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种突兀-04/25/14 at MoMA |
|
爱,自由和责任的悖论,四个故事的组合让人看到矛盾之下每一个侧面和可能性,政治,宗教,伦理…从中可以读出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精巧又克制,这才是大师之作。 |
|
同一事件中看似没有紧密联系的四组人物采用独立的平行叙事,导演似乎有意打破了叙事的线性张力,却用一种潜意识的不同道德观点来构建一个群像。对于一个常常被人打上左派政治标签的导演,可以试着跳出个人立场,以一种超然的成熟视角去重新展示历史,而且尽量的不加入个人评断,很大师范儿。★★★★ |
|
好烦Huppert大妈 |
|
高手。一个漂亮的收尾。 |
|
闷,颇不平静,犯烟瘾 9/20@意大利文化处 |
|
总监,政治,近距离的切身关联,远距离的逻辑应当。对于法案支持与否不再重要,而是多大程度上与“我”相关,结果可能会带给我的情感冲击(于佩尔的母亲)。一个反例(吸毒女)跳出黑暗的讨论闭环,从最激烈的死亡意志,到被爱降服,并作为全片的结尾。但中间与多个人物关联度最高的女性。被爱误打误撞,却也收场的潦草,观看信后的结果,设置了的开放性,隐藏了最大的崩溃(刚刚恢复了父亲对母亲有爱,且不盲目的信念,接下来马上就要面对是父亲亲手结束了母亲的残酷)。对于安乐死的争论,基本上展现了所有导致结论的可能性。信息浓度超高的剧情,没有一句废话,无用的表情。 |
|
马可·贝洛奇奥如今仍坚定的用着古典配乐。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尤其是通过新闻镜头增加真实感。围绕事件的四组人物构成一个小社会,去看不同人对待这事的反应,相对暧昧的态度,只有当事者才能真正明白这里的纠结。而爱才是最重要的 |
|
四个故事并排走,却调度从容错落有致,没有任何多余的旁白什么的,却清晰清新:大师感瞬间爆棚!顺便期待一下贾樟柯同为4个故事的《天注定》~其实放映后采访的时候,Marco说他自己是明确有一个态度的,其实还是表现在电影里了的。喜欢那个女儿的故事,尤其是在警察局里的那段配乐好赞!影像很棒! |
|
没字幕! |
|
这部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该事件在意大利可谓是人尽皆知。一名名叫艾伦娜-恩戈拉罗的年轻女子的生命将在17年的植物人状态之后结束,而意大利全国也因是否让其安乐死这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争执。影片则通过几个拥有不同信仰和身份的角色来看待这个事件。一名参议员纠结于自己是否要为一项不赞同的法律投赞 |
|
政治、宗教或职业,情感和理智,所有这些都教不晓任何人究竟如何面对生死。阿姨再次展示流利意语。#9119 |
|
不忧国忧民如何戴得起精英高大上的高帽,意式贾樟柯type |
|
真的拍得很一般。 |
|
到最后早就超越宗教信仰政治党派,对安乐死/自杀/人生选择的讨论都指向了爱,有人因为爱睡了,有人因为爱醒了。两兄弟的故事很有意思,也很喜欢有人说于佩尔也是个睡美人。【扣一星是我再也不想看洛尔瓦彻谈恋爱了! |
|
生与死的话题,侧面描述不同的观念。 |
|
又是关于安乐死 一个改编电影绝佳的真实故事 却拍的太过散乱 旁枝太多导致中心被淡化 导演的观点比较暧昧 这片应该对应《死亡医生》来看 传统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在安乐死这个事上的看法差异基本上都表现在这两部片子中 |
|
电影一般,于婆的表演不错 |
|
生与死,还有爱…… |
|
看片简直是煎熬,剧情杂乱琐碎,法语难听到爆, |
|
典型的欧洲文艺片,还挺有奥斯卡外语片相的 |
|
3.5 |
|
大师手笔 政治讽寓 |
|
★★★★☆ |
|
深海再次长眠…彼人对此很在意,“能否活的优雅”? |
|
2.5 |
|
摄影表演以及美服化道都在线。节奏叙事则让我莫名其妙。 |
|
也比想象中好太多了(可能要是没昨天的铺垫还不会这么觉得~就真是每个导演都有一些自己的恒定主题🤔(最后医生病人那里稍弱了一些(Alba和于佩在同一部戏里简直😆一本满足 |
|
分段看得,看不进去。 |
|
驾驭这么一个在西方世界事关公民生命权与自由权的重大法律命题,以电影形式展示社会的分化和对立确定太难了,相比之下,亚历桑德罗.阿曼巴的《深海长眠》在叙事结构上显得更紧凑一些。期待有人去拍美国的那个闹上联邦最高法院的“特丽·夏沃”案。 |
|
用安乐死的投票表决折射政客的失责轻率,公民的愚昧跟风,极端分子涌现。马洛奇奥极度议政的立场,嘲讽、戏谑意大利政治的混乱。梵蒂冈虽在罗马城内,但宗教俨然已成这片国土的弱势力量。澡堂谈话一段,略见古罗马文明的残迹。大概是导演感情用事的缘故,四个故事的衔接不流畅。 |
|
去年的新意大利电影看了两部,既可以华丽、魔幻(《绝美》),也可以像这样如此贴近时事反映社会最人尽皆知的话题... 每一个人物都像一个多边形的角,各自连起来就成了整个社会的缩影。惊现绝美之城男主,真是屌炸天的演员。当然于佩尔更吓人,她到底会说几国语言? |
|
“埃鲁娜事件”影响下的三个家庭,为植物人女儿放弃梦想的母亲;在良心与责任间挣扎的议员;无法割舍对弟弟的爱的哥哥;一心寻死的吸毒女子。。。纷繁复杂的人物被串联起来,让我们思考生命与家庭的意义、个人与社会的价值,现实主义风格佳作。 |
|
乱 |
|
21/7/31 |
|
MoMA这两天在做他的展映 和贝托鲁奇的调调实在不一样 但都很喜欢 够克制慢慢来 |
|
★★★☆ |
|
换成哪个二流导演来拍也可以给四星啦 但是Bellocchio这种级别的导演也拍这种格局的现实题材(TS那个前psi党员?的设定有任何实质作用吗),大概说明意大利政治电影是真的死掉了。ps Cipri的摄影真是一以贯之地刷存在感。另外特别喜欢AR的口音。 |
|
最多十分钟,开头好差,一头雾水 |
|
对位的细节埋藏的恰如其分 而且不遮遮掩掩 坦坦荡荡的表意且高效 剪辑上有的脉络辅以配乐 有的线条高度聚焦人物状态 对同一母题的三重范畴都涵盖到了 最后哪怕是 Alba 的忠于爱而视角和理解的更迭都不觉得鸡汤 (●'◡'●) |
|
日记体的形式讲述安乐死法案,贝罗奇奥的电影总是贴着意大利的社会。用了轻重分明的多线叙事,如此一来即便几条线之间毫无关联也无太大不良后果,再加充满活力的场面调度和类似表现主义的手法,在威尼斯只得了不痛不痒的奖项只在可惜了。 |
|
关于安乐死是否人道是一个难以定夺的问题,解除他人的痛苦常规来看是一件充满善意的事情,但如果解除痛苦的唯一方式是结束生命,这就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无论如何安乐死的执行者都是另一个人,就好比一个渴望自杀的人让另一个人杀死自己一样,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布列松的《很可能是魔鬼》,但这样的方式毫无疑问是谋杀,而安乐死的最核心矛盾正是在于这到底是不是谋杀,到底是不是真的尊重生命。即使当事人同意了,可终究是由另一个人完成。 |
|
于阿姨的角色没有阴谋没有反转我都不习惯,人家段位在那里... |
|
关于安乐死主题的一种奥尔特曼式群戏演绎。在政治正确和宗教教义之间,是很难找到关于生命的答案的。结尾那个不断想要自杀的健康女人,给这部电影添上了一点油滑的腔调,生活中不单有生死那么严肃的问题,它偶尔也会让人忍不住发笑。 |
|
“人生就是死缓,可不能浪费。”结尾赞。 |
|
影调很暗,看着有点儿生涩枯燥。但结尾是个甜蜜美好的结尾,这种关乎生死之类终极话题的主题就得要以小搏大,细节见真情。 |
|
原来雨蓓意语还请了两个语言教练,想起国内一新闻,四川一男子受被病痛折磨的年迈母亲乞求,买来农药帮其安乐死,邻居亲朋为他求情,说他细心侍奉病母20年,后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现今世界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和美国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和蒙大拿州等地, |
|
so confused啊 |
|
四个不同的悲情故事在同一个生命主题的基调下各自平行又以打碎掺插的形式推动着。在信仰与无神论之间。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在人道主义与冷漠之间。在支持维护生命与主张安乐死之间。。。。导演的表达驾驭能力是可以的!对此我的价值观一向是应该尊重生命个体本人意愿。ta渴望生就竭尽全力。ta若在垂死边缘如此痛苦何不给ta解脱给ta自由!我支持安乐死! |
|
欧洲片就是不一样,结尾好感人啊! |