故事——女孩必须出生于普通离异家庭,必须有一个有钱闺蜜,闺蜜男友必须帅气有魅力,然后发生种种事情让女孩对闺蜜男友萌生爱意,设计误会,撕逼,最后不了了之——只不过导演聪明地在其中置入地缘、社会和家庭议题,加工成一篇优秀的高考记叙文。全片没有情绪(唯少的几处来自音乐)直接对“青春片”判了死刑。少女的青春故事应该是湿漉漉的,不会这么干巴巴。导演目的显然不是“青春”,是写一篇可以拿奖的社会调查新闻稿件。 |
|
新鲜、明快又洋气,别的国产青春片在这个片面前只能被称作北姑青春片了!男主角单看长相不算特别帅气,但绝对能令每个少女都回想起自己青春期曾爱慕过的坏男孩,什么学校里声名狼藉的不良学长啦、隔壁邻居家高中辍学混社会的哥哥啦、漂亮女同学让你去给她送过信的职高男朋友啦……男主抽着烟回过头叫女主“衰妹”的一幕我抽搐级心动,后面两人往对方身上捆手机的一段比床戏还撩人!啊啊,我永远爱有魅力四射坏男孩的青春片! |
|
这几年青春片中非常亮眼的一部,导演将青春片的情节与情绪,置于犯罪片类型当中,将青春的躁动类比于犯罪的刺激。摄影、剪辑、配乐各环节都很突出,几个年轻演员表现也很不错。互绑手机那场戏,拍出了少有的欲望。 |
|
倪虹洁不愧是内衣广告届的女王 |
|
今年最好的华语处女作之一。 |
|
我觉得特别好的地方,一是,除了几个重要的时刻,观众几乎没怎么正面看过男女主角两人的脸和眼睛,不是低着头就是侧脸,不是被头发遮住就是在阴影中。还有他们之间的对视,也都是一闪而过。二是,互在对方身上绑手机的那场戏,胶带声、近距离的沉重的喘息和仿佛听得见的心跳声。还有比这更特殊更高级的情欲影射方式吗......这个新鲜而前无古人、独诞生于这个特殊的地域和时代交叉点下的场景,要成为当代青春片史册中的一个“之最”。 |
|
好看又好哭,高铁直插西九龙时代全新的陆港电影。砸碎青春所剩无几的念想,走出陆港双重身份困境,迎向独立新生的自我。陆港再无黑社会,镰刀斧头镇华强北也镇西九龙。 |
|
非常惊艳的处女作,也是近几年国产青春片的最佳之一。1.聚焦于少有人关注的“单非家庭”独生女的迷惘与孤独,并以水货过关成功与否构建悬念,勾连出深圳与香港的文化隔膜,视角独特而新颖。2.黄尧的表演毫无瑕疵,令人叹服,无怪乎提名亚洲电影大奖的新人影后。3.手持镜头和电子乐与青春期的躁动叛逆相得益彰,多次现身的镜像反照则强化了身份认同的疏离感,尤其是父亲在窗外抽烟女儿在餐馆里独自吃饭的镜头。4.佩佩与阿豪互相往对方身体上绑手机的那场戏,暧昧的红色笼罩了一切,配以逼仄模糊而不规则的陈设,呼吸声声入耳,眼神交错迷离,生成了令人难忘的情欲空间。5.夜雨中的无尽狂奔,青春片中经典的奔跑母题恍然登场。6.以三次猝起的定格划分剧作结构,在情感上也标识出了关键点。7.美中不足的是结尾应对审查稍仓促,部分人物不够立体。(8.8/10) |
|
太令人惊喜了,不一样的青春片,题材很特别,剧情很丰满。穿梭在香港与深圳两地的少女,一个代表现实,一个是理想,意味深刻。没想到内地导演能把香港拍的那么港片化。新生代演员演技都不错,尤其喜欢女主。 |
|
作为处女作,已经算不错了。要说缺点的话,可能是延展性不足,青春戏太多以致消解了社会性的一面……这是我见过的阵仗最大的一次映后交流,连摄影、剪辑、作曲、声音指导、美术指导都上了台。他们大多是北影的学生,田壮壮做主持,一群人其乐融融的样子,竟让我感觉到一种热闹的美好。与做电影相比,写作真是孤独啊。偶遇D和S,电影看完后我们去北影旁边的一家串吧吃饭。邻桌有一位长得很像张纪中的导演正在和人大声聊天,我们把客套话说完之后没什么可聊的,就偷听他们在谈些什么,听了半天,也分不清他们到底是在说戏还是在说人生。我忽然感觉他们这些“入戏”很深的人过的才是真正的生活,活出了人味。 |
|
互缠手机那场戏真的是好。。毫无漏点,却让人想入非非,情欲高涨。可谓色而不淫,在有限的尺度下完成了无限的想象。 |
|
剧作问题较多,动机难以支撑人物行动: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再怎么也不可能因为要和闺蜜去日本看雪就靠走私挣钱。对于钱的欲望过于浅显,看不到深处的家庭、社会原因。再说,她和闺蜜莫名闹崩后,又是什么支撑她继续铤而走险呢?总之,导演写剧本的时候可能根本就没对人物的关系理清楚。背后展现的香港、深圳也只不过是一个崩塌的幕景而已。年度最佳的独立大作实在让人失望 |
|
讨巧青春片外衣下拥有更丰富的肌理---夹在两岸之间的身份尴尬,生活环境的缺爱氛围,青春期少女对世界认识的心理体系的构建和幻灭,在一个类型片拍法的案件串连中,均得到较为纯熟的演绎和深化。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讲,无论从剧作完成度还是影像风格的把控,都相当不易。定格的几个瞬间,鼓点加持,仿佛是走向决定性的时刻;配乐很喜欢,雨夜戏竟隐隐有娄烨风(摄影真棒)。互绑手机戏的红色基调,暧昧的情欲如溢于画面;镜像多处运用,如揽镜自照。不会下雪的城市,无法栖陆的鲨鱼(导演说此意象不必解释,仁者见仁)。过了这个春天,他们都将迎来生命里新的分水岭。 |
|
雖然導演說做了足夠的資料搜集,但戲劇類型化的誇張和細節的失實還是看出是「外人」拍的香港,有一種「想像香港」的抽離感。影像和表演上都可圈可點,男女主角雖然不像香港人,但表演都很真摯投入(男主長期待在台灣,沒有那種土生土長mk仔的感覺,設計他是賣粉面的,戲裡說是「大排檔」其實已經錯了,沒有人會管粉面店叫「大排檔」);江美儀作為走私客卻儼然黑幫女大佬作派,有為類型而小題大作的誇張。 |
|
请珍惜一个还能听到内心深处贝斯轰鸣的年纪 |
|
气质上最接近的似乎是《天才枪手》…… |
|
情欲戏不见得要脱要露 |
|
每次去香港,印象最深是过马路时红绿灯促人的叮叮叮叮声。《过春天》就是这种大陆看香港的感觉,急促的叮叮叮变成匆匆的脚步和电子迷幻的配乐。作为处女作,完成度之高让人敬佩,从表演到服化道每个环节都是加分,摄影有如呼吸流畅自然。如果说有遗憾,就是结局大约在青春片和爱情片之间游移,第三幕的戛然而止像突然结束的青春期,一系列的情绪取代了事件,以至于背后的那层隐喻都暧昧不明了。然而,还是很好啊,推荐。 |
|
那段最好的情欲戏,看得见爱情,听得见呼吸,可见的心动,粗重的刺激。有暧昧,有撩拨,无结果。 |
|
一半是香港一半是深圳,水客时代的少女情怀总是诗。母女矛盾刻画得有点脸谱化了,结尾交给民警蜀黍真是简单粗暴... |
|
二刷还是很喜欢,几个定格镜头和配乐的使用也起到了很好的叙事作用,当然最好的还是三位主角的情绪,佩佩和阿豪互绑带货那场拍的是真好,难得看到一部如此优质的华语青春片,个人年度华语十佳预定。 |
|
带货少女成长史。台词、镜头、色彩,各个技术层面都挺扎实,老实本分用小切口讲小格局的故事,作为处女作,放在所谓的“内地青春片”大背景下,挺不错的,但也没有被吹捧得那样的高度。整体平稳、平静但也确实温吞,关于“成长”的精神主旨并不那么充足,如果你非说那是故意的散淡,好吧,但我仍觉得那是讲述能力不足造成的小小遗憾。另外说一下,倪虹洁演的那个妈妈演技实在是太差了,这片子里巨大的败笔,无法掩饰的尬。 |
|
很喜欢,也很动人。“谁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因而佩佩变得无畏无惧,从生活的寒凉之中挣得一份自己的依靠。一点极微小的暖意,在她和社会小阿飞之中萌动产生,又随之熄灭。但他们身体靠在一起,他们都知道那份暧昧,不可靠,但纯真到让人心疼。黄尧表演得很准确,她的眼神里都是有戏的。我根本不觉得她饰演的佩佩是迷茫少女,生活让她太过清醒了,以至于发现未来的路如此难走。但她努力过,虽然撞得头破血流。 |
|
这个结尾……其实片子拍得还行,不过每二十分钟都像换了个频道,剪得实在太跳跃了,风格也飘忽不定的,另外女主是照着章子怡的模样找的吗,演法太像了吧。要是杜琪峰来监制就好了(嗯请不动)。 |
|
还是女性主义的电影看着舒服……部分影评的批评不太认同,颂儿和佩佩决裂的根源不是阿豪,是颂儿去不了的爱尔兰。真不至于是狗血青春片中好姐妹为了男人撕逼那样的设计。 |
|
立意点新颖,以夹在深圳与香港两边的跨境女孩(历史遗留的产物)作为身份迷失中成长的一代,解构了两岸的疏离,用“水货客”的身份构建悬念与戏剧冲突,代出青春美好的稍纵即逝。导演拍暧昧很有一套,而为了过审做出妥协也在情理之中。欣慰的是,能看到女性创作者和女性视角的电影正在填补中国电影以男性为主导的局面,以及类型、视点上的空白。 |
|
iphone 6发售月,大时代注脚 |
|
4.5 年度最佳华语之一,真的比我不是药神要好很多。人物饱满,情节毫无生硬感,所有演员表演自然流畅(比市面上那些大腕儿好太多),事实证明能用几年时间调查,挖心搜胆和编剧辅助碰撞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会太差。两个人互缠胶带一场称得上是年度最佳情欲。用光摄影都很讲究,镜像和定格想法一流。 |
|
满脑子都是缠胶带那场戏,反思了下为什么,是因为又想起邵艺辉说的因为男主身材太差就没有安排和女演员的亲密戏,就如同看到阿豪把衣服撩开的那一瞬间,嗯嗯,点到为止,点到为止,任何意义上的点到为止 |
|
镜头的设计感有点重,幸有张力。男女主都像素人,又够上镜。倪虹洁娇滴滴的,真好看啊(当年上海滩群众无聊疯传她是人妖,想也是对丽人的猎奇感 |
|
没有觉得这是一部青春片,只不过故事的主角是十七八岁的少年少女,当我们在教室里被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搞得头秃时,他们却进入了社会,看到了另一面的世界。
因为这种环境的区别,所以佩佩和阿豪才能一起看整个香港,甚至为了明天赌一把,冒一次险。
最后一次为运送手机而准备的那场戏,拍得暧昧而缤纷,有为数不多讲初恋欲说还休的悸动感。
PS:导演白雪把剧本拿给田壮壮导演看,田壮壮看完只说了一句,这个故事可以推进下去。
主持人问田壮壮导演,您的十六岁有什么秘密?
田壮壮导演说,我的十六岁没有秘密,文ge时期,所有人的青春都一个样。 |
|
1.不单是一部青春片,每个角色都在电影里重新正视自己;2.对女主来说,亲情缺失,友情脆弱,爱情模糊,这是她不安的原因,也是成长的理由;3."过春天"台词出现了很多次,不知道是不是个术语;4.好多镜面影像。 |
|
这部电影自然流畅,仿佛在讲电影和世界、城市、人类一样本质都是流动着的,整部电影流动感非常强,但是它的三个定格镜头却十分厉害,第一次是眼睛仔逃避关口将水货塞到了佩佩的手中的未知,第二次是佩佩第一次过关成功后的轻松,第三次是佩佩在得知走私枪支后上厕所见到的受伤的人的恐惧。这是人的三个依靠本我惯性驱使的瞬间,在有选择的人生中,这三个节点是最被忽视的三处心理,几乎很少人有机会在这样的节点上停下来,再做一次选择。这是文本、导演、剪辑加上摄影决定性的精湛之处。黄尧的表演非常厉害,什么都不缺又生机勃勃,就像一支穿云箭。倪虹洁也十分贴切,整个人物立于银幕之上。导演厉害就厉害在处理母亲的戏上,那场酒醉后上床与女儿看起来像是互换身份照顾的依赖戏份,还有男人走掉后,在阳台上一个背影的全身镜头,都是不渲染,共生活。 |
|
克制得没有一个真正的吻,但却呼吸粗重,红光摇曳,暧昧得荷尔蒙都要滴落下来。讲述青春的部分其实都不那么单纯,两个女生相处的样子却像是林月珍与孟克柔。每一段单独情节的行为逻辑都铺垫得很细致妥帖(比如先有Jo说不出国了,佩佩才会在带枪的问题上与阿豪恶语相向,因为她认定自己与阿豪不会再有未来了),但大的推动总觉得问题不少(比如闹崩后为何继续走水),至少草率匆忙,尤其是猝不及防的烂尾。影像之外留足了空白和余音,但仔细咂摸似乎也没太多厚度。言而总之,是一部水准在线,制作专业,放在国产序列参照下尤为出色的处子作。 |
|
太好了!吹爆它!平遥新人导演最佳!看完我昨天晚上都睡不着!「过春天」的动态,与影片的生动相互照应,导演成功地在影像上树立起了港岛、深圳两个空间完全不同的质感,“拿香港身份证,在香港上学,住在深圳”的生活在两个城市夹层间的年轻人,其身份认同与成长认同均处于暧昧摇摆、无处落脚的空间,crossing是地域的穿越身份的穿越也是禁区、情欲、从少女到成人的穿越,好几场戏譬如佩佩在饭桌上第一次答应入伙时候的镜头,拍得极其流畅成熟,在犯罪部分亦有黑帮片的灵光与青春片的生涩。它是时代变化的贯穿者。 |
|
绑胶带那段绝了。。但是孙阳露出大肚腩的时候感觉一下子没了 |
|
原来就算一个吻都没有也可以拍出情欲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