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可以把海浪拍的这么好,明明要比一些人短评里提到的阿巴斯好看多了,给观众提供了"入口",观影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变化",情绪能够一直被牵动。 |
|
拍得啥 |
|
一部颇具实验风格的作品。很大篇幅都在拍摄不同时辰、不同光线下的海浪海面、海浪。情节细微,然而观众可以与镜头里的海一同漂荡,放松、冥想、呼吸、睡眠。一次与众不同的观影体验,非常享受。 |
|
#Venice2017# 影评人周。纯粹是个实验电影或者说“慢电影/slow cinema”,对海浪不同天气不同光线下状态的研究(很像阿巴斯的[五]和[24格]),以及与之匹配的各种流动的元素的排列组合研究。声音制作十分讲究。最后一个长镜头致敬迈克尔·斯诺的实验电影名作[波长Wavelength]。 |
|
3 電影備註寫得很美。越是毫無頭緒、信手拈來的風景美照,台詞越少,影評人越能夠主觀解讀成各種滋味。這不像是一部電影,更像是一場飄洋過海的自我剖析——講著關於大海的故事,浪花拍打著浪花,深夜伴隨浪聲起伏,世界變得不再孤單。嫁什麼男人!嫁給大海和浪花吧! |
|
3.5 这个电影有毒啊!应该去找个大银幕看一整天(嗯那跟我去坐个游轮看大海有什么区别呢? |
|
没有内容的片子,但是看着很舒服,海浪飘来飘去,是异国恋吗?之后,她独自一人散步,坐着做作业,洗澡,购物,看海,有话没人说,结尾视频对话,对方说给你看看我的新公寓,给你放首音乐,这不就是我现在的记忆吗?在我的心中,那首歌就是《Não Precisa》,那个地方就是葡萄牙。 |
|
其實看到最後都以為是部紀錄片。幾十分鐘的大海鏡頭真的大大滿足了我對海的渴求,沒錯就是為了看海才看的所以也沒失望。無盡的蓝色浪與隨船和浪搖晃,人物場景少,對話更少,但少有的對話的方式非常舒服。最後一個鏡頭推上去定得很妙啦。然後女導演好帥,被迷住啦。JIFF0508CGV5 |
|
8.4 calming, sensual and transcendental. 就像海一样,越放掉观众自己及其各种预期则能更加投入享受的电影(因而是一部适合二刷的作品,因为可以放掉包袱)。仅有的台词有许多对应和预示的功能,而坚定地拒绝了很多传统的叙事姿态。一场内心之旅,或拒绝被仅仅理解为内心之旅,延伸至更超验的,让自然本身具备超验性,甚至发掘其如神话、外星般的抽象异世界色彩。对物理肌理及其运动特性的观察,自然主义的极致,同时非常利用人工的数字的电子化的手段,如音乐。叠化与剪辑转场的方式也非常厉害,魔术一般。重看提分,好想在更大的银幕看。的确,与《索拉里斯》有一定的相似性。 |
|
2019028 三星好片 |
|
状态:whats living anyway. he actually defended em b1tches what the actual fck. dzyn u truly r the brighttest shining light lol i just wanna say thiss ur way of saying sh1t also have fun not learning from em...The only problem is I fall asleep too quickly. I try to watch a little bit every day, make it a habit. You know, it's just teasing me |
|
《波长》长片版,像是阿克曼与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的结合产物。 |
|
海拍得很美,但真得有个足够闲适的心境去看,否则真看不下去。 |
|
极端实验的表现手法。一倍速地感受自然的流逝形式,可电影不应是这样的。 |
|
2024年第一部。 |
|
这种片子放在当代艺术馆更好,而且片长不应超过20分钟,因为很容易失去观众。之所以一定要给影片划类,因为如果找不到参照系就不可能对它达成共识。这部影片一开始让人想起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电影序列,而实际上风格也是类似的,更像是鲁本电影的“前传”。然而模糊的是,电影一共两个“主人公”,开头部分的“表演”之刻意让人一度怀疑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到中间部分的时候有很晕船,后来变成升格了稍微好一点,所以这真的不是一部指向人生理平衡的电影吗,也正是因此本片走出了类型化的鲁本电影的印象,而以拒绝观众的方式保持了自身的先锋性。 |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陶醉于自己沉浸式感官性体验和擅长提供情绪价值服务「体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偏弱」的《女服务员》群体很容易被《漂流》这套僵化「不希望运动、发展和变化」取景框式的审美符号机制俘获。东方「阿拉伯」文明形象大使「那比尔·艾奥殊」在他聚焦即兴舞蹈艺术的影片《无论罗拉要什么》里一针见血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小生产者」深受西方原始海洋(海盗)文明影响的犬儒主义心理和攀附且依附于权贵大资产阶级「资本大鳄」的《寄生虫》状态,并以牙还牙狠狠地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生产创作的叙事性「小作文」剧本与生俱来「不易流行」的劣根性、装饰性和表演(伪纪录/伪真实)性。坠入「碧池」是一种被垃圾文化、有毒关系和审美霸权共同建构出来取悦资产阶级低级趣味的审美体验,是明显带有自甘堕落倾向和被《深海》生吞活剥风险的生活方式。 |
|
真·液态 |
|
+ |
|
昏昏沉沉一下午,像在梦与现实的边缘反复逃逸 |
|
景美 片子无聊 |
|
如果不晃的话我可以看这个电影看一整天吧…P.S.导演气质好优雅又帅! |
|
水之道! |
|
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看了35分钟仍旧不知道主题是什么。每个动作都很长,雪花足足飞舞一分钟,骑自行车、开车都各有一分钟,总长才95分钟。我决定放弃了 |
|
2024年第一部。奇妙之处正在于同《利维坦》等其他感官人类学电影的差异——并非主观的将镜头抛入其中才可以营造具身性,重要的当然是角度,或者说为感受营造的场域。保持静观,通过声音拉近与所感之物的距离,镜头长久的凝视不但提供了关于大海的各种想象,甚至衍生出了一瞬间的疏离,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神迹冲刷着、激荡着那些已然遍布灰尘的感知。海伦娜或许是当下最会拍大海的导演之一。 |
|
我想听一听德语听力的,结果看了四十多分钟海(挺好看的)。 |
|
#MUBI |
|
9。 |
|
海浪的镜头和音效遵循一种环形失重的节奏,完全是科幻拟态体验。叙事部分相较生硬,刻意的模糊反而造成了干扰。最后对wavelength的致敬点赞 |
|
嗯,厉害!(7.1/168 2021·1·16) |
|
片子后一小时开始转成实验性,各种形态和角度的海浪配合不断循环的合成器配乐,以及掺杂的环境音,漂泊的神秘和孤独感倍增,这不得不想到吕西安的《利维坦》,尤其夜晚的海浪和白天海浪的交叉和后面雾气弥漫中的动物和植物,拍摄风格借鉴无疑。(我还以为是给纽约的半年刊咖啡城市生活杂志《DRIFT》拍的实验宣传片,电影海报和字体都太像同名杂志了。) |
|
【5】从对均质且规则的空间、运动的凝视,慢慢演变成对难以预测的流体的触摸,我们知道,每一片海浪从来都是不同的,但以前却没有人拍摄出这种变化,看得如痴如醉。除了结尾直接致敬的《波长》,还有点像卡斯坦因泰勒的《利维坦》,同样都完成了对摄影机的解放,但本片没有只消耗理念,更加拥有克制和建筑的美德。至于评论区有人说和自己坐游轮看海没区别,那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本片在声音上的建构,ambient式低音的附魔大法,让世界成为深蓝的幻境。 |
|
Blue hour#19|5-,摄影机沿着海浪的方向漂流,纯净又通透的召集了自然——太阳落在起重机上、海鸥在海洋与云层的夹角之间旋转,创造了不同的流速。夜晚,微弱的光源也在活动,静止或亦步亦趋地,照亮沙滩和起伏的海面。那些浮沫让人想起《索拉里斯》,但这片海不提示记忆——那些渴望与恐惧。它温柔地保存我们的梦,和朋友讲的故事与身体的呼吸一起。 |
|
两星半//我以为我会晕船的 但我没有 |
|
于海浪声中漫步 |
|
(4+)声音,空间,完美享受,芜湖!各种各样的海浪,摄影机跟随着海浪晃动,让人完全沉浸,海天相接,模糊界线,又由大海渐变到青山。待看《人肉之花》 |
|
1126 【B+】极度单调缓慢的实验电影(另一种形式的遁入虚无),但却是我最为向往的优柔清淡,就像活在记忆里那样波澜不惊的,真挺好。自然/外部元素如生命般呼吸律动,人物情绪与状态被“力量”消弭,存在方式于此被置换,如同飘离世俗的洁净灵魂,“失重”在浩瀚人间。 |
|
太舒服了 声音设计的真好 好像对一个人的思念也如大海 看不到边界 似乎是在重复却又每时每刻焕发着不一样的色调 很多温柔的情绪与很多空间给情绪酝酿 |
|
影像和音乐都很实验,海的波纹拍的太漂亮了! |
|
nf/nd at Film Society. |
|
有些片段很有趣,整体太慢了,像是看一个一个片段一样。 |
|
随着声音由现实的海浪声渐变为抽象的低鸣,物质性海浪情绪/精神性的一面被召唤出来,蔚蓝色重构了一切,在海浪的线条、光影、起伏的变化中,映射出摄影机自身的轨迹(随着海浪起伏,摄影机如翱翔的鸟一样上下起伏,在这一刻,海浪的流动感以最直接的形式被感知)。 |
|
看的我又怀念在海上的日子了~在船上在海上漂啊漂啊~可是没看出来演的是个啥~ |
|
[MUBI] Quote from director Helena Wittmann - “There is not much uncharted territory left, but the ocean has not been entirely explored, which is also an issue in terms of artistic involvement. It serves to inspire our fantasy world in a similar way to science fiction.” |
|
看完 晕海了 片头片尾字是好看 |
|
第一次看实验性电影,实验结果得出我晕海是真的吗?可以做个海浪cut,当白噪音我能看一整天,就是不断颅内高潮不断颅内高潮 |
|
7开篇的一切那么好,最后的回归很失败。 |
|
一片海。 |
|
沉浸式体验 |
|
大海里没有一片浪花是“重复”的,象征了一种自然运动的无序。无复存在的情绪实体,感官则借由纯粹的观看打开。电影内部可能隐含着对感官体验的辩证:声画的同步与虚构(海浪的自然声,以及同频波动的电子音);时间的绵延与静止(流动的海水、鸟、树,以及静止的室内空间、静帧的海水)。似乎还是一部允许闭上眼休息的冥想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