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在影院看这片,全程不适,日本男演员一律神叨叨,女演员一律狠叨叨,看他们穿和服那样演觉得很顺,穿了汉服之后,那个表演太奇怪了。后来长大专业课上敦煌学才知道,那是日本人最嚣张的时代,学者们跑来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电影导演也跑来说,敦煌在中国,展示敦煌要靠日本人。 |
|
中国的敦煌,日本人的电影,一丝惭愧。日本人因为书上的一首诗,就决定不远万里来中国拍一部敦煌的电影,这种态度与精神值得学习。现在对敦煌也有一种心结,好想去一次。另外这么好的电影国内pt站竟然没有1080p资源,愤然把Web版的1080p转到了六七个pt站,让大家都有机会看到高清! |
|
电影带有明显的井上靖历史文学色彩,拍摄时间是中日蜜月期的尾声,导演和西田都是左翼电影人。彼时的日本电影工业已大幅衰退,但尚且有些战后黄金时代的余威,所以拍得还不错,如果让今日的日本电影人来拍,用屁股想也是一出烂片。怪诞的是,一直以来精日都吹捧该片为所谓“最好的中国历史电影”,不厌其烦列举细节证明日本人的严谨优秀,并对比国内烂片证明中国人不如日本人。我觉得这就很乡下人见识了,既然谈到细节,我也列举两个细节吧,一是赵行德上殿对答后离开时走的是皇帝才能走的御道,死罪;二是小赵来到酒肆后隔壁桌上有一件五代时就退出人们餐桌的唐代白釉短流执壶,穿越。这仅仅是本片一开始的两个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如一一列举,短评是定然写不下的,所以跟精日想象的正好相反,该片恰是大体看来符合历史,不到位的正是细节方面。 |
|
车悬之阵!鱼鳞之阵!中国的导演们你们好不好意思,几千年的好东西回头还是让倭寇才拍出个味道来了。 |
|
场面没有中国导演惯用的大手笔,但细节处足够真实。黄沙蔽日的西域,白骨露野的战场,一个时代的辉煌和苍凉,被热血和风沙封存千年。至少,对敦煌,对文化,这是种让人愿意相信的解读。 |
|
沙漠中的小鱼尚且拥有一滩浅水,万物之灵的人却要把对方逼得无立锥之地。当年上海东方台播出后,久久不能平静,现在公主都逝世了,才49,原来一切都会流逝啊 |
|
小时候看过,只记得这部片子气势很大,当年中日关系非常好,电器全是日本的 |
|
5.0分。最不满意的就是战争场面,用了大量人力却没能拍出宏大的冷兵器战争场面也是浪费;在沙场上打得好好的,画面一转城墙里的人就覆灭了;敌军和自己军队混在一起还能放箭;剧情上的硬伤太大。而且煽情还全靠音乐,真没看出这片半点好,除了记录下当年拍电影时候的敦煌,一无是处。 |
|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 |
|
继80年代初NHK纪录片《丝绸之路》引起轰动之后,中日蜜月期的又一合作,讲的是中国历史,其实是实打实的日本电影,只是借助了中方的资源和外景。 |
|
制作非常考究,来中国实地取景,那些戈壁、城楼、烽火狼烟,细节太用心,连西夏文字也是有模有样,服装道具美术,简直NB。应该是看过的冷兵器时代最写实的沙漠戈壁团战场面。最梦幻的是,一身银装的回鹘公主英姿飒爽,一度出戏仿佛梦回西域,幻想那个长河落日、葡萄美酒、醉卧沙场、铁马金戈、黄沙百战的年代。有瑕疵的是,文本的理想主义下,人物命运的中二情怀,这似乎是日本人的通病。话说这种中国西部的战争片为什么是日本人拍的这么好?8.3 |
|
与原著比较,原作中的强烈的佛教因素与动机在影片中实际上被弱化了,人情因素与文化动机被强化并成为电影剧情的内在助推力。 |
|
以宋人赵行德在沙漠中军营里、西夏王城(今银川)及敦煌旅程,目击战争残忍人性脆弱、为别人野心拼命屠戮的虚无感、意识到敦煌瑰宝方是永恒。日本以西夏为自我投射,发明自己文字,日渐强大,见汉文化腐败老朽,遂生称雄东亚之野心。影片严谨精细,视觉效果尚佳,结构略失衡,战争场面有些密集和重复。 |
|
日式敦煌。节奏奇快,小说情节几乎没有任何删减,143分钟满满当当,没有半点拖沓,所有心理过程全部点到为止。看似是个很一般的剧情片,其实里面都是技术小细节。演员极准,场面好看。 |
|
今天出发青甘大环线,读完井上靖的《敦煌》迫不及待就直接看了这部由原著改编而来的电影,没想到这部电影的年纪 居然比我还要大了。特意把音轨从日语调成了国语,少了点违和感。终于厘清了原著小说中河西地区对应的旧称名字:从西往东依次为沙州(敦煌)、瓜州(安西)、肃州(酒泉)、甘州(张掖)、凉州(武威)。通过影视化,小书生赵行德的河西走廊历险记更加生动了。北宋落榜的书生赵行德因为出于对西夏的好奇而只身前往河西地区,却意外卷入了西夏、回鹘、北宋之间长达数年的战争。在井上靖的这个故事里,最妙的是安排了赵行德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在战乱中因为想要守卫佛经而无意间创造了藏经洞。赵行德或许是杜撰的,但是敦煌莫高窟的第17窟藏经洞却不是,它因为妥善保存了高达5万卷珍藏的佛家经卷而闻名世界。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在世界。 |
|
在雇佣军中当骑士要比在宋朝当公务员有趣多了。 |
|
敦煌,莫高窟,同一个楼梯。佐藤浩市走上去,在洞中塞满了经书;林青霞走下来,去解救被东厂挟作诱饵的杨家姐弟......美国人拍 花木兰,日本人拍 敦煌、西游、杨贵妃、白蛇传...... |
|
敦煌传奇,日本制造。杀李元昊,杀李元昊。 |
|
时至今日,遥想起那大漠城头回鹘佳人一袭银甲,飒爽英姿,不禁思絮万千、如醉如痴。无奈天妒红顔,造化弄人,纵有兰心蕙质,月貌花容,公主到头来也只落得香消玉殒,芳魂离恨,真是可悲、可叹 |
|
历史学者井上靖根据敦煌历史文献里的一段文字引申虚构出的一个动人壮大的故事,书的简介里介绍《敦煌》令无数人拿着这本书从世界各地奔赴敦煌。完全佩服作者的具有历史感的想象力,让那短短的文字变成鲜活的故事,创作电影看完完全没有是外国人演绎的隔膜的感觉,卡司也超豪华,佐藤浩市年轻时也很帅 |
|
本片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日本的大陆史观——对乱世奇雄和多元帝国的向往和崇拜,以至于搭配日式逻辑和叙事手法反而更适合敦煌的间离气质,最终让这部电影看起来更像是东亚的《天国王朝》,而远离汉文明核心的西夏王朝和贯穿始终的文化之旅更像是影射日本自己。(虽然故事莫名其妙但是营造出来的多元帝国的气质真的很棒) |
|
井上靖加佐藤纯弥,这布景服装文字挑不出一丁点儿毛病,要不是说的都是日语,实在是难以想象这是一部日语电影,看过关于中国西域历史最好的电影 |
|
#拯救古籍#电影节奏不喜欢,道具很用心但是并不精彩。日本对文化的理解的确比大陆好多了,片中关于日本对自己历史上独立发展摆脱中原的隐喻很有意思。结尾的战争画面和僧人拯救古籍场景的平行剪辑,其实也是人类历史的缩影,一方面是源远流长纷扰不断的战争,另一面是人类对知识对真善美的追求,战争和文明缺一不可,战争获取资源,文明助力发展。 |
|
虽然谈不上史诗,但真是一曲悲歌啊!本片以北宋举子赵行德为主视角,描述了宋夏时期河西走廊的人们在沙漠中讨生活的不易,最后还交待了藏经洞的由来,娓娓道来,有理有据,真实可信。日本人把自己眼中的中国古代史,认真仔细地拍了出来,完全能看出这里面下了多少心血,做了多少功课,建筑、服侍、陈设、人物衣着举止,无不细细考究,还原历史,看后令人感叹。日本确实继承了古代中国的一部分。他们对中国文化自有一番理解,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殊为可贵。本片名为敦煌,实际上也是在讲藏经洞其来有自,但前面花了很大篇幅讲赵行德离宋赴夏的原因,讲他在甘州的军旅生活,讲他如何结识回鹘公主又如何痛失所爱,以及一步一步来到敦煌,不疾不徐,缓慢铺陈,一方面显示了日本导演佐藤纯弥的叙事功力,另一方面也带出来当时宋夏边境地区的生活风貌。 |
|
讲述敦煌藏经洞来源的一部电影,战乱说,区别于废弃说。敦煌壁画和经书美轮美奂,电影讲的却是一个爱情故事。中川安奈的长发造型真漂亮,做发髻脸就稍显大一些。战斗画面跟影武者有点像,还有乱,典型的日式风格。另外,男人的破嘴出来的承诺不可信,信了,就可以拍成一部悲剧电影了。 |
|
终于知道我小时候看的那部疯老人投火和火红天空中出现大人头的电影是哪部了。没什么好评价的,这种片现在拍不出来了。 |
|
日本人选取的角度很棒,很像NHK 的系列纪录片《转动历史的瞬间》,虽然有待考究的地方,但细节好用心。推荐看日语版,国语是台湾配音老是让我出戏觉得在看新龙门客栈,日语反正也听不懂,就当他们说的都是西夏语好了。 |
|
开篇挺好西夏考题引起男主角的兴致,旅途之初从小处讲生命,水和名字(与末尾还有呼应),十分稳重,但是女主一出现立马崩人设,珍惜生命的赵行德执意救一个并不相识的人要去杀其他的人,就为了恢弘背景下不可以少儿女情长,爱情部分重在恩义,也没多少的缠绵悱恻,电影却大篇幅的剧作置重点于此,显得更单薄。一半以后才到敦煌,期间男主心态是发生了变化的,我认为表演和剧作都没十分到位,所以到了最后他说要找一件值得豁命去做的事情并不十分显得有什么底气,但这个心态值得书写,这是难得的发生在中国的“西部电影”主题。另有十分诡异的敦煌太守,他向行德介绍敦煌,最后到了抄经地方,太守位于镜前景,非常有压迫性,我还觉得他会策反,行迹和镜头都给得可疑,结果最后他是痴人,抱着经书财宝说都是他的, 那一幕太熟悉了,就是西游记的金池长老 |
|
这部电影更像是满足了日本人对于中国神秘文化的幻梦。茫茫大漠,天地交融,满屋的文物佛经,也难怪这部片子在日本获得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不过也许是我太过敏感,总觉得这部电影有许多影射日本侵略战争的部分,看得我有些许不适。 |
|
那个年代的感觉。虽然情节什么的有点生硬,但是服装真心好评,还有对画工的表现是通过几个重复镜头,反映了莫高窟画工作业的虔诚和绝望,拍出了西北大漠的苍凉和芸芸众生在其中的孱弱,西域那种民族交流共存对抗的地域特色,探讨了命若草芥,你为何生存。 |
|
7/10。正如片尾掩埋的宝剑和行德捧起水池边一条鱼然后放生,疆场挣扎的士兵同寻找文化信仰的失意文人在逆境下顽强生存,无奈城台楼阁、爱情友人埋葬在西域乱世化作历史尘埃,这些人永远不会留名史册,紧连黄沙的古朴铠甲和壮烈逼真的围阵厮杀、麻木地勾勒壁画和冒死藏经的僧人们,充满了佛教虚空色彩。 @2017-08-20 06:23:42 |
|
实在难以理解,电影考究在哪里?只谈细节不谈大设定上的荒谬,西夏文是李元昊称帝之后才创制的,甘州之战前哪来的西夏文?而赵行德可是潭州读书人,真宗多重视岳麓书院啊,潭州学子居然会因为痴迷西夏文而放弃自己一辈子的仕途不要了跑去西夏不说,中间相当于还服务过李元昊,这不是叛国了吗?感情观也是难评,西夏公主是什么玩物吗,非要安排男的都跟他发生关系?多么落后男凝的性别观念。历史观就更扯淡,朱王礼可不只是投降西夏,你替西夏打仗已经是叛将了?叛将还要追求死后留名,这不是扯呢吗?如果在乎名节至少别降啊。原著包藏的一些作者阴暗的心思就不提了。这样一部作品被人吹捧这么高,真的令人困惑。 |
|
国人该反思 |
|
是从小人物的视角拍得,所以人物大多虚构,和汉武这类正统片子不同。除了战争场面,其他方面也很好看。
影片塑造了一批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怎么求生,怎么面对时代和人生。赵书生,朱队长,废公主,盲画匠,尉迟商人,曹太守,西夏女,李元昊(唯一的大人物)……,每个形象都挺有意味。电影把他们的故事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铺陈开来,而没有刻意的制造英雄或反派。
另一方面,在情节发展上有很大的未知性,因为它没有一条很明确的主线,主人公只是在漂泊,他邂逅到各种奇遇,战争,死亡,爱情,文明,朋友,宗教……,一方面主人公在不 |
|
1988年最佳日本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中国宋朝控制下的敦煌与西夏之间的战争,场面浩大、布景精致、制作精良。难得的是片尾还反思了日本对敦煌文物的掠夺,让这部作品无论从制作水准还是故事深度都让人敬佩。 |
|
1988年的电影,服化道堪称经典,特别是古代作战的细节,比较符合史事。安史之乱后,敦煌开始了羁縻之路,归义军张仪潮收复始,至北宋的曹氏归义军,敦煌孤悬在中原之外,党项、回鹘、吐蕃各方势力,在河西走廊激烈争夺,杀伐流离,百姓命运如风沙尘土,西北荒凉,命随风草,及至明朝,嘉峪关以西更不复所有,敦煌沦为异域。九百年前,我宁愿相信,和赵行德的信物一起藏在洞窟里的四万卷佛经,是因为这么一个故事,漫天风沙卷起了帝王、将军、太守、书生、商旅的青春,也卷出了人间失格,无可悲歌。 |
|
契合原著的演绎,日本看视中国的风味相对纯正(而非《妖猫传》般经历三重转译)。以落第学子视角,身陷奇情奇史当中,层层时代回环嵌套。布景视听在当时也算顶配。 |
|
佐藤纯弥 敦煌 井上靖 经典 战争 原來早在1988年我就在大銀幕看佐藤浩市先生的作品, 之後卻忘了, 最後卻在幾年看他的其他作品喜歡上, 奇妙. 說回本片, 一個字, 經典!! |
|
一直以为外国人拍中国唯有《末代皇帝》是经典。今天在高铁上看了佐藤纯弥1988年执导的《敦煌》,讲的是北宋时期西夏国李元昊和回鹘战争,写实大场面冷兵器打斗、逼真考究的场景服装及道具、个人情感和历史的结合、还有关于敦煌的传奇史话,日本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描述惊人的精准,我们只能望之兴 |
|
漫漫历史长河,敦煌的辉煌在漫天黄沙中深埋于莫高窟中,被后世人挖掘,被八国联军抢夺,被日本人讲述,被中国人观看……单从电影角度来说,实景拍摄带来的粗野质朴和简陋,反倒有一股历史长卷泛黄感,但是故事上最终落得寂寥处,似乎编导也想不好故事到底怎样收尾,只留观众自己品味了。三星半 |
|
北宋年间,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举人赵行德(佐藤浩市 饰)面对西夏的考题哑口无言,抱憾殿试。此后心灰意冷的行德决定远走塞外,前往令人充满遐想的西夏游历。一路坎坷被西夏的汉军收归为兵,之后被派到西夏国学习西夏文字,后前往鸣沙山的敦煌看到了壁画。一路颠沛流离扪心自问到底要追求的什么,生命虽然消逝了但文物永存了。故事是源自于20世纪初在敦煌出土的一大批佛经引发的。故事平铺直叙的,不过有细节西夏兵攻城时五匹马连成的阵(估计这就是展现铁鹞子),神臂弓好像也给镜头了,攻城移动塔楼,攻城木桩。服化道具现在看也很用心。敦煌壁画也有介绍鸣沙山几百年来逐渐修建起一千多个窑洞,窑洞内有各年代风格的精美佛教主题壁画 |
|
20121031 Android Phone on train from Hue to Hanoi |
|
看起来东映的三国志就像是德间书店的一个副产品一般。回鹘公主真是美美美。 |
|
据井上靖小说改编,充满了日本人的文化寻根的体认感。小人物与大历史的冲突感有着强烈的撕裂性。感谢赵行德。PS:画质好渣。 |
|
我的历史片单前五!媲美天国王朝的战争画面与狼共舞的奇遇蜘蛛巢城的荒凉感。镜头色彩服装布景演员都很美!!!比现在的合拍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真的有诚意地看进中国历史里去,日本人对中国文化还是很有崇敬之心的。80s日本电影的恢弘气势和中国电影的开放包容再也回不去了。T T |
|
十分喜欢这部电影,中日蜜月期的合拍片,有厚重史诗感。井上靖小说改编,很成功,有井上靖小说的独特视角历史感,那种对执着人生的赞美、对担负传承文化的赞美、对人间真善美的描摹,时间流逝带来的哀伤魅力很独特。其实大宋西夏何尝不是中国日本呢,敦煌就是熠熠生辉的中华文明。 |
|
“弱者必需学会强者的语言”,这样的色彩和美术,美得像动画片一样,精细准确。看完印证记忆里两件事:1、敦煌真美;2、佐藤浩市年轻时真帅。 战争戏很有黑泽明的味道。 |
|
4.0。1.莫高窟16和17洞窟(藏经洞)的来源戏说,阴差阳错来到敦煌命中注定选择保存,朝代更迭的历史或许记住枭雄淫棍李元昊,但是莫高窟的文化价值却永远超越历史之外。2.早期中日合拍片,敦煌沙漠和莫高窟实拍,战斗场面偏日式打戏,很难说精彩。 |
|
沙漠中的宏大战斗场面还是挺震撼的,有《七武士》的风采…
虽说相较于男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热血、男主对史料的保护更有意义…但、还是更喜欢男配,哪怕只是个糙汉子…
剧情和节奏其实挺一般,尤其是敦煌决战前的都比较松散…配乐在日影中算拉胯的吧,没有史诗的感觉,一如既往文邹邹的节奏在这类片子中的感觉就是…有点脱戏~ |
|
小学看过,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片,感觉很古怪很另类,似武侠非武侠,没想到现在偶然又发现此片,重看了一遍。有多少片子,在幼时和我们匆匆擦肩而过,永远不知道再次什么时候可以重逢。2006-03-11; 2019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