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琴王子搞gay后暴走记。 |
|
我喜欢摄影男孩那个用叉弯成的手镯,长镜头好多,杀戮要制造的气氛我觉得不够,杀得狠平静,我也狠平静,还有,我还一直从封面断定这是部校园青春片。掩面。 |
|
当跟拍成为一种风格,其实我想说:好闷啊... |
|
跟拍。长镜头,长到甚至冗。多时间线叙事。台词的极简。人物设置的无人物化。对暴力的偶然与必然性的探讨。记录片形式。导演完全置身于外的无道德评判。无任何气氛预设,不涉入情绪发泄,甚至不是为了表现“残酷”。持枪少年近结尾时击毙同谋友人,是点题点睛之笔。这可绝不是《心灵捕手》那个格斯.范. |
|
就像在电影中不时出现的舒缓的钢琴曲一样。灿烂的阳光、绿色的草坪、年轻的生命,所以美好的一切都终结在结尾的屠杀中。生命的终结和导演这种平淡的讲述方式之间所形成的落差和张力。整部电影压抑在人们心中的郁闷一直得不到释放 |
|
胜在“低调处理”上,“平静下暗流涌动”。看后甚至让人觉着真实事件没准还比本片更具戏剧色彩些吧。校园杀手爱弹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唉,模仿纳粹也模仿得这么小儿科╮(╯_╰)╭ |
|
娴熟的长镜头分离出人物与他们的视角,浅焦镜头分离出人物的内心状态,深焦镜头区别出人与环境的关系,同一场景与音乐时刻的勾连,还不忘在叙事上多次闪进来制造紧张感以达到剧情高潮。多个视角的个体的呈现配上冷酷的长镜头加之其后的死亡似乎带着一种间离的效果。他们死去,我们站在一旁,如历史般 |
|
课未果的John(John Robinson),在父亲的逼迫下回到校园;喜欢摄影的Elias(Elias McConnell),在校园内外拍过一些人物和风景后,来到学 |
|
没有人能知道悲剧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发生,因为每个人都只看到事情的一部分。 |
|
那些少年啊,导演有没有潜规则你们喏。 |
|
噢噢,差一点点,还差一点点。 |
|
没有以前那几部好 |
|
当卧室里有一头大象时,你不是怀疑大象是假的,就是怀疑卧室是假的。 |
|
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又最恐怖的一天。 |
|
剧情感觉一般,但拍摄手法很妙 |
|
好强!很清冷的感觉。很有张力。极度冷静。Elias冲底片时手部的反复动作喜欢到不行!!(他原来是巴黎我爱你里不懂法语的男孩) |
|
极简暴力史。可能是之前看了美国校园枪击的公益广告再加上昨晚《西力传》对纳粹的诠释所以故事和主题并没有形成冲击。倒是大段云谲波诡的跟拍长镜头中透露的诗意和暴力形成了颇为微妙的对应,末尾的杀戮演绎仿佛汉尼拔博士挥舞着他的权杖般令人毛骨悚然。优势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姿态。金棕榈不至于吧…… |
|
长镜头太多了 |
|
为了最后的高潮用了前一个小时的时间去铺陈,很美式但是也很乏味。 |
|
1.接连不断却又与众不同的长镜;2.人缓缓向前走着,落下的是背影的无知,逝去在顷刻间;3.蓝绿色的天空是美好,枪声的游戏的配乐;4.“最重要的是,玩得开心,伙伴。”5.网状结构、支离破碎、一个下午、一个故事。 |
|
看着挺压抑的,不太喜欢 |
|
这样的跟拍长镜头看起来和其运镜转场方式和《鸟人》如出一辙,但实际其时空观念却截然不同于《鸟人》的线性时间,而是通过不断地插叙、倒叙和闪回,实现的非线性共时并置叙事——不,准确地说应属于昆德拉意义的“结构复调”,每一个片段都各不相干但最后交织共鸣构成一张网。运用跟拍长镜头不断转换人物和角色视点,实现“一次情节,多次叙述”,也就是热奈特意义上的“多重内聚焦”,也就是昆汀《低俗小说》里展现的“神迹”,明明在第一段故事里死去的配角到第三段故事里又复活过来了而且成了主角。
好久没看到这种同时兼顾复杂形式和事件与语言的电影。前65分钟看起来各不相干的并置叙事,都是为了给最后15分钟织出一张复调之网。片中缓缓流泻的蓝天像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深海湍流。平静生活下的暗流。 (发现想看的标签居然是蔡明亮 |
|
校园枪击暴力事件是长期处心积虑的结果,生活尽管看似光滑,冰下的暗流却从未停止积蓄力量,就如贯穿影片始终的贝多芬钢琴曲一样,宁静,却蕴含着狂暴。影片的多线叙事,长镜头,刻意放慢的从容节奏与色彩明媚的场景,以及所有慵懒而趣味寡然的交谈,都是整个四分之三堤坝的建立与暗洪的蓄涨,最后21分 |
|
长镜头很多,整体感觉还不错 |
|
最冷静的镜头,最极致的冲击力。安静却充满了力量感。 |
|
多重视角下的重复交叉叙事,如流云浮动的自然节奏,构成微观日常化的学校生活场景,目的是为了在这最日常化的场景中审视超乎寻常的暴力能量。这是真正恐怖无法消费值得反刍的暴力影像。难得靠谱的金棕榈电影。 |
|
那些被人们内心放大的“少年的愁”,大到可以去杀人,电影中有些刻意的客观和冷静里,无非是一种青春的轻。 |
|
恩,可能没进入状态。 |
|
格斯·范·桑特代表作,2003戛纳金棕榈。1.最冷峻客观的镜头,最强烈的冲击力;2.前50分钟以平静的斯坦尼康长镜头跟拍展现日常校园生活,之后残酷的暴力渐露狰狞;3.多视角线程错位的别致叙事,3次Pose;4.[致爱丽丝]还能这么用;5.3个绝美天空延时长镜,首惊艳,尾戛然;6.餐叉弯成的手镯。(9.0/10) |
|
清谈……没有杀气……孩子死去 |
|
结构:无特定中心主角。以复数被害者视角再现同一时间内的不同侧面的同时,在不断行走当中展现学校的内部空间--成为接下来的枪击现场(然而如此手法并不新鲜)摄影:被害者背后的推移长镜头自始至终(然后营造不安氛围远不及库布里克。结论:时代社会意义大于影像本身。包揽金棕和最佳导演实在是。。。 |
|
非线性叙事、大量跟拍镜头长镜头,前一小时都是为后二十一分钟做铺垫,隐含犯罪动机,作用类似“暴风雨前的平静”。另外开头和结尾的镜头都很美~ |
|
去时间化、去意义化、空间与时间互换、跟踪拍摄、分散视点与统一,以及最终的情绪和戏剧性集合。当然你定要深究它的隐喻也可大段信手拈来。毕竟纳粹、爱好、同学、性向的影响。少了真实事件的背景故事将更无意义。 |
|
太多长镜头了,很沉闷 |
|
1.我最喜欢的是Michele,以致于Alex刚进图书馆的时候我竟然在祈祷Michele能够躲过。2.摄影比想象中还要牛。3.我不知道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讨论他们俩是不是gay的问题。你和你人生中唯一的朋友一起计划去杀人,实施前上个床什么的很难理解么。该片最gay的是三个厌食症姑娘里金发的那个好么,甚至有彩虹。 |
|
杀戮时刻被演绎为一种游戏感与日常感的冲撞,一种平面意识对纵深时空的撕裂,而在此之前的种种铺排,说土了,完成的就是一次先把他们当人“看”、再让观众意识到杀手“并不把他们当人看”的过程。多视角的单一情境重现,则不断强化着隐藏于临场体验之下的过去时态。想不到有比这更适合呈现这样一个事件的方式了,但可以执行得更好。辨明“形式主义”的重要作品之一。 |
|
每个人物都没有被真正“关怀”,而是被简化成为不同的、分散的时间客体“组接”事件的连贯性。不论是仅限于同一空间(食堂、图书馆、地下室)内不同个体连贯动作对摄影机视线的不断引导,还是紧紧依附相同个体完成不同空间之间跨越的跟随镜头,“现实时间”得以不断被强调,等同于真实时间的画面让静谧与死亡的力量不断扩张。由此,它是对人物的背叛,也是对时间的背叛,却使情绪得以最大化的发酵与弥漫。 |
|
你生活中的每一个不起眼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你屋里有头大象,它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你不可能无视它的存在,但是,大家却都默契的不谈论它,一起漠视它,很快就习惯了它的这种存在。而这样的漠视甚至是歧视终究会让问题激化,哪怕是温顺如大象一般,暴怒后也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巨大威力。
|
|
把最后20分钟去掉或许更好,因为屠杀是一种不可还原的恐怖。冷静客观的记录者毕竟是虚构,“冷静客观”属于神。导演影射的几个理由都是热点,但并不充分。 |
|
有几场空间调度是不错。叙事比较弱化。总之对此类艺术电影无感。【电影资料馆】 |
|
“我还没有吻过谁,你呢?”时间应该凝固在这一刻不是吗,为亲吻的美丽而停住;或者是停在青灰色的天空风起云涌的时候;或是在图书馆门口看见摄影少年的微笑的时候。世界多美啊,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都那么孤独,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我们却活得这么冷漠。当年击败《狗镇》拿下金棕榈和最佳导演不是偶然。 |
|
一部小众影片,不是我喜爱的类型,只是在观后的一小段时间中还是为那略显莫名其妙而强行归咎于生活沉重的杀戮而震惊,半天没有回过神来... |
|
三星半。尽管看之前心里就有了这种题材给到格斯·范·桑特手里基本就预示了本片与常规犯罪片会有所不同这样的预期,然而还是稍有失望,前一个小时的多线跟拍“受害者”与各种拍摄技法的运用在彼时看虽然惊艳,但在对话与情节设置上依然有不足。为达到广而告之和教育大众的目的,交给类型片导演也许更好 |
|
校园暴力从来都不是偶然,都是从一次次小冲突最后酝酿成悲惨的杀戮。处于敏感脆弱青春期的青少年需要外界温柔以待。 |
|
【A】最极致的跟拍与浅焦,前者隐藏角色面容,保持视觉距离;后者则让角色与环境疏离,也在影响观众对空间的感知。最意外的是非线性叙事的设计,多条运动轨迹之间的交互,角色在虚焦地带的穿梭中失去样貌,于是动作和声音成为轨迹交汇的证明,在影片前1/3处就告知观众危机所在,于是场景的重复便显得无比重要(突兀插入的高速镜头便是为此存在),多视角的铆合交织让叙事反复撕裂,杀戮降临前的压抑感被堆积到极致。至于跟拍长镜头的内部设计,只能说一切都宛若调度之神的手笔,同时不禁感叹斯坦尼康是多么伟大的电影发明。几处剪辑异常显眼:跟随浅焦与广角镜头的不和谐感;讨论杀人计划时与整部影片格格不入的蒙太奇;以及结局,类似《X圣治》,影像的断点承接的是宁静的空镜头与舒缓的钢琴音,但对应的暴力却并未停滞,仍在跟随。 |
|
既然是根据事实改编的,就没那么多分了. |
|
9.5,在尽可能的维持真实时间的同时,用多线穿插为时间提供了维度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可看性。最长镜头的运镜和调度令人印象深刻,长廊有加成 |
|
别人的疑问也是我的疑问: 为什么她不肯穿短裤?
金发男生的brother是谁?
那个爱拍照的小伙子是什么意思?
洗照片的时候旁边的美女呢?
黑人傻大个是干什么的?
那两个男生是同性恋么? |
|
4.5,格斯范桑特以类似默片的形式交代人物出场。而背景虚化与跟拍镜头在不使用POV镜头的前提下营造POV般的简洁却又极度不安的暴力冲动。并强迫观众主观地关注叙述主体且以最大程度削减“视觉”而诉诸“感觉”的方式去感知运动与周遭存在,叙述主体也因此可以“自由地”置换与回归。 |
|
Elephant.2003.BD.MiniSD-T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