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在85分钟内拍出这么多的内容实属不易 非法劳工之外更棒的地方在于成长 演员选得尤其好 |
|
很不错的导演处女作,把故事放在一艘海上的小渔船上,剧本的小格局处理很漂亮,叙事节奏很工整,不足的是导演在情绪掌握上有点弱。当然,这也可能是导演故意在弱化人物动机,削弱片子的娱乐性吧,走极简风格的导演常常喜欢这么干,就是喜欢跟娱乐大众的功能作对,但像这样的故事走向还是很容易成为爽片,小男孩的表现力实在是太棒了。 |
|
比预想的好一点,摄影还是挺不错的,虽然是很多无用元素的堆积,男主明显印度长相和其他东南亚演员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前半段老生常谈的非法劳工剥削,流水账式的虐待杀戮符合西方一贯的想象,到了后面竟然包装成了悬疑惊悚片,一根狗棒一下解决掉了三个奴隶主,可信度实在不高。劳工内部从开始的合力反抗、逃脱到后来的向奴隶主“争宠”、自相残杀抢夺资源这个走向是正常的,男主也是从懵懂地随大流,被动接受到见证伙伴一个个被折磨致死,失去保护默默忍受新奴隶的欺压,加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终于成长爆发出横扫一切的力量,可惜这些影像都处理得很轻巧,严重缺乏内劲。幸好男主最后没有成为下一任船长,也没有回归糟粕中的家庭,而是遥望一眼带着奴隶主的财富迈向了更广阔的未来,走向导演关怀的所谓“自由”。 |
|
优秀的独立电影,比想象中好很多,尤其是视听语言和摄影都很出色,导演未来可期。 |
|
比较套路的第三世界国家吃人电影。小男孩的成长镜像与暗喻也蛮明显的,不过我以为最后他会成为奴隶主呢。 |
|
内容上与泰国导演那部《蝠鲼》有互补之处,而且这个故事更为完整地呈现了东南亚非法劳工遭受泰国人剥削奴役的触目惊心状况。影片中段情节很有类型片的潜质,不过导演没太大野心拍摄成讽刺社会等级制度的隐喻作品,充其量算是一部风格平实的处女作。 |
|
初衷挺好,过程太平 |
|
静海深流。 |
|
传达的内容很重要,执导也比较稳定,但纯属art house cliché。反派配角被刻画成了非人的恶魔,人物比《盲山》还要脸谱化,后半段用爆发的戾气为观众提供复仇快感,比起试图用催泪弹唤起观众刻奇心理的poverty porn,它或许更应该被称作art house torture porn。 |
|
我不懂评论里“印度长相” “西方的想象”和“过程平稳”是什么意思,我们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一个第三世界的成长寓言,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农村少年为了逃脱家庭和贫穷而远走他乡,却被卖上泰国渔船,船上经历和目睹的一切远超过一个14岁的认知,为了求生他必须聪明必须强悍。最后的选择是非常痛苦和理想化的,因为家非家国非国,要活靠自己。你没有经历过的恶和悲,不代表这世上不存在 |
|
小格局的叙事还是丰满的,揭露了东南亚捕捞业的残酷黑色劳工链条,结尾的反道德正确处理得当。可惜的是,对人物情绪的渲染着力不够。 |
|
#4th IFFAM# 柏林全景天主教评审团奖→澳门国际竞赛单元最佳男主角+观众大奖,处女作。讨论的是渔业奴工和人口贩卖这种很严肃的议题,不过拍得还是蛮不错的,体量也合适,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渔船的有限空间里,用点福柯来分析挺趁手的…… |
|
推倒劳工只为换取枕头,杀死难民只为求得床位。那日攀上椰树以为能够探索世界,后来浮沉大海只会被现实吞食。没有身份没有证件,他的存在无人知晓。挑虾捡蟹制作狗粮,贫贱命运生不如狗。放生一只螃蟹,它都更加自由。分到一罐汽水,都是难得恩惠。看到父亲劳作背影,明白身前已没有路,身后已没有家。 |
|
这个主题的片子以前见过:不想被别人弄死,就得弄死别人。 |
|
密室逃脱惊悚片包装下现实主义电影。一开始以为是脸谱化的第三世界卖惨片,结果是比心理惊悚片更惊心动魄的现实主义。为底层人民发声的片子,请再也不要被无脑喷了。[B] |
|
上了贼船,陆地上脆弱的文明立刻就消失了,为了活下去,就要变成强者。 |
|
挺精彩的处女作,没弄那种历史史诗再不就情绪可劲儿渲染。踏实工整的小格局和本本分分的叙事节奏,言简意赅,要表达的也都明白了。 |
|
文明的边界,野蛮罪恶的黑色劳工链。成长的边界,少年用血色屠刀捍卫了生而为人的权利。家庭的边界,父爱的永恒缺失,是回不去的家和故乡。 |
|
颇为残忍与真实的成长故事,可能比《迦百农》、《孤儿院》这些成熟作者的作品还要“凶猛”。孩子随着环境与时势对“生存”日渐冷漠的注解还有步步紧逼下选择的求生,一一击败“敌人”寻求自由,成就了很类型化的气质。而联动着船民、奴隶和难民境遇等时事话题,又最终是导演出于兴趣的关注与投射。大海之中没有出路的无助囚禁,船人彼此对生命的掠夺与羞辱还有处于暗处的伺机而动,整体还不错看;但也有潦草与拖沓的时候,小男主演得很好掩盖了这些不足。 |
|
借着《浮俘》的非人经历,这部令人眼前一亮的处女作同时讲述了人的两种生存状态。青春的不确定性与劳工的悲惨宿命于宣扬进化论的渔船上融为一体。作为一幅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这艘风格朴素的渔船要比工业打造的《雪国列车》坚硬得多。去哪里?望不见尽头的海上没有多余的航向:要么成为无家可归的亡魂,还么成为取人性命的死神。最终脱下红衣的少年亮出他那强者的体魄恶狠狠地质问我们: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上,还有多少人(幸存者)相信劳动本身即是希望?因此,这一场奥德赛式的海上冒险见证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同时这也是关于一个迷失自我的现代人重新找到自我的电影。我不知道给出低分的观众都是出于什么原因和心理,反正我的满分是来自乡愁。乘风破浪的《少年派》令活在安逸中的我肃然起敬,返璞归真的信仰也让我这个恋家的人喜极而泣。 |
|
那另一个世界 |
|
思路立意前期拍摄执行都到位。后期太用力往深刻里拉了。
《太平洋渔船杀》 |
|
原始,生猛,残酷!看的时候一直想到杰克伦敦的《海狼》 |
|
我本来以为结局是小男孩接替了船长的位置成为新的霸权 |
|
7.6
我们的孩子十四岁叛逆离家出走北漂做明星之梦,
东南亚的孩子十四岁叛逆离家出走成了奴隶,大屠杀后重回家园。 |
|
不如来个open ending更好...? |
|
稻田广阔,14岁少年一眼看穿无望的生活,大海无边,自己选的人生还没展开就差点结束。结尾是导演赐予的善意。3.5 |
|
少年在一艘船上的成长,终于成了黑帮老大候选人 |
|
相当令人意外且惊喜的电影,是关于柬埔寨少年在泰国做苦力的故事。影片所反映的现实残酷而残忍,叙事则很是冷静,演员的表演不夸张。人的命运,其实很大程度上与所生活环境相关。一出生就得面临极端情境,生死也只在旦夕之间。底层之间的互害更加凶残,恶劣环境只能驱使普通人更生恶意。 |
|
想找工作自立的少年被骗到渔船上为奴,针对现实的严肃主题之外,对少年在船上求生存所面临的各种状况和心态变化应对的表现也很生动(上船前下船后也有情绪的表现),并不无聊。 |
|
社会的不平等导致很多事情的发生。 |
|
有时候觉得特别讽刺的事情是当人人谈论平等时,却不知人人背后对平等的要求差距甚至关乎生死,只要人的意识无法统一,只要资本运作一天,自由和平等就会变得矛盾起来…… |
|
节奏稳! |
|
#69th Berlin#全景 奉行丛林法则的渔船 残酷又黑暗的成长 议题融入逃脱类型 |
|
除了结尾有点凑合,整体完成度挺高,各种点处理得也算顺滑,导演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将来的《太平洋大逃杀》我觉得也不会比这强多少 |
|
好老套的故事,最终男主走上前人老路才是理想结局吧 |
|
2020-182 |
|
看过鲁荣渔的纪实就觉得小男孩反杀那么多人有点不现实,但是渔船生活确实拍得不错,很残酷 |
|
柬埔寨男孩不堪忍受被家人剥削,经人介绍偷渡去泰国打工,却被贩卖到一艘渔船上,遭到船长残暴的奴役。每天不仅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条件还相当恶劣。船上的其他“奴隶”要么不堪重负崩溃,被扔下渔船;要么逃跑被发现,直接沉海。男孩的朋友,一个为养活孩子出外打工的中年男人,精神混乱中将船长打落水下,船长丧心病狂地将他用两艘船分尸……仍不断有人被卖上渔船,男孩遭到另一个奴隶的欺凌。身心已经备受摧残的他在夜里将那人杀死,下定了一定要逃出去的决心。他藏匿了一根骨头,诱骗船员,将他们逐个杀死。指挥着奴隶撒网捕鱼,将船开回岸边,踏上回家的路途。
极简风格的小格局电影,剧作上非常质朴,因为真实事件已经十分有力量。对人口贩卖,极端环境下的暴力、人性的表达确实比较四平八稳。不过处女作能达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
|
片名译得很有意思:漂浮于海上的俘虏。 |
|
东南亚渔奴事件。 |
|
2022.01.19 |
|
喘不过气。窒息。这样的片子我们需要更多更多。参见一条2019年仍然把当时的我吓得够呛的新闻。2015年,超过4000名来自缅、柬、老、泰的渔民(主要是缅甸)被扣押在印尼偏远的一个连信号都没有的岛(Benjina)上,像奴隶一样劳动,他们捕的鱼通过泰国的公司,直接供应着美国的餐厅、市场和宠物店,直到AP开始调查。https://www.ap.org/explore/seafood-from-slaves/over-300-slaves-rescued-from-Indonesia-island-after-ap-investigation.html 被解救的幸存者说的话和片子里一样,“这已经是地狱了,我已经死了,不需要再扔我下海。” |
|
#QY# 不及预期。 |
|
“浮俘。” |
|
新时代的奥德修斯 历尽劫难 |
|
其实可以更脆弱一点,但可能脆弱的人讲不了故事吧,够难受了。多少人对现在的生活 take as granted, 可能最大的感想是感恩 |
|
2020.3.1 苦难,如影随形;救难,海上沉浮。 |
|
今年长春电影节我的收官电影。前半段很好,虽克制但足够吸引人。从男主角开始反击起变得不现实。但最后他没有回家的结局很加分。整体来说是非常残酷的一部电影,但可能现实更残酷。每个产业链后面都有渗血的内幕。人下有人,底层之下有地狱。 |
|
“奴隶”一词似乎在现代语境内被取消了,代之以黑工和苦役,却不知后者仅仅是前者的略加修饰,没有政府肯承认一个人只要被剥夺了身份,并放逐于法治的无人区,他跟砧板上的鱼肉就没什么两样了。虚弱的人被丢弃,逃跑的人以巨石沉海底,反抗的人处以两船分尸的极刑,武力胁迫下没有人性。而每一个谋生的朴素梦想竟成了贩奴的驱动力,普通的人仅仅是对一陈不变的生活有所厌倦,竟囚禁于海的牢笼之上,只可以满手血污获救。当我们身处安逸之中,去想想第三世界的人民,想想《伤心的奶水》,想想《浮隶》,站在野山坡和稻浪之中,去想想看不见的阴沟和像蟑螂一样活着的人们。我们要去施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