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选中的50个孩子内心OS:真是日了狗 |
|
我还是推崇英式教育,也许是我不够坚强或是过于敏感,对我而言,中式教育实在是太痛苦了。虽然高考表现还算不错,但中学阶段所经历的压力、焦虑和恐惧现在想想还如噩梦一般。觉得中国学校并非不愿以学生为本,实是不能。英国学历不高的工人也能活的体面,中国穷人家的孩子不学习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
|
我妈说:这只是纪录片,中国老师在中国课堂上比这凶多了= = |
|
让你们英伦风,穿上我们的校服看你还英伦的起来么 |
|
在国内就使用英语上数学课科学课的老师,怎么可能代表中式教育,根本是大部分国人都无法触及的精英教育吧…… |
|
那些从小听到大的老师话术被译成英语说,真是好笑啊哈哈哈 |
|
要我说,这片子美其名曰是在进行社会实验,其实就是在耍猴。通过展示中国式教育呆板,严肃的一面让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意淫而已。中式教育从来剧不仅仅在课堂上而已。这么一群毫无尊重的孩子表现在屏幕上,让全世界都看了看英国式的未来会怎么样~~~ |
|
逗!我看英国的风评大部分人都是觉得这帮孩子很丢人一幅未来药丸的哀嚎,国内看客非要说这是在黑中国教育是未免太自我中心,拍这个不便宜的好吧,人家只是为了反映自己社会现状引起自己民众的思考,谁没事儿砸钱花时间是为了围着你转啊 |
|
孩子们挺聪明,之所以顽劣吵闹,除欺生之外,还是在调动全部气力、直觉和理性排斥一个荒谬的东西。中式教育是流水线,大批量产出零件和羔羊,应试教育只教学生套公式,搞疲劳轰炸,理念也是基于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无条件泯灭个体差异顺从权威那一套,创造力想象力、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皆被扼杀。 |
|
其实东西方孩子的心智和天性本来没多大差别,就是环境的影响使其产生天壤之别。中国式教育好似web 1.0的成熟期,整体高效,微观却很单一;西方教育就像web 2.0的初级版,自由交互,但是面窄流量慢。所以现在国内一些外国语学校的多融合性教学方法更受青睐。喜欢伦敦腔,还不错的纪录片。 |
|
这个视角很有趣,很好玩当然也有很尴尬的一面。三集下来,不是开心中国教育获得胜利,也不是幸灾乐祸西式教育输了。更多的是其他有趣的小细节:ep3妹子因为Zayn退团大哭,还有Rosie,Sophie这些人的成长。真的好喜欢这几位中国老师,看到最后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为了他们的努力哭了。 |
|
据说中国的老师和摄制组说我们现在不这么教学了,但是摄制组非要让他们表现“中国特色”,也是醉了,而且英国人看到的是“这帮熊孩子真丢大英的脸”中国人看到的是“傻逼中国式教育”哈哈 |
|
老大帝国的姿态确实不同,去参考世界其他教育方式的魄力,本身就是不同寻常的务实和谦逊。
然而这片更像安慰那些公立学校的英国家长的。那位男外附的老师去eton, fettes,恐怕又要感慨比中国学生更甚的纪律性了。同样哈罗的老师去个“建民中学”,一样无计可施。这是对象的差距而几乎无关教育体制。 |
|
近来忙于校对父亲日记的书稿,看片不多。倒是看了几部纪录片,比如表现一战的《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人生平的纪录片《奥黛丽》、《阿涅斯论瓦尔达》等,有的分几次看,有的实在提不起兴趣看完它。倒是这部BBC的三集纪录片我很快看完了。 四位中国高中教师,操着英语在英国学校用中式教学方法教学一个月,与同时用英式教学的同级学生做考试对比;虽然分数上小胜,但也给观众留下了许多可思考的问题。中式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比对方多至少三分之一,主要方法是讲、记、背,它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一些机会;虽然增加了一些体育、手工等集体教学的形式,优劣也难以说清。 总之,纪录片作者技艺熟练,纪录的几位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形象也生动、丰富,值得观看。 |
|
真tm日了狗扑了街咯,没想到开场的十分钟就把我那像被人点了一万年的笑穴Duang的一下给解开了 这群熊孩子跟校长有种一开口就neng得人家笑出眼泪笑断气(最招大天朝学生讨厌的广播体操居然是腐国娃最欢乐的时光~校长你也太勇猛了想推广到全校)就冲腐国娃哈哈也要追其余两集 |
|
作为一部拍给歪果仁看的纪录片真的很失败,我就当综艺节目来看的。 |
|
看到英国熊孩子被虐真是太欢乐了,不过最终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段插曲,而真的经受了这种教育的过来人表示,这些中国老师让我想吐。 |
|
赢了不是因为中式教育最优秀,而是因为对比组压根就没在学习…… |
|
全片流淌着喜剧气息 尤其校长天生的逗逼气质让人笑了一阵又一阵 还有俩胖妞特别出彩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
一群老师一个二个看起来好像都言之凿凿,但都说的是英国的中学怎么样怎么样,中国的中学怎么样怎么样。别人一环套一环联系紧密,形成体系,我们一环套不上一环,相互扯皮。拿中国中学和英国中学比是一件闲得无聊的事情,拿我们在畸形体系下畸形的最强部分和别人正常体系下正常的部分比,有意义吗? |
|
叫个人主义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突然来接受集体主义式的教学?这不是在搞笑是什么!真想叫“Skins”那帮熊孩子来上这课,把老师全部气死~~~ |
|
1,这么一比,贝克汉姆家小孩长得确实比一般英国小孩好看;2,英国那边的那个教导主任,典型的刻薄英国老Gay的形象;3,中式教育本身就是为了应试,毕竟“高考”摆在前(中国目前最公平的筛选人才的机制),是不能像国外的大学,靠权贵官宦的推荐信和基本的考试成绩就能进好大学; |
|
其实,只要是学习,想要学得到知识,就要求静心、专注,认真。这点到哪里都是一样的。而中式教育过分放大了这一点。它却要求每个人对每个科目都要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全精的目标,让学生疲惫,适得其反。相反,英式教育则是,自己选择。有的放矢,这是健康的生活 |
|
某种程度上来说,BBC这片子的剪辑和表现手法和芒果台差不多,就是怎么闹怎么冲突怎么坏怎么撕就怎么来。没有普遍性,没有代表性,没有说服力。唯一要说的是,这几位中国老师的英语水准让我震惊。他们的语句的表达、用词的纯熟与高级程度,基本可以秒杀大陆所有普通高中的英语老师。 |
|
北京的升学压力没有那么大,我读的高中(一般般的学校)上课时,老师就好像主持人,有问题可以直接说,不用举手,饿了可以吃东西,只要不影响周围人,会留出特定时间让大家各抒己见,鼓励各执一词。但只限文科类课程。 |
|
2018 15
五个中国的老师 来到英国一个学校 做为期一个月的中式教育试点教学
这些初三的学生确实在最后的考试中胜过按原本方式学习的学生
但是我想问 我们高考之后 不用为了学习而学习 不用为了成绩而学习 有几个人是真正在为了兴趣 为了热爱在终身学习?! |
|
神奇的综艺节目,竟然能令两国观众都看笑起来(也有看吵起来的)……下一季能不能派点英国老师来这边带高三冲刺班? |
|
我觉得BBC扇中式教育耳光扇得还不够狠,这么好的一个话题拍成这样真是可惜了。要我说中式教育就是法西斯,应该人道毁灭,看得我简直想把那几个老师的脸给撕了。就高那么几分也能说中式的结果就更好?更不用说没有用实验前的情况做比较这一点了。花那么大代价把孩子折腾死最后多考个几分,意义何在。 |
|
看到第三集自己都感动的哭了 教育在任何国家都是很难的问题 回想我噩梦般的高中生活 以及自己一直无法适应的应试教育 看我这个纪录片觉得大家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都很多 |
|
将中国教育形式代入英国学生后才发现的诸多不合理行为值得参考 虽然BBC也是用力过猛 |
|
1. 每次看到教科学的杨老师都几乎感到悲伤,是怎样崩坏的价值观让她基本完全失去了个人意志的?2. 恐怕和英国一样,我们阶层流动从教育的一开始就开始分层,固化趋势也是日益严重。3. 作为一个怀着对知识的憧憬的人,英国给人印象最好的不是牛剑,而是博物馆和画廊,给渴望获取知识的人最大的自由空间 |
|
10.28 总之探索自己人生可能的开始时间比人家晚了将近十年,而且老师也不教这个,也没有KPI。 |
|
虽然这次的比拼中式赢过了英式,但所有人都知道,最有益于孩子成长的是哪一种方式。 |
|
看到中国老师把宣传我国教育为重任的时候,还是满感慨的。 |
|
牺牲业余时间和全面发展,分数再高有什么用? |
|
从抹黑到洗白太戏剧,剪得别有用心,分明是综艺秀;在一种体制下长大的孩子突然被抛到完全不同的教育氛围中不抓狂才怪呢,何况是否顶尖学校还待议;为何课堂失控?学生明显欺生,国内老师早就训孙子了,这么客气难怪束手无策咯;看着玩就好,过来人表示槽点密集。 |
|
这玩意不能开弹幕看,看到这么多中式教育积极推崇者我就感觉可怕,别你爹的歌颂这种狗东西了,竟然还有人能说出“自由快乐的校园生活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话,简直不敢相信……我永远不会忘记高中老师拍着桌子讲话还逼我们集体回话的时候,简直像是某种邪教组织洗脑现场,有点像《热血警探》里的场景。然而弹幕竟然觉得老师摔东西砸桌子骂人甚至体罚才是对的
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们国家是最有效的,但绝对不是正确的,更不是正常的,我很羡慕英国学生可以在快乐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成长,看到有人站出来反对老师说的一些话我热血沸腾
那些英国的孩子的想法和做法都很正常啊,只是感觉他们主观上有些排斥别的教育方式所以就没有认真学,一开始也没有很尊重老师,但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过于刻板印象确实让我无法接受,也难怪英国学生会越来越乱 |
|
真羡慕他们,一生都不用吃不必要/多余的苦 |
|
曾经的话题作品。这样开放交流的世界居然曾经有过。。。 |
|
我看到我不想看到的结果。 |
|
一点都不真实,我记得我在中学阶段,每天是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十点,各种棍棒的体罚教育,当然晚上还有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如果把这种教育搬到英国,恐怕会被相应的人权机构控告吧。 |
|
拜托,这主要是精英学校教育与公立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而不主要是中英教育之间的矛盾。英国电影里有很多私立制寄宿学校描写,它们要求学生的服从性,人性打磨远超这几个中国老师。 |
|
学霸去到哪里都是学霸。中式教育强攻硬闯,以求量变质变。英式教育有讲有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个性与学业的进步。教育模式不能脱离大环境而谈好坏。中式教育在英国,英式教育在中国,同样突兀。 |
|
BBC恶意满满。通篇用主观剪辑来制造强烈对比。前两集都选用对中式教育敌对的片段,像看笑话一样。第三集突然全选择对中式教育有利的片段。后果就是孩子们的态度看起来宛如冰火两重。
学习时间两倍,均分提高10分,并不能证明中式教育好。
几位老师在中国不具代表性。科学女老师神烦。 |
|
一场精密控制的真人秀。 |
|
都说小孩潜力大,需要认真 多学,才能激发出莫大的潜力。同样的,我并不赞同填鸭式的什么都学,学科知识应该好好学,但不意味着每时每刻都要学。爱好之所以叫爱好,就是因为爱,而不是因为考级加分。劳逸结合,是学习的正确方式。对学习感兴趣,才是越走越宽的路。 |
|
英国学生不明白中国所谓的“你不是为了老师学习”“知识改变命运”。在中国社会,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是相对公平的,我甚至觉得素质教育是一场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的阴谋。因为素质教育只会让阶级更加固化,穷人家的孩子没有胎教、没有开发大脑的乐高玩具,没有机会学乐器和绘画。 |
|
国外十几岁出头的小孩都比这些活了三四十岁的人通透 人家不仅通透长大变老了之后还能保持童心 你光tough有啥用 |
|
这种剧本式的纪录片实验,很难具备参考价值。而当标签在一开始就被贴到各人头上时,结局是所有人都看的到的。 |
|
因为只是一个月的实验期,所以结果并没有太大参考价值,但其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尤其是教育理念和人生观冲突,非常值得深思——对每个有识的教育者和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