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拍到中段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感叹“这种身体怎么还能干得起来” 果然呗…… |
|
玛丽昂顶着老妪的妆,撒着少妇的泼,怀着少女的春。 |
|
What if I don't want to be cured |
|
一副法国萧红范儿,一个女人和她永远无法两情相悦的三个男人:学生时代勾引教授被视为疯子,嫁做人妇却有名无实,连养个病都感情泛滥一心想跟军官病友私奔,多年后才发现都是自作多情。这故事实在太世界名著腔了,还是好几个世纪前那种,文艺病病入膏肓。美术质感不错,拿大水泵浇身治结石也算开眼了 |
|
结尾的彩蛋要读过Agus的原著才能发现!那艘开往撒丁岛的船。电影把小说整个故事都搬到了法国,一开始还以为会拍成言情,不过很多细节处理得居然还不错,特别是丈夫知情这一点是原著没有的。当然电影改编损失了对「月中女人」和「石之痛」的象征意义,还有结尾处软化了原著平淡中的残酷与隐痛。 |
|
一个天生丽质难自弃的乡村女孩妄想自己和颜好的军官生了个孩子——这么无聊的故事,用两个小时绕了个大弯子讲的意义在哪里? |
|
穷尽一生,将人爱成自己记忆中的那个模样。印象最深的是无论是夏季的艳阳高照还是冬季的雪山,在镜头下都拍得很美,纾解了观影时不少的困倦。但除此以外,真的太作了....一个帮着妻子修房子、买钢琴、掏高价送去疗养还要配合演戏的丈夫放在任何一个世界都是bug==就必然不能感受Gabrielle的追求了啊。 |
|
法版《献辞》,把我最想拍的故事也是最不知道怎么改编的故事的精气神居然拍了出来。在得知第二重真相前这个孩子就是上帝之子,何塞就是上帝,他知道但是他仍在等待。妮可加西亚比米娅还厉害,她画面的男性寥寥几笔轻松描绘出一个铁汉柔情。或许疗养院的片段可以变得更好,但是我已经很惊喜很满足了。 |
|
au revoir damien |
|
故事是俗了些,不过拍得和演得都合格 |
|
某一日再次听到柴可夫斯基,思绪飘归瑞士疗养院,才明白上帝并未听从祈祷,爱或死都只是自己的选择。炽烈的爱是一粒结石,痛到死去活来,才证明切肤爱过。奈何这爱是一场幻觉,十字架上的耶稣、照片里的上尉,终究缺席了她的希冀。在感情里充当烈士,并不值得被歌颂。那日起了雾,我来了,便招来了雨。 |
|
她不是疯子,只是个爱情至上的普通女人。 |
|
一个女疯子炙热的爱以及一个坚定丈夫的守护。看完才知道是《禁闭岛》,导演隐藏得不错。马良受到最大程度的宠爱,发挥空间巨大。[B] |
|
1. 乡村姑娘总觉自己格格不入 2. 嫁给不爱的人总要寻求刺激 3.失心疯后总有家庭是温柔港湾。欧洲爱情文艺片三大毒瘤这片占全了。 |
|
其实完成度很不错,就是没啥亮点。Louis Garrel在影片中的形象头一次不那么让人讨厌。导演是演员出身,曾经和新浪潮那一辈导演多次合作,辈份很高。 |
|
英文名和港|台片名分别是什么鬼啊,还是原名和“石之痛”直接又实在。 |
|
2 一潭死水,看腻女疯子谈恋爱的故事了,每次发疯就开始跑,别人都懒得追你了好嘛!歌迪亚马上就可以接班于佩尔加冕“戛纳毒瘤”。 |
|
血观音说世上最可怕是无爱的未来。但中尉对她丈夫说的是真的。因为世上最可怕是根本没有未来。 |
|
"What if I don't want to be cured?"也许真的是André的亡魂归来。正因相信上帝,于是给了她唯一一次的爱情圆满,给往后余生一点光亮。玛丽昂依然脆弱动人,情欲交欢太美了。比《包法利夫人》温柔 |
|
对于这样一个故事完成度算很高了,布景构图太美,爱上爱情的女人,演女神经病的Marion都这么女神。 |
|
马良近年选片眼光真的太一言难尽了啊,关键词大概都是中年妇女、困境求生、寻求真爱云云。主题和《锈与骨》有交叉。 |
|
一生的追随 |
|
剧本很弱,要不是出色的美术,很难令人想到是一部戛纳主竞赛影片。类似于几年前《寂寞的心灵》,有一种使劲使不到位的气结。接下去这类片子要节制,不适合北纬50度的冬天。 |
|
原来“石之痛”是这个意思……哀婉叹息的爱情,他爱她,她爱他,他却不在了。Louis Garrel太帅了!!!!随着年龄增长越趋成熟男人的味道。马良竟然看着好像Kristen Stewart和Teresa Palmer的合体……演马良儿子的小鲜肉Victor Quilichini帅晕了!!!长大后一定是大帅哥!Victoire Du Bois撞脸Shailene Woodley,且刚好先后和Garrel兄妹出现在同一部电影里。 |
|
2.5 卧槽居然是幻觉 |
|
我很喜欢啊!情欲戏+镜头回转+marion louis绝对是个惊喜! |
|
法国观众掌声+口哨声也是捧场。片子呵呵哒,玛丽昂演了个自以为生活在别处的作女,看不上身边的丈夫,追逐所谓真爱,马良表演也不突出,她选角真是大同小异,让人审美疲劳。导演妮可加西亚作为法国女性电影人代表,关注女性欲望命运,但还是不得不说,这片文艺病太重,吃点药吧。 |
|
典型戛纳法国关系户片 |
|
这个卡司干点什么不好 都醒醒吧 吃点药 |
|
一曲柴可夫斯基的Barcarolle juin。表现中规中矩,能进今年主竞也是出乎意料,美术好评,剧本一般(特别是女主臆想症的结局很难让人信服),演员演技平平。 |
|
三星半 |
|
没意思。 |
|
让四十多的马良裸露满胳膊细纹演弹钢琴的普罗旺斯zuō逼少女,比六十岁的刘晓庆演十六岁小姑娘残忍多了,起码后者剧组肯打柔光啊。最后,好不容易积累下的部分好感,全被结局一口狗血呛了回去。 |
|
2.5 |
|
法国·乡村爱情故事。爱情像结石。 |
|
看完的我是懵逼的。原以为是女主为了追求真爱与乡村观念浓重的原生家庭抗衡的故事,直到大结局……女主的婚外爱情、给爱人生孩子都是她的臆想。照料她一生的丈夫是幸福还是不幸呢?可能是从来没有人教她如何爱。女主演技在线,裸体也好看。 |
|
作女的无聊苦闷总会理所当然地被视作无病呻吟,人物的不讨喜也容易被置换成影片不讨喜,或许可以考虑一些形式上的补救,不知和导演的性别有没有关系,娄烨拍的作女也不少,他就还蛮有异性缘的。 |
|
515 GrandThéâtreLumière 走之前最后一场选择进主厅,Marion发挥了基本的水平,很难说有突破。情节只能说是完整吧,并没有期待的那么好,也没有肾结石那么差。音乐满分。 |
|
讲道理法国人以后能不能不要拍主角是神经病的爱情片了… 可怜的加泰罗尼亚农民老公… 一颗星给柴可夫斯基的juin barcarolle。 |
|
不太明白导演究竟想表达什么,也很难理解女主角的思想和行为~ |
|
什么事情说多了就信以为真了 |
|
好像只有玛丽昂·歌迪亚的裸戏是看点 |
|
早先的精神有病是个铺垫,我们所有人都被耍了。
笔记:
《石之痛》的成色走得也是工业化的美学,可这类电影前戏做得再好,如果最后一发不给力,不足以在情感和剧作逻辑上建立可信性,就全部白搭。
缺乏足够情感细节和感人的细节,导致女主人公对他长年的幻想没有了情感的根基。
这故事实在太世界名著腔了,还是好几个世纪前那种,文艺病病入膏肓。 |
|
好平淡啊,连最后的一点反转也波澜不惊。(女主病得不轻,老公真是有本事又心胸宽广……) |
|
爱情片,摄影好看,后半段不知道搞什么鬼,疗养院跟《年轻气盛》好像,莫非是同一家? |
|
海航飞机上看的,所以很遗憾大家夸赞的摄影和美术只能领会个意思,歌迪昂演得很好。故事么,全靠最后的大反转加分,不过这年头凡疯子当主角的,不反转一下简直都对不起观众。反转反转再反转……能把这种癖好称为“叙事资本主义”不? |
|
在视听效果艺术感和演员表演都极到位的同时,故事的展开过于侧重个人情感独立的诉求,到头来过小过粘腻了。 |
|
2017 #BIFF# 9, @安贞UME. 这个评分太低哦,三星半,给女神提提分。看片名,还以为是劳动妇女的悲惨故事;其实是中产少妇的花痴情事。那么爱一个人、爱到分不清现实与虚妄,好在她始终有一个默默陪伴在身后能轻轻托起她的丈夫。马良老师,怎么年纪越大越美了这不科学! |
|
只记住一个穿越电影内时间的旋转镜头,极其突兀在平庸的全片中 |
|
非常可恨又可悲的女性角色,年轻时是个zuo逼,追寻真爱与妇道之间本是值得博弈的命题,被角色生生拉扯成令人痛恨,毫无可怜之处。而这份追随了一生的爱,也是令人匪夷所思,所以爱得到底是什么到底是有多深。通俗文本的艺术转化缺是高分的,马良和电影的画面都精致的不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