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枝裕和的本质依旧是在讲家庭,讲家人,讲羁绊。场景的调度仍是日式的,画面的呈现却是法式的。就像用咖啡杯喝了一份味增汤。 |
|
#Venezia 01有点像《斯托克》之于朴赞郁吧,首部外语处女作不出戏但也没惊喜。女演员的世界没有真相,时间可以抚平母女关系的细痕,这些情绪都很准确但是太私人,少了是枝一贯社会层面思辨反思的质地。日式生活流在法国文化中还是有些许的不自然(虽然并不苛责导演)。比诺什和德纳芙的表演是细腻真挚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说了是比诺什提出要和是枝合作,所以整体上更像是高手之间共同创作攒出来的有趣小品、小实验。 |
|
拍的没问题,就是日式温情放在法国语境下还是有点不伦不类,德纳芙和比诺什主导性太强,前半段几乎看不到作者痕迹了 |
|
作为枝吹的日常五星,但实话说是看到结尾才不觉得打的太唯心。喜欢关于“表演”和“真相”的互文,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情感的真实和表达的真实。最喜欢的两场戏是凯德突然说我咋不用到昨天的戏上,太浪费了和朱比给女儿剧本让女儿去哄外婆。得了金棕榈感觉松了绑,是枝已经进入那种拍什么都可以,不必太有胜负心的行列了。至于那些说看不出是枝作品影像风格的,请问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庭院的空镜,哪个欧洲导演会用这种角度和层叠? |
|
191222@ HKBC | 1/Ethan Hawke已经是嫁法国女人标配文艺男了;2/本来以为是枝裕和拍了个他自己的《秋日奏鸣曲》,看完感觉又是又不是;3/情绪总是过于浅尝辄止,同样一句话,在过分含蓄的日本人的语境里可能说出来就表明情绪已经快翻天了(即使大家都表面隐忍假装平静);但是放到欧美人那里就是不够。这点直接导致了本片的平庸;4/有些戏非常莫名其妙or节奏混乱,比如开头“我通心粉吃多了”,我:????? |
|
J’adore Catherine Deneuve. |
|
Q&A 结束后我直接疾步厕所,是枝裕和迎面走来我对他说good movie,他点头说阿里阿多。二度放弃合影。原本我可是连看都没打算看的。神奇的夜晚。 |
|
被法式优雅冲刷 又被日式温柔稀释的《秋日奏鸣曲》反而更喜欢戏中戏的那部 女儿老了 去过外星球的母亲依然年轻的故事 |
|
#24th Busan IFF# Gala Presentation。根本没扑街啊!确实是戛纳开幕片的水平啊!(所以可能还是后期没做完???)搁在是枝裕和作品序列里也是相当出色的一部。影片属于“艺术家个人生活”这个脉络里面的作品。凯瑟琳德纳芙完全是树木希林附体(金句也很多但就比[比海更深]拿捏得好太多了),既刻薄又脆弱,人物和角色的“混淆”,片里片外的母女及各种对应关系,写得极其细腻而层次丰富,说千回百转也不为过。当然相比之下比诺什气场就太弱了(但是成功用女儿哄了母亲之后那个镜头微妙的表情变化简直神级演技),伊桑霍克这个角色基本也就是酱油(参看是枝裕和之前片中各种姐夫的角色)。是枝裕和果然还是母亲戏和儿童戏写的好。镜头长得真得不太像他的作品。摄影方面可能还是控制得少一些。 |
|
挺好看的啊。典型的即便拿上剧本跑国外拍,也比大多数导演拍得好的那种。形式上机巧了点,套个片中片太空人的框架就能开说母女情、一家亲了。不过在刺痛家庭或女演员话题上,还是温情有余,但痛感不足,以至于像个电视感的轻喜剧。但几位法国女演员的表现是非常到位的! |
|
2.5 / 第一次给是枝裕和不及格。虚实穿梭的人物并没有让这种关系变得浮动而暧昧,反而被背后支撑的框架所束缚甚至抹平了。心理变化与情感呈现附着于僵硬的表意逻辑,一字一句一颦一笑都大写加粗着“我要挖掘人物”,但最后袒露出来的就仅仅是一个空余“替代”与“扮演”概念骨骼(从这个角度来讲或许确实连得上《小偷家族》)。鲜有的惊艳之处在于对女性头发这一元素的运用,尤其是背后的视点下效果出众,但也没有足够灵动的细节变化。除此之外就只能感慨德纳芙好美比诺什好美伊桑霍克好美。配乐的时间点掐得真是绝了,每一次都尬到飞起,频频扶额…… |
|
#2020SIFF# 是枝裕和真的能戳我的点,母女和解那场戏有点泪目,当女演员太不容易,当女演员的女儿也很难,第一次拍法国电影的是枝裕和并没有水土不服,并把自己一贯的东方式温和融入其中,没有欧洲家庭片的那种歇斯底里,对我来说其实更能接受,凯瑟琳·德纳芙演得真好,摄影也非常美,冬日的巴黎真美好。还有戏中戏那个故事也蛮喜欢的,甚至有点想看。 @2020.8.1 上影1厅 |
|
【釜山电影节展映】日本家庭剧+法国背景设定,对于是枝裕和来说,只算是一次不算失败的国际化尝试。没有生搬硬套的违和感便已不错。除去几段营造气氛的轻音乐出现场景,很难看到是枝裕和的痕迹。似乎只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女性题材法国片。母女和解的题材也数见不鲜。作为戏中戏的刘宇昆科幻小说设定倒是一大亮点,戏中戏母女的年龄反差与剧情相映生辉。由女儿编剧身份发散出的一些祖孙三代女人的互动,制造出一些温馨的笑点。 |
|
欧式场景/题材+日式情感呈现的糅合并无违和感,虽然家庭矛盾的切入点和圆融收尾仍具有是枝裕和的特征,但总体来看,更接近于温暖向的《秋日奏鸣曲》(母女误解/对峙+身为明星的母亲身份设定),而若论影片本身,并不具有鲜明辨识度。无论是主观记忆还是所见所历,所谓「真相」并不能从单一维度去考量,各种因素投射于事件之上的多重反射,往往会改写“真相”的定义——并不算一个新鲜的概念,相较于前半部的些许沉重,结尾处理得过于轻盈。亮点:1、戏中戏对剧作文本的加持,互文结构能较好地祛戏剧化,让双层意义的观众自行感悟;2、前后景虚焦的运用,人物的“在场”与“缺席”。 |
|
7分,从作品角度,还是很好看,很温柔、很细腻、还有很多笑点,观感很不错的。尤其是,仍然很是枝裕和:家庭主题,两代关系,毒舌老妈。但是,总是觉得略差一点(毕竟对是枝裕和导演还是要求会更多一些),就是在于,这个故事,仍是一群法国人演的日本情感的故事,这种家庭关系,以及彼此情感的表述,在以往的法国家庭电影中,是见不到的,这仍是是枝裕和的日式家庭的温与暖。倒不是好或不好,就是觉得有点点不对应。 |
|
威尼斯开幕。又是一个多年不见的母女弥合过去的故事。凯瑟琳·德纳芙的角色在意料之中,性格跟《助产士》里的母亲很像,也是豁达、幽默、面临年龄危机的气场女强人,但这部里多了一个演员身份,戏内外互文,令人物多了一层复杂性,戏骨演技稳如定海神针。相比之下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女儿内心展现得就没那么丰满了,伊桑·霍克更是接近于人肉背景。乍看像一部常规法美合拍剧情片,不过细看还是能看到是枝裕和的印记,比如精心铺陈了很多前后呼应的小细节,首尾回环,以及尽管过去矛盾重重,最后家庭关系还是蛮东方式和谐的,记忆的死结都解开了。钢琴轻音乐突然响起、大摇臂在院子里升起来的时候,我会瞬间出戏,意识到这是是枝裕和的电影...首次脱离本土语境尝试,及格但也不算特别出彩吧,后半部分有些冗长。 |
|
这不挺好的吗?是枝裕和已经是那种技巧纯熟的导演了,导演风格还有不错的辨识度,这种导演无论拿到什么故事拍出来的东西都不会太难看吧。看德纳芙演大明星,不自觉地想到于阿姨那部【弗兰琪】,而德纳芙这个坏魔女角色显然更富有层次感,都是一家人聚到一起,然而故事走向并不是抓马互撕,反而演着演着就变成了是枝裕和一贯的日式温情,把戏中戏和母亲情感巧妙的互文到一起,不经意间就被这份温柔又隐忍的力道触动了。以前看过一部短片叫《Beautiful Dreamer》,改编自刘宇昆的小说,拍的正是这个故事,看戏中戏突然有种看到彩蛋的惊喜感。 |
|
法国人的皮囊之下,流动的依然是极具导演个人韵味的精髓。是枝裕和依然选择用小规模的家庭戏,细腻地表达着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他电影里的感情,从来不可能因为换了表达的语言就被削弱,毕竟这份情感是全世界都通用的。 |
|
为抢回女儿而成为坏巫婆,把赶走的老公变成了乌龟;任何感情不放进电影里都是浪费,可以是坏母亲,坏朋友,但一定要是好演员;用台词做魔法把外婆送上太空船,七年一遇,不再变老……是枝裕和的法语迷影作,不错 |
|
是枝裕和不擅长的外在戏剧冲突,硬来的强行和解,无比别扭。现在来看,亚洲这些导演拍法国电影或者说欧洲电影,最好的一部应该是阿巴斯的《合法副本》。 |
|
出乎意料的好(借A先生的话说是目前是枝最佳代表作)并非什么大片制作,靠两位超级明星主演撑起全场。电影中的电影,室内剧。真实和谎言之间多次反转,母女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留有余味。 |
|
“在太空中,人不会变老” 母女俩幻想在希区柯克戏里被杀掉、被书写过世+幻化为龟的皮埃尔…快要笑死,是枝裕和这么幽默?演员,驰骋银幕沙场,却敌不过现实生活的战争。 |
|
“真相在家庭关系中不重要,感情才是重要的”,科幻映射的片中片、撒谎的回忆录都在呼应“真相”的主题,构思太强了,尤其是最后小女孩那段给外婆表白简直是神来之笔,一下把主旨提升了。全片非常是枝裕和!即便不是日语、即便没有日本演员依然认出你来了!!犀利的老母亲风度翩翩处事不惊却内心汹涌;虚弱却故作坚强的二代;聪明善良的人精第三代;爸爸们都是可爱的傻蛋,这完全是是枝家庭的标准化结构啊!可贵的是这完全是一个法式故事——这种人际关系、离婚后朋友式的自然相处、饭桌上如此互相揭短不留情面、没有一句道歉却能化解尴尬……这些放东方语境下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是枝裕和很好地做出了一部有自己风格的外语片,没有水土不服不伦不类,太强大了!而编剧赫然出现刘宇昆的名字,真想知道这是怎样一种合作,片中的科幻片是他的主意吗?! |
|
3.5 融入法国语境+优秀演员群戏,证明了是枝裕和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他就只是单纯拍了一部没什么沉淀的电影罢了。剧本、调度都没经过精致打磨,工整的错位、强硬的互文、大写加粗的真真假假,都是如此不自信、保守。给四星的唯一理由就是作为一部讲演员的电影,至少德纳芙和比诺什的对戏还是够漂亮。 |
|
聊天最高 聊天最难 |
|
期望非常低,所以观感特别好。不管怎样,特别适合做开幕片,喜剧成分+揶揄记者+科幻小说+电影行业幕后家庭故事。是枝裕和可以尝试发展成日本的伍迪艾伦。 |
|
那个年轻的女演员真美,像是赫本和安妮海瑟薇的结合版 |
|
#2019威尼斯第一场#开幕式当天赶了个大早看的媒体场,依旧是是枝裕和钟情且擅长的家庭亲情题材,与其是说母亲的回忆录,不如说是母女二人的和解。情节细腻,画面温柔,配乐颇有童趣,算是小惊喜了。不过跟小偷家族比,还是差一些了。。。 |
|
阵容碉堡了!!全都爱!!!拿了金棕榈就是不一样!! |
|
戏里戏外,再加上生死相隔的一段,像是三段母女情织在一起。到底都有故事更有情绪的人,化的时候,什么都融通开去。这些女人之间的对戏,也就格外绵密好看。东方意境不只是餐厅里孤清身影与热闹场景的对照,还是那一庭花开花落,终于有人愿意抬眼。(题外话:开头的记者那么矬,还有这番眷顾,好幸运。) |
|
太奇怪了,这个既不该叫电影结构也不该叫剧作结构,姑且叫做台词结构的东西,让整部片就像是一出大型的剧本围读。它只完成了一件事,就是让演员之间通过反复的台词对垒,揣度出仅有的一点复合涵义。 |
|
全球化的表征之一就是,如果提前不知这是是枝裕和,我会以为哪个法国导演在翻拍侯麦《四季》。有人觉得导演把持续关照却愈发熟谙的日本家庭故事,成功带到了西天取经;也有人觉得里面这些角色和对话,不是很典型而直接的法式吗?那么,既像小津又是侯麦,也就全球家庭一个模子了吧?加之,这个现实故事的蓝本,还是华裔作家的科幻故事。那么更进一步的“真相”是不是,何止横向全球化、纵向时间线,也都勾勒面貌一致、情感共同的家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悲(或也庆幸)的是,此片法国上映之日的2020年1月22日深夜,武汉决定封城,各国各过各的日子到了,地球村和全球化从此终结。 |
|
没有感觉到东西方文化的水土不服,还是很法国片的。必须要在提前看过刘宇昆的小说或短片《美丽梦中人》方能更好的理解故事(尤其是戏中戏)。虚假的母亲与真实的女儿之间的心灵旅程,与戏中戏形成某种互文——戏外是通过空间性来展示人物距离,戏内是通过时间性来展示。拍摄过程中,真实与虚假的情感、记忆在不断的变化,十分微妙。 |
|
我们当然能觉察出是枝裕和痕迹,但更难得的是导演放手把自己交付给演员,并随波逐流到某种法国电影传统中。《咖啡时光》《红气球》固然好,但能让观众忘记是枝裕和,无意识呈现出导演的另一番趣味,或许反倒是让我们看到了是枝裕和作为导演的另一面。除却剧本多少有在向法国电影靠拢意味,本片视觉调性反倒暴露出某种改造后的日式巴洛克意味的法国,并不存在谁模仿谁的问题,我相信这更接近一种杂糅的创作游戏。对于作为作者导演的是枝裕和来说,这部作品甚至还没开始发酵就已经被遗忘,但多年后回过头去看,这或许才是是枝裕和最真实的一部分。 |
|
开篇借景表现时令和气候,随后人声响起,大量交谈,人物相继入场,在舒缓、温和的对白里,情节和人物被相继勾勒出来,跟是枝裕和的日语电影并无什么出路。这个大明星母女间的谎言与真相、隔膜与谅解的故事,些许温情脉脉,也没有那么深刻,少了以往日语作品里的后劲儿。没有带任何期待,一个导演第一次走出母语的尝试,多少会让我担心。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有必要的。 |
|
强烈的命题作文感,情节和对白设计感太强,一直在玩真相与谎言的对倒。是枝裕和似乎露怯了,基本全是室内戏,对我来说他此前影片最具吸引力的可能就是日式外景与人物情绪的互动了吧。稍有意味的一段巴黎街头戏非常短暂,片尾花絮里倒一直在放。@2019IFFAM |
|
可怕,导演把什么想说的都直接撂在了台面上,角色像是在单纯地念台本,毫无情境可言... |
|
当演员开始注意慈善或政治时,这意味着他们在本职工作中失败了,是枝裕和的日式融合法式并不冲突,想起大岛渚拍《马克斯我的爱》,无论日式亲情隔阂抑或奇情重口,移植到法国这片土地亦能茁壮生长,并不会南橘北枳,戏中戏具独立性,亦与母女主线形成对照,记忆具有欺骗性,其实哪有什么真相,每个人心中的真相都不一样,挑一个自己喜欢的真相,结尾走演职员表依然日式, |
|
绿油油的庭院,超现实的片场,祖孙三代,母女之间,戏里戏外,真相和掩饰模糊的界限,即使有修复过去关系和心结的主题贯穿,也不会有太多观影的负担,担心是枝讲着讲着故事会越发变沉重,是可以轻松笑出声的诙谐家庭剧,Catherine Deneuve有很大功劳,太有戏了(她的原名完整Catherine Fabienne Dorléac, Fabienne本人哈哈) |
|
一个与过去和解的巴黎之行/不要相信记忆/那是真相吗?
很像是真实的凯瑟琳·德纳芙的暮年生活,不禁想起《柳媚花娇》《瑟堡的雨伞》,想起洛城少女曾经25岁,“你都不知道曾经的她有多惊艳”...这场戏实在是演的太好,反正演员生活还没有结束啊,即使这次相信是电影打败了你...
可能是目前为止的是枝裕和最佳,因为真的好喜欢法国情调,能把日式温情融合的很好。千纸鹤、可丽饼这样属于导演私人的风格还是藏在电影里。
《关于我母亲的回忆》这场戏中戏实在穿插的巧妙,对比之下的母女关系其实被剖析得更清晰。角色塑造的太成功,谁会不爱这个讨人厌的法比安... |
|
情绪的螺旋不够细致,空间的组织也略显杂乱,反倒是日夜交替内外景分割的光感变化散发出时间的魔力,在如沐春风与萧瑟秋意中找到了平衡。光环里自我沉溺,追光下击碎泡影,镜中自省,历经多重反射的光依旧暖意不减。 |
|
没有水土不服,只是太多抖机灵了。是德纳芙串戏树木希林,还是是枝裕和只有一种形象的母亲? |
|
这种电影有点像等着法国梗和柴犬生后代,可爱一定是可爱的,但是究竟谁的基因更强大还得生出来才知道——现在看起来果然还是更像一只梗 |
|
#法国电影展映#盗梦X法国影展第一篇~慢节奏的情节推进、无bgm音乐的对白,这很是枝裕和,很考验演员。男演员长得有点像卷福,查了豆瓣才发现居然是死亡诗社的Anderson,很神奇!吐槽下怎么总有自以为是的事儿x男,在安静的影院里不遵守秩序、不尊重他人——大声责怪旁边的女生不戴口罩,大声责怪对某些“笑点”发出笑声的观众们,看到一半还中途离场了……(随便扒一下就知道人家还好意思在豆瓣吐槽了,可真是个不尊重人、自以为是的大脸猫)这种影院红卫兵回家洗洗睡吧,您真累得慌。 |
|
念台词又快又不清楚,太锻炼法语听力了。Catherine Deneuve这毒舌角色不太像是枝裕和写出来的,不过看她演得挺爽的,想起Jean-Louis Trintignant提到《爱》片场只有Haneke一个人乐在其中,其他人都无聊压抑得不行。Ethan Hawke为什么要打这个酱油? |
|
对是枝裕和无感实在是活久见...... |
|
没办法打低分,是我爱的那些人 |
|
真相与表演之间、真实与谎言之间的缝隙中完成温冷和解。换掉演员还是日本片,但是角色的演员身份还真是适合法国人来发挥(德纳芙宛如树木希林),只是少了些日式的细处微妙余味。光看德纳芙和比诺什吵嘴就很得劲。7/10 |
|
既不是法国背景承载日本文化,也不是日本语法拆解法国文化,其实啥文化也没有,只是借用了欧洲电影惯用的剧情模式(阿萨亚斯一类)讲述了一些人类高度的“大情感”,支撑起这个文本的是无数供以解读式的剧作细节的铺排(而非某种文化底盘),在缺乏新意的主题表达下这种严丝合缝是挺无聊的,充其量算是一份欧洲电影优等作业吧(当然以此作为赞誉是枝裕和的理由也没啥问题)。
比较有意思的是描绘的那种电影表演跟现实生活相互影响的关系,不仅仅是表现人物身份的互文,而且是两个次元本身的渗透。 |
|
可能真的没剪完吧!节奏拖沓,转场生硬,不少旁枝末节对于结构和纵深并无增益。老戏骨驾轻就熟反衬出日式调度的刻板匠气,最尴尬是结尾在甜腻的配乐中粉饰太平,以致对真相的挖掘如隔靴搔痒,词不达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