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头运用简直神。《美国X档案》《这里是英格兰》还有这部,极右蠢猪都是一副嘴脸,连说的话都是大同小异。再说一句,新纳粹都是傻逼 |
|
Joel小哥演街头混子活灵活现 |
|
德国人又在很客观的反思历史。。。爷爷的父亲是纳粹,爷爷是共产主义者,父亲是民主主义者,儿子是新纳粹。爷爷那段话就像东德的历史,政权的更替就像父与子之间的抗争。。。其实无论是共和还是集权都无法杜绝这样的民粹主义 |
|
6.5/7
这个题材联系当下的时代热题应该更有吸引力
你永远无法阻止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每一个平民的心中如平原野草般烈火燃烧 也无法为那些看似无辜的人争取到所谓阳光下的平等与权利 |
|
看了一半,简直看不下去了……导演运镜方式如此学院派以至于到花哨做作的程度,画面是还蛮漂亮,题材选的也有意思,所以是剧本创作太差了么,还是哪里出了问题,确定的是tempo真没控制好,总之是“我们年轻,我们无聊”啊,拍个mv就行了,搞成个电影……哦,我是太mean了…… |
|
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东德、西德、年轻、新纳粹、不时出现的越南人!这是一部历史回忆篇!1992年,那年,我也在社会上! |
|
新世纪的青年们依旧迷惑、彷徨、愤怒和孤独,在更加复杂的形式,与群体需求、个人主张与爱恨交织下,「英特耐雄纳尔」也徒有虚名而已。 |
|
德国新纳粹主义和极端爱国主义年轻一代的躁动与轻狂。一天之内的故事,时间点层层推进递增局促感。黑白正常画幅摇身一变彩色超宽画幅的瞬间惊艳得眼前一亮!Jonas Nay的阴郁气质有点像Joe Alwyn?越南女主小姐姐挺酷的!Joel Basman把一位小混混演得如此生龙活虎,惟妙惟肖!我们年轻,但恃强凌弱的我们并不强大。沾染上色彩之后的激进影像,被赋予了柔和幻彩的滤镜和紧迫弥漫的配乐,在最后攸关时刻将全片气氛点燃至最高潮! |
|
摄影和配乐都极棒,美丽又诡异。西德出红军旅,东德出新纳粹,总归都是一群蠢到家又无所事事的年轻人。都说你德好反思,可总是在干了蠢事后才反思有什么用,联想到前段时间活跃的Pegida,这部电影的题材可一点也不过时。Jonas这两年很受欢迎啊,接了好几个角色。 |
|
摄影与配乐太精妙了。在当下看来这部电影极具意义。原本看标题我以为会是像《盛夏》一样,主角们会是一群冲动的朋克的但处处闪光的青年。但恰恰相反。我看得很心痛,因为我发现他们的愤怒往往无理,而就算有理有据的愤怒者也总是选择以更无理的方式还击。多诡异啊,一个曾经说着“什么左翼右翼,做个正常人不好吗”的青年,后来竟成了站在阳台上挥舞纳粹礼的反叛头子。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所谓革命,垮掉的一代,五月风暴,苏联解体,那些我们无比崇敬的,向往的革命,其实都只是我们站在某一个立场而做出的主观且毫无绝对正义性的价值判断罢了,它们只是一种酷的方式,我们认为需要铭记,来消费我们的青春。到头来,只要是革命,就不会有对与错,真与假,正义与邪恶。而我们唯一可以反思的,是究竟怎样的一个社会,会让青年们变得如此迷惘。 |
|
这是个纳粹歌与国际歌并存的时代,92之德国,明日之?。。。很多地方。。。镜头都美爆了 |
|
「今晚過後就不會再有外國人了」 /
「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沒有夢想」 /
「我總是那麼憤怒著,我不知道要去哪裡?」 /
「你知道嗎?我的父親是個法西斯主義者,所以我成了個忠貞的共產黨員,也是如此,身為我兒子的你成了民主人士,而現在你的兒子是個新納粹主義者」 |
|
那种年轻人的状态捕捉得非常好,加上音乐,真的令人感觉有什么东西在蠢蠢欲动 |
|
肩並肩唱起國際歌,然後轉身作個新納粹青年,世界就是這個模樣,2015.11.08@金馬-新光 |
|
德国海关应该长期循环播放此片给希望入境的外国人看。虽然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西德合并后的新纳粹活动,但故事里的人想说得话,和今天在难民中心放火的西欧年轻人一模一样。 |
|
这是发生在罗斯托克的真事,失业的青年人把怒火全撒给难民,甚至是合法的移民,因为他们让德国不像德国。最近默克尔引入的这么多难民,如果遭遇经济状况下行,那么纳粹礼会再一次在愤怒的年轻人之间代替Guten Tag. |
|
黑白进入彩色的效果不错 |
|
斯坦尼康之下较多的使用了圆周式镜头,更多的围绕人物。少年怎样一步步从没有梦想到随波逐流到彻底堕落,滑向了民族主义排外歧视的深渊。结尾镜头停留在更小的儿童身上,他们朝外族人扔去石头,至此希望彻底破灭。强大也意味着毁灭。 |
|
年輕自有一股邪火,會不分善惡的往前衝。佛擋殺佛,移民擋殺移民。導演故意壓著情緒,試圖客觀講,其實還是躁得慌。拋開東西德統一的大背景,這部片就是一部德國版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金馬第一場,還不賴。 |
|
二战后,日耳曼民族对未来的忧虑和迷茫,一种不安定的心理状态无处发泄和诉说。民族排外在我来看只是一种转移和一种畸形的发泄途径。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几个德国青年生活背景的设计。用德国工业摇滚乐来营造了片子整体氛围。在这场灾难中没有人有错。 |
|
3.8,摄影讲究~ |
|
整部影片从镜头技巧、画面构图到题材话题按理说都很不错,可是在彩色以前的部分怎么能拍得这么无聊!!!开头以及中间旋转长镜头的炫技般的运用只能说明导演太不会讲故事,完全没掌握节奏…唯一觉得有点意思的就是纳粹歌曲和国际歌交织在一起的部分 |
|
那个诡异的旋转镜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黑白变彩色有点无趣…… |
|
2015.11.21#第三届德国电影节#取材于1992年8月罗斯托克排外事件。有几个镜头运用印象很深:Philipp跳楼后对楼下的俯拍推镜头、三人在狭小房间内的旋转镜头、lien在楼顶绝望地看着下面的暴徒。然而这些青年也是现实的受害者,23周年之际欧洲反思移民政策——要人类理智认识自己和他人关系总是件困难事 |
|
登上楼顶俯瞰,暴民就像一丛丛的僵尸,嘶吼,欢腾。歌颂纳粹与GCD的两首歌交杂。从丛林走出(东德GCD),进入广袤的沙滩(自由的民主)。亲情爱情都挡不住群起攻之的激情。少年从街头混混发展到反抗先锋,压抑的暴力之火,恐惧与迷茫并行。 |
|
以九二年罗斯托克难民接待中心抵抗运动的整天为背景,在当前的德国自然不失时效。除摄影和男配角的表演外,影片优点在于不囿于排外主义和新纳粹的外部因素,而同时以代际差异为切入并密切关注人物面临的成长困境,影片的缺陷则正是在于后者流于表面。期待布鲁格曼《万岁》在类似题材上做得更好。(3.5) |
|
“我父亲对抗民主主义,他是个法西斯。我后来对抗我父亲,我信奉共产主义。(儿子)你又对抗我,你要推民主主义。现在你得想想,你儿子对抗你是为了什么...” |
|
一部反思之作,狭隘愚蠢的人类 |
|
关于这个标题,用一句耳熟能详的鸡汤来翻译一下:当我们相信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相当重要的时候…… |
|
这是个纳粹歌与国际歌并存的时代,92之德国迷茫的青春,民族主义,浮出水面的移民问题,政府权力的缺失,迷茫与压抑,汇集而爆发。电影拍摄手法很独特。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切换很有冲击力,一天之内时间线的推进将年轻人的迷失、无奈、愤怒推到高潮,或激烈或冷静的配乐也把气氛烘托到极致。
爷爷的父亲是纳粹,爷爷是共产主义者,父亲是民主人士,儿子是新纳粹,更是迷茫的一代,青春的施暴者施暴后,并非是喜悦,而是更加迷茫与疯狂。最可怕的是平静过后疯狂依旧…
(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
|
拍得很慈悲,一直沒什麼血腥的畫面。只是白描了年輕人的變態一面。 |
|
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片名,聚焦罗斯托克排外事件,新纳粹与国际歌的混淆聒噪,导演站在中立角度客观铺陈三条线也是三大立场,好处是立眼小格局,镜头做眼穿梭游离于犄角之间,就像一个普通人在旁观者清,坏处是损失掉了人物与节奏,反思有,警钟也有,结局那个镜头让人不安。 |
|
希望这些恶棍全部死光 |
|
想法不錯而且切合時宜,但出來的效果不太好,喜歡某些處理但有很多仍是過於說教過於設定立場,但有趣是當他是以類似記錄片或寫實方向拍攝就更為突兀,而且很多角色也過於表面或立論不詳,有時令人無所識從或想究竟當中有此角色有什麼意義?單以認識淺涉這段事件這一晚的大概,還可以 |
|
勉强两分。改编92年德国罗斯托克的反外籍移民骚乱,电影用了三组人物呈现一天内的事件:当地官员,闹事青年,越南移民。男主角是这类影片的典型配置:他爹是当地政府的,他在躁动的朋友们中间主要是个旁观者。剧本非常寡淡,可以说根本没什么事件,不拿本片和《血腥星期天》《巴里布》之类比较,它更像是《怒火青春》的路数:黑白片,散漫的拍摄相关人员的状态,然后试图在片尾突然弄个暴力场面,但这种处理方式有俩缺陷,一是前面堆积的废戏既无法塑造角色,也没对事件有什么深度揭发,就是节奏非常慢的拍年青人的一点感情纠葛,老爸在家里放空不知怎么办好之类的,电影试图呈现的是“事已至此”氛围下人物的状态,但零零碎碎游离于主线外的细节没有任何意义;第二是后面的暴力事件没有尺度,变成彩色的暴乱场面只会用烟雾造点气氛,实际什么事也没发生 |
|
纳粹和新纳粹 德国电影永恒的主题 想起我有个越南裔德籍朋友 二代移民 几乎不会说越南语了 而他身边好些德国白人朋友老是拿她“越南背景”开玩笑 她觉得一点也不好笑很受冒犯 fick dich我是土生土长的德国人好吗! |
|
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纵火者唱着国际歌肆意破坏,自封为反法西斯国家的东德的子民们行着纳粹礼要赶走外国人。是的,你们年轻你们强大,但是你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60年代的年轻人走上街头团结在一起是认为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但三十年后的年轻人做着同样的事却是让人作呕的行径,最后三十分钟到结尾的那个镜头一直让我非常不适,无端的仇恨和无解的愚蠢以及解决不了的困境,真的能像里面有些人说的那样会过去的吗?我觉得不会的。 |
|
7.5/10
并没有着力展现孤楼被围困多日的危险处境,而是在爆裂前放了一个多小时紧张干燥的空气----狂热不羁的青春,惶恐不安的难民, 犹疑不定的政客。
主角正身处在贤者时间中,怎么马上就燃起来了 |
|
down |
|
真实故事 |
|
觉得越南妹Lien的饰演者Trang Le Hong好好看......黑白片的时候尤其啊.....火烧向日葵大楼的时候看得有点惊心动魄(且一度以为哮喘小哥要挂了来个狗血讽刺什么的果然我还是比较幼稚)...那Wir sind das Volk这种话,跟非理性的人到底怎么讲啦? |
|
主题政治正确,但故事讲得可太流水账了。这片子居然在国内上映过?能有票房吗?36分钟弃。 |
|
一边是束手无策的消极等待,另一头则是盲目冲动的激情宣泄。两股力量看似势不两立,实则都困在了历史的责难与前路的缥缈里,同样无所适从。他们从里面和我们对望着,感觉用尽了全力又仿佛有力无处使。历史本是惊人地重复,如果东西交融注定是如此结局。片尾有加分,跟狩猎如出一辙。导演很耐心也很有想法,不过终究还是拖沓了些。 |
|
影片聚焦了1992年发生在罗斯托克的排外事件,并由此延展出多重问题和思虑,影片在影像风格上较有特点,事件酝酿期的黑白与冲突爆发后的彩色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人认为该片是德版《阳灿》,其实只有那么一点点…… |
|
無所事事年輕人為主角,看得發慌。鏡頭運動用心,然並非為劇情而設。兩德甫統一及海港城市背景再深入會好些,不過我自己確實跟當時背景不熟。後五分鐘調快忍著看完 Orz |
|
任何一个人或国家有着这样的反思能力,如果他还年轻,那必然强大 |
|
Jonas Nay这两年资源好多,然而一个比一个角色更不讨喜更二缺,和他的标志性面瘫不知道在演什么的迷茫眼神更配哦。新纳粹vs难民的题材倒是很有现实意义,想想微博有些留德华还在盼望右翼新纳粹势力扩张呢。【佛祖说得对,geil这个词真的很low】 |
|
1992年罗斯托克的真事改编,现在历史又在转圈圈。 |
|
92.没有很多波折的剧情却让我看到很投入。几个出彩的地方,1是一直贯穿的捡玻璃瓶3个小孩,叮叮咣咣的2是几个人唱歌时从德国纳粹歌曲到国际歌的转变。镜头和画面很棒,特别是后面先由采访镜头过度到半彩,在到暴乱将发生的全彩,很惊艳。 |
|
这几年的德国电影给我一种强烈的历史回环感 那些历史的幽灵从未离开这片土地(包括且不仅限于德意志)//青年的愤怒无端且强烈 似乎无所事事又手忙脚乱 所有可见与不可见都能够被消费 观念被声音灌输 逻辑被无理驱逐 邪恶混乱的狂热最终占领了一切//因为我们年轻 所以我们无法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