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著真神奇,说不上哪里精彩,但就是忍不住一直看下去 |
|
安娜是在此岸望彼岸,两头不到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选择了就别回头,不然失去的会是所有 |
|
看书没感觉,看这部让整本书都活起来了,哭死过去的节奏,演员养眼演技好,剧情稍有改动但是改的很好。心疼卡列宁,从看书时就心疼他,他很爱安娜,只是不懂表达自己罢了。 |
|
这版安娜卡列尼娜真的好。
果然还是废废懒懒的意大利人要比英国美国人更拍的出俄式又冷又硬的奢靡。
矿山上的皇宫,土皇帝的金窝。金发碧眼,细腰与高胸脯,层层叠叠数不尽的蕾丝百褶与莫斯科永不会停的白雪。 |
|
小学六年级买了这本书看,当然是儿童易读的精编版,看了才知道是什么样的故事🌝,还被我姐说这书好黄……然而现在看这个电视才真正明白列夫托尔斯泰的用意,劳动和给予才能使人精神得到升华,即使物质条件再丰富,精神腐朽了就只能走向灭亡…… |
|
最棒的一个版本。贴切原著。安娜自杀前的一段内心独白让人深思。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
安娜的结局只能说是自作自受,丈夫即使没有沃伦斯基帅也不浪漫但起码给你机会了,开始是协议,后来给你重来的机会,最后答应离婚孩子也给你可安娜还是自私的两边都不想放弃,说是为了丈夫为了孩子其实只是为了自己,不想放弃优越的生活又不想放弃爱情,生活可能两全其美吗? |
|
不知道是不是与年龄和经历增长有关,学生时代看书觉得冗长无聊,5年前看凯拉那一版理解不了。如今这一版我就看懂了,婚姻复杂多变,人生各有挣扎,选择与个人追求有关,但是哪有什么完美的选择,至少安娜是真诚的。这一版非常好,但是推荐30岁以上人群,有一定人生体验的人看。 |
|
荧幕没法呈现原著所展现的全部,但是列文的独白真的很有魂,一直纠结于寻找安娜不幸的根源,就像一个法官急匆匆地要给谁定罪,但是罪人是找不到的,正如幸福是找不到的一样。 |
|
卡列宁简直男神_(:зゝ∠)_谢廖沙绝对影帝_(:зゝ∠)_ |
|
这个版本比苏菲玛索的好太多 |
|
虽然原著里把卡列文刻画成一个阻碍安娜追求真爱的反派,但我仍然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
|
她什么都想要。。人太在乎幸福快乐了。 |
|
这版不要太好 音乐 人物刻画 主角的选择 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一辈子拧巴矛盾的托尔斯泰 写了一个同样陷入爱情家庭之间 拧巴矛盾的女人 无论如何抉择 想要得到全部都是奢望 对于安娜 死是最好的解脱 |
|
冰天雪地的俄罗斯,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意大利语,真的好奇怪。但这一版剧本改编的很好。 |
|
拍的很好
但安娜真是个bitch |
|
非常喜欢这一版的演员,要说吐槽的话,就是卡列宁成了中年美男子,实在让人讨厌不起来。配乐流畅优美,相当出彩。不过有个老问题,三个多小时的长度,实在不足以承载原著的剧情跨度,做了不少删改,例如结尾安娜见吉娣时顺便见了列文,删掉了非常精彩的列文初次拜访安娜的情节,失色不少。 |
|
改动幅度大,选角佳,演艺棒,氛围、节奏好,最佳版本。 |
|
列文好帅! |
|
名著改编后损失了不少精华的内容,比如说没法很好地表现出安娜在原著中的形象,在这部电影中看起来与其说是她一个挣扎在爱情与现实边缘的贵妇,不如说她是一个罪有应得的荡妇。不过这也没有办法,毕竟电影没法表现出原著中安娜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内心活动。 |
|
这版颜值偏高啊,视觉风格也很美。细节关照让人印象深刻。不拘于原著做了更适合影视表达的大胆改编,效果不错。不过这里的One Day I'll Fly Away演唱过于嘶哑…… |
|
颜值很高,但是感觉演得很肤浅。仿佛女主只是闲得所以去偷情并且摇摆不定一样。并没有体现出小说里那种被婚姻压抑住的爱的需求,也没有体现出女主的无奈 |
|
安娜漂亮到我都动心,结论就是,打造一个真正幸福的家庭几乎是不可能的。。。 |
|
这版安娜比较贴近原著,两位男性角色和之前看的英美版相似,游戏人生的第三者渥伦斯基,正直困惑的丈夫卡列宁,逃不了伦理剧的窠臼。
比较独家的是对凯蒂失恋后投身公益事业的改编,和列文的故事线工整地对应起来,把爱慕她的伤员送回妻子身边也和奔向渥伦斯基的安娜形成了对比。
和包法利夫人相比,安娜幸运太多,遇到了真心人,得到了丈夫的宽恕,仍难逃毁灭的命运 |
|
这也是一出理想主义者在现实荆棘中寸步难行的悲剧,安娜并不是深陷情爱泥潭,只是追求内心安宁的道路过于艰辛,她所能选择的区间是极其逼仄的,高估了对方的情感维度,以至于任性一次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只有列文理解安娜,对她抱以深切同情和赞赏,同类人才会惺惺相惜,尽管人生并无多少交集。 |
|
看完书立刻找来评分最高的电影,三个多小时,删节了部分人物和情节,将一些情节整合,很紧凑。是存粹的爱情电影,保留了很多经典台词,很棒。 |
|
央6国配版感觉不到毛子味了,更像是西欧任何一个国家的宫廷故事。女演员有一点像赫敏 |
|
估计那么高的分数与男女主角超高颜值脱不了关系,俄国的原著也只有老毛子拍的出味道,这个版本迎合现代口味,像是欧洲古典爱情剧,流畅是流畅,但只拍出了外壳,内涵精髓没有出来,悲剧的力量太弱 |
|
没错,这一版更加俄味|安娜这个人也太自相矛盾了|托尔斯泰老爷子的那句名句,似乎和中学时理解的不太一样了 |
|
有人说安娜太追求快乐了,有没有想过她从来没有快乐过,在遇到一个人体验过快乐后,才疯狂追求快乐。她年幼丧父母,跟着姑妈生活,到年龄为了哥哥,听从姑妈建议嫁给一个从来不爱她,或者可以说从来不表现出爱她的人,她将自己的爱意全部给儿子,直到那个人的出现…她的悲剧不是她自己造成的,是社会的原因,女人从来没有一个好出路,社会没有明确指一条女人可以选择的道路。你说后面她可以选择,那不过是枷锁里,牢笼里的选择罢了。 |
|
评分好高啊。可我还是喜欢苏菲玛索版。 |
|
所有演员颜值出乎小说描述意料特别是列文,拍得太美了,原野雪地光影斑驳,镜头调度和不同故事线切换摇移行云流水、肆意如风,选取小说关键片段浓缩精华,比原著浪漫写意了太多而不真实,意大利人/语又平添万千风情,剔除原著的批判,保留苦涩柔情 |
|
没意思,又是流于表面的刻板印象----傻白甜被负心汉勾引到手最终始乱终弃的故事,二星给主演们的颜值。列文帅得一塌糊涂,弗龙斯基一脸渣男样,感受到导演深深的恶意啊。又给卡列宁洗地,之前裘德洛那版也是……大叔控连卡列宁也不放过吗2333 |
|
道德不能使人幸福,爱情却可以。
婚姻是如此的不稳定,让人恐惧,让人忧,又让人心生向往。
时代悲剧。
配乐很美,情感很到位,拍摄手法很好,仿佛镜头会说话,尤其是安娜决心出轨那一刻。 |
|
宽容,愿意低头,以及明白你永远不可能什么都得到。 |
|
就故事而言很平凡(影版),但是有几个镜头印象深刻,莱文和基蒂结婚时,安娜在生孩子,婚礼现场的父亲看着台上幸福的儿女,产房外的父亲被告知产妇命不久矣;台上的新人对着上帝和人类说着我爱你,病床上的女人奄奄一息祈求丈夫的原谅。
还是那个问题,爱是什么?最起码不是单一的爱情 |
|
上集拍出了爱情的目眩神迷天旋地转,但安娜始终不能获得道德的认同,所以看到下集,卡列宁在临死的安娜窗前痛苦地伏在她胸口原谅她的时候,看安娜和情人私奔,卡列宁叮嘱谢廖沙做作业的时候…观众都会倒戈的吧。 |
|
安娜的形象不如我看原著幻想中的那样完美和有诱惑力;印象最深的就是剧中她穿着红色蕾丝长裙在梯子上拿书的那刹那决定去找渥伦斯基的镜头;安娜的老公其实没那么无情,我倒认为很宽宏大量。 |
|
你以为你选择了爱情和男人就是选择了幸福和自由,殊不知你已经开始投向了孤独的深渊,你会跌入谷地,能拉你起来的那根救命稻草,你一开始就没有。所谓玩得起输不起。 |
|
最好的一版 |
|
安娜太天真、太理想化、太贪心、太自私了。快乐、爱情、自由、儿子全部要拥有,可人生怎么会一直快乐呢?总是充满着遗憾与妥协。在安娜的悲剧中,没有人是完全无罪或有罪的,渥伦斯基也绝非忘恩负义的渣男。 |
|
对于为了婚外情而走向悲剧人生的剧情,哪怕它是名著,我也喜欢不起来。从安娜开始明确陷入婚外情开始弃剧。 |
|
沃伦斯基长得像朱时茂!!!!安娜还不错,基本符合原著。最爱还是列文,一个可爱的理想主义者。 |
|
演员演绎的很好,安娜是非常立体丰满的人物,包括她的一大堆缺点。安娜是犯错的人,但她并不是唯一一个犯错的人,作品让我们凝视了那个时代所处的女性的悲哀,但恕我无法认同她的所有行为和思想。 |
|
很奇怪…我为什么一定要理解安娜?我喜欢这部作品和我不喜欢安娜并不冲突。或者说我不喜欢安娜正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真实的人也许令人难以忘怀,但真实的人并不总是可爱的。 |
|
一场悲剧。什么都没错,但什么都错了。 |
|
选角很好,但本子改得真的幻灭😂
托尔斯泰让每个角色的因果链都那么完整,这里面就魔改原因然后把原著的结果啪的一声粘上去…导致卡列宁无时无刻不看起来像一只受伤的小狗(?),弗朗斯基只是个纯粹的花花公子,安娜莫名变成了毫不讲理的荡妇…
还有那过于激情饱满的配乐,以及嘹亮的歌喉(?),给这部名著赋予了奇怪的八点档drama的质感… |
|
原著的情节和深度都在人物的内心独白中表达出来了。快乐的家庭对每个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却大不相同。女二男二才是人间最幸福的存在。据说在人群中不那么耀眼。如果一个女人的生命里只剩下爱情,那注定是疯狂和悲剧。 |
|
安娜的悲剧在于太过依赖和期望爱情,而不能珍惜现实所有。爱情是飘渺不定的,人心是不能考验的,没有理智只有激情,最后只会使人迷茫。 |
|
安娜说我为什么没有死呢,其实安娜如果真的难产死了,沃伦斯基开枪自杀死了,这个故事就是个三流浪漫爱情故事,但有的时候,现实的婚姻关系狼狈不堪,恐怕连三流爱情故事都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