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才发现……《BJ单身日记》也没法当作励志电影看了!齐薇格根本就是一个尤物啊!! |
|
虚荣,浮华,财富,偷情,谋杀,情欲,大腿舞,各种浓妆艳抹,美国文化最庸俗物质的元素全部乱炖在一起了。眼花缭乱的歌舞剧效果,大俗中有一点小雅,“无法喜欢自己过的生活,无法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凯瑟琳·泽塔-琼斯的戏份要再多点就好了... |
|
非常美国,非常讽刺主义 |
|
凯瑟琳·泽塔琼丝实在好看。只是她很少拍如此压抑的戏。她的眼神始终犀利而不屑,望着那个在《冷山》里放肆大笑的蕾尼·齐薇格。她自始至终都在冷笑,冷眉冷对地嘲笑着自以为能掌控的命运。而蕾尼总是自顾自地纯真着,伪装到世故。她的金发雪肌我怎么看都比不上凯瑟琳的抖擞的黑短发,以及身体健美的她 |
|
看过的剧情最棒的歌舞片,那段拉线木偶戏很出彩,毕竟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啊~~ |
|
可以翻来覆去的看。 |
|
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不过都是showbiz,讽刺法制、媒体、大众,罪犯成了人人追捧的明星。印象较深的段落:六个女犯的独白舞、律师操纵记者的傀儡舞、Renée的多重镜子独舞、东欧移民女的行刑舞(没有话语权就是死路一条)、审判之前的razzle-dazzle舞 |
|
A-MA-ZING这才是值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歌舞片(对我针对的就是lalaland) |
|
03年在我还接触电影不多的时候,片中那些踢踏的节奏感,美轮美奂的场景转换,雀跃的爵士乐,第一次觉得歌舞片的魅力可以如此撩拨人心。那时候刚高中毕业,看这种片实属过于前卫了,就是那种看的人会面红耳赤、有点罪恶感,同时又坚定地认为这就是高级艺术的荣耀感,想给其他人分享又不敢,毕竟03年还没有豆瓣,那心情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
|
看完《红磨坊》再看这个,立马对比出前者差距 |
|
出乎意料地让我有些震撼的感觉。Catherine的演技远在Renée之上 |
|
十年了,仍旧没有歌舞片可以超越它。 |
|
真的能有一部电影的每一帧都是经典和高潮,美丽香艳、复古华丽、讽刺有力、娱乐至死,世界上所有赞美的话都给这部电影都不为过。这才是爵士的黄金年代,和La La Land这样的小清新相比,这才是更加宏大的、更加完美的歌舞片。 |
|
lalaland真的差远了…… Renee很漂亮,舞台感不如Catherine Jones,每个角色都很出色 |
|
2003.3.30 太平洋影城DVD影厅5元 |
|
最喜欢的一部歌舞片。 |
|
2015.08-11 再次观看。两位女演员的舞蹈一定练习了很久。蕾妮的上臂,后背小肌肉非常发达,腿部其实细节也蛮漂亮的。这个片子基本上演绎的就是利用媒体,利用大众,获得声望,获得金钱,不折手段。其实是很具有批判性的片子。娱乐致死的年代。2018.11.9 这次看是因为前几天那个中国版本的《中国渣男图鉴》以及其爆红,被消失及其相关的传播,注意到了这是个女性杀夫主题,对比此片,女人杀夫得到法律帮助,而且还获得了新生,中国女人真是在水深火热中啊! |
|
【A+】只能这么说了,我对这种为了“电影”而生的电影完全没有任何抵抗力。在观看本片之前,我是完全没有想到“歌舞”能以这种天衣无缝的形式完美融入进电影叙事之中。歌舞所构成的超现实部分与电影现实部分相得益彰,伴随着灯红酒绿的舞台布景与灯光设置,还有迅猛的蒙太奇剪辑,使得每一段歌舞都充斥着饱满的表达和辛辣的讽刺。光就视听语言的表现力来看,奥斯卡最佳影片实至名归。故事内核也是荒诞到了极致,可谓是“好人不长命,坏蛋活千年”。在我心中超越《雨中曲》,成为影史最佳歌舞片。 |
|
大银幕看不断地引发各种生理反应【电影资料馆】 |
|
剪辑真是很棒,在像是幻想一样的香艳歌舞场景中穿插的是现实中的追名逐利。名利场上没有永远的胜利者,芝加哥舞台上上演的戏码也日日新鲜,两位女主太惊艳了
|
|
200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然则远不能与[钢琴家]相提并论)。影片根据百老汇同名音乐剧改编,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歌舞片,兼具娱乐性与社会讽刺意义。剪辑精妙,歌舞与常规剧情交叉并行,不仅外化人物心理活动,还起到象征与补充诠释的作用。三位主角亲自完成所有歌舞场面,不容易。最爱木偶剧段落。(8.0/10) |
|
Roxie的选角太绝了 前期就是傻傻的容易被男人骗的样子 但是一到歌舞部分又光彩四溢 无罪那姑娘处死的那段也好绝 白天鹅纯粹而绝望 太讽刺了 |
|
五体投地!怎么能好到这个地步?讽刺法制,讽刺媒体,讽刺那个大众狂欢的癫狂时代。上一部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歌舞片,将《爱乐之城》秒成渣渣。看来《爱乐之城》是别想得最佳影片奖了。在泰国看过一场特别棒的人妖秀,原来是借鉴于这部电影啊。我能再刷十遍!根本停不下来 |
|
浮华交接,满地昙花。第一部让我有生理反应的歌舞片。与犯罪片的结合很有看头,不脱离“舞台”的歌舞场面让人联想到《歌厅》。区别在于打破了鲍勃·福斯有意制造的割裂感,没有场景上的频繁辗转,呈现方式倾向于外化的精神臆想,加强了外在的紧密联系,但也消解了内在的互文快感。讽刺浅显,好在精彩。 |
|
属于聪明有余但无甚才气的那一类,歌舞部分除了里查基尔比较勉强外,基本把提线木偶似的爱乐之城秒成渣!奥斯卡赢了《钢琴家》也不是它的错,好莱坞体制内敢把讽刺做成这样的也没几部了,用浮华堆砌成腐朽的舞榭歌台,最后还是没能再走一步,索性像红楼梦那样散成一场大荒,多好 |
|
Cell Block Tango六人探戈和提线木偶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两段歌舞实在太棒了! |
|
太经典了
里面的女性有种野蛮生长的力量感,歌舞的片段跟剧情相辅相成,很有表现力
印象特别深的一段,罗茜胜诉出版者把早就准备好的“innocent”和“guilty”两捆报纸中拿出innocent那一叠开始叫卖,媒体公众在意的不过是噱头和戏剧性,女主那场法庭审判也不过是场闹剧
极尽荒诞和黑色幽默了 |
|
过分的夸张反而容易产生不真实感,进而使苦心经营的讽刺效果大打折扣,幸好大量的平行交叉蒙太奇拯救了这部电影,在歌舞片的表现形式上可谓一大突破。个人认为本片当年之所以无限风光,很大程度上是学院对上届无视《红磨坊》的另类补偿,矫枉过正的结果便是诞生了又一部相对平庸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
|
1,一場「道德缺席」的電影。2,愛死最後那段雙人舞了。XD |
|
“木偶歌舞秀”是我觉得本片最出彩的一幕~~~ |
|
想红?没那么容易!想火?也没那么难。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有没有能耐能不能出卖自己了。 |
|
芝加哥是一个灯红酒绿的名利场,也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大染缸,这里大俗即大雅,大雅即大俗,这里无辜者被处以绞刑,有罪者风靡四方。
《芝加哥》是一部复古华丽的歌舞片,也是一出荒诞不经的讽刺剧。法律被操纵,媒体被耍弄,大众被洗脑。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有法律无正义,有监狱无囚犯,有舞台无观众。
服装、舞美、场景、配乐、摄影俱臻一流,《芝加哥》可谓是新千年之后最好的歌舞片。2002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
|
华丽、疯狂、痛快到极致的好莱坞标杆歌舞片,新千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中的惊喜之作。“芝加哥”在精妙的蒙太奇中完全沦为人性变化光影流转的舞台与世界的象征,所有人为出名夺利费尽心机却只能成为迷醉的观众与丑恶的豪富们手中的提线木偶。因为荒诞,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愤怒;因为愤怒,所以撕破现实不再幻想把血汗泪藏在纸醉金迷中化成夜夜笙歌薄情寡义。舞蹈设计与人物命运紧密呼应,摄影机如同捕捉欲望的眼睛般扫描每个角落,简直是蒙太奇运用的传世教科书!一切都是为了爵士,别问我为什么,因为泽塔琼斯的魅力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撑起。女人一旦不再把心交给男人,世界就要被毁灭得粉身碎骨,有时用枪,有时,用舞 |
|
Renée Zellweger惊艳死 |
|
B+/ 觉得对比对象并不是拉拉蓝,而是舞台剧与电影形式结合颇为生硬的《八美图》。天花乱坠的剪辑和抓马的剧情不断地削弱讽刺力度和深度。尤其是到了中后段多处重复前半段已经说透了的媒体造梦娱乐至死,愈发疲乏。好在影像中心的歌舞可看度非常之高,行云流水。相比钢琴家更愿意选择这部。 |
|
《歌厅》中所有的歌舞段落都在现实世界的舞台上发生,而《芝加哥》刚好相反,导演将几乎所有歌舞段落都放置于幻想世界,赋予歌舞(演员动作、歌词、布景以及道具)以象征意义,以此来描绘角色的现实处境与心理状态,在延续原版舞台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视听语言的“全新升级”,通过进一步扭曲与异化角色的行为,将故事的反讽意味与批判态度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用非常规、非自然的行为逻辑勾画出了一个金钱至上、娱乐至死、舆论主宰一切的阴暗社会,放置在今天的语境中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罗伯·马歇尔用这样特殊而深情的方式向佛斯表达了敬意,《芝加哥》也不负众望地获得了《歌厅》没有拿到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
|
也许作为将炒作作为生存手段的记者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感触吧,同时电影也将人生变幻的无常通过歌舞的形式展现的十分到位,你我都不过是别人手中的棋子而已,逃不出命运。 |
|
金钱和欲望总是那么吸引人的 |
|
美国甜心齐薇格,风情万种凯瑟琳。
老奸巨猾基尔叔,深情痴汉是赖利。
剧情远超《红磨坊》,歌舞场场夺人眼。
流量至上名利场,罪恶之都芝加哥。 |
|
新世纪歌舞片巅峰之作。无论是文本还是电影语言都堪称 Masterpiece,每一次舞台和现实的交融都产生出极其炫目而微妙的效果,两种艺术语言完美结构在一起(不是简单的文本交织);歌舞开始看起来只是推动叙事,后面发现居然附带了解释现实(提线木偶)的功能,而且最重要的是好看好听,让人欲罢不能! |
|
爵士、谋杀!Bravo! |
|
大量利用舞台。泽塔比较美。用歌舞片的形式给美国拍了一张标准像:自我讽刺并不妨碍它歌舞升平。 |
|
舞台效果很煽,是鲍勃福斯留下的遗产。齐薇格丑,可是演得好,跳的也比泽塔琼斯强,泽塔琼斯那条线完全是陪衬啊。一会舞台一会实景,讲了个庭审故事,以满不在乎的狂欢调子的女性立场衬了点对英美法系的讥讽。除了基尔,唱的都挺好。 |
|
2013-07-20 第二次看感觉全不同,02年到13年,对不同文化形式的接受度要高了很多,阅历也让角度有了不同。百老汇歌舞剧都故事线清晰主题鲜明场景华丽,由于电影叙事能力加入更多细节。电影的歌舞设计精彩绝伦,考虑演戏和票房而用电影明星,否则歌舞会更完美。电影是好莱坞技术手段的集中体现。 |
|
无聊的电影,莫名其妙的OSCAR! |
|
哪怕大腿张得再开,也是一部空洞无聊的烂片,毫无好感。 |
|
浮华的花花世界里,人人都有一个成名梦。通过歌舞剧来表达人物情绪和暗衬情节的发展、高潮,恰达好处。影片当中处处是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对那个人人喜新厌旧的抨击。 |
|
泽塔-琼斯的表演真像是不停爆闪的镁丝闪光泡,每一颗的爆闪都刺激着视神经,让人视线模糊掉周围的一切除了她留下的性感剪影,她甚至有几丝如玛琳黛德丽那般与生俱来的冷艳气质,眉宇间都写着:The girl was bad, the girl was dangerous... |
|
4.5 可以算得上我有史以来看过最伟大的歌舞电影。流畅的剪辑、用歌舞叙事、真实虚假的交汇与辩诉过程的互相呼应,太牛了真的。用歌舞把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完全外化,真的太极致太聪明了。
最喜欢的是木偶剧和绞刑那两段,绞刑那里一个是舞台上的假死大变活人,一个是现实中的死亡,交错起伏真的足够震撼。
贪婪虚伪、欲望浮名、缤纷繁杂、娱乐至死的芝加哥的确够吸引人,法律的昏庸和媒体的歪风吸引着每个人都在争先恐后成为明星,用脂粉掩盖肮脏与龌龊,足够讽刺足够精彩,二十年后依旧如此。
这部电影太伟大了,真的够震撼够精彩,伟大到不管喜不喜欢歌舞片的人看到这部电影都一定会喜欢。没给5星纯粹是因为飞机落地没能一口气看完。
|
|
情节上的确有点站不住,部分场面也是夸张过度,只是凭借优秀的剪辑,精彩的歌舞表演,加上导演惊人的控制力,是电影晋升为经典。虽然当届奥斯卡它的夺魁被誉为奥斯卡有史以来最大的败笔之一,不过这部电影作为新歌舞片的中兴之作还是当之无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